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慈禧只斬了肅順?溥儀:他犯了3個致命錯誤

2020-12-22 史觀天下說

《戒子通錄》中寫道「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在我們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裡,君與臣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難以完美解決的問題。賢臣配明君,那就是天下的一片繁榮昌盛,但只可惜,在權之一字的影響下,這種情況終究是罕見的。

每當皇帝式微之時,那些胸懷野心的臣子們就會開始出來興風作浪。就比如說那清朝同治帝時期上位的「顧命八臣」,險些就要推翻了清皇室的地位。但最終在對他們治罪的時候,為何卻只有其中的肅順一人被斬首呢?面對這樣的「特殊待遇」,溥儀曾說,這都是因為他犯下了3個致命的錯誤。

1861年,鹹豐帝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在這個時刻,為了給年幼的同治帝留下一支助力,他設下了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位「顧命大臣」協助少帝執掌朝政。同時他更是給自己的兩位皇后慈安和慈禧留下了決定是否執行的璽章,以此制衡這八位大臣。

但鹹豐帝並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離去後不久,這八人的野心和獠牙全部都顯露了出來。面對少帝和兩位皇太后,他們沒有給予絲毫的尊敬,以囂張跋扈的姿態橫掃了整個朝堂,成為了勢力大可一手遮天的權臣。

就在同治帝已經搖搖欲墜的時候,慈禧站了出來,聯合恭親王與醇親王裡應外合,在1861年發動了「辛酉政變」。她藉由對鹹豐帝發喪護靈為由集合了所有的顧命大臣,並在她的指揮下,大軍用雷厲風行的手段直接收押了全部8人,並全部依法處置,而肅順則被點名要求進行了斬首,公之於眾。

在後世的眼裡,對於肅順這一「特殊待遇」許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畢竟「顧命大臣」8人都是差不多的惡。而對於這一點,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一書裡進行了一番闡述,這一切都要歸結於三大原因。

第一,肅順是一個十分瞧不起慈禧的人。據《清史稿》記載,在慈禧還未得勢的時候,他對於這位妃子的態度就十分怠慢,一度連馬車都不給更換。而在垂簾聽政時期開始時,他又是第一個跳出來公然指責的人,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權力,更是伴隨著他對「女流之輩」發自內心的輕視。

第二,一次失敗的進言。在鹹豐帝晚年,他病倒在熱河的行宮裡。面對鋪天蓋地的奏摺,已無力工作的他只能讓自己略知筆墨的慈禧來幫他批閱。但正是對於這「後宮參政」又十分得勢的情況,肅順成為了朝中領頭的反對者,並一度向鹹豐帝進言希望他能夠效仿漢武帝「鉤戈夫人」的故事處死慈禧,這便是結下了危及生命的過節。

最後,那就是他在奪權時表現出的極度猖狂。從心底就沒有把慈禧重視過的肅順,在鹹豐帝去世後,慈安皇后性子淡泊,少帝年幼,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了他沒有人能夠阻擋他的大勢了。於是乎,他在朝堂上呼風喚雨,面對垂簾聽政的慈禧一點顏面都不給,這就是一種赤裸裸地羞辱了。

最終,在忍無可忍之後,慈禧直接採取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行動,當場處置了這群為所欲為的「顧命八大臣」。而在《清史稿》的記載中,被捕的肅順面對慈禧依然大放厥詞,態度囂張。如此一來,面對這樣一個可惡至極的權臣,慈禧當然不會留下任何的情面了,直接以最大的刑法處置。

相關焦點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為何這麼說呢?道光皇帝好似中了「魔咒」,在連喪三位皇后(其中包括鹹豐皇帝生母)後,便決定不再立皇后,將年僅10歲的奕詝交由靜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撫養。奕詝長奕訢一歲,年紀相若,加之一母撫養的緣故,關係非常親密。
  • 歷史上的今天丨鹹豐帝駕崩設了顧命八大臣,為何還讓慈禧參與權力...
    公元2016年,裡約奧運會落幕在慈禧除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後,她應該會在心中埋怨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就是鹹豐帝:早把權力給我,哪有這麼多麻煩!問題來了:鹹豐帝為何設八個顧命大臣?鹹豐帝逃到熱河後,身體每況愈下,到了七月,他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鹹豐帝時,清廷祖傳的「秘密建儲」制度名存實亡。
  •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 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生病後他不知節勞休養,反而沉迷於美酒美色之中,使得病情持續惡化。拖到1861年8月22日,終因醫治無效駕崩,年僅31歲。臨死之前,他做了三項安排:第一,立載淳為皇太子,為繼皇帝位鋪路。第二,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載淳,贊襄一切政務。此即「顧命八大臣」,其實是肅順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七人隨聲附和罷了。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為了同治帝能更好的管理朝政,鹹豐帝在臨終前便為他找來了八位顧命大臣,分別是: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景順。這個陣容確實是強勁,先皇為後世皇帝安排顧命大臣的案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一下子安排八位的卻是獨一個,可見當時鹹豐也是深知當時的清朝風雨飄渺。
  • 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可以說,這是鹹豐皇帝一生做的最正確的規劃;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規劃,也能被打破;由於懿貴妃(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矛盾極深,可以說雙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鹹豐皇帝死後沒多久,慈禧太后就內聯慈安太后,外聯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辛酉政變。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至於謝晦,雖然可疑,但比起其他第一流高門來又是最靠攏新王朝的;由於他們的社會基礎深厚,政治影響大,顧命大臣中吸收一個這種類型的人,只要不放鬆警惕,恐怕只會緩和他們的消極、對立情緒,而沒有壞處。因鹹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讚賞。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上述鹹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
  • 肅順:為大清續命半個世紀的能臣為何被黑得如此不堪
    八大臣是鹹豐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其實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為首的肅順,他們要輔佐的是年幼的皇帝同治,這鹹豐為此是絞盡腦汁,費盡了心機,以兩宮皇太后和八大臣相互制約,以期共治天下,這在他看來,是最好的安排。我以前對肅順是素無好感,原因就是這是個專橫跋扈之人,被慈禧誅殺也屬宮廷中的爭鬥,狗咬狗一嘴毛,誰勝誰敗朝局都是一個走向。
  • 恭親王與慈禧的糾葛曾聯手發動政變,最後二人卻翻了臉
    只可惜鹹豐的算盤再好,也阻止不了宮中的政變心。當時宮中有三股勢力,一股是以恭親王為首的北京留守勢力,一股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集團,還有一股就是以慈禧為代表的兩宮太后勢力。
  • 肅順是個怎樣的人,為何最終遭斬首
    影視中的肅順肅順不僅出世頗具傳奇色彩,而且在他長大以後,又具有一種過人的才識,特別是善於延攬人才。
  • 鹹豐留下一狠角色,本可用來壓制慈禧,可惜被慈禧先下手為強
    古代奉行「母以子貴」的原則,慈禧生下兒子之後,在後宮的地位一路高升,從貴人到貴妃,在這個過程中,她甚至已經慢慢接觸朝政,甚至還幫鹹豐批閱奏章。鹹豐皇帝身體不好,很快就病倒了,到31歲就病逝,在位一共11年,不過鹹豐定然知道慈禧的野心,她不是一般女人,但她又是自己唯一孩子的母親,自然不忍對她下手。
  • 少女慈禧:慈禧太后16歲照片,看了以後明白皇帝為什麼這麼喜歡她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 奕劻去世後後人向溥儀要諡號,溥儀讓他們從四個惡諡中挑
    例如奕劻去世後,溥儀直接就讓他們從四個惡諡裡挑。 說起奕劻,此人是晚清重臣,他的仕途簡直順得一塌糊塗。說是坐著火箭上升不為過也。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他抱住了慈禧的大腿了。慈禧就是他一生的貴人。 奕劻(1838年——1917年)是乾隆帝的曾孫,他和鹹豐帝是堂叔伯兄弟,是遠枝皇室。
  • 慈禧為何要針對阿魯特氏?
    關於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說他死於天花的,有說死於梅毒的,清朝官方並未就此問題展開申辯,真相究竟如何便成了一樁歷史疑案。不過同治死前常在宮外放縱卻是事實,無論他的死因為何,他的身體健康肯定是受到了放縱生活的影響。而他之所以萌生出宮尋找樂趣的想法,則是因為愛而不得。
  • 慈安: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
    感覺不久於人世之際,只把慈安一人召到身邊給以密旨。這封密旨給予慈安的權力是極高的,具體說來有兩點,第一,八位顧命大臣的任何政令必須加蓋慈安獨有的「御賞」印章才能生效。第二,鹹豐皇帝怕慈禧依仗她自己是皇長子載淳生母的身份大權獨攬行僭越之事,特別給與慈安最高權力,可以處置任何人,包括慈禧。不得不說,鹹豐皇帝的眼光是非常準確的。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那既然這樣,為何慈禧太后在給大清朝選皇帝的時候,只看中醇親王家的兩個孩子呢?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其中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兒子,他是非努爾哈赤系的唯一一個鐵帽子王。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至於嶽託和勒克德渾就比較特別了,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勒克德渾是代善的孫子,這麼一來,代善這一大家子,就出了3個鐵帽子王。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所以說此後兩百多年裡,只誕生了4位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怡親王胤祥,就是我們提到的主人公,他是康熙的十三皇子,也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弟弟。因為他幫助雍正奪嫡,幫助雍正治理天下,所以得到了鐵帽子王的封號。
  • 論智商,恭親王超過乾隆以後所有清帝,為何過不了慈禧的美人關?
    關於鬼子六和慈禧,民間有很多花樣說法,我還是講真實的歷史吧。鬼子六的悲劇,恐怕一開始就註定了,因為他是道光所有兒子中最具有才能的一人,也真的是最有近代眼光的一人,但沒辦法,道光選擇的接班人,終究不是他,而是老四鹹豐帝。
  • 丁寶楨殺掉慈禧身邊的太監安德海,他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
    由於父母早亡,兄妹3人被迫寄養在叔父家。但叔父是一個老光棍,好吃懶做,對3個孩子不聞不問。身為大哥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的財主家打工,以維持生計。10歲時,安德海自閹進宮,在鹹豐帝身邊當差。由於他機靈圓滑,手腳麻利,又曲意逢迎,特別能讒言獻媚,很快就得到鹹豐和慈禧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