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七七」事變暨全民族抗戰爆發81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新華社刊發文章,紀念了一位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對於觀看過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讀者而言,莫那魯道的名字並不讓人感到陌生。這部電影以1930年「霧社事件」為藍本,講述了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在頭目莫那魯道的帶領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巴萊」在賽德克語中意為「真正的」,片名含義為「真正的賽德克人」。
新華社7月6日的文章寫道,在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裡,靜靜矗立著一尊高大魁梧的人物石雕,為的是紀念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50年,寶島各族同胞自發組織起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頑強鬥爭,起義烽火連綿不息,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莫那魯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1929年前後,日本殖民當局在霧社等地大肆掠奪森林和礦藏等資源,強迫少數民族同胞從事非人的勞動。由於不堪壓榨和凌辱,莫那魯道帶領霧社族人,聯合馬赫坡、波瓦侖、斯固等多個部落,於1930年10月27日,利用殖民當局搞「神社祭日」、舉辦運動會的時機發動起義。他們襲擊日本警察派出所13處,殺死日本人134名,傷26名,奪取槍枝180支、彈藥23000發,破壞電線和通信設施,引起巨大震動,史稱「霧社起義」。
起義爆發後,日本殖民當局出動軍警1400多人,動用飛機大炮,甚至使用化學毒氣殘酷鎮壓。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莫那魯道率起義同胞憑藉山林險隘頑強抵抗36天。最後一批起義者燒毀自己的家園後,在馬赫坡社後山巖窟集體自殺。莫那魯道英勇不屈,在山洞內飲彈自盡。據統計,起義者共有343人戰死,包括莫那魯道本人在內有296人自殺身亡。1934年莫那魯道的遺骸被發現後,日本殖民當局殘忍地將其曝曬,後運到當時的「臺北帝國大學」當作研究標本。
文章稱,霧社起義給日本殖民統治以沉重打擊,有力鼓舞了兩岸同胞的抗日鬥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力量通過組織集會、發表文告等方式,對起義進行了聲援。「七·七」事變後,懷著國恥家仇,不少臺灣同胞橫渡海峽,回到大陸投入全民族抗日的偉大鬥爭。
1973年,莫那魯道終於歸葬故鄉。如今,他長眠在霧社事件紀念公園中,除了雕像和墓碑,人們還為他和犧牲的臺灣少數民族同胞立起紀念碑和牌坊,「碧血英風」「抗日英雄」的字樣分外醒目。霧社起義雖已過去80多年,但臺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抗擊外侮所寫下的英雄篇章永遠值得銘記。
2015年,莫那魯道的曾外孫莫那巴萬還來到哈爾濱,與聽眾分享了臺灣世居少數民族的不屈抗日歷史。
根據新華網當時的報導,莫那巴萬說,8歲那年秋季的一天讓他印象深刻,莫那魯道唯一倖存的女兒馬紅莫那在落日餘暉中牽著他的手往山上爬,「爬到一個平臺上面,然後跟我說『我們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在家鄉崇山峻岭深處有很多的巖窟,那是族人當年抗日時躲避的場所和基地。
莫那巴萬認為,歷史不容篡改和扭曲,教育的力量比想像的更大。增強族人對本族文化的認同是需要他們努力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立足生根。「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除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也要展望未來,闡述和發揚比較高的人性價值,追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