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任麗 丁丁心理
✦不是所有的母親都值得被讚揚✦
壹.
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係。其實,你的母親給你建構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決定了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春潮》是女性新銳獨立紀錄片導演楊荔鈉的作品。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把一個繞不開、卻又解不開的難題拋在了觀眾面前,為我們呈現了祖孫三代之間糾纏、扭曲而痛苦的關係。她就像拿著一把手術刀,切開看似完好的皮膚,揭示了暗藏在下面潰爛蝕骨的膿瘡。
這樣的母女關係還能拯救嗎?還值得和解嗎?
電影結尾用郝蕾飾演的女兒郭建波的一段獨白給出了答案: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世間最親密的關係,最終演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結局。原來,傷我最深的人,是我最親的人。
母親紀明嵐給女兒建構了一個什麼樣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是如何影響女兒的命運的?
貳.
母親與父親的結合充滿了功利性。母親是農村戶口,為了進城,找了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人。目的達到後,她為了擺脫丈夫,用最惡毒的語言去貶低他,甚至不惜寫各種檢舉材料搞臭對方,以此來獲得同情與支持。
在漢語語境中,與性有關的詞都是罵人的,與性有關的問題就是作風問題,是要背負一輩子的道德譴責的。
她給女兒塑造了一個流氓父親的形象:在別人面前露陰,摸女人屁股,還帶小姐回家……
在她的世界裡,人與人之的關係,不過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女兒也同樣變成了被她利用來要挾父親的棋子。
建波會在睡夢中被母親搖醒,強行拽到領導家裡,陪著母親哭訴自己的可憐。讓一個弱小的孩子去面對成人世界的不堪,用這樣的方式去詆毀另一個至親的人,孩子該站在哪一邊?
當母親強迫孩子必須在父親與母親之間作出選擇時,孩子在內心是站在父親這一邊的,可是在行為上卻無法擺脫控制的母親,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
母親給女兒建構了一個分裂的世界,要麼父親是好的,要麼母親是好的,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所以,女兒眼前是一個惡毒母親,在頭腦中卻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父親的形象。在她的記憶中,父親是溫柔的,溫暖的,美好的,而現實中的父親真的是這樣的嗎?
女兒看待男人也是分裂的。她不相信男人會愛上自己,也不知道男人的愛究竟是怎麼樣的。年幼的建波對父親既渴望關愛,又害怕被傷害,她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與男人建立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當合唱團的老周向紀明嵐求婚時,母親吐露說,自己三十年都沒有性生活了。在母親的世界裡,性是骯髒的,羞恥的,是攻擊另一個人、侮辱另一個人的武器。她甚至告誡女兒,不要跟父親走得太近,因為他可能會耍流氓。
受到母親的影響,女兒會認為男人都是危險的,這個世界是危險的。她只會用身體、用性去感受愛,卻從不敢投入感情去愛一個人。
她輾轉在不同的男人懷抱中,似乎在尋找從未得到又極其渴望的母愛,可是,在體會到片刻的溫存之後,留下的只有孤獨與寂寥。
夜晚的愛,是見不得光的,是不真實的。性變成了她與男人連結的工具,卻從來不是表達愛的方式。
叄.
在一個沒有愛的婚姻中,孩子的出生可能只是一個意外,從一開始,就是不被祝福的。母親對女兒的厭惡充斥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
父親的猝死,無疑把年幼的郭建波拋向了深淵。她那少得可憐的愛,隨著父親的離去而消失了。父親留給她的那幾個玩偶,以及記錄著自己與父親點點滴滴的日記,成為了她僅存的溫暖記憶。可是這些東西,卻成了母親的眼中盯肉中刺。她趁著女兒不在家,把女兒視為珍寶的東西,一把火給燒毀了。
建波生下女兒後,母親從她的手上搶走了孩子,她似乎把丟失的母愛全部灌注在了孫女身上。她會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風雨無阻;她會省吃儉用,卻花錢讓孫女郭婉婷學鋼琴;她會陪著孩子吃,陪著孩子睡;她會把存摺寫上孫女的名字,把所有的積蓄都留給她……
她傾注所有,不過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一個聽話的「女兒」,讓孫女堅定在站在自己身邊,把這個孩子真正地從她母親的手裡奪過來。
你珍惜的,我要毀掉它;你愛的,我要奪走她;你喜歡的,我要唾棄她。
一個惡毒母親,不過如此。所以建波內心發出了慘痛的吶喊:你毀掉了母親在我心裡的形象!
母親給了孩子一個沒有愛,一個極其冰冷的世界。
她製造了內疚,因為建波是殺死父親的幫兇;她製造了羞恥,讓建波無法與男人建立正常的男女之愛;她製造了分裂,讓建波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她製造了恐懼,讓建波無法信任任何人。
正如建波在日記中所說:我對未來沒有幻想,我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死亡。絕望感貫穿在建波40多年的生命裡,她用冷漠包裹著自己最後的尊嚴。
肆.
建波好像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她的這種感覺來自於母親的建構。
同樣是被親身父母拋棄的孩子,她的養父母卻給她建構了另一個世界。
在常州兒童福利院生活了幾年的小女孩,後來被她的美國養父母收養。
也許,你覺得她的身世夠悲慘了吧?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福利院又生活了幾年,現在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她應該怨恨拋棄她的父母,應該感到極度自卑,應該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吧?
然而並沒有。在一段尋親視頻中,小女孩面帶微笑,落落大方,舉止沉穩,充滿著自信。她在媽媽旁邊,舉著寫著漢字的告示牌,無言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我2011年出生,有先天性心臟病。
我的親生父母非常愛我,所以他們我放在了這裡。並且他們留下了一包日常必需用品,這樣我就能得到心臟修得手術,來挽救我的生命。
她還展示了一張自己當初被扔掉的垃圾桶的照片,還有一張是襁褓中的自己。
而她的美國媽媽接下來說明了這段視頻的用意,她希望尋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在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與他們保持聯繫,並且分享她的一切……
小女孩的養父母沒有去譴責她的親生父母,而是給孩子建構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即使被父母拋棄,父母也是愛她的。
或許,你覺得這是謊言,養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事實。其實,真相併不重要,孩子體驗到的心理現實才更重要。
小女孩會從這樣的關係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珍視的,是值得被愛的,是有價值的。她也會同樣把善良與愛回饋給這個世界,包括曾經拋棄她的父母。
伍.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事實是我們發明的,而不是被發現的。
《春潮》中的郭建波是帶著母親的詛咒來到這個世界的,她就像被套上了人生的枷鎖。她用傷害自己的方式與惡毒的母親去做抗爭,不向命運低頭。但她始終無法活出自我,因為她根本不知道,她所追求的愛是什麼?她該怎樣善待自己?
在她的生命中沒有這樣的模板,她所看到的事實是,最親近的人要麼是流氓,要麼是毒婦,她所建構的內在現實是,這個世界是冷酷的,危險的。
而在視頻中,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小女孩,在這個新家庭裡感受到父母與兄弟姐妹間是有愛的,她所建構的內在世界是溫暖的、幸福的、值得信任的。
《春潮》中的這對母女關係真的無法改變了嗎?這樣有毒的、迫害性的關係還會在代際中傳遞嗎?電影似乎用了讓母親閉嘴的方式,試圖尋找解藥。
「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女兒終於可以說出內心對母親的怨恨,可以表達憤怒了。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就如春潮般,帶來新的希望。
其實,現實中的母女關係也許沒有機會修復,我們卻可以建構內在新的母女關係,就如這個事實上被拋棄的女孩一樣。
這就像在貧瘠的土地上,給她陽光,給她雨水,種子最終會破土而出,發出新芽。
一段滋養的關係,或許是一段抱持的諮訪關係,或許是一段包容接納的親密關係,可以改變我們與母親的內在關係模式。
只是,這段路可能會很漫長。
以上。
作者介紹:任麗,丁丁心理籤約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心理學動力學取向,擅長婚戀與人際諮詢
*註: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