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李璵,即後來即位的唐肅宗李亨。在電視劇中,他被權相李林甫構陷,不受老爹待見,進退失據。歷史上真實的李亨有這麼憋屈嗎?電視劇中的故事是編的,但李亨的真實人生實際比電視劇中表現的還要悲催。
李亨一生用過五個名字,初名李嗣升,17歲時改名李浚,25歲時改名李璵,30歲時改名李紹,34歲時改名李亨,都是玄宗賜名更改的,把自己兒子們的名字改來改去,玄宗的控制欲由此可見一斑。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子,其長兄因狩獵時面部受傷毀容與太子之位無緣,次兄李瑛被立為太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瑛被廢殺。次年,28歲的李璵被立為太子。
立李璵為太子,是玄宗精心選擇的結果。他本來屬意與寵妃武惠妃生的孩子李瑁,權相李林甫也極力推薦立李瑁為太子,但玄宗本人是通過太子僭位榮登大寶的,對太子的勢力十分警惕,最終沒有選擇身後勢力龐大的李瑁,而是選擇了母家勢力單薄、沒有養虎為患風險的李璵。在這裡需要說的一句題外話是,玄宗不僅沒有立李瑁為太子,沒過幾年還把李瑁的王妃(楊玉環)搶來作了自己的寵妃,對這位兒子很不夠意思。呵呵。
也正是因為李林甫最初擁立的是李瑁而不是李璵,擔心李璵將來打擊報復,所以李林甫始終不遺餘力想扳倒太子,玄宗又始終提防太子勢力坐大,身處這樣的政治環境,李璵(李亨)的憋屈只能成為一種常態。
李亨的最大危機發生於天寶五年(746年),他36歲的時候。他最終依靠兩次離婚,先後捨棄掉自己的兩個女人,才險而又險地擺脫了年初與年末兩次致命危機。
年初的危機起因於元宵節之夜,李亨在夜遊街景時偶遇了自己的妻兄韋堅,二人分開後韋堅又與皇甫惟明相約夜遊,一同前往了位於城內崇仁坊中的景龍道觀。皇甫惟明是李亨的好友,時任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三人的這兩次先後會面被李林甫得知,以太子指使內親與邊將陰謀「欲共立太子」的罪名提出了彈劾。玄宗震怒,下令徹查。李亨慌恐,不得不通過與韋妃離婚,表明自己的立場,才逃過了玄宗的問責。韋妃被迫削髮為尼,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陷於賊手,死於亂中。
該年末的危機來自於李亨的另一名妃子杜良娣家。其連襟與嶽父不和,誣告嶽父「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李林甫乘機羅織,把案子搞得很大。李亨又一次不得不通過與杜良娣離異,表明立場,才使自己渡過了這次危機。東宮太監李輔國在安置杜良娣時予以了關照,因此而讓李亨感激不盡。
李亨從28歲到46歲,在儲君的位置上如履薄冰、憋屈煎熬了整整18年,終於在安史之亂中作出驚天一擊,通過「馬嵬之變」,顛覆了其父親玄宗的至高無上地位,自己榮登大寶,把玄宗架空在了太上皇的位置上。
李亨在太子位置上時,為求自保先後捨棄了兩個女人,等他擺脫其父親的陰影后,身邊的另一名女人表現出了奪目的光彩,她就是繼韋妃、杜良娣之後的張良娣。張良娣美貌可人,精明強幹,馬嵬之變後,贊同李亨與玄宗分兵,北上靈武。從馬嵬驛到靈武的途中,兵荒馬亂,從員不多。每次晚上住宿,張良娣都要住在前面。李亨說:「捍禦非婦人之事,何以居前?」護駕保衛不是女人的事,你總擋住前面幹什麼?張良娣說:「今大家跋履險難,兵衛非多,恐有倉卒,妾自當之,大家可由後而出,庶幾無患。」現在我們大家長途跋涉、履險涉難,護衛人數不多,恐怕萬一有事,我可以在前面擋一擋,大家就可以從後面逃走,這樣才能確保無事。到靈武后,張良娣生了孩子,三天後就起來參加為戰士縫製戰衣的勞動。李亨心疼她,說:「產忌作勞,安可容易?」產後忌勞累,你怎麼就輕易去幹活呢?張良娣說:「此非妾自養之時,須辦大家事。」現在不是我養護自己的時候,必須先辦大家的事。寢前禦寇,產後縫衣,如此有見識、有擔當、有作為的女人,自然受到肅宗的敬重與憐愛。等到收復兩京,回到長安後,肅宗封張氏為後,是為張皇后。
但很多事情都是只能猜到開頭猜不到結尾,歷史往往比小說更讓人意料不到。張皇后有能力,也就有了野望。自己的兒子太小,被立為太子沒有希望,就想廢掉現在的太子李豫,另立越王李係為皇位繼承人,以便自己予取予奪。在玄宗去逝不久,肅宗病重,張皇后矯詔招李豫入宮,預先埋伏人手,意圖不軌。這一消息被權宦李輔國、程元振得知,等到李豫到達後,告知其真相,來了個反截殺,張皇后一黨全軍覆沒。這場刀光劍影就發生在肅宗的寢殿外,肅宗當夜就被驚嚇而死。
唐肅宗憋屈多年,好不容易抓住機遇,擺脫了其父親的陰影,榮登大寶,不說即位後平定安史之亂的諸多紛亂,也不說與其父太上皇玄宗的鬥智鬥勇,他僅僅在位6年、只比他父親玄宗多活了不到半個月便一命歸西,還是被自己心愛的女人挑起的政變驚嚇死的,其一生的遭遇實在是太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