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怎麼也「中招」了?壓力和壞情緒也會引發糖尿病

2020-12-22 保健時報社

慢性壓力和壞情緒也會引發糖尿病

北京安貞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 陶紅

在糖尿病門診,經常接觸到一些對自己患糖尿病不理解、甚至是感到「委屈」的患者,他們非常困惑自己沒有糖尿病家族史,可怎麼就「中招」了?30出頭的小李和小王就是這樣的患者,他們都因近半月出現口乾、多尿伴體重下降來就診,空腹血糖已經分別達到11毫摩爾/升和12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也達到9%和10%,兩位年輕人都被確診為糖尿病。

詳細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得知,小李就職於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熬夜,還要時刻擔心經濟環境差會失業,覺著自己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而小王則是在半年前經歷了母親突然離世,至今日日思念母親,對自己沒能盡孝深感自責,逐漸意志消沉,出現失眠等症狀,甚至因常有疲勞感而不能勝任工作。可以看出,小李壓力大、焦慮,有抑鬱情緒。

慢性壓力

是導致血糖升高重要危險因素

其實,過度的壓力及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都會破壞血糖平衡,導致糖尿病。並且在糖尿病長期管理過程中,上述的因素也會加速血糖惡化,甚至促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學會識別並管理壓力、舒緩焦慮與抑鬱感,對於預防及控制糖尿病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那麼,壓力和焦慮抑鬱情緒是怎麼對血糖造成不良影響的?壓力主要分為兩種: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急性壓力是面臨突發事件時的壓力,如遇到危險時,身體會啟動「戰鬥或逃跑反應」機制,交感神經興奮,激素充溢全身,如腎上腺素,從而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導致心跳和呼吸加快、冒汗及血管收縮,還可將肝臟內儲存的肝糖原轉化為葡萄糖為肌肉補充能量,以應對即將來臨的緊急事件。其結果是血糖也迅速上升。急性壓力反應雖然強烈,但通常是短暫的。

慢性壓力其實是導致血糖升高的更重要的危險因素。慢性壓力是指長時間具有心理上的壓力,並且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控制持續性的情緒問題。例如生活環境缺乏幸福感卻不知如何改變,工作上長期不順利、工作強度過大等。我們身體的腎上腺這個內分泌器官負責所有的壓力反饋。慢性壓力造成由大腦內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組成的調控網絡分泌的皮質醇不斷地湧入血液。

這是一種起到升高血糖作用的腎上腺激素,在機體出現低血糖時能夠很快發揮作用,來糾正低血糖。但是,在慢性壓力狀態下皮質醇水平持續增高,就會不斷作用在肌肉和脂肪細胞中,降低它們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也會使肝臟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非常遲鈍,進而肝臟製造出比實際所需更多的葡萄糖。慢性壓力也會使身體處於低度的炎症狀態下,導致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性下降。因此,慢性壓力狀態下會通過多種途徑導致血糖的升高,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再說說情緒對血糖的影響。人的情緒受大腦邊緣系統的調節,大腦邊緣系統同時又有調節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當人處在緊張、激動、焦慮、恐懼或受驚嚇等不良情緒狀態時,與機體急性壓力狀態時的反應類似,會使得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量分泌導致血糖升高。而抑鬱狀態則也同慢性壓力的反應類似,激活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因皮質醇的過量分泌而導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處於慢性壓力及情緒不穩定時,對行為也會造成影響。為此可能出現大吃特吃高脂高糖食物,不能堅持運動,很難做到規律地自我監測血糖,同時也容易造成失眠和早醒,這些都會加速血糖惡化。

學會管理壓力

要先找到壓力源再區別疏解

就像小李和小王一樣,很多人通常不知道自己正受到壓力影響而可能導致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因此,首先要識別自己是否正處於慢性壓力狀態之下。慢性壓力可出現身體上、心理上及行為方面的異常表現。當有壓力時,你會經常性頭痛或肌肉酸痛,持續性或間斷性的心悸、胸悶、噁心;情緒異常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疲勞、情緒低落,或緊張、焦慮易怒,難以專注或健忘。行為異常表現為頹廢、衝動性大吃大喝、整日菸酒為伴、焦躁不安。

壓力管理是一項重要的技能。要想處理壓力,首先需要找到「壓力源」,可通過書寫列出來自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家庭等方面所有的「壓力源」。然後區分哪些是能消除,或是能有所改變的壓力。例如可以變換工作崗位、拒絕承擔額外的工作,沒有必要去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或者努力提升社交技巧以減輕與他人打交道的壓力。對於無法改變的壓力事件如生病或親人過世,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壓力源的反應,學會接納這一事實,並積極地去想應對的策略。

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因此每天至少要從事一种放松活動,如聽音樂,看電影,與朋友暢談,聚會,寫日記或博客,冥想,或者小睡片刻等都是使身心得到全面放鬆的好方法。

堅持運動不僅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管理壓力最好的方法之一。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能有效緩解壓力、增強愉悅感。運動還能夠改善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以更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糖尿病的信心。建議糖尿病患者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鍛鍊每周3~5天,每次30分鐘以上,可選擇慢跑,快走,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廣場舞,遊泳,打桌球、羽毛球、高爾夫球和從事園藝活動等。

呼吸練習

可降低糖友焦慮情緒

很多糖友都會有這樣的擔心,即認為糖尿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而造成嚴重危害,因此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身體有一點兒不舒服就懷疑患上了併發症,血糖的數值稍有變化就坐立不安,精神和身體都高度緊張、情緒不穩定。其實,過分的擔憂不僅毫無用處,而且還會導致血糖波動,過度的緊張和壓力還會帶來消極的想法和身體上的不適,讓情緒更加沮喪。

糖友應多接受糖尿病知識宣教,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同時了解糖尿病是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慢性疾病。要在醫生指導下學習如何選擇和控制食物,制定生活作息表,積極進行體育鍛鍊,規律服藥,定期複診,這些都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呼吸練習是簡便有效的放鬆法,可緩解急性焦慮。仔細體會,你會發現當焦慮時呼吸變得淺促。通過緩慢的深呼吸和緩慢的吐氣,你就能控制緊張和焦慮情緒。深度腹式呼吸的方法是:閉上雙眼,緩慢深吸氣四五秒。吸氣時感到腹部隆起。屏住呼吸,感覺緊張感穿越了胸部上方並穿越身體的最上面部分。然後緩慢吐氣,張開嘴唇, 把空氣慢慢放出來, 感受到身體的放鬆, 腹部緩緩回歸平坦,直到這次氣息終止。呼氣大概是10秒的時間。重複幾次這樣有意識的呼吸,就會讓你的身體平靜下來,焦慮有所減輕。每次練習10~15分鐘即可。練習時自己默念「放鬆」和「平靜」,更有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本版與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聯合開辦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

相關焦點

  • 糖尿病是怎麼傳給家人的
    結果表明,有6%的研究對象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及同胞)。其中,與無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裡糖尿病患者多於2人,患病風險至少會增加1.27倍;母親患病,其他家庭成員患糖尿病的風險是無家族史的2.03倍。該研究未涉及父親患病對家族聚集的影響。
  • 糖尿病會引發抑鬱?心理專家總結的4個「強心」建議,快收藏
    作為一種慢性病,糖尿病不僅會導致身體方面的疾患,同時由於患者的心理素質、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的不同,也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疫情以來,糖尿病患者承受著基礎疾病和新冠疫情所帶來的雙重壓力,可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如何做好心理管理和幹預,田紅軍教授來支招。
  • 什麼是單基因糖尿病?
    單基因糖尿病是單基因疾病的一種,單基因疾病是指由於一個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疾病。儘管此類疾病相對罕見,全球範圍內約有上百萬人患有單基因疾病。單基因疾病可以分為顯性基因突變導致的單基因疾病、隱性基因突變導致的單基因疾病以及X染色體相關的單基因疾病。
  • 三種情緒或會誘發糖尿病,最好不要輕易忽視,常飲1茶,穩定血糖
    糖尿病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只是他帶來的併發症會讓患者苦不堪言,所以很多人在被確診為糖尿病之後,就會逼得鬱鬱寡歡,一直沉浸在疾病的陰影當中,很多食物不敢吃,甚至就連原有的興趣愛好,也都丟失了。然而長期處於這種負面的情緒當中,也不利於糖尿病的治療,雖然現在糖尿病並沒有辦法根除,但是通過合理調節飲食習慣,再配合適量的治療,還是可以控制住血糖,所以應該及早收起自己的那些負面情緒,積極應對糖尿病。
  • 糖尿病腳腫是怎麼回事,如何消腫?
    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出現腳腫這樣的情況,那麼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消腫呢?來看一看商丘五院糖尿病足治療中心是怎麼說的吧!首先,大家要知道腳腫的原因是什麼?糖尿病患者出現腳腫的原因主要包括:1、糖尿病腎病:患有腎臟疾病後,患者出現大量蛋白尿,蛋白流失可引發低蛋白血症,進而導致腳腫;所以患者要查一下腎功能、尿蛋白,看是否出現了糖尿病腎病所引起的腳腫。
  • 糖尿病血糖高的5大原因和改善方法
    此外,大量或空腹飲酒也會導致酒精性低血糖。如果長期進食過飽,會使人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長期處於「負擔」過重、相對疲勞狀態,造成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特別是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人群,極易誘發糖尿病。2.糖尿病運動不適當合理運動可以降血糖,但運動過量是會讓血糖升高,空腹運動還會有低血糖發生。規律、適當的運動能有效促進肌糖原的分解,提高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降低血糖。飲食過量、運動不足,血糖必然上升;過度或高強度的運動則會導致低血糖。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很危險,這三類人更容易中招,希望你不在其中
    相信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聽說過這句話,「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併發症也就是糖尿病傷害身體健康的主要表現,最常見的像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而這些都屬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一般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發病過程,才會演變成這種併發症。糖尿病併發症並不全是慢性併發症,也可能會存在急性併發症,若一個人的血糖總量高於15mmol/L時,就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頂流經紀人楊天真切胃:預防糖尿病應該從年輕時候做起
    常年睡不好加上工作壓力導致身體出現了很多健康問題,85年的她,已有6年糖尿病史,並且已經出現了糖尿病相關併發症。今年4月,一份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我國,18-29歲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經達到2%,30-39歲之間的是6.3%,而在1996年,這兩項比例分別是0.56%和1.36%。在楊天真之前,引發全網討論的另一位年輕糖尿病患者是23歲的電競職業選手Uzi(簡自豪)。
  • 聯合國糖尿病日│什麼樣的糖尿病患者適合中醫治療
    當前,中國糖尿病形勢十分嚴峻,12.8%的成年人有糖尿病,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視網膜、腎臟和神經病變等各種慢性併發症。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世界各地舉辦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旨在喚醒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
  • 再不注意,5類人遲早會得糖尿病,精神壓力大的人竟也上榜!
    糖尿病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以下人群更容易受到糖尿病的「青睞」。1、肥胖患者糖尿病更青睞於肥胖患者,生活中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有肥胖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肥胖的人對胰島素變化不敏感,導致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
  • 只知道糖尿病易爛腳,聽說過糖尿病也會爛手嗎?
    雖然很多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併發症有了一定的了解,卻只知糖尿病易「爛腳」,渾然不知也會「爛手」。1「手」與「腳」都會缺血,易導致乾性壞死。生活習慣方面,病人休息時經常下垂雙腿,會加重遠端足部缺血,都會增加壞疽的機率。還有雞眼、腳癬、修剪腳趾甲等等,足部的問題較多,處理不好都會增加爛腳風險。手部破潰之後,可以很容易把手抬起來,有利於改善供血。但是腳就不行了,要走路,壓力大。
  • 23歲得糖尿病!手心裡捧奶茶的你慌了嗎?
    得糖尿病?什麼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的。糖尿病是患者體內長期存在的血糖異常升高,導致各個組織和器官,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糖尿病可分為1型、2型、其他特殊類型及妊娠糖尿病四種。
  • 世界糖尿病日|全球「戰役」打響,如何更好地實現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也可引起糖尿病足和視網膜病變,因此,它也是非創傷性腿部、足部截肢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2019年,420萬人死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全世界有4.63億人患有糖尿病,其中80%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總體來說,糖尿病將中年人的預期壽命縮短了4-10年。
  • 胰島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是什麼關係?
    遠在確診II型糖尿病之前,人的身體內部就已經發生一系列變化了。這既是一個壞消息,也是一個好消息。說它壞是因為我們不能第一時間判定它就是糖尿病的開始,做到防微杜漸;說它好則是因為一旦我們發現了這些變化後,還有一定的時間可以阻止或者延緩患糖尿病的進程。
  • 糖尿病患者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糖尿病患者怎麼進行心理調節相信大家都知道,持續惡劣的情緒有損健康,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長期的心理壓力、不良的心理刺激有關。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甚至這種損害更大,因為不良的情緒對血糖有很大的影響。可能會造成血糖居高不下,難以控制。
  • 聯合國糖尿病日│腸道菌群和糖尿病
    也許很多人知道正常的腸道菌群能夠在多方面幫助人體,但你可能不清楚失調的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相關,這其中就包括糖尿病,那麼腸道菌群如何參與人體血糖調控,菌群失調又是如何導致糖尿病的呢?科學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的失調,表現為有益菌的減少,有害菌的增多。
  • 聯合國糖尿病日 | 走出糖尿病的六大認知「誤區」 遠離「甜蜜煩惱」
    海南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海南省醫學會糖尿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開寧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而且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代謝疾病,糖尿病的「內因」即遺傳因素,糖尿病患者的直系血親患上糖尿病的概率會高於一般人;「外因」則是環境因素,熱量過剩、活動量減少、生活壓力大等都會增加患病風險。
  • 瞭望 當糖尿病盯上年輕人
    是的,張晨的弟弟張星在24歲這年確診了糖尿病——那是在一次同學聚餐後,張星敏銳發現自己多飲多尿,吃了好多東西還是很餓。和哥哥簡單溝通後,張星趕去醫院。很快,被確診。 對11歲即確診糖尿病的張晨來說,弟弟罹患糖尿病並不意外,也沒有太多焦慮:「就像一個已經在路上的壞消息終於到達一樣。
  • 糖尿病友因用暖寶引發足病,9類人是糖尿病高危足患者
    作者:太原糖尿病專科醫院 何亞麗醫生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以及糖尿病知識的普及,我們可以了解到確診糖尿病沒事,嚴重的是各種急慢性併發症。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發病率高,與糖尿病的關係密切,主要有這些病因
    導語:糖尿病十分常見,大家大家普遍比較熟悉,但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其實也十分常見,但是卻少有人聽聞,他有時會伴隨著1型糖尿病發生,但是又和一型糖尿病有所不同,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糖尿病酮酸症中毒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般會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的過程中發生,常見的誘發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酮體是酸性物質,進而便會引發酸中毒病症,大量尿糖將會導致患者產生滲透性利尿的情況,使患者的尿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