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是清朝中後期的皇帝,鹹豐皇帝在位期間,雖然勤於政事,並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但此時的清王朝已經積重難返,而且能力平平,遠沒有雍正皇帝那般的魄力,所以他雖然有心,但卻無力改變什麼。在第二次鴉片期間,英法聯軍兵鋒直指北京城,鹹豐皇帝見抵擋不住,就趕緊帶著一大幫人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
鹹豐皇帝原本就身體羸弱,加上長期的勤政,身體就更差了;或許本來鹹豐皇帝還能再堅持幾年,但這次逃亡,加上驚嚇過度以及內心的各種複雜心情,導致鹹豐皇帝到避暑山莊不久,就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鹹豐皇帝對身後事做了細緻的規劃,繼承人是獨生子載淳,這是沒得選。
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但鹹豐皇帝又擔心臣強君弱,為了保持平衡,於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就是說,如果要下旨的話,必須要有這兩個印章才有效。
可以說,這是鹹豐皇帝一生做的最正確的規劃;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規劃,也能被打破;由於懿貴妃(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矛盾極深,可以說雙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鹹豐皇帝死後沒多久,慈禧太后就內聯慈安太后,外聯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辛酉政變。
這「顧命八大臣」毫無防備,就算是有防備,也沒有實力去抵擋,所以這八位大臣很自然的就悲劇了,那這裡就來看看這八人的結局究竟是如何悲劇的吧:
八大臣之首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世襲鐵帽子王,在鹹豐皇帝時期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算得上是位高權重;在政變之後,載垣被迅速逮捕,而後賜白絹自盡,年四十六歲,族弟愛新覺羅·載敦襲爵。
八大臣第二位是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也是世襲鐵帽子王,官至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政變之後以「專擅跋扈罪」賜死,死後降爵。
八大臣第三位是富察·景壽,滿洲鑲黃旗人,官至蒙古都統,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政變後被削職但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但是沒過多久又再次被啟用,算是運氣最不錯的了。
八大臣第四位是愛新覺羅·肅順(載垣的弟弟),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受鹹豐皇帝器重;政變後被斬於菜市口,年四十五。
八大臣第五位託和絡·穆蔭,官至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調兵部尚書;政變之後被撤職流放,後被贖了回來,但沒過多久就暴斃於家中。
八大臣第六位是匡源,漢人,累官至吏部侍郎,後入軍機處;政變後被罷官還鄉,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講學濟南濼源書院,歷時17年,弟子多達3000多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樂趣,過得倒比之前瀟灑多了,而且匡源還教出了不少優秀的學生。
八大臣第七位是杜翰,他是帝師杜受田的長子,官至工部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辦理京城巡防事宜,備受器重;政變後被革職流放,後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
八大臣第八位是焦佑瀛,曾奉命在天津靜海一帶治團練;因文筆敏捷,才幹超群,又頗有見識,經肅順推薦,受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挑簾軍機」,任軍機大臣,當時皇帝詔書多出其手;在政變後被撤職,歸隱於故鄉「逋園」。
以上八位顧命大臣中,三位姓愛新覺羅的皇室成員都被殺了,而且這三位裡,有兩位是鐵帽子王,還有一位是鐵帽子王的弟弟;反而是另外五人雖然被撤職乃至流放,但終究沒有性命之憂,尤其是富察·景壽,沒過多久就又再度被啟用;而最瀟灑的反而是杜翰,離開官場後,反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教書育人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