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2020-12-22 Hei白歷史

鹹豐皇帝是清朝中後期的皇帝,鹹豐皇帝在位期間,雖然勤於政事,並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但此時的清王朝已經積重難返,而且能力平平,遠沒有雍正皇帝那般的魄力,所以他雖然有心,但卻無力改變什麼。在第二次鴉片期間,英法聯軍兵鋒直指北京城,鹹豐皇帝見抵擋不住,就趕緊帶著一大幫人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

鹹豐皇帝原本就身體羸弱,加上長期的勤政,身體就更差了;或許本來鹹豐皇帝還能再堅持幾年,但這次逃亡,加上驚嚇過度以及內心的各種複雜心情,導致鹹豐皇帝到避暑山莊不久,就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鹹豐皇帝對身後事做了細緻的規劃,繼承人是獨生子載淳,這是沒得選。

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但鹹豐皇帝又擔心臣強君弱,為了保持平衡,於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就是說,如果要下旨的話,必須要有這兩個印章才有效。

可以說,這是鹹豐皇帝一生做的最正確的規劃;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規劃,也能被打破;由於懿貴妃(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矛盾極深,可以說雙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鹹豐皇帝死後沒多久,慈禧太后就內聯慈安太后,外聯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辛酉政變。

這「顧命八大臣」毫無防備,就算是有防備,也沒有實力去抵擋,所以這八位大臣很自然的就悲劇了,那這裡就來看看這八人的結局究竟是如何悲劇的吧:

八大臣之首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世襲鐵帽子王,在鹹豐皇帝時期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算得上是位高權重;在政變之後,載垣被迅速逮捕,而後賜白絹自盡,年四十六歲,族弟愛新覺羅·載敦襲爵。

八大臣第二位是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也是世襲鐵帽子王,官至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政變之後以「專擅跋扈罪」賜死,死後降爵。

八大臣第三位是富察·景壽,滿洲鑲黃旗人,官至蒙古都統,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政變後被削職但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但是沒過多久又再次被啟用,算是運氣最不錯的了。

八大臣第四位是愛新覺羅·肅順(載垣的弟弟),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受鹹豐皇帝器重;政變後被斬於菜市口,年四十五。

八大臣第五位託和絡·穆蔭,官至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調兵部尚書;政變之後被撤職流放,後被贖了回來,但沒過多久就暴斃於家中。

八大臣第六位是匡源,漢人,累官至吏部侍郎,後入軍機處;政變後被罷官還鄉,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講學濟南濼源書院,歷時17年,弟子多達3000多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樂趣,過得倒比之前瀟灑多了,而且匡源還教出了不少優秀的學生。

八大臣第七位是杜翰,他是帝師杜受田的長子,官至工部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辦理京城巡防事宜,備受器重;政變後被革職流放,後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

八大臣第八位是焦佑瀛,曾奉命在天津靜海一帶治團練;因文筆敏捷,才幹超群,又頗有見識,經肅順推薦,受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挑簾軍機」,任軍機大臣,當時皇帝詔書多出其手;在政變後被撤職,歸隱於故鄉「逋園」。

以上八位顧命大臣中,三位姓愛新覺羅的皇室成員都被殺了,而且這三位裡,有兩位是鐵帽子王,還有一位是鐵帽子王的弟弟;反而是另外五人雖然被撤職乃至流放,但終究沒有性命之憂,尤其是富察·景壽,沒過多久就又再度被啟用;而最瀟灑的反而是杜翰,離開官場後,反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教書育人挺好的。

相關焦點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病入膏肓的鹹豐皇帝聽後,陷入深深的沉思。之後奉命議和的恭親王,請旨前來工作匯報,被鹹豐皇帝一句,「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所回絕。可見,肅順等人完全掌控了熱河的局勢。此外,別忘了還有鹹豐的孤兒寡母。鹹豐去世前,在朝政大權設計方面還是動了一番腦筋:以肅順為首的八人組成了「顧命八大臣」處理政務,其中,景壽為恭親王奕訢同母妹夫,鹹豐這樣設計,是為了彌補恭親王奕訢,不在「顧命大臣」之列的缺陷;同時,鹹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掌管),即是說「顧命八大臣」負責方案設計,實施嘛,還得由「寡母」們批准。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顧命大臣代替皇帝執掌朝政,在朝中權高勢大、說一不二,甚而能決定皇帝的廢立。然而,「無限風光在險峰」,風光與風險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過「顧命大臣」的表面風光,我們可以看到,這其實是個險活兒,甚至是個玩命的活兒。
  •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據《清史稿》,鹹豐六年,鹹豐寵妃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名叫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長子,當立為太子,可是大臣肅順等人擔心其母將來專權,勸鹹豐學學漢武帝,「立子殺母」以絕後患。 鹹豐先是猶豫不決,後來一想,難道非要殺人,才能避免後宮幹政嗎?不殺人也有辦法。
  • 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慈禧只斬了肅順?溥儀:他犯了3個致命錯誤
    每當皇帝式微之時,那些胸懷野心的臣子們就會開始出來興風作浪。就比如說那清朝同治帝時期上位的「顧命八臣」,險些就要推翻了清皇室的地位。但最終在對他們治罪的時候,為何卻只有其中的肅順一人被斬首呢?面對這樣的「特殊待遇」,溥儀曾說,這都是因為他犯下了3個致命的錯誤。1861年,鹹豐帝身患重病臥床不起。
  • 鹹豐留下一狠角色,本可用來壓制慈禧,可惜被慈禧先下手為強
    慈禧太后以秀女身份入宮,後來因為容易秀麗,得到鹹豐皇帝的寵幸,清朝皇帝到鹹豐這一代,生育能力已經很低了,好不容慈禧給他生下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儘管如此,鹹豐皇帝臨終前,還是留了後著,為的就是防止慈禧太后手握大權,他冊封了八位顧命大臣,這八人皆位高權重,是用來打壓慈禧太后的。鹹豐留下的八位顧命大臣中,領頭的名叫愛新覺羅·肅順,聽名字就知道他是皇室宗親,鹹豐皇帝對他十分信任,按理說在他的帶領之下,壓制慈禧搓搓有餘,可惜還是出了差錯。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為了同治帝能更好的管理朝政,鹹豐帝在臨終前便為他找來了八位顧命大臣,分別是: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景順。這個陣容確實是強勁,先皇為後世皇帝安排顧命大臣的案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一下子安排八位的卻是獨一個,可見當時鹹豐也是深知當時的清朝風雨飄渺。
  • 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臨死之前,他做了三項安排:第一,立載淳為皇太子,為繼皇帝位鋪路。第二,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載淳,贊襄一切政務。此即「顧命八大臣」,其實是肅順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七人隨聲附和罷了。第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諭旨同時加蓋兩枚印章方才有效。
  • 歷史上的今天丨鹹豐帝駕崩設了顧命八大臣,為何還讓慈禧參與權力...
    公元2016年,裡約奧運會落幕在慈禧除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後,她應該會在心中埋怨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就是鹹豐帝:早把權力給我,哪有這麼多麻煩!問題來了:鹹豐帝為何設八個顧命大臣?鹹豐帝逃到熱河後,身體每況愈下,到了七月,他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鹹豐帝時,清廷祖傳的「秘密建儲」制度名存實亡。
  • 清朝鹹豐皇帝放棄讓慈禧殉葬,是為了保證滿洲人控制朝政嗎?
    鹹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間不僅毫無作為,而且還把清朝拖入了深淵,因為帝位來得太容易,不懂得珍惜,整天沉迷在酒色之中,最後年紀輕輕就丟掉了性命,他當時在臨死的死後也思考過如何殺掉慈禧,為什麼最後卻放棄了呢?
  • 鹹豐皇帝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皇長子出生1831年7月17日,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四十九歲的道光皇帝異常高興,因為他的第四個兒子出生了,說到這裡您可能會有疑惑,第四兒子有這麼高興嗎,前面不還有三個嗎,這咱們就要來說說道光皇帝的「悲慘命運」了。
  • 雍正稱帝後,「四爺黨」成員結局如何?
    但英雄遲暮,桓公晚年時,由於他的五子熱衷於爭權,連病重的老子齊桓公都無暇顧及。齊桓公被餓死後,兩個多月都無人給其發喪,遺體都生了蛆蟲。對於齊桓公的晚年慘況,康熙皇帝都不勝唏噓,擔心自己步齊桓公的後塵。康熙皇帝的擔心也是不無理由的。在他晚年時,發生的「九子奪嫡」,暗流洶湧,也搞得他心力交瘁。
  • 是什麼原因讓慈禧在心腹被殺之後不但無法怪罪,反而要封賞殺人者
    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身為女流,文化程度不高,卻貪戀權力,痴迷弄政,把大清帝國搞得烏煙瘴氣,邦不邦,國不國,最終忽喇喇如大廈傾,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原本,在舊社會,女人是不方便拋頭露面的,慈禧既是女人,要向朝廷傳達自己的主張意志,就必須有心腹、有狗腿子。
  • 鹹豐皇帝的三個孩子都活不過20歲,其中兩人跟慈禧有直接關係
    刀叔導讀:到了鹹豐一朝,後宮佳麗雖無三千,但也不至於只有一個兒子。可事實就是如此,慈禧在背後到底在搞什麼鬼?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說,鹹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遊偏上,算不得開明,也絕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昏庸。他繼位以後,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汙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
  • 慈禧手握清朝大權,都是鹹豐給慣出來的,竟想要命她做軍機大臣
    太平軍不僅很快佔領了東南大半個中國,而且一直打到天津,威脅北京。鹹豐皇帝嚇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幾次想帶領他的皇族向北逃跑。那拉氏見此情形,便裝出關心的樣子,安慰鹹豐皇帝,並且乘機瀏覽奏章,了解軍情。有一次,那拉氏正在宮中翻閱鹹豐皇帝放在案上的奏章, 忽然有個宮女跑進來稟告說:「萬歲爺進宮來了。」
  • 他父親是皇帝,兒子是皇帝,孫子還是皇帝,他卻只是一品官員
    除了唐中宗李顯,清朝歷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和他類似的卻帶點「悲劇」色彩的牛人,他的爺爺是皇帝,他的父親也同樣是皇帝,然後他的兒子也登上帝位,他的孫子也是皇帝,而他自己卻僅僅只是一品官員,無緣帝位,他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的爺爺就是那位幹掉和珅的嘉慶皇帝,之後嘉慶皇帝駕崩後,他的父親道光皇帝登上了皇位。
  • 孟森先生為何評價道光皇帝為「庸暗之君」?如此用人,太過荒唐
    道光皇帝的「識人不明」甚至是用人上的昏聵愚昧,從其重用奸臣穆彰阿,為鹹豐皇帝安排了10位毫無意義的顧命大臣上就能明顯看出。重用穆彰阿穆彰阿,何許人也?道光皇帝臨終安排的10位顧命大臣除了「識人不明」,道光皇帝臨終在為鹹豐皇帝安排顧命大臣的時候,還充分彰顯了自己的另一項「特殊才能」——用人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