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李祐,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生母陰德妃。
陰氏的父親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陰氏則被沒入掖庭為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讎家恨的虐戀深情。
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隋唐時期後宮宮女乃至妃嬪的一大來源,就是這些被家屬連累籍沒進宮的女子。
比如在仁壽宮裡得到過隋文帝臨幸的尉遲女,就是因為祖父尉遲迥反隋失敗後被籍沒進隋宮的;隋煬帝的寵妃崔氏同樣也是因為父親崔君綽追隨廢太子楊勇的緣故被籍沒進宮;大名鼎鼎的一代女相上官婉兒,還在襁褓之中就因為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了掖庭宮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何況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唐高祖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她的兒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了,當時正與李世民鬥得跟烏雞眼一樣的李建成黨更不會錯過大好時機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讎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隻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舅舅陰弘智也因此被殺。反觀李承乾謀反後,唐太宗千方百計想保住他一命,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得到過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讎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麼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
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自己也廢為庶人,死後僅以嬪禮下葬——在失去了唯一兒子的漫長餘生中,即使陰氏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李祐於武德八年封宜陽郡王,考慮到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基本上都是周歲即封,所以李祐很有可能出生於武德七年。
武德九年十二月,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後登基為帝,按制將兒子李祐進封楚王。貞觀二年改封燕王,十年又改封為齊王,並授予齊州都督一職。
貞觀十一年,李祐按制前往齊州赴任,但他的心思顯然不在正事上,平時就喜歡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貞觀十二年更是為了能夠留在京城不去齊州,索性假裝自己得了很嚴重的疾病。
李祐的舅舅陰弘智是個小人,此時便逮著機會進行挑撥離間,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對這個外甥說:「你兄弟這麼多,以後皇上要是駕崩了,你能保全自己嗎?」李祐果然信以為真,貞觀十五年回到齊州的時候,就開始私下招募壯士,準備謀反。
而鑑於李祐在齊州的表現很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於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長史。但李祐從來不是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就算身邊換了個新的管事人,依舊錶現得很不老實,唐太宗見其不能悔過,幾次寫信責備李祐。
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於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裡,並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後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於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準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並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隨後,唐太宗又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併得到了豐厚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