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正在熱播的楊荔鈉導演的電影《春潮》是一部反映當代中國家庭矛盾和衝突的影片,講述的故事也非常簡單,但是你看懂她、欣賞她或許需要一些生活的經歷和觀影的耐心。
《春潮》非常明確地呈現了中國家庭的另類的「愛「 體現在了對家人的佔有欲、控制欲和支配慾,進而產生了中國式家庭「暴力「, 這種暴力帶給人的創傷是心靈上難以磨滅的傷痛和記憶。
紀明嵐(臺灣演員金燕玲扮演),電影中的奶奶,鄰人眼中的好大姐、熱心腸、有組織力的居委會的好領導, 而這一切其實都是源於內心強大的「虛榮心「和」自尊心「。
一旦回到家中就變成了難以溝通、充滿了「語言暴力「傾向的兇神惡煞,令人厭惡。近乎病態的發作令家中的每個人都深陷惶恐和不安,而只有她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道理和不容置疑的正確。
憑什麼全家人要受到你這樣的「愛「的煎熬和折磨?
郭建波(郝蕾飾演), 一個單親媽媽,一個社會新聞版面的報社記者。社會有很多不公要去報導、以前的共患難的同事,現在的領導天天給壓力不讓上稿子,每天都要面對母親例行的家庭式的「教訓「, 和女兒的分離,生活中得不到真正的愛這一切都讓這個人物值得人們的同情和關注。
工作中的骨幹和家中絕對的弱者或許也是當代中國一部分社會職業女性的代表和寫照。
郭婉婷(曲雋希扮演)的家庭中的第三代,一個十幾歲的小朋友,天真、浪漫、聰明過人。和奶奶的對話句句經典。
是奶奶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是母親郭建波生活中僅存的快樂和希望。
紀明嵐眼中的愛就是對家庭成員絕對的權威、不容置疑的佔有和控制以及絕對的服從。
全片電影中幾次吃飯的場景,沒有一次是溫暖的、愉快的,質問、責備、言語的暴力令人窒息,令家庭死亡!
以至於女兒郭建波在夢中都夢到自己的母親變成一隻哭號的「羊「,被醫生抬走,母親像夢魘般的存在。
只有在母親生病主演時候不再有呵斥的時候,才是她身心最放鬆的時候。
彈幕裡面的觀影的朋友有些人說:「看不懂,這是恐怖片嗎?「,當然不是。請耐心看完全片。
彈幕中有些人喊「我的家庭不是這樣的「,恭喜你生在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有的觀影朋友說:「6塊錢白花了「,」退錢「, 我想或許這部電影確實不適合你, 你應該找一部適合你的影片去觀看。
有的朋友也在說:「我的家庭比這個家庭更令人窒息「,電影的確引起很多人共鳴。
坦率說幾位演員的表演真是令人賞心悅目,母親金燕玲,一位臺灣的演員居然能夠把一個位內地病態老太太演的如此令人信服,的確是演員的功力。
郝蕾,媽媽住醫院的時候為母親擦腳,面對街道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鏡頭由躺在病榻的媽媽到反光孤身一人,表達了內心的孤獨,苦悶和對愛的渴望,對親情父愛,對作為一個正常人對愛的遐想。
老周,一個看似唯唯諾諾的男人,其實是一個明事理、懂得人情世故的好男人。郭建波在家中飯桌上頻頻舉杯表達謝意。
也正因為老周的愛,才讓紀明嵐淚奔,袒露心聲,露出女人本來應該有的溫情和柔弱。
我可能要非常抱歉地說,或許觀看和看懂這部電影需要一些些家庭和人生的閱歷,我不是「指責「那些在彈幕裡面直呼「看不懂」,「不明白「的朋友們沒有人生的閱歷。我說的是當我們有著更多人生的經歷和思考,或許會對影片中講述的電影故事有很多的理解和共鳴。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因人而異的東西。你喜歡,我不喜歡也非常自然。
偉大的電影評論大師安德烈-巴贊說「「電影是名副其實的愛的藝術,這一點勝於任何其他藝術品類」。《春潮》是一部表達「愛「的電影作品。
在一部表達三代的人家庭故事中,「愛」和「被愛」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
當愛是以一種佔有、控制和支配出現的時候,「被愛」就成了無盡的受虐,而顯得那麼多餘和沉重。
這個家庭的母女兩人其實有很強的相似性。母親紀明嵐30年沒有過性生活了,請問,這還是一個正常的人嗎?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的基本釋義,「力比多」 -性的力量統統轉化為對家庭的控制和暴力!
電影開場,郭建波回家吃飯的場景,足足三分多鐘,郭建波是一句話都沒有說的,為的是避免「戰爭「,像一個小貓一樣躲在屋中,女兒郭婉婷才能帶給她一絲絲快樂。
而郭建波自己也沒有組織起一個正常的家庭,和母親一樣沒有真正沐浴在「愛」中,無論是心理的還是生理的。沒有享受過父愛,沒有享受過真正男人的愛。
影片的中性伴侶,那個沒有成名的音樂家也僅僅是個「伴兒「(Partner)排解孤獨和性饑渴。
郭婉婷,小姑娘也很可憐,天天被奶奶「削」,仍然不失 天真浪漫和聰慧。
這個小姑娘也沒有真正體會到父愛,只能看著朝鮮族同學在父親的背上撒嬌, 羨慕同學被父親的寵愛。
一代人的無法挽回的失落,為什麼紀明嵐這麼「暴力」?
目測紀明嵐的年齡應該是大約在60歲左右,他們這一代人在歷史被叫做什麼「失落的一代「?還是」被拋棄的一代「?至少他們大量出現在70-80年代」傷痕文學「的作品中。
十幾歲趕上文革上山下鄉,很多人的青春扔在北大荒,大西北邊陲小鎮。即便是後來的高考,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了社會的底層。失落、絕望、無助、聽天由命是這代人中很多人的特徵。
紀明嵐,應該還是「混「的相當不錯的一位。在東北的一個老城市享受著街坊四鄰的擁戴。但是時代已經離她遠去了,她努力繼續在現實中刷存在,在社會上找到了,還要在家中繼續刷。
對女兒和孫女病態的「愛」和延申的「暴力」應該是一個充滿心理疾病的病人。
她眼中的丈夫和女兒眼中的父親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一個是摸人家屁股的臭流氓,一個是鼓勵女兒長大成人的父親。
而郭建波對於媽媽的「愛「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迴避和尋找在按摩院的暫時的逃脫。
看完電影,我不禁要問,到底什麼是愛?
或許這個關於「愛」定義和解釋是我見過的最全面、最完整,也能夠看出電影中的郭建波對媽媽愛,老周對紀明嵐的愛,和女兒婉婷對媽媽的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聖經.新約》哥林多前屬書13章4節至8節
對結尾的猜想
在蕭邦的鋼琴曲《遺作》下,音樂緩緩響起,很慢,舒緩,幽雅,綿長。。。
春潮。。春天的潮水?春。。。。潮。。。愛的潮水,郭建波竟然在臺灣按摩師傅的懷中「春潮「湧動,譁譁譁。。。。
春潮,春天的潮水,春。。。。潮,愛的潮水。
春天的潮水,衝進了母親的病房,衝進了大合唱團的裝逼現場。。。
小朋友郭婉婷踏著春潮。。跑向了江邊。。在江邊快樂的玩耍。。
此時的郭婉婷應該是一種希望的代表。。。
是啊!我們和我們的上一代,都已經太不正常了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比我們更正常、更幸福!
投稿、入夥、約看電影
微信號 : jackerwang6666
知乎:@電影天下客
▇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