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2018)海報
重構新世紀神魔題材的
「電影宇宙」
鮑遠福
西方魔幻片與神魔題材
「電影宇宙」的構建
神魔題材的電影,在西方被稱為「魔幻片」,是20世紀伴隨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而誕生的一種電影類型片,這一令人眼花繚亂的魔幻電影類型和「奇幻旅程」的敘事體系在電影工業的推動下被建立起來後,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好萊塢電影關於幻想題材(包括神魔電影)的「兩大宇宙」——「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縮寫為MCU)和「DC擴展宇宙」(DC Extended Universe,縮寫為DCEU),它們陸續製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魔幻、科幻、奇幻電影,比如《蝙蝠俠》《超人》《X戰警》《綠巨人》《蜘蛛俠》《奇異博士》《雷神》《銀河護衛隊》《復仇者聯盟》等賣座又叫好的魔幻題材商業大片。除此之外,經典的魔幻文學作品也因為電影工業敘事宇宙的開發而在世界各國的軟文化競爭中顯現出強勁的勢頭,比如《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納尼亞傳奇》系列、《冰與火之歌》系列,等等。
電影《奇異博士》(2016)海報
在中國,神魔電影又被稱為神話電影、仙俠電影或東方魔幻電影,它們主要以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的神仙、方士、鬼魅、魔怪和民間傳說中奇人異事為主要表現對象。在消費主義語境中,神魔電影本是一種娛樂性極強的電影類型,但新世紀以來,在我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現實生活語境中,它又承載著發掘傳統文化資源、重塑民族形象的精神啟蒙和思想傳播職責。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華語電影已經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作為一種典型的文化載體,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助力,這就需要反映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獨特品質的神魔電影能在跨文化傳播的格局中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在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神魔敘事傳統哺育之下,華語電影需要誕生出大量能夠與好萊塢魔幻電影宇宙匹配的神魔電影作品,並形成體現中國精神文化、反映中國思想意識、呈現中國審美特質的神魔題材「電影宇宙」,以此來繁榮藝術創造、拉動經濟消費並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
電影《狄仁傑之神都龍王》(2013)海報
因此,在新時代的語境下,華語神魔電影要想在競爭激烈的消費主義語境中有立足之地,就不能單純靠一兩部賣座的電影與好萊塢魔幻電影分庭抗禮,而是應該在發掘傳統神話、仙俠敘事傳統,並在本土魔怪、奇幻文化積澱的基礎上,打造貼有中國文化標籤、反映中華民族審美訴求的「神魔電影宇宙」。
「電影宇宙」的發展現狀
哪怕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神魔電影創作都擁有難以匹敵的神話故事、魔怪傳奇、民間故事等敘事資源,例如《山海經》《穆天子傳》關於中華民族創世神話的書寫,後世陸續出現的晉人「志怪志人」小說(如《搜神記》《世說新語》等)、唐傳奇、宋元話本以及明清以降吳承恩的《西遊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一說陸西星作)、李汝珍的《鏡花緣》、李百川的《綠野仙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作品,浩如煙海的神魔題材敘事文本可以很好地支撐華語神魔題材電影的創作。新世紀以來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華語神魔電影,絕大多數都直接或間接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或古典神魔題材敘事作品。另一方面,我國神魔題材電影的探索也比西方電影界早很多,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就拍攝了《白蛇傳》《唐皇遊地府》《神仙棒》《鐵扇公主》《封神榜——哪吒鬧海》《孟姜女》《火燒紅蓮寺》《小英雄劈山救母》《尋父遇仙記》等膾炙人口的神魔電影,它們所借鑑的敘事材料也與中華民族悠久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歷史典故等文化藝術資源緊密聯繫。
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2010)海報
總體說來,新世紀以來,快速崛起的華語電影工業圈(以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為代表)在神魔題材電影的創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神魔題材電影在華語影壇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從新世紀之初的《蜀山傳》(2001年)到如今成為話題的熱門IP《狄仁傑》系列(2010年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2013年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和2018年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再加上《畫皮》系列(2008年的《畫皮》、2012年的《畫皮2》)、《捉妖記》系列(2015年的《捉妖記》、2018年的《捉妖記2》)、《西遊》系列(2013年的《西遊降魔篇》、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西遊記》系列(2014年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2016年的《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和2018年的《西遊記之女兒國》)等具有消費主義氣息和商業化特色的神魔題材電影的湧現和火爆(如《捉妖記》曾一度躍升為華語商業電影的票房冠軍),華語神魔電影的家族譜系已經初具規模,構建華語「神魔電影宇宙」也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電影《畫皮2》(2012)海報
由前文闡述可知,新世紀華語神魔電影在思想內容和審美藝術性層面,呈現出如下幾個特徵:一是對中國古典神魔題材敘事文本的審美發現和影像重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世紀以來神魔電影對中國古典神話文學《西遊記》《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等作品的影像改造,特別是「西遊題材」的影視作品幾乎佔據了新世紀華語神魔電影的大半壁江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導演周星馳開發的《西遊降魔篇》《西遊伏妖篇》與內地鄭保瑞團隊開發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西遊記之女兒國》,前者緊承20世紀90年代香港導演劉鎮偉的《大話西遊》系列,在延續香港無釐頭電影敘事模式的基礎上,繼續在世俗生活的場域中探索人、神、魔、妖之間的對立與共生關係,後者則是「西遊記」題材在消費主義和青年亞文化背景下對商業大片製作模式的一種影像構建,融合了中國大陸商業電影大製作、大投入、明星制和視覺奇觀的生產傳播機制,彰顯了神魔電影的明星轟動效應以及娛樂本位屬性。
電影《西遊記之女兒國》(2018)海報
二是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和藝術觀念對歷史資源、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以及武俠文化的重構和創生出來的「神魔電影」新類型,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導演徐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團隊就開始拍攝神魔電影作品,從1983年「東方新魔幻」的開宗立派之作《新蜀山劍俠》,到20世紀90年代另類演繹民間故事「白蛇傳」「梁祝」、探討「人類的魔性」與「魔怪的人性」等主題的《青蛇》和《梁祝》,再到新世紀以來力圖為觀眾提供不一樣的觀影體驗的《狄仁傑》系列,徐克已經在華語影壇建立了足以與好萊塢魔幻電影相匹敵的「神魔電影宇宙」,其不斷探索、鑽研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在新世紀華語影壇構建具有中國氣派、彰顯中國精神、傳播中國文化的電影工業體系過程中,顯得彌足珍貴。
電影《新蜀山劍俠》(1983)海報
三是現代商業電影生產、傳播模式與新生的網絡文學經典敘事文本資源的影像嫁接。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傳統文學陷入創作瓶頸、後續發力不足的境況下,網絡文學以其清新脫俗、想像綺麗詭譎、貼近青年讀者群體生活體驗的創作風格,迅速從線上世界走向生活現實,並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一支新軍。網絡文學資源中的奇幻、玄幻、仙俠與魔幻題材浩如煙海,拓展了華語神魔電影表現空間、審美話語系統和受眾群體,《鬼吹燈之尋龍訣》《鬼吹燈之九層妖塔》《盜墓筆記》《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悟空傳》《誅仙》《花千骨》等熱門網文IP的影視化運營體現了神魔電影與網絡文學完美融合的無限可能。
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2015)海報
四是華語動畫「神魔電影宇宙」的重新崛起。新世紀以來,《寶蓮燈》《葫蘆兄弟》(數字修復版)、《魁拔》系列、《大聖歸來》《十萬個冷笑話》《大魚海棠》《大護法》等優秀的國產動畫片是新世紀「神魔電影宇宙」構建過程中的新收穫,同時近年來還出現了《獵人與骷髏怪》《天眼傳奇》《金箍棒傳奇》《牧野傳奇》《小門神》《我是哪吒》《魔弦傳說》《爵跡》《風語咒》等藉助出色的影視特效與後期製作來渲染神魔主題的國產動畫片,它們與前述精品神魔題材動畫長片共同構建了新世紀華語神魔動畫電影的家族譜系。除此以外,國產神魔題材電影還繼續在一些其他的領域展開深入探索,它們充分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神魔敘事資源的美學特色和文化屬性,在現代生活和消費主義的語境中,融入並構建了新的文本類型、思想內容與審美範式,增強了華語神魔電影的傳播力和競爭力。
電影《寶蓮燈》(1999)海報
三
華語神魔電影創作的缺失和不足
如前所述,新世紀以來的華語神魔電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論是在商業運作、文本開發、敘事建構還是審美表達層面都有可圈可點的成就,但是,在當前世界電影文化及電影工業整體的發展格局中,作為一種適應消費市場需求同時又承載著文化傳播職責的電影類型,華語神魔電影在拍攝技術、審美形式、主題內涵、思想意識和話語範式層面與西方特別是好萊塢魔幻電影完備的框架體系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首先,追求娛樂本位的神魔電影在審美訴求上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落差,以道家思想為寄託的神魔電影題材不是當前的文化主流,除非是文化史上的經典題材,否則,新開發的神魔題材電影因為缺乏現實人生對想像世界的穿越和超越,不符合現代觀眾的價值觀念、審美需要和心理訴求而在接受層面與主流文化相互牴牾,或者因為受眾理解上的偏差而遭遇生存尷尬。
其次,和西方魔幻電影相比,華語神魔電影的民族特性過於突出,題材內容也多局限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系統之內,排他性較強,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往往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而舉步維艱。即使新世紀以來有華語神魔電影企圖刻意弱化民族性與地域性、強行「移接」西方魔幻電影所謂的普世價值觀(比如《功夫之王》的「冒險模式」、《捉妖記》的「成長主題」以及《長城》的「怪物敘事」等),以尋求某種藝術突破,但也常常因為宣傳不夠、製作不精、主題不明確、缺少對電影觀眾興趣的培養、缺乏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操作等多重因素而慘澹收場。
電影《捉妖記2》(2018)海報
再次,某些「超級神魔IP」因為過度開發,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而後續的神魔影視新類型創造又乏善可陳,形成了「吃老本」的困局,這也是影響新世紀華語「神魔電影宇宙」構建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西遊記》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20年代以降,與這個「超級神魔IP」相關的電影作品就超過了一百部之多。新世紀以來,這種翻拍、重拍、改拍以及跟風雷同的行為仍在繼續,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西遊記》在影視化過程中的一家獨大,不僅擠壓了《山海經》《穆天子傳》《搜神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鏡花緣》《綠野仙蹤》、「白蛇傳」「牛郎織女」等傳統神魔敘事資源在電影改編領域的生存空間,而且也不利於新世紀華語神魔電影「多元平行宇宙」的建立,更不利於當代華語影壇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去探索、構建和實踐諸如《魔戒》《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納尼亞傳奇》等新的世俗神話與魔幻敘事系統,從而打造成熟的神魔電影工業體系,傳播具有時代精神和世界眼光的華語神魔電影文化和價值觀念。
電影《西遊記之大鬧天宮》(2014)海報
四
構建新世紀「神魔電影宇宙」的設想
神魔電影在華語電影產業體系中具有悠久的傳統,其在內容題材上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審美價值,與其他電影類型相比也不遑多讓。因此構建新世紀華語「神魔電影宇宙」和產業鏈,首先在社會層面應該給予神魔電影充分的尊重和必要的重視,推動魔幻、玄幻、奇幻、科幻文學和其他神魔藝術類型的創作與開發,為神魔電影的製作提供更好的資源和素材。其次,在藝術創作環節,應該努力地在神魔題材中挖掘符合現代人精神和審美需求的內容和因素,使之適合全人類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訴求。
電影《哪吒鬧海》(1979)海報
具體說來,一是要構建神魔電影的家族譜系,形成電影資源開發的「幹流」和「支流」、「中心」和「節點」,最終匯聚成神魔電影的想像「文本宇宙」。其一是創世神話電影的發掘創造。除了《西遊記》,還應該加大對《山海經》等其他神話敘事文本、「白蛇傳」「媽祖娘娘」等具有正能量的民間故事以及傳統武俠神怪傳奇(如民國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系列)等神魔敘事資源的影視開發,以此形成能夠與好萊塢「兩大宇宙」電影譜系共存競爭的華語「神魔電影宇宙」。其二是對經典神話故事的現代演繹。仍以《西遊記》為例,這個「超級神魔IP」被反覆開發,但是經典作品卻並不很多,新世紀以來的影視創作,已經難以再現20世紀60-70年代像《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以及90年代《大話西遊》系列這樣的經典作品,而票房大賣的周星馳的《西遊》系列和鄭保瑞的《西遊記》系列顯然難以挑起做大做強這個「超級神魔IP」的藝術重任。以現代人的價值觀念改造乃至重構以《西遊記》為代表的神魔敘事資源,從而打造具有民族品牌和審美旨趣的神魔電影精品,應是當代電影人的歷史使命。
電影《西遊降魔篇》(2013)海報
二是將華語神魔電影的製作同中國獨有的網絡文學IP資源緊密聯繫起來,把中文網絡文學中的玄幻、奇幻和東方魔幻題材與神魔電影無縫對接,實現敘事資源的共享與超級IP的循環開發。中國網絡文學擁有比傳統文學更為廣闊豐富的神魔敘事資源,「網生代」的作家們擁有奇特的想像力,他們對神魔敘事資源的創造與開發也非常積極熱情,產生了大量接地氣又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網絡文學作品,為神魔電影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富礦資源」。這裡以起點白金作家辰東為例,他的網絡仙俠小說《遮天》對中國上古神話的現代演繹就非常精彩,特別是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佛教興衰史」以及中國「先秦鍊氣士」容成氏的敘述,就非常適合影視開發,除此以外,《誅仙》《花千骨》《巫神紀》等網文作品都有改編為神魔電影系列的潛質。因此,華語神魔電影宇宙的建構,應該在吸收和改造已有神話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將眼光放到網絡文學熱門IP之上,拓展創作視野,製作出既受中國電影觀眾歡迎又能夠出口海外的神魔電影精品。
三是重視電影市場的開發和類型片觀眾的培養,同時把神魔電影作為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來開發和研究,繼而將其發展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電影產業鏈和藝術批評生態圈。
總之,只有中國電影能在除了現實題材、重大題材之外的非現實題材領域有更多更好的發展,電影的類型和品種應不斷擴大和豐富,華語電影才能為精神文化需求不斷發展變化的觀眾提供豐富多樣的審美愉悅。因此,新世紀華語「神魔電影宇宙」的構建,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