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面對惡毒的母親,我還應該愛她嗎?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任麗 丁丁心理

✦不是所有的母親都值得被讚揚✦

壹.

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係。其實,你的母親給你建構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決定了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春潮》是女性新銳獨立紀錄片導演楊荔鈉的作品。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把一個繞不開、卻又解不開的難題拋在了觀眾面前,為我們呈現了祖孫三代之間糾纏、扭曲而痛苦的關係。她就像拿著一把手術刀,切開看似完好的皮膚,揭示了暗藏在下面潰爛蝕骨的膿瘡。

這樣的母女關係還能拯救嗎?還值得和解嗎?

電影結尾用郝蕾飾演的女兒郭建波的一段獨白給出了答案: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世間最親密的關係,最終演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結局。原來,傷我最深的人,是我最親的人。

母親紀明嵐給女兒建構了一個什麼樣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是如何影響女兒的命運的?

貳.

母親與父親的結合充滿了功利性。母親是農村戶口,為了進城,找了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人。目的達到後,她為了擺脫丈夫,用最惡毒的語言去貶低他,甚至不惜寫各種檢舉材料搞臭對方,以此來獲得同情與支持。

在漢語語境中,與性有關的詞都是罵人的,與性有關的問題就是作風問題,是要背負一輩子的道德譴責的。

她給女兒塑造了一個流氓父親的形象:在別人面前露陰,摸女人屁股,還帶小姐回家……

在她的世界裡,人與人之的關係,不過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女兒也同樣變成了被她利用來要挾父親的棋子。

建波會在睡夢中被母親搖醒,強行拽到領導家裡,陪著母親哭訴自己的可憐。讓一個弱小的孩子去面對成人世界的不堪,用這樣的方式去詆毀另一個至親的人,孩子該站在哪一邊?

當母親強迫孩子必須在父親與母親之間作出選擇時,孩子在內心是站在父親這一邊的,可是在行為上卻無法擺脫控制的母親,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

母親給女兒建構了一個分裂的世界,要麼父親是好的,要麼母親是好的,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所以,女兒眼前是一個惡毒母親,在頭腦中卻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父親的形象。在她的記憶中,父親是溫柔的,溫暖的,美好的,而現實中的父親真的是這樣的嗎?

女兒看待男人也是分裂的。她不相信男人會愛上自己,也不知道男人的愛究竟是怎麼樣的。年幼的建波對父親既渴望關愛,又害怕被傷害,她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與男人建立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當合唱團的老周向紀明嵐求婚時,母親吐露說,自己三十年都沒有性生活了。在母親的世界裡,性是骯髒的,羞恥的,是攻擊另一個人、侮辱另一個人的武器。她甚至告誡女兒,不要跟父親走得太近,因為他可能會耍流氓。

受到母親的影響,女兒會認為男人都是危險的,這個世界是危險的。她只會用身體、用性去感受愛,卻從不敢投入感情去愛一個人。

她輾轉在不同的男人懷抱中,似乎在尋找從未得到又極其渴望的母愛,可是,在體會到片刻的溫存之後,留下的只有孤獨與寂寥。

夜晚的愛,是見不得光的,是不真實的。性變成了她與男人連結的工具,卻從來不是表達愛的方式。

叄.

在一個沒有愛的婚姻中,孩子的出生可能只是一個意外,從一開始,就是不被祝福的。母親對女兒的厭惡充斥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

父親的猝死,無疑把年幼的郭建波拋向了深淵。她那少得可憐的愛,隨著父親的離去而消失了。父親留給她的那幾個玩偶,以及記錄著自己與父親點點滴滴的日記,成為了她僅存的溫暖記憶。可是這些東西,卻成了母親的眼中盯肉中刺。她趁著女兒不在家,把女兒視為珍寶的東西,一把火給燒毀了。

建波生下女兒後,母親從她的手上搶走了孩子,她似乎把丟失的母愛全部灌注在了孫女身上。她會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風雨無阻;她會省吃儉用,卻花錢讓孫女郭婉婷學鋼琴;她會陪著孩子吃,陪著孩子睡;她會把存摺寫上孫女的名字,把所有的積蓄都留給她……

她傾注所有,不過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一個聽話的「女兒」,讓孫女堅定在站在自己身邊,把這個孩子真正地從她母親的手裡奪過來。

你珍惜的,我要毀掉它;你愛的,我要奪走她;你喜歡的,我要唾棄她。

一個惡毒母親,不過如此。所以建波內心發出了慘痛的吶喊:你毀掉了母親在我心裡的形象!

母親給了孩子一個沒有愛,一個極其冰冷的世界。

她製造了內疚,因為建波是殺死父親的幫兇;她製造了羞恥,讓建波無法與男人建立正常的男女之愛;她製造了分裂,讓建波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她製造了恐懼,讓建波無法信任任何人。

正如建波在日記中所說:我對未來沒有幻想,我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死亡。絕望感貫穿在建波40多年的生命裡,她用冷漠包裹著自己最後的尊嚴。

肆.

建波好像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她的這種感覺來自於母親的建構。

同樣是被親身父母拋棄的孩子,她的養父母卻給她建構了另一個世界。

在常州兒童福利院生活了幾年的小女孩,後來被她的美國養父母收養。

也許,你覺得她的身世夠悲慘了吧?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福利院又生活了幾年,現在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她應該怨恨拋棄她的父母,應該感到極度自卑,應該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吧?

然而並沒有。在一段尋親視頻中,小女孩面帶微笑,落落大方,舉止沉穩,充滿著自信。她在媽媽旁邊,舉著寫著漢字的告示牌,無言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我2011年出生,有先天性心臟病。

我的親生父母非常愛我,所以他們我放在了這裡。並且他們留下了一包日常必需用品,這樣我就能得到心臟修得手術,來挽救我的生命。

她還展示了一張自己當初被扔掉的垃圾桶的照片,還有一張是襁褓中的自己。

而她的美國媽媽接下來說明了這段視頻的用意,她希望尋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在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與他們保持聯繫,並且分享她的一切……

小女孩的養父母沒有去譴責她的親生父母,而是給孩子建構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即使被父母拋棄,父母也是愛她的。

或許,你覺得這是謊言,養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事實。其實,真相併不重要,孩子體驗到的心理現實才更重要。

小女孩會從這樣的關係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珍視的,是值得被愛的,是有價值的。她也會同樣把善良與愛回饋給這個世界,包括曾經拋棄她的父母。

伍.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事實是我們發明的,而不是被發現的。

《春潮》中的郭建波是帶著母親的詛咒來到這個世界的,她就像被套上了人生的枷鎖。她用傷害自己的方式與惡毒的母親去做抗爭,不向命運低頭。但她始終無法活出自我,因為她根本不知道,她所追求的愛是什麼?她該怎樣善待自己?

在她的生命中沒有這樣的模板,她所看到的事實是,最親近的人要麼是流氓,要麼是毒婦,她所建構的內在現實是,這個世界是冷酷的,危險的。

而在視頻中,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小女孩,在這個新家庭裡感受到父母與兄弟姐妹間是有愛的,她所建構的內在世界是溫暖的、幸福的、值得信任的。

《春潮》中的這對母女關係真的無法改變了嗎?這樣有毒的、迫害性的關係還會在代際中傳遞嗎?電影似乎用了讓母親閉嘴的方式,試圖尋找解藥。

「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女兒終於可以說出內心對母親的怨恨,可以表達憤怒了。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就如春潮般,帶來新的希望。

其實,現實中的母女關係也許沒有機會修復,我們卻可以建構內在新的母女關係,就如這個事實上被拋棄的女孩一樣。

這就像在貧瘠的土地上,給她陽光,給她雨水,種子最終會破土而出,發出新芽。

一段滋養的關係,或許是一段抱持的諮訪關係,或許是一段包容接納的親密關係,可以改變我們與母親的內在關係模式。

只是,這段路可能會很漫長。

以上。

作者介紹:任麗,丁丁心理籤約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心理學動力學取向,擅長婚戀與人際諮詢

*註: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郝蕾《春潮》:恨她卻又愛她,與母親和解,好難啊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原來也可以是悲劇看了電影《春潮》,才發現,我經歷的,也許只是「低配版」,畢竟我媽還從來沒有像電影裡的姥姥紀明嵐一樣,對自己的女兒說: 「我真沒見過像你這麼不要臉的人吶!」沉默面對母親的刻薄、諷刺,甚至挑撥,一言不發,然後轉身把手掌摁在仙人球上,緊緊握住。
  • 電影《春潮》:有些愛,比死冷
    如果說線上觀影帶走了視聽享受,所幸,《春潮》這部電影並沒有讓大眾失望。面對母親的指責,郭建波一直是沉默而冷漠的,倔強的神情讓人察覺不到她的內心究竟在想些什麼。母親紀明嵐的每一句話都像仙人掌的刺直直刺入她的心臟。沒有人會不痛的,何況是自己最親的人這樣惡毒地咒罵自己。四十年的時間裡她一直忍受著這些抱怨與怨恨,所有人都要她忍,她一直在忍,可是她的家庭依然分崩離析,依然烏煙瘴氣。
  • 郝蕾《春潮》引熱議,直揭原生家庭之痛:我恨我媽媽,但我也愛她
    我都是為了你!要不是因為你,我不會受那麼多苦。我為你犧牲所有的一切,你難道不應該孝順我,順從我,對我好,報答我,感恩我嗎?」而在女兒郭建波這裡,她絲毫感受不到母親的溫情、尊重和理解,感受到的只有指責,羞辱,控制,操縱,怨恨。
  • 《春潮》揭示母女之間的羈絆關係:我恨你,卻也愛你
    母女之間的情感應該是怎麼樣的?從一根臍帶開始,從此母親呵護女兒,女兒依賴母親是這樣沒錯。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這樣溫暖無私的感情下總會隱藏著畸形。母女之間互相羈絆,互相關心,開始對比彼此有了高要求,一旦沒有滿足就會陷入糾纏。
  • 《春潮》:關於母親有毒的誤讀
    如臺灣的《血觀音》、《日常對話》,兩地合拍片《相愛相親》,大陸影片《柔情史》、《再見 南屏晚鐘》以及不久前上線的《春潮》。哪怕不以母女關係為主線的《嘉年華》、《送我上青雲》等,也或多或少將「母女關係」拉入到敘事的核心議題中。《春潮》是紀錄片導演楊荔鈉創作的第二部劇情片。
  • 《春潮》:郝蕾飾演的母親就合格了嗎?
    《春潮》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闡述女性的困境與焦慮。很多人都在討論原生家庭本身帶來的問題,以及紀明嵐變態的控制欲和佔有欲,但縱觀整部影片,郝蕾飾演的郭建波作為母親,她就合格了嗎?答案很明顯,從女兒婉婷對母親的控訴就可以看出。
  • 郝蕾《春潮》揭示虐心母女關係:我恨我媽媽,但我又愛她
    某日,我發了一條吐槽工作辛苦的朋友圈。我媽看到後暴怒,發了十幾條語音轟炸我:「看到你抱怨真心煩!」「那麼累還幹啥?」「趁早給我回來!」我媽本就不支持我留在大城市打工,她的期待是:趕緊回家,考個公務員,安穩舒服。我馬上被激怒,直接把她拉黑3天。
  • 《春潮》:我姥姥暴躁,我媽陰鬱,我不幸福,但我依然愛她們
    「你們兩個人吃我的喝我的,還想我笑著來服侍你們,門都沒有。」這是紀明嵐說的話,讓人窒息。但仔細想想,紀明嵐說錯了嗎?沒有。那為什麼她總是怨氣滿滿?因為付出的多啊。吃在她家,住在她家,就連孩子都是丟給她帶,到頭來,天天板著一張苦瓜臉給她看還要覺得她煩。能不抱怨嗎?
  • 《春潮》:成年人的叛逆,究竟是自我救贖,還是畫地為牢?
    女主角的媽媽紀明嵐對外是個活躍的社區工作人員,對誰都好,但是唯獨對女兒郭建波冷嘲熱諷,永遠對她說著最惡毒的語言,還四處宣揚自己的丈夫是個大流氓,曾在菜市場明目張胆摸婦女的臀部,似乎她這輩子就靠著咒罵、吵鬧活過來了。
  • 一部耐看的好片《春潮》,中國式家庭"愛"的悲劇帶給我們什麼?
    ,愛奇藝正在熱播的楊荔鈉導演的電影《春潮》是一部反映當代中國家庭矛盾和衝突的影片,講述的故事也非常簡單,但是你看懂她、欣賞她或許需要一些生活的經歷和觀影的耐心。近乎病態的發作令家中的每個人都深陷惶恐和不安,而只有她自己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道理和毋庸置疑的正確。實在是太可憐了!憑什麼全家人要受到你這樣的"愛"? 這樣的"愛"是這個家庭需要的嗎?
  • 《春潮》: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
    三代人面對「性」,表現的有點奇怪。母親是排斥的,女兒是戲謔的,孫女是避諱的。就像春天的潮水一般,一波推著一波,母親推著女兒,母親和女兒又同時推著孫女,她們都是錯的,從母親那裡開始就錯了。二刷《春潮》這部電影, 再看了許多電影解說,我才看明白了這些隱藏在「性」表象下的倫理思考。又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原生家庭。
  • 觀影療心|《春潮》「我用盡一生摧毀自己來對抗母親」
    《春潮》「我用盡一生摧毀自己來對抗母親」文,李倩cheer郭建波還做了一個夢,穿著防疫服裝的人來到她家,結果在盥洗池下找到一隻黑色的羊,這隻羊被拖出去的時候,原來是她的母親紀明嵐。這個夢裡面羊,我的理解就是替罪羊,在郭建波的幻想裡面自己所有的不幸,所有的遭遇都來至自己的母親,母親就成了自己一切不幸的替罪羊。
  • 電影《春潮》:我恨我媽媽,所以我活成了她最討厭的樣子
    5月17日,國產電影《春潮》登錄愛奇藝。事實上,此片已於2019年拿到龍標,但陰差陽錯,變成了線上點映。目前有兩萬多人參與了豆瓣評分,分數在7.2分左右徘徊。從愛奇藝目前的播放曲線來看,雖熱度下降,但播放量穩中向上。
  • 一部耐看的好片電影《春潮》,中國式家庭「愛「的悲劇帶給我們什麼?
    愛奇藝正在熱播的楊荔鈉導演的電影《春潮》是一部反映當代中國家庭矛盾和衝突的影片,講述的故事也非常簡單,但是你看懂她、欣賞她或許需要一些生活的經歷和觀影的耐心。《春潮》非常明確地呈現了中國家庭的另類的「愛「 體現在了對家人的佔有欲、控制欲和支配慾,進而產生了中國式家庭「暴力「, 這種暴力帶給人的創傷是心靈上難以磨滅的傷痛和記憶。
  • 電影《春潮》:無法化解的原生家庭之痛
    電影《春潮》自從5月份在網絡上線以來好評也如潮水一般湧向觀眾。影片中所聚焦的母親與女兒的矛盾和關係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痛苦,類似的原生家庭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其女郭建波是一名對事業很執著的報社記者,但是她大齡未婚,還有一個私生女郭婉婷。母親紀明嵐對她從來沒有好臉色,恨不得把最惡毒的話都用在她身上,而她大多時候都是沉默不語,或者在受不了的時候乾脆出去找清淨。小小年紀的郭婉婷夾在她們中間,經常都在想辦法緩解兩位長輩之間的矛盾,十分不容易。
  • 《春潮》:中國版「母愛的羈絆」,擺脫自戀母親的禁錮,獲得療愈
    很多女性常感慨到:我很厭惡我的母親,但最後,我也活成我母親的樣子。在《春潮》中的女主也不知不覺走入了母親的怪圈中,逐漸成為另一個「惡母」。《春潮》的編劇兼導演楊荔鈉告訴觀眾:「這部電影不是為了去討伐和指責我們的母親,也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而是希望能對所有為人父母者,起到一些啟發或警示作用。」
  • 《春潮》:強勢母親掌控女兒40年人生,三代人的對抗刺痛了誰?
    可是當她回家面對母親時,卻只能一味逃避、隱忍,以工作、閱讀等沉默來逃避隨時發飆的母親。在電影開頭有這樣一幕:作為居委會主任的紀明嵐正帶著一幫人在家裡排練唱歌,氣氛十分熱烈。回家的郭建波見到這一幕,徑直走到廚房點燃了一根煙,紀明嵐走過來就罵了一句:「有毛病!」對此,郭建波不置一詞,只是把菸頭按在了母親剛幹好的餃子皮上,還打開了廚房的水閥,讓水一直都漫進客廳,紀明嵐才不得已中斷了練習。
  • 《春潮》帶雨晚來急
    穹頂之下分崩離析的生活——《春潮》    近幾天窗外一直下著雨,退出《春潮》的播放界面,我整個人是極其痛苦的。類比於我的家庭環境,我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家庭相處模式。這兩個小時對劇中的三位女性是煎熬,對我也不例外。為了避免過度解讀我沒有參考任何影評和觀點,作為一部女性電影我不敢說我讀出了全部。
  • 《春潮》郭建波和母親的關係透露出原生家庭的痛
    從女兒小時候開始,她就強迫女兒和她一起控訴丈夫。而在女兒看來,父親給了她不同於母親的溫情,是一個好父親。原本美好的家庭,是被母親對父親的報復毀掉的。不僅小時候如此,長大後,即便父親去世了,母親還時常挖苦父親。
  • 影評 | 《春潮》
    《春潮》這部電影,包含了人性,原生家庭,愛與成長。疼痛且柔軟。看完之後,是令人又慶幸又哀傷的。上一次看郝蕾的電影,是《誤殺》。《春潮》像《誤殺》一樣,是一部看完就非常想寫影評的電影。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家庭裡的三位女性:姥姥,女兒和孫女。對於她們三位的生活軌跡和關係,我不想用太多的語言去描述,不然就劇透的太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