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IP作為一個流量熱詞廣受追捧,文化產品凡是有影響力有受眾便會被改造成諸如影視作品、遊戲、小說、視頻、音頻以等文化形式。對於不少受眾而言,只要是同一個IP,便會引發強烈的認同感並激發追隨動力。《西遊記》無疑滿足對於IP的認知,而與西遊記相關的周邊作品也數不勝數。同時,它們所包含的內涵也隨著時代變化或作品需要而發生改變,與《西遊記》原作所包含的價值理念與藝術形式或許產生差異。
作為經典IP,西遊記的周邊作品的製作方可以主要被分為國內古代、近現代與國外東亞文化圈與其他文化。由於文化了解程度與利用方向存在差異,周邊文化產品對於西遊記本身及衍生作品價值觀的解讀也存在較大差異。以下便進行具體分析。
(一) 明代西遊記續篇
明代是距離原版《西遊記》發行最近的時期,也是衍生作品較多的時期。這個時期衍生的西遊記周邊產品往往主體仍舊構建在《西遊記》基礎上,但將之從較純粹的神魔小說轉移至現實社會,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為更好地分析其特點與價值觀導向,以當時最為有名的《後西遊記》和《西遊補》兩部作品作為分析對象。
1.以西遊故事作為故事背景;通過《後西遊記》的介紹可以清楚看出,「《後西遊記》六卷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花果山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聖,輔大顛和尚賜號半偈者復往西天,度求真解。途中收豬一戒,得沙彌,且遇諸魔,屢陷危險,顧終達靈山,得解而返。」文章雖然重新構建了主人公,但是仍舊是師徒四人,甚至每個角色的功能配置與姓名安排都與原作十分類似,設定與當今的同人作品類似。而《西遊補》則是直接將故事框架搭建在《西遊記》故事的部分情節中,「在《三調芭蕉扇》之後補出十六回,寫孫悟空被鰭魚精所迷,入青青世界。」孫悟空先進入「古人世界」,又進入「未來世界」,用神奇的穿越時空設定,借悟空的經歷來反映社會現實。兩者均反映了對西遊記故事背景的直接或間接借用。
2.用西遊故事反映現實問題;在《後西遊記》中,原本的妖魔鬼怪被替換為諸如解脫大王、文明天王、冥報和尚、不老婆婆等形象,從名字便可以輕易辨認出,這些所謂的妖魔都是現實社會中人們所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或誘惑;而《西遊補》也是借《西遊記》框架展現現實世界,有功名利祿、有富貴榮華、有英雄美人……《西遊記》的續書離神魔小說的娛樂性功能越來越遠,而更多地反映現實問題;
3.價值觀整體趨向消極情緒;《西遊補》的作者意在破情根,悟大道,帶有濃重的價值判斷意味,認為功名利祿等統統存於虛幻世界,讓悟空穿梭於不同的時空世界,也讓他意識到一切終究歸於烏有,從創作與故事情節發展看,均透露出一股虛幻感與無力感。而《後西遊記》雖然表達出為追名逐利而存的道德不足以作為人生的價值去追求,價值目標的否定、傳統觀念的削弱反映出晚明文人自我意識的真正覺醒,但他們仍舊懷疑道德的真實性,被籠罩在消極的情緒當中。
4.寄託文人理想社會與情感;對於《西遊補》,魯迅便評價:「全書實於譏彈明季世風之意多。」而就如上述《後西遊記》中所體現的,雖然作者對道德存在充滿懷疑,但對真道德的信奉並不曾改變,濟世救人的責任感並不曾拋卻。
這些觀念的出現其實與明朝尤其明末的社會思想、政治社會動蕩與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而這種類型IP元素的改變與運用則體現了較強較正的社會願望與正導向價值,寄託了作者的文人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