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春潮》:恨她卻又愛她,與母親和解,好難啊

2020-08-29 斑馬讀書

看完郝蕾主演的電影《春潮》,只想感慨:

原來跟母親相處不好的,不止我一個


凌晨2點躺在家裡的床上,卻覺得自己無家可歸。

因為封閉在家幾個月,

本以為是一個可以與父母好好的時間,

沒想到,

感受到的不是家庭的溫暖,而是兩代人互相不理解的孤獨和無力。

小到什麼時間吃飯、睡覺,洗腳水要倒多少,零食應不應該買,菜應該怎麼切,油應該放多少……

大到做什麼工作、結婚、生子的選擇,

觀念差異、生活習慣差異,像沙子在兩代人之間磋磨。

又因為不想戳破家裡「和諧」的假象,

和「說了也沒用」的無力感,

憤怒壓在心裡,找不到出口。

01.「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原來也可以是悲劇

看了電影《春潮》,才發現,我經歷的,也許只是「低配版」,畢竟我媽還從來沒有像電影裡的姥姥紀明嵐一樣,對自己的女兒說:

「我真沒見過像你這麼不要臉的人吶!」



而我也不至於像郝蕾飾演的單身母親郭建波一樣,

沉默面對母親的刻薄、諷刺,甚至挑撥,一言不發,

然後轉身把手掌摁在仙人球上,緊緊握住。



好絕望啊。

電影裡的三代(也可說是四代)的母女關係,

不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而是「我受過的折磨,你也休想逃」。

姥姥紀明嵐,單親媽媽郭建波,小女孩曲婉婷,三代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

紀明嵐在外是社區裡的熱心阿姨,和善、友好,組織能力強,領導力也不錯,三兩句就能讓一起排練合唱的大家被鼓勵到,回到家,卻是會詛咒女兒「你這樣會遭報應的」,對外孫女說「你媽當初不想要你,想打胎」。


郭建波在外是報社記者,一巴掌打翻性侵少女的老師,回到家,是沉默面對母親的指責和刻薄的女兒。

小女孩郭婉婷就像家裡的潤滑劑,在媽媽和姥姥之間調停。

隨著電影的開展,會發現表面上是三代,但實際上還有紀明嵐和自己的母親——在紀明嵐自己每天只吃一頓飯的年代,把糧食寄回家,母親的回應是:為什麼不寄錢回來?



02.迷糊不清的界限,糾纏不清的母女關係


《春潮》海報上的宣傳語是: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

彈幕裡有人說:真羨慕那些說看不懂的人。

看不懂母女之間為什麼可以如此扭曲地糾纏在一起,

看不懂「這個世界上,最愛的人,傷害你最深。最大的悲劇,是你正不可避免地成為那個人」,

是怎樣一種幸運啊。


像無數父母一樣,紀明嵐等著女兒和外孫的感恩:

你們吃著我的喝著我的,還想著我笑著來服侍你們?

對你多好都沒有用,對你一點不好,你就記住了。



幫助和控制有時候是一回事——如果這個人的身份是父母,概率就更大

而像無數長大的孩子一樣,郭建波在等著母親的道歉——青春期的她第一次來例假時,母親帶著嫌棄和厭惡的語氣對她說:你怎麼來這個?反而是那個母親口中的「流氓犯」父親,教女兒疊衛生紙、用熱水為女兒泡腳。

紀明嵐的母親把後半生堵在女兒身上,以「愛與自我犧牲」的名義進行道德綁架。紀明嵐又把自己人生的失敗,所有不滿和詛咒用到斥責女兒身。

一邊「愛與犧牲」,一邊謾罵和指責:

有毛病吧?

你沒看到嗎?

你今天就給我說清楚…

而郭建波的應對方式,是一遍糾纏和無聲抵抗:

「你想讓我找一個好男人,有一個家,過體面的生活,我不,我就要你看見我現在的樣子。」

一邊又恐懼和內疚:我竟然這樣對自己的媽媽?


有人說既然在一起三代人都這麼難受,為什麼不分開?

空間上的隔離或許有助於減少矛盾和衝突,然而內心的和解和平靜最終還是需要當面鑼對面鼓地建立起心理界限,讓你的歸你,我的歸我。

03.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和解?擺脫這樣的痛苦糾纏

心理界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允許別人對他自己的人生負責

哪怕那個人是你的孩子。

電影《春潮》的結局,沒有大團圓的和解。



她們的關係還在繼續。

可是面對生活的我們,如何讓自己更好地去面對彼此糾纏、傷害卻又割捨不開的親情、友情、感情?

建立健康而恰當的心理界限。

分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就好。

這不是自私,而是在建立完整的自我能量。只有這樣,才能既保有對他人的善意,又能溫柔地做自己,建立健康的關係。

《心理界限:做不輕易讓步的自己》這本書裡,是這樣定義的:

所謂的「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被逼迫的感覺。

就像《春潮》裡,紀明嵐年輕時為了城市戶口,嫁給了郭建波的父親,未婚先孕——出於無奈的選擇。然後,她用「付出」創造「控制」,用「犧牲」達成「禁錮」

當心裡的意願沒有被重視時,人的內在空間無法給出好品質的對待。時間一長,要麼討厭自己,要麼憤世嫉俗,到最後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

而因為母親,郭建波叛逆又愧疚。

你可以把缺乏心理界限的人想像成一個沒有「輪廓」的人。一個物品如果沒有輪廓,你是不是不知道該怎麼拿取,甚至連踢到它都不知道?因為你根本就沒感覺。同樣地,一個人如果沒有界限,你會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拿捏距離,怎樣算太近,怎樣又會太遠,做哪些事情會讓對方不開心⋯⋯因為他可能從來都不表達,甚至麻木了。


良好的心理界限就像是在地圖上幫自己定位,不管你要的是什麼,在規劃任何路線之前,你必須先確認自己的位置、肯定自己的價值、了解自己的模樣,才能找出聯結彼此的道路。

唯有你的心理界限清晰,你與他人的聯結才會是對等的互動。


1.為自己的善良和付出,設置界限

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能夠滿足你的什麼需要?

·你能付出到什麼程度,不會覺得失衡、身心俱疲?

·假使對方的反應和你預期的不同,你想過怎麼處理嗎?

·你有勇氣提出來討論嗎?

·生命中真正該處理的事情,你在持續面對嗎?

·有沒有因為太專注幫助別人而忘了照顧自己?


在付諸行動前,你要問問自己的是:

·我做這些事情快樂嗎?

·我的能力所能提供的協助最多有多少?

·我可以從哪裡獲得資源與支持,而不用一個人硬撐?

當你問過了自己,好好地確認自己的出發點,並對這三件事情都有了頭緒之後,你的界限自然也就清楚了,能夠形成一張保護網,讓你的美好被更多的人發現。


2.不當「透明人」,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為了避免尷尬、痛苦、衝突,很多人會選擇「什麼也不說」,默默承受。

戒掉「忍讓」的習慣,承認自己也有所期待,需要照顧。

因為別人沒有「讀心術」,無法每次都能準確地猜到你的想法和需求。

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至少讓對方也有機會了解你的需求和期待。

當然,前提是,你也需要問問自己:我真正要的是什麼?因為當你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別人給什麼可能都是不對的。

說出來,不等於別人就會買單,「界限」的另一半,就是接納被拒絕。


3.拉開適度的距離,給別人成長的空間和可能性

「我都是為你好」「我怎麼不去罵別人家的小孩,還不是因為你是我生,不然誰管你」。

打著「為你好」,實際「控制」的關係,不要太常見。

然而這種不分彼此的「親密」,漸漸成了束縛。

如果你發現自己盡力了,但付出換回的是傷害,就需要適度地拉開距離了。

等待,不插手,不控制。

關注而不打擾,捨得讓對方承擔自己的責任。

別忘了,同一個屋簷下的人,不應該是來互相折磨的。

最後,

願每個人都能走出那些不健康的關係,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

如春潮般湧向前方,乘風破浪。

相關焦點

  • 郝蕾《春潮》引熱議,直揭原生家庭之痛:我恨我媽媽,但我也愛她
    》,由郝蕾和金燕玲主演。我為你犧牲所有的一切,你難道不應該孝順我,順從我,對我好,報答我,感恩我嗎?」而在女兒郭建波這裡,她絲毫感受不到母親的溫情、尊重和理解,感受到的只有指責,羞辱,控制,操縱,怨恨。母親紀明嵐把自己所有的辛苦、不快,歸罪於孩子。
  • 《春潮》:你覺得恨卻離不開
    它不僅霸佔了近兩周的豆瓣電影口碑榜,還在各個電影節大放異彩,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first青年影展和大阪國際電影節,同時它還是「文藝女神」郝蕾最新的一部電影作品。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楊荔鈉導演精心打磨五年的電影《春潮》。
  • 電影《春潮》:我恨我媽媽,所以我活成了她最討厭的樣子
    ,以及郭婉婷和郭建波,她們之間的關係被某種一致的情緒串聯,濃烈的愛與恨混淆在一起。她省下口糧寄回家裡,自己常常餓到暈倒,卻被母親抱怨為什麼沒有寄錢回家。紀明嵐這個角色,幾乎是用全身心在恨。她恨母親自私,恨丈夫齷齪,恨女兒讓自己陷入人生的困境。而她反抗的形式,則是向領導舉報丈夫,半夜拉起睡眼惺忪的女兒去丈夫的單位哭訴,以此獲得別人的同情。
  • 《春潮》為什麼主演是郝蕾?看了她的人生軌跡,才知道感同身受
    《春潮》這部電影上映了一段時間,沒有想要它可以把女性題材用家庭的方式展現淋漓盡致,作為2020年的電影市場,郝蕾無疑出演了一部最好的女性電影。正是這樣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風格片,我們更需要從中學習到更深刻的東西:整體故事無疑是講述缺失男性的女性家庭生活中愛恨情仇,恨中夾雜著愛,愛中夾雜著恨,在愛恨交加中看透家庭不幸和黑暗的本質。用祖孫三代血緣關係來詮釋人性最難以逃脫的一面,家庭中的孤獨、社會上的孤獨、學校中的孤獨,用這些孤獨讓每個人知道:「孤獨會滋生恨意和不是所有的孤獨都會被愛意融化」。
  • 郝蕾《春潮》揭示虐心母女關係:我恨我媽媽,但我又愛她
    女兒:「我恨我媽媽,但我又愛她」剛看影片時,對建波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你說說你,這麼大了、有工作、有孩子,幹嘛不搬出去住,過自己的生活?這像一句口號,卻很難有人做到。都是普通人,又有誰能像毫無感情的機器一樣,切割得清清楚楚,毫無掛礙地一走了之呢?如果和母親的關係是有毒有害的,確實有必要階段性遠離,只是,我們需要明白遠離是為了什麼。常常聽到:與母親的關係,是一個人生命的底色。
  • 郝蕾成了「蘇明玉」?為什麼說看不懂《春潮》的人,都是幸運的?
    郝蕾主演的電影《春潮》,一上線就引發熱議。它不動聲色地將原生家庭中的愛恨交織撕裂開來,讓人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你的母親,有沒有傷害過你?母親明嵐也不快樂。她在外面對任何人春風滿面,一回到家裡就自怨自憐。她恨丈夫的不檢點,恨女兒的不爭氣,恨娘家的不體貼。她認為自己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受盡了委屈。這委屈化作熊熊怒火,她無處發洩,只能向女兒燃燒。
  • 一書一電影《春潮》《厭女》:父母願意真心傾聽郝蕾式的7分鐘獨白嗎?
    我跟朋友說,我好希望父親能變老一點,老到他沒力氣兇我,只會靜靜聽我說話,不會打斷我的話。我好希望他能給我十分鐘,就聽我說說我的心裡話。有生之年,我能等到郝蕾式的七分鐘嗎,父親願意聽我說嗎。父親有很多好朋友,仗義疏財,江湖俠氣,人緣不錯,就像《春潮》中的母親一樣,在外形象特別好。
  • 《春潮》郝蕾惹熱議:為什麼最愛你的人,傷你卻是最深?
    《春潮》,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提名,獲好評無數。,是一場相愛和相殺西方女權運動作家西蒙波伏娃表達過一種觀點:比起父女關係,母女關係更難處理。經濟拮据的她把自己的口糧省給娘家,還被娘家媽嫌棄「為什麼不多送點錢回來?」紀明嵐得不到媽媽的體恤,想到那段經歷她就淚流滿面。但她沒有想過該體恤自己的女兒,反而把自己所有的辛苦、不快,歸罪於養育了孩子。郝蕾飾演的女兒建波,被媽媽壓得喘不過氣來。
  • 電影《春潮》郝蕾金燕玲催淚演繹中國母女關係
    定檔海報上郝蕾沉溺在綠色潮水中,暗自湧動的潮水是女兒亦是母親的女主角身上無法抽離的困境。此前《春潮》已在多個電影節上斬獲殊榮,榮獲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攝影獎,並提名最佳劇情片;同時入圍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及第十五屆大阪亞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春潮》:郝蕾飾演的母親就合格了嗎?
    《春潮》於近日在網絡公映,再次將原生家庭這個敏感的話題曝露在公眾的視野中,影片講述了祖孫三代因親情關係捆綁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湧動。《春潮》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闡述女性的困境與焦慮。很多人都在討論原生家庭本身帶來的問題,以及紀明嵐變態的控制欲和佔有欲,但縱觀整部影片,郝蕾飾演的郭建波作為母親,她就合格了嗎?答案很明顯,從女兒婉婷對母親的控訴就可以看出。
  • 《春潮》5月17日愛奇藝上線鎖定年度口碑佳作 郝蕾金燕玲催淚演繹...
    今日,由廖慶松、市山尚三監製,楊荔鈉編劇並執導,郝蕾、金燕玲領銜主演,曲雋希、李文波主演,黃尚禾特別出演的電影《春潮》正式發布定檔海報與定檔預告,宣布電影5月17日在愛奇藝開啟超前點映。預告片以女性視角展開中式母女關係的現實「畫像」,詮釋了女性在家庭和社會雙重困境下的自我成長。
  • 郝蕾演的《春潮》:看懂的,都是受過母愛傷害的人
    很多人是衝著郝蕾去看這部電影的。畢竟她出演的影片,都在其中以鮮明個性的角色衝擊著觀眾。母親紀明嵐(金燕玲 飾)當年為了改變農村戶籍,與城市戶口的「大流氓」組建家庭。在外她好面子又樂於助人,但私底下將權威在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控制欲極強的她摧殘、毀滅記者女兒的現實與夢想。外孫女郭婉婷,原本無憂無慮,卻因為生活在「禁閉」空間裡,成了家中的潤滑劑。
  • 長影電影《春潮》上線愛奇藝平臺熱映
    日前,由愛美影視、長影集團等單位聯合出品、曾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春季在線影展並深受好評的電影《春潮》正式登陸愛奇藝平臺,在「雲端電影院」邀請影迷共赴這場關於中國式親情的佳片之約,彌補了許多影迷之前未能在北影節第一時間搶票的遺憾。
  • 《春潮》:關於母親有毒的誤讀
    她的作品,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常常會深入到家庭生活內部,暴露出一段掩於主流社會視野下的倫理糾葛,其影像因而蒙上一層深具時代感的「私電影」氣質。5月17日,《春潮》以上線愛奇藝的形式成為楊荔鈉第一部在國內公映的影片,支持關注的聲援不小,卻也夾帶著些許爭議。
  • 影評 | 《春潮》
    《春潮》這部電影,包含了人性,原生家庭,愛與成長。疼痛且柔軟。看完之後,是令人又慶幸又哀傷的。上一次看郝蕾的電影,是《誤殺》。《春潮》像《誤殺》一樣,是一部看完就非常想寫影評的電影。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家庭裡的三位女性:姥姥,女兒和孫女。對於她們三位的生活軌跡和關係,我不想用太多的語言去描述,不然就劇透的太多啦。
  • 《春潮》:面對惡毒的母親,我還應該愛她嗎?
    當母親強迫孩子必須在父親與母親之間作出選擇時,孩子在內心是站在父親這一邊的,可是在行為上卻無法擺脫控制的母親,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母親給女兒建構了一個分裂的世界,要麼父親是好的,要麼母親是好的,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所以,女兒眼前是一個惡毒母親,在頭腦中卻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父親的形象。
  • 郝蕾被「親媽」罵四十年,我終於懂了她婚姻裡所有的不幸
    在《春潮》裡,「文藝女神」郝蕾和「配角天后」金燕玲飾演一對母女,她們同住一個屋簷下,在精神上殘酷地彼此殺戮。  紀明嵐一生沒有得到愛,不懂得愛,在孫女面前流露難得的溫情,是否可能是——孫女還小,好控制,同時填補自己的寂寞;她嚴禁女兒撫養孩子
  • 郝蕾新片《春潮》到底適不適合跟你媽一起看?
    近日,由楊荔鈉編劇並執導的,探討母女關係、三代女性親情的電影《春潮》上線網絡平臺。臺灣出生、香港生長的金燕玲用細膩入微的表演,飾演一位母親紀明嵐,如何將婚姻帶給自己的痛苦,移情到了郝蕾飾演的女兒郭建波身上。
  • 家庭中的戰爭沒有贏家:電影《春潮》(2020)
    海報上「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已經坦白了影片的主旨。三代人,三個女人,一臺戲。導演也把自己的作品視作愛女,去年上海電影節的時候,還給「她」寫了公開信。參見「導演楊荔鈉寫給《春潮》的信」。這是略帶矯情地示愛、自我剖析,當然,也是給觀眾談談片子的創作理念。
  • 郝蕾金燕玲演繹另類母女,單憑陣容,《春潮》就不應被忽視
    可回到家裡時,這個敢言、敢說的東北女漢子卻成了失語的那一個,成了母親嘮叨的聆聽者。郭建波廚房抽菸,被母親罵做有毛病;小女兒闖了禍,母親將過錯怪在郭建波的身上;甚至一篇由她人撰寫的報導,也會被母親當做郭建波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