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強大的成長,往往源於無依無靠,只有自己、四顧茫然時才能逼出潛能。——坤鵬論
坤鵬論發現,人類常常以階段劃分事物,從而更好地進行對號入座式的分類。
比如:從年齡上有幼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這種階段之分還經常出現在學習、認知、精神、道德領域。
而後一個階段基本都是前一階段的量變到質變,非線性的、突破式變化,是直接穿透層級之間的厚壁上去的。
處在前一階段的人很難理解後一階段的人,因為那層厚壁是個單面透鏡,上面可以俯瞰下面,下面卻無法看清上面。
好在,人類的智者們站在高處,為我們總結了各個階段的不同,這樣,我們就能夠對照,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裡,以及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比如尼採就在他的書中為我們揭示了道德和精神的三個階段,非常有啟迪性,今天坤鵬論來分享一下。
一、道德發展三階段
1.第一本「格言體」著作
1878年,尼採出版了《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著作》。
這本書開啟了尼採的兩個新階段:
一是,他失去了對華格納和叔本華的信任,「我從沒有感覺到如此的孤獨」。
但是,人最強大的成長,往往源於無依無靠,只有自己、四顧茫然時才能逼出潛能。
確實,這樣的孤獨激發了尼採思想的獨立。
也就是說,這本書是尼採思想獨立自由的起點,正如下面講到的精神三變中的獅子階段。
二是,它是尼採「格言體」的第一本著作。
全書基本都是若干格言和簡短的討論。
每個之間並沒有清晰的過渡與承接關係。
這種形式的寫作主要是尼採嚴重的偏頭痛和眼疾造成的。
因為,這樣的話,即使在經受病痛折磨的時候,他也可以口述簡短的討論。
尼採很快就喜歡上了格言的力量,並開始推崇這種形式。
而這恰恰符合他的視角主義觀點——對世界及其現象的每一個描述都是由解釋者觀點定型的。
另外,在這本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尼採汲取了其他哲學家的思想。
比如:對於善惡的認知,就閃爍著斯賓諾莎的偉岸身影。
2.道德發展三階段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中,尼採寫了人類道德發展的三階段。
請注意,他是以人對價值(有用)的認識區分的,所以每個階段都有「有用」這個關鍵詞。
第一階段:動物變成了人。
重點:知道有自己和世界,有用了。
「行動不再著眼於暫時的幸福,而是針對持久的幸福,於是,人變得有用和合目的性了:就此產生了理性的自由統治。」
還記得坤鵬論曾介紹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表達的觀點嗎?
農耕,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投資。
我們的祖先將一部分糧食當成種子而不是吃掉。
雖然在糧食收穫前可能會冒餓肚子的風險。
但是,只要忍過去,後面除非遭遇嚴重的天災人禍,基本能衣食無憂。
這就是典型的著眼於持久的幸福。
而且,農耕時代也帶來了人類社會的分工。
最大的分工是,有人專門勞力,有人專門勞心。
後者中則誕生了最強分工——統治和管理其他人。
第二階段:按照榮譽的原則行事。
重點:成為別人的自己,自己的世界是別人的,別人的世界是自己的,有沒有用,別人說了算。
基於這個原因,人們會「令自己適應環境,屈服於共同的感覺,這使他超越了只有個人所理解的有用指引他的那個階段。」
「他給人以尊敬,也要得到尊敬,就是說:他認為有用取決於他對別人,以及別人對他怎麼想。」
這和坤鵬論在《找回本來的自己 真實地(的)存在》介紹的克爾凱郭爾的人生三階段中的第二階段相似。
也就是融入到社會中,成為社會的螺絲釘,個人價值主要源於別人的評判,生活在社會中,更是生活在別人中。
第三階段:按自己的標準行事。
重點:成為自己,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有沒有用自己說了算。
這被尼採認為是「發展至今的道德的最高階段」。
「他按照他自己關於萬物人類的標準行事,他為自己,也為別人決定何為光榮,何為有用」。
「他成了按照越來越提高的有用與光榮的概念進行判斷的立法者。」
「知識使他能夠優先考慮最有用的,也就是說,對個人來說普遍而持久的有用,對眼下普通而持久的效用的恭敬的肯定;他是作為集體一個人生活、行事的。」
二、精神三變
1.最著名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為所有人而又不為任何人的著作》
這本書是創作於1883年~1885年,尼採最著名的著作。
他虛構了偉大的波斯先知查拉圖斯特拉(古波斯襖教始祖瑣羅亞斯德)的敘述。
查拉圖斯特拉是一個有著神示的聖哲。
他的神示就是告訴人們,世界已經籠罩在了虛無主義危機之中。
尼採在這本書中大量模仿了柏拉圖的對話錄和《新約》。
顯然,他在告訴我們,查拉圖斯特拉和蘇格拉底、耶穌基督是一脈相承的。
尼採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提出了他的權力意志、永恆輪迴以及超人概念。
另外,寫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初,尼採墜入情網,瘋狂地愛上了露·莎洛美。
可是他沒有膽量親自求婚,便請求好朋友幫著做媒。
豈料,這位朋友恰恰也愛上了莎洛美,且已正式求婚。
尼採經受了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精神打擊。
他萬念俱灰地選擇了放棄,並自此終生孑然一人。
之後,他橫穿義大利,登上了阿爾卑斯山的山頂。
在寂寥的山峰上,他創作出了驚世駭俗之作:
在善與惡的彼岸,
我等待虛無;
時而與光明為伍,
時而與陰影相伴,
只有白晝、湖泊、午辰和無盡的時光,
我的朋友突然一分為二,
查拉斯圖特拉走過我的身旁。
這本書在靈感的引領下,將哲學升華到了詩的境界。
尼採對它非常滿意,說:
「這將是一本千古傳誦的詩篇」;
「沒有詩文能夠與它相提並論。匯聚所有偉大心靈的畢生精力,也無法超越。匯聚世間所有智者的智慧和善行,也書寫不出一句能夠與查拉斯圖拉的語言相提並論的語言。」
因為「我的作品都是用我的整個身軀和生命寫成的。」
這些話聽起來相當誇張,非常的尼採,很多人心裡可能會想,「真臭不要臉」。
不過,它確實是19世紀的傑作之一,並且是哲學+詩歌的強強組合。
從詩歌角度講,德國本國的評價是——完美無缺。
從哲學講,尼採是反傳統哲學第一人,前無古人的地位。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真正偉大的哲學家,要到死後才會出生。」
當時的出版商認為這本書最後一部分太空洞,拒絕出版。
尼採只能自掏腰包印刷。
結果,總共只賣出了40本,他送了朋友7本,只有一個人對他表示了感激,卻無一人稱讚。
「吼出這樣一陣來自靈魂最深處的呼喊之後,仍然沒有任何回音,真是一場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這場經歷使我失去了和所有活著的人的聯繫。」
尼採從未如此孤獨!
他說,「我總是徘徊在深淵的邊緣。」
2.精神三變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出了精神有三變:駱駝、獅子、嬰兒。
他認為,理想的人之精神應該先變成駱駝,再變成獅子,最後變成嬰兒。
同時,這也是一個不停自我發展的人必然要經歷的三個人生階段。
它和坤鵬論之前在《學習守·破·離 關鍵在守》中講過的守·破·離差不多。
所以,只要是人的成長,不管是哪個方面的成長,基本都遵循著這樣的階段和規律。
駱駝——對權威和大師的依賴——沒有自由
駱駝,沙漠之舟,最吃苦耐勞。
但它必須聽從他人的指揮,接受他人的命令。
聽到最多的就是,「你應該如何如何!」
這段時間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教導,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無法反駁也無力反抗。
我們的精神和身體都需要負重。
「負重的精神將所有這些最重的東西擔負於身:像滿載的駱駝匆匆走入沙漠一樣,它匆匆走入它的沙漠。」
獅子——擺脫權威和大師,為自由而戰——消極的自由
「但是,在最寂寞的沙漠之中,發生了第二次變形:精神在這裡變成了獅子,它要爭得自由,統治它自己的沙漠。」
駱駝和獅子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再聽從「你應該」,獅子要自己作決定,對自己負責。
「我要如何!」
它將與沙漠原來的統治者——巨龍,敵對、一爭高下。
這條巨龍就是那條被稱為主人和上帝的巨龍,它身上「每一個鱗片上都閃爍著『你應該』的金色字樣」。
「一切價值都已創立,一切已創立的價值——那便是我,真的不應該再有『我要』了!」巨龍如是說。
確實,獅子還做不到創立新的價值,但是,它「為自己創立新的創立的自由」,這是它能做的。
當然,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好很難。
駱駝看似可憐,但至少不用自己作決定,只要服從別人的指令即可。
而成為獅子,就要承擔自我、為自己負責。
自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當我們能夠自由選擇想要做的事時,同時也就喪失了尋找藉口和抱怨的權利。
正如德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所寫的:
「給我自由嗎?千萬不要給我自由!因為隨著自由而來的是要負責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後就自己作選擇,選擇之後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
獅子象徵信仰的破滅階段,精神獲得了解放。
但是,這也意味著需要頑強而艱難地忍受由於信仰破滅而帶來的虛無。
坤鵬論曾不斷重複過一個育兒理念——放,才是最大的愛。
放,就是在安全之內,儘可能地相信孩子,給他自由,讓自己作決定。
錯了又如何?
因為你已經畫了一個圈,再怎麼錯,也不可能超出圈。
犯錯要趁早,只要什麼也不幹才不犯錯。
讓孩子自己幹起來,這就是教育的王道!
對於孩子來說,在決定的那一剎那,他會覺得自己長大了,決定了以後也比較願意為自己負責。
嬰兒——轉向自己的價值觀和終極目標——積極的自由
嬰兒意味著完美的開始,人可以重塑自己的價值觀、目標,心靈重新回到原點,全新的我,重新再出發。
「嬰兒是無辜與遺忘,一個新的開端,一場遊戲,一個自轉的輪子,一個最初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
「做創造的遊戲,需要一個神聖的肯定:精神現在要有它自己的意志,喪失世界者贏得了自己的世界。」
嬰兒,標誌著戰勝虛無。
這個階段,是對生活天真無邪的肯定,一個新的信仰的開始。
3.尼採的精神之路
精神三變完全是尼採自己的思想、生活變化的總結。
否則要不然也不會如此充滿哲理。
他就是以崇拜所有過去遺留給當代的文化財富開始的。
第一階段:比所有人更努力地崇拜、服從和學習。
他將所有值得崇拜的東西匯集起來,並讓它們相互排斥,肩負起所有的重擔。
他崇拜叔本華、華格納、古希臘文化,特別是悲劇,極力為藝術,特別是造型藝術和音樂辯護。
這個階段以曾經的信仰的破滅告終。
他認為自己所處的是「內部激烈崩潰的時代,四分五裂的時代」。
他給這個沒落時代選擇了一個詞彙——虛無主義。
尼採表示,他是「歐洲第一位徹頭徹尾的虛無主義者。但是,同時又已經在自己身上將虛無主義推進了墳墓。」
第二階段:在人們被束縛得最牢固的時候,粉碎心靈對傳統的崇拜,精神獲得自由與獨立。
他用哲學的錘子擊碎一切價值,要不破不立,要重塑價值。
首先,打碎對真理的信仰;
其次,打碎傳統價值觀,「相信道德毫無意義。」
再次,打碎宗教,它們都是人的偽劣作品,不可信,特別是基督教,上帝已死!
第三階段:偉大的決定,對生活採取積極的態度,給予堅決的肯定。
位於我們之上的,不再是上帝,也不是任何人!
「我們敢於駛向遠方,我們敢於行動,我們的威力迫使我們走向海洋,走向迄今為止所有太陽落下去的那個地方,我們在創造新的世界。」
虛無主義並非壞事,經過它,「精神之弦在歐洲被如此輝煌地繃緊了,依賴這張滿弓之箭,可以射中最遙遠的目標。」
這個階段是創造的階段。
生活在不斷地超越自己。
人也處於生活的這種偉大的創造過程之中。
「人是過渡,也是消亡」。
人的道路是通向某種比人更偉大的東西的。
他不是上帝,而是超人!
而且,在第三階段,「富有創造力的、具有頑強意志的、發展著的自我」成了「衡量所有事物的標尺和準繩」。
即使「在生活面臨最陌生、最嚴峻的難題時肯定生活,不惜犧牲生活的最高形式而保持對生活的意志。為自己的無窮無盡的創造力感到高興,永遠地為生活的發展感到快樂——這種快樂也包括了那種毀滅一切的快樂。」
顯然,這對於人類來說,無異於重生,進入到嬰兒般的快樂。
尼採用永恆輪迴向我們揭示,處於毀滅和創造之中的生活就是沒有意義,也沒有目的。
虛無主義就是生活的本質。
永恆輪迴就是虛無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虛無即無意義的,卻是永恆的。
但是,尼採認為,在這一切中,人還是能夠從虛無主義中解脫出來,因為要肯定的,恰恰是這種無意義的存在,在無意義中頑強地堅持創造意義。
因為「所有存在都是在消亡中得到了肯定。」
「熱愛命運!」——它代表了尼採的人生的態度。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