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榕江縣盛源天然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包裝車間裡,幾十餘名員工正忙著將加工好的農產品搬運上車,將統一發往浙江杭州,本次消費扶貧交易額達173.63萬元。
這是對口幫扶榕江縣的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以消費扶貧方式為榕江縣扶貧工作 「添磚加瓦」,助特色農產品「出山」。
三年來,杭州市累計幫助我州銷售農特產品14.42億元,帶動貧困人口8.76萬人。
這是杭州市堅持精準聚焦、優勢互補,深化與黔東南州扶貧協作的一個縮影。
2013年,杭州市結對幫扶我州以來,在兩省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杭州市、黔東南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東西部扶貧協作重要指示精神,對照兩省協議和兩地黨委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牢記使命、精準聚焦、突出重點、協同創新,聚焦產業、就業和社會事業「三業」聯動,打造出了東西部扶貧協作新樣板,開啟了杭州與黔東南扶貧協作新格局。
打造產業鏈條,找準扶貧協作著力點
找準扶貧協作著力點,打造產業鏈條,提升持續造血功能、增加脫貧攻堅成色。發揮黔東南州資源優勢,瞄準杭州發展先行優勢和梯度轉移趨勢,深挖兩地合作潛能,開展產業招商合作,拓展商貿資金流通,推進產業幫扶「百千萬」工程,在全州建設百個種植養殖基地,項目利益聯結覆蓋千個貧困村,帶動10萬名以上貧困人口增收。積極借鑑「店小二」「一站式」等杭州經驗,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產業結構,強化產業支撐脫貧攻堅及成效鞏固。
加大市場主體引進,完善產業鏈條。堅持「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完善循環鏈」目標,推進產業平臺建設,出臺支持杭州投資發展的激勵措施28條,舉辦「助推脫貧攻堅浙商在黔行動」「扶貧協作產業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動。截至今年9月13日,累計引導東部投資企業198家,到位投資額108.5億元,華鼎集團、華鐵應急、華東醫藥等一大批杭州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到黔東南落地投資,有效彌補全州產業層次較低、加工轉化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等短板。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壯大產業基礎。聚焦壩區、林區、園區「三區」發動產業攻勢,投入產業幫扶資金16.7億元,推動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和共建園區產業提質增效。引進東部品種、技術和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比,實現「建設有效率、運營有效益、帶貧有效果」。發揮幫扶資金「四兩撥千斤」效應,在全州形成食用菌、中藥材、茶葉、油茶、畜禽、蠶桑、筍用竹、裝備製造、服裝加工、非遺文創等十大幫扶產業,項目利益聯結1566個貧困村,帶動22.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加強產銷市場對接,暢通流通體系。注重品牌賦能,引入媽媽製造、王的手創等專業設計團隊,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和IP形象規範,打造「苗侗山珍」區域公共品牌。藉助杭州電商優勢,引入農村淘寶、網易嚴選、貝店、雲集、安廚等電商平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實現全覆蓋。培育本地「網紅爆品」「直播達人」,開展電商人才培訓39期3845人次。大力開展旅遊扶貧和消費扶貧,推進實施活動展銷、結對助銷、企業帶銷等十大消費扶貧行動,推行「一張身份證遊黔東南」,累計通過東西部協作實現產品銷售14.42億元,吸引浙江籍遊客年均近90萬人次。
構築就業高地,打出勞務協作組合拳
打出勞務協作組合拳,構築就業高地,培養持續增收技能、增強脫貧攻堅底色。圍繞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堅持就近就業與勞務輸出同步推進,強化政策機制保障,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作用,推進就業創業「百千萬」工程,建設百個扶貧車間(工廠)和勞務輸出基地,年均新增千名貧困人口向杭州轉移就業,實現萬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州內州外結合,勞務協作組織化。建立健全黔東南在杭「1+16」勞務聯絡工作站機制,充分發揮崗位收集、就業招聘、技能培訓、智力幫扶和權益維護五大功能。制訂出臺進一步加大東西部就業扶貧支持政策,大力引進專業勞務公司等中介服務組織,開展「送崗位上門」「點對點接送」等貼心服務,營造「要打工到杭州」濃厚氛圍,實現有組織輸出貧困勞動力赴浙江就業3.3萬人。通過「浙籍企業、幫扶項目、扶貧車間工廠、公益性崗位開發和創業工坊」五位一體的就近就業體系,建成扶貧車間(工廠)134家,開發公益性崗位11384個,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業3.6萬人。
培訓培養結合,勞動技能專業化。以適應用工需求為目的,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就業意願,掌握初步技能,以崗定人,開展短期培訓13412人,實現「快速上崗、快速增收」,發揮就業扶貧主渠道作用。以培育現代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為目的,著力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專業技能,開展「吉利成蝶班」「宇視啟航班」「現代學徒班」等訂單式培訓,實現定向就業。加大黔東南職業教育投入,通過「1.5+1.5」「0+3」等模式累計組織599名貧困學生就讀杭州市各類職業技術學校。
就業創業結合,創新創業大眾化。在勞動就業規模化基礎上,著力扶植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創業者,形成一批致富帶頭人。瞄準「人回鄉、錢回流、企回遷」的「雁歸經濟」效應,實施「雁歸興黔」計劃,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並提供資金扶持。嫁接浙商創業基因,依託行業龍頭企業輸出管理、技術、設備、訂單以及東西部資金扶持,幫扶本地人創辦一批扶貧工廠或種植養殖基地。累計開展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5126人,成功幫助1665名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開辦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帶動15288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推進社會事業,畫出齊力幫扶同心圓
畫出齊力幫扶同心圓,推進社會事業,激活持續發展動能、增添脫貧攻堅亮色。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政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整體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廣泛動員杭州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黔東南州脫貧攻堅進程,構築全方位扶貧協作格局,同時為長遠發展激活、儲備了動能。推進社會事業「百千萬」工程,圍繞教育醫療、特殊貧困群體、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扶持等打造幫扶亮點,引進名譽村長(校長、院長),社會結對幫扶千個貧困村,落實關愛萬名特殊貧困人口。
開展組團式幫扶,提高人才支撐度。在全州持續推進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試點的基礎上,實施「銀齡計劃」,集中引進杭州退休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高級人才,著力實現培養優秀人才、建立重點學科、完善工作制度、更新工作理念、構建先進文化等目標,開展教育組團式幫扶學校19所,醫療組團式幫扶醫院18家,成立杭籍名師名醫名校(院)長工作室19個,聘請名譽院長(校長)27名。加大人才交流培訓,杭州市累計選派1250名專技人才赴黔東南支醫支教支農。黔東南州挑選1166名幹部、1965名專技人才到杭州掛職鍛鍊、跟崗學習。以「走出去、引進來」和資金支持方式組織黨政幹部培訓15172人次、各領域專技人才培訓45319人次。通過選點做樣、示範帶動和全員提升,為黔東南培養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擴大結對覆蓋面,提高社會參與度。大力開展「攜手奔小康」活動,集眾心、聚眾智、合眾力,形成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民企、社會組織和市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幫扶格局,累計募集社會幫扶資金達5.43億元。建立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結對機制,294家企業與黔東南660個貧困村、102家社會組織與黔東南356個貧困村結對,聘任61名民營企業家擔任貧困村「名譽村長」,實現全州1038個深度貧困村結對全覆蓋。杭州市526所學校和173家醫療衛生機構結對幫扶黔東南州863所學校、243家醫院(衛生院),實現貧困縣鄉鎮衛生院和中小學結對全覆蓋。
堅持向重點傾斜,提高幫扶精準度。統籌財政和社會幫扶資金向殘疾人、貧困女學生、鰥寡留守老人等重點群體傾斜,立足可持續幫扶,設立「關愛夕陽紅」「山鳳凰」等公益基金,開展殘疾人「百戶創業」項目,開發重點人群公益性崗位等。協助優化社會幫扶項目設計,明確受益對象,精準開展「溫暖之家」「貧困助學」「圓夢課桌」「敬老院改善」「愛在黔方」「彩虹盒子」等各類助殘助老助困助學助醫等慈善愛心活動。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圍繞「就業、就學、就醫」利用安置點配建公用房資源,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扶貧車間」、手工藝「扶貧工坊」實現家門口就業,援助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點小學、幼兒園26所,貧困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21個。
山海相連,心手相牽;東西協作,同心夢圓。杭州市幫扶黔東南州工作隊表示,他們將持續深化杭黔東西部扶貧協作「三業聯動」模式,同步推進扶貧扶志扶智,超前謀劃鄉村振興,實現從高質量脫貧攻堅到高水平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宋堯平
﹏
﹏
﹏
﹏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張 傑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原標題:《育新機開新局 推動高質量發展 | 開啟扶貧協作新格局—— 杭州與黔東南開啟「三業聯動」模式促發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