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國產電影《春潮》登錄愛奇藝。事實上,此片已於2019年拿到龍標,但陰差陽錯,變成了線上點映。
目前有兩萬多人參與了豆瓣評分,分數在7.2分左右徘徊。從愛奇藝目前的播放曲線來看,雖熱度下降,但播放量穩中向上。或許,大家是在以一種緩慢的方式,接受著文藝電影走進自己的生活。
2019年6月,上海電影節,《春潮》的攝影師包軒鳴拿下金爵獎最佳攝影。這位名字頗具中國古典氣質的攝影師,其實是個十足的美國人。自2005年起他在中國開始了攝影生涯,這位擅長長鏡頭拍攝的攝影師,近幾年為《艋舺》、《風聲》、《武俠》、《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以及《七月與安生》等國產影片掌鏡。
導演楊荔鈉是吉林長春人,《春潮》正是在長春拍攝。其中的主場景,還是在她大姨家的老房子裡取的景。
同為吉林人的郝蕾,這位被稱為&34;的演員,近幾年為大眾熟知則是因為與何冰共同出演的那部《情滿四合院》,她演秦淮茹。
聯合主演則請來了臺灣的&34;金燕玲女士。
配樂半野喜弘來自日本,曾與侯孝賢、賈樟柯兩位著名導演有過多次合作。
導演楊荔鈉稱《春潮》是&34;,作為她個人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承接著2013年的《春夢》,與未上映的《春歌》。&34;構成她的&34;。女性導演,專注於女性的生存困境,金牌文藝片班底加上業界讚賞的女性演員,楊荔鈉在電影上的野心初現。
導演楊荔鈉
《春潮》將話題聚焦於&34;,從無法逃離的生存環境,以及家庭傷痛帶給女性的連綿不絕的殺傷力,來呈現三代母女關係的頓挫與痛苦。
報社記者、中年女性郭建波,與母親紀明嵐、女兒郭婉婷住在同一屋簷下。
母親紀明嵐在外是具有領導風範的社區管理人員,扮演著&34;的角色——熱情、利落、能幹、有人緣。
面對女兒,卻是百般挑剔,歇斯底裡,甚至不近人情。
尚在讀小學的外孫女是她一手帶大,呵護有加,寸步不離。
紀明嵐當年為了找一個&34;,嫁給了老郭。用她的話講,那是一個畜生不如、毫無道德,死了都活該的男人。而他也的確早早死去。
那麼,郭建波的丈夫呢?郭婉婷的爸爸在哪裡?郭建波說,我也不知道他是誰。
男性缺位的家庭,這三對母女——紀明嵐和她的母親,郭建波和紀明嵐,以及郭婉婷和郭建波,她們之間的關係被某種一致的情緒串聯,濃烈的愛與恨混淆在一起。無論是身為母親,還是身為女兒,《春潮》中的關係都是不合常理的、不健康的。通過對關係源頭的探索,本片試圖帶領觀眾找到答案。
鄉下人紀明嵐,為了嫁到城裡,跟老郭談起戀愛,卻不小心懷孕,這未婚先孕是她一生的恥辱。
丈夫喜歡在公眾場合暴露身體,是個無賴、流氓。紀明嵐與之結婚後,生活過得無比艱苦。她省下口糧寄回家裡,自己常常餓到暈倒,卻被母親抱怨為什麼沒有寄錢回家。
紀明嵐這個角色,幾乎是用全身心在恨。
她恨母親自私,恨丈夫齷齪,恨女兒讓自己陷入人生的困境。
而她反抗的形式,則是向領導舉報丈夫,半夜拉起睡眼惺忪的女兒去丈夫的單位哭訴,以此獲得別人的同情。
她不允許女兒說任何父親的好話,即便對待死去的丈夫,她依然要用最難聽的字眼來表達。
她恨女兒的出生,恨她不恨父親,恨她日日流連在不同男人的枕邊,恨她跟自己一樣未婚先孕。
作為她的女兒,郭建波恨自己的母親破壞了父親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恨她在家裡容不下自己,恨她強勢,口出惡言。
母親對她說,你會遭到報應的。
哪有母親這樣說自己的女兒的?
她恨她的母親。
於是她自暴自棄,變成母親最討厭的樣子,來向她證明她是錯的。
她曾在日記本裡寫道:我對這裡沒有幻想,我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死去。
而郭建波的女兒郭婉婷,從小被外婆一手帶大。她在和媽媽去動物園看長頸鹿時問媽媽:
你說,這三隻長頸鹿像不像你、我、和姥姥?
我小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在?
郭建波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能夠放下獨自在家的孩子,跑去和男友約會。可她又實在可憐,因為她幾乎是被自己的母親奪去了做母親的權利。
孩子從小跟姥姥一起吃、一起睡,被姥姥教育,聽姥姥說自己的媽媽當年如何想要殺死自己。
這太殘忍了。
而這個姥姥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報復女兒,也為了讓外孫女不能停止依靠自己。
這份錯位的母愛,跳過了自己的女兒,轉移到下一輩的身上。
女性表達這兩年成為熱門,同為母女題材,前段時間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主演的網劇《不完美的她》,也在講述原生家庭帶給女性的、揮之不去的傷痛。
而即便是逆天的演員陣容,和優秀的原版日劇珠玉在前,也沒能挽救那種軟綿綿的表達方式。
再往前推,與《春潮》相似的《血觀音》,也在講母女故事,而片子的推進方式和足以說服觀眾的代入感,以及導演嫻熟、大膽的創作手法,使之成為同類題材的佼佼者。
而十六年前,由章子怡、陳衝、姜文主演的電影《茉莉花開》,三代母女的愛恨傳承,亦給人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可是,與現今的《春潮》做對比,我們會發現,雖然同類繁多,但我們對於女性題材的探究,依舊被困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夠不到本質,也無法自圓其說。
《春潮》的鏡頭被稱為&34;。
其中郝蕾長達7分鐘的對窗獨白,窗外的路燈和車流,郝蕾在玻璃窗上的身影,以及昏迷的母親被醫院慘白的燈光照出的隱隱約約的形象,雖非&34;,但這一幕還是令許多觀眾潸然淚下。
和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死了。
最後一場戲中,那條潺潺蔓延的河流,從女兒郭建波,到她的母親、她的女兒……女兒最後沉浸在河流之中玩鬧、嬉戲、陽光明亮,潮暖春歸,導演留下這份如恩賜一般的結局,似乎在告訴那些有著相似不幸的女孩們,
只要有愛,恨又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