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2020-12-23 騰訊網

據《清史稿》,鹹豐六年,鹹豐寵妃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名叫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長子,當立為太子,可是大臣肅順等人擔心其母將來專權,勸鹹豐學學漢武帝,「立子殺母」以絕後患。

鹹豐先是猶豫不決,後來一想,難道非要殺人,才能避免後宮幹政嗎?不殺人也有辦法。

鹹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鹹豐皇帝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女人,一個皇后一個妃子,是如何沆瀣一氣、結成利益聯盟的呢?

鹹豐是鹹豐十一年8月22日,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翹辮子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立兒子載淳(當年五歲)為皇太子,第二件是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命他們輔佐年幼的兒子。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但由其母親那拉氏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問題,就出在第三件事上。

上圖_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上圖_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八大臣成為顧命大臣後,政局自然由他們操縱,而鹹豐授予皇后和皇子印章的目的,是為了掣肘八大臣,因為他明白,如果不這樣做,八大臣的權力就無法約束,他的兒子就有輕則被架空,重則被廢掉、掉腦袋的可能。

鹹豐入殮後,載淳以同治皇帝的名義,尊父親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自己的母親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從那天開始,這兩個女人(主要是慈禧)和那八個男人的矛盾便開始了,很快演變成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

對八大臣來說,他們能接受先帝鹹豐賦予他們的使命,卻無法接受兩宮的掣肘——憑什麼咱們替皇帝起草的詔書,要兩個女人蓋章才算數?這不是後宮幹政是什麼?

而對慈禧來說,鹹豐臨終前賜予她的「蓋章權」,無疑點燃了她更大的野心,僅有這點權力仍不滿足,她要大權獨攬,把「另一半權力」,從八大臣手裡奪過來!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垂簾聽政。

上圖_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為了得到慈安的支持,慈禧決定先與其一起垂簾聽政,今後再找機會讓她一邊涼快去,自己一個人吃獨食。

這建議當然不能由她自己來提,於是她找了個幫手——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接受慈禧授意,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為由,請求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八大臣反對——咱們還想叫那兩個女人「讓權」呢,你卻反其道而行之,沒門!

態度最堅決的是大學士肅順,當慈禧召見八大臣,要他們按照董元醇所奏執行時,肅順帶頭「勃然抗論」,表示「不能聽太后之命」。

基於對慈禧的了解,八大臣明白,一旦垂簾聽政成為事實,基本上就沒他們的戲了。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朝堂上,雙方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就像鄉下潑婦和村夫吵架那樣,把小皇帝嚇得哇哇大哭,還尿了一身。

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畢竟人多勢眾,爭吵的結果,他們暫時贏了,肅順以祖制沒有這個規矩為由,駁回了董元醇的建議。

慈禧雖然輸了,但她卻不認輸,反而激發了她內心深處的那股狠勁。

她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發動政變,把八大臣搞下臺。

而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更給力的幫手,恭親王奕訢,便進入了她的視野。

奕訢,鹹豐的親弟弟,因太能幹而遭到鹹豐猜忌,一直被棄而不用,他雖然貴為親王,卻從無實權,還處處受到被重用的肅順等人排擠,早就憋屈得不要不要的,慈禧既然遞來了橄欖枝,果斷的接了過來。

除了恭親王奕訢,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的,還包括鹹豐朝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以及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早就對八大臣專權不滿的這些人,自然很容易與慈禧等人一拍即合,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訢(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被奕訢成功籠絡到同一條戰壕裡的,還有兵部侍郎勝寶,手握兵權的他就駐紮在京、津一帶,隨時可召之即來。

經過精心準備,慈禧於1861年10月7日,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首先解除了八大臣之一、禁衛軍首領載垣的兵權,然後將八大臣抓的抓,撤職查辦的撤職查辦,並嚴加看管。

這場政變,因發生在夏曆辛酉年,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八大臣都嘗到了與慈禧作對的苦果:肅順被斬於菜市口,載垣、端華被勒令自盡,另外五人有的被革職,有的被充軍。

公元1861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慈禧與慈安並坐於同治皇帝御座黃幔後面,正式垂簾聽政。

那一年,慈安25歲,慈禧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

1881年(光緒七年)4月8日,慈安暴崩,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上圖_ 檀香木交龍紐「慈禧太后御筆之寶」

有人推測,從慈禧大權獨攬的野心來看,慈安的死很可能與她有關,因為慈安不死,慈禧「大權獨攬」的人生目標就無法實現。

實際上,從垂簾聽政那一刻起,慈禧就成了事實上的帝國一把手,無論是與她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還是其兒子同治皇帝,以及後來的光緒皇帝,都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而她這個一把手,一當就是47年,成功地把偌大一個帝國越帶越偏,最終帶進溝裡爬不起來了。

文:沙塵暴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鹹豐去世前,在朝政大權設計方面還是動了一番腦筋:以肅順為首的八人組成了「顧命八大臣」處理政務,其中,景壽為恭親王奕訢同母妹夫,鹹豐這樣設計,是為了彌補恭親王奕訢,不在「顧命大臣」之列的缺陷;同時,鹹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掌管),即是說「顧命八大臣」負責方案設計,實施嘛,還得由「寡母」們批准。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鹹豐帝死前共留下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六歲的同治皇帝,但是沒曾想這顧命大臣不給力,在鹹豐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被慈禧等人聯手拿下,這場為時不過半年的政變史稱「辛酉政變」1860在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聯軍便直接率軍逼近北京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鹹豐帝急忙帶著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以及一眾親信前往熱河避難。
  • 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第二,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載淳,贊襄一切政務。此即「顧命八大臣」,其實是肅順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七人隨聲附和罷了。第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諭旨同時加蓋兩枚印章方才有效。
  • 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慈禧只斬了肅順?溥儀:他犯了3個致命錯誤
    就比如說那清朝同治帝時期上位的「顧命八臣」,險些就要推翻了清皇室的地位。但最終在對他們治罪的時候,為何卻只有其中的肅順一人被斬首呢?面對這樣的「特殊待遇」,溥儀曾說,這都是因為他犯下了3個致命的錯誤。1861年,鹹豐帝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在這個時刻,為了給年幼的同治帝留下一支助力,他設下了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位「顧命大臣」協助少帝執掌朝政。
  • 歷史上的今天丨鹹豐帝駕崩設了顧命八大臣,為何還讓慈禧參與權力...
    公元2016年,裡約奧運會落幕在慈禧除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後,她應該會在心中埋怨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就是鹹豐帝:早把權力給我,哪有這麼多麻煩!問題來了:鹹豐帝為何設八個顧命大臣?鹹豐帝逃到熱河後,身體每況愈下,到了七月,他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鹹豐帝時,清廷祖傳的「秘密建儲」制度名存實亡。
  • 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但鹹豐皇帝又擔心臣強君弱,為了保持平衡,於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就是說,如果要下旨的話,必須要有這兩個印章才有效。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這也是劉裕對四位顧命大臣的評價,結果竟與其判斷毫釐不差。既然對謝晦不太放心,為什麼要讓他充當顧命大臣,相反劉裕的兄弟、同族卻一個也沒有呢?我以為這正是劉裕不同凡俗,高人一籌之所在。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兩宮太后發生矛盾。鹹豐皇帝臨終之前欽命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贊襄政務」。肅順等人手握欽命,為所欲為,並不把慈安、慈禧的帝後勢力和以恭親王為首的帝胤勢力放在眼裡。鹹豐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慈禧,極欲利用聖母皇太后的身份謀奪最高統治權。
  • 恭親王與慈禧的糾葛曾聯手發動政變,最後二人卻翻了臉
    只可惜鹹豐的算盤再好,也阻止不了宮中的政變心。當時宮中有三股勢力,一股是以恭親王為首的北京留守勢力,一股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集團,還有一股就是以慈禧為代表的兩宮太后勢力。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弘皙逆案」政變平息後,乾隆將他的爵位革去,並下旨永不啟用他,弘昌去世後,乾隆也沒有給他任何諡號。弘昌一脈子嗣,都混的不如意,也是跟弘昌的「黑歷史」有關,除了一個過繼出去還可以,其他都淪落為閒散宗室。載垣相對還算比較有名的,歷任左中正,領侍衛內大臣和宗令等要職,載垣是道光留給鹹豐的顧命大臣,在朝中也頗有地位,深受鹹豐信任。1860年,英國聯軍入侵,載垣等幾位大臣跟隨鹹豐逃往熱河,在次年,鹹豐在熱河病死,死之前還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將兩枚印章分別交給了慈安皇后和慈禧,規定詔書都要兩枚御印才能生效。
  • 慈安: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
    這封密旨給予慈安的權力是極高的,具體說來有兩點,第一,八位顧命大臣的任何政令必須加蓋慈安獨有的「御賞」印章才能生效。第二,鹹豐皇帝怕慈禧依仗她自己是皇長子載淳生母的身份大權獨攬行僭越之事,特別給與慈安最高權力,可以處置任何人,包括慈禧。不得不說,鹹豐皇帝的眼光是非常準確的。歷史的發展表明,慈安此後無論是朝廷大政方針的決定還是知人善用的做法,都是精確和高明的。
  • 辛酉政變 | 一夜風雲換(下)
    此間,在京師內大臣請求下,兩宮皇太后各加徽號為「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八大臣對於梓宮回京之事沒什麼異議。卻有一個人大力反對,這個人就是陳孚恩。陳孚恩屢次勸告肅順要謀定而動,否則一旦回京,如若有變,則束手無策。肅順被其說動,安排與自己交好的太監回京打探消息,回來報告說並無異樣,八大臣遂放心回京。
  • 十六歲從嬪冊封為皇后,二十五歲尊為皇太后,慈安比慈禧差嗎?
    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臨終前他立慈禧的兒子載淳為太子,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個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同時又授予皇后「御賞
  • 原來慈安太后是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的女人
    早在熱河時,鹹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 看看真正的慈安,就明白為何慈禧絞盡腦汁,卻一輩子也鬥不過她!
    彼時的慈禧屬於倒數第三的存在,品級低下,身份卑微。兩年後,慈禧晉封為「懿嬪」;又兩年,因生下皇長子載淳(同治帝),晉「懿妃」;又一年,晉「懿貴妃」。從不起眼的「蘭貴人」,到皇后之下的「懿貴妃」,慈禧足足用了五年時間。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
    只有皇后,在聽聞此事後極力勸諫皇上,還讓人把匾摘了下來,後來也是因為皇后的勸諫,鹹豐帝燥鬱的心情才有所緩解。當然,皇后娘娘也沒有忘記那些無緣無故受氣的宮女太監們,也是想法設法地進行安慰勸解,「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旋蒙恩眷」。鈕祜祿氏膝下無子,而鹹豐帝也只有載淳這一個皇子。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真正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
    早在熱河時,鹹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 清朝最後一位鈕鈷祿氏皇后,真的是慈禧殺死的?
    在鹹豐帝臨終前,他任命八位顧命大臣幫助年幼的皇太子處理政事,同時他又授予慈安「御賞」印章,授予由慈禧生的皇太子「同道堂」印章。由於皇太子年幼,慈禧才是印章的實際持有者,只有兩個印章同時蓋上的聖旨才有效力。這是鹹豐帝為了讓他們彼此相互制約而制定的,但事實並沒有鹹豐帝想的那麼美好。
  • 慈禧生母60大壽,慈禧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祝壽,最後一句成千古名句
    慈禧太后在能力上可以說是千古一後了,若不是晚清腐敗,趕上千古未有之變局,說實話慈禧真沒準能和呂后、劉娥等實權派皇后拿一起稱道稱道。慈禧太后鹹豐帝病逝以後,慈禧成為大清王朝權力最大的人物,他的兒子同治年幼無知,只得由母親大人垂簾聽政,但是人對於權利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慈禧可能一開始並沒那麼大的野心,只是接觸權力時間長了,野心就滋長起來了。
  • 慈禧都當了皇太后,為何不住慈寧宮,而是長住於儲秀宮?
    慈禧太后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裡,大概只有唐朝的女皇武則天比慈禧還強那麼一些。實際上,武則天在晚年的時候,被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復位,恢復大唐王朝。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的女人
    早在熱河時,鹹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