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我們國家有這麼一個"神童",他曾經被中美德三國互相爭搶,各國為了招納這麼一個人才可謂是不遺餘力。但是最後,這位在中國長大的高端人才卻最終選擇去了美國。
這位"神童"就是高華健,他在固體力學領域有極高的成就,被稱為"三國五院士",這麼幾個高端人才被別國"搶走",這樣的結果實在是令人惋惜。
那麼這位"神童"在最初為什麼會被這麼多國家看好,又為什麼他最終去了美國呢?
一、 "神童"初長成
高華健被稱為"三國五院士",指的是他在博士畢業之後的成就之高。他在中美德三國都有院士頭銜。
在美國,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同時他還做了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和布朗大學終身教授。
在德國,他是科學院院士,同時他還擔任了聯邦德國金屬研究所所長一職。
我們中國也對他青睞有加,高華健被聘請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而以上,僅僅是高華健眾多成就中的冰山一角,可以說,他能被中美德三國爭搶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看中的完全是他不俗的實力。
高華健從小就被稱為神童,只不過,他這個"神童"和別人的有些不太一樣。在考上大學之前,高華健並沒有表現出他神童的一面,或者說他沒有得到機會表現。
高華健出生於1963年,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省成都市,四川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那裡的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好像這樣的城市會給人一種懶洋洋的狀態。
可是高華健並沒有時間讓他來優哉遊哉,他感興趣的東西太多了。等到高華健到了上學的年齡的時候,他正好遇到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裡,他每天不用擔心學業壓力。
這樣一來,高華健就有更多的時間和心思放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了。高華健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領域的好奇。
古人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宏願,高華健感興趣的點沒那麼多,他就是鍾情於微觀世界。
在小的時候,當圍坐在火爐邊的他,第一次聽說用來生火的碳和閃閃發亮的鑽石是由同一種物質組成的時候,他小小的心靈就被震驚了。
他好奇為什麼同樣的材料製成的物品,一個堅韌無比,另一個卻是柔軟脆弱。而且鑽石顏色晶瑩剔透,而煤炭是烏黑的,這兩樣東西怎麼能扯上關係呢?
當高華健後來弄清楚這兩樣東西都是由碳原子構成,只不過排列結構不同的時候,他的心裡更加迷惑了,他想知道是什麼力量造成如此奇妙的結果。
二、夢想從西交大起航
高華健知道想解答這樣的疑問,只有進入專業的研究所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所以在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高華健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參加第一次高考。
可是畢竟那個時候的高華健才14歲,而且他在之前的時間裡並沒有認真學習過文化知識,倉促之間並沒有事件讓他做足夠的準備,所以第一年他沒有參加高考。
等到1978的時候,高華健剛剛15歲,他經過一年時間的學習,就已經掌握了高考所要考察的全部知識。而且事實證明,他這一年來的學習效果驚人——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大歷史深遠,學術氛圍濃厚,而且它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第一批"985"和"211"名校。在這樣的學校裡,高華健能學到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務實的治學態度。
高華健選擇了他最感興趣的工程力學專業,在西安交大的四年學習,為他以後的研究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高華健被稱為"神童"並不只是因為15歲上西安交大。
高華健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不僅讀完了本科學業,而且在美國哈佛大學先後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僅僅25歲就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做了助理教授。
對於這樣的人才,每個國家肯定都是想攬入懷抱的,可是為什麼最終高華健選擇了美國呢?
三、美國對人才的吸引
美國在世界上應該算是一個出了名的愛惜人才的國家了,同時它也非常喜歡吸納別國的優秀人才。在上個世紀,我們國家有很多人才都去美國求學和定居。
實際上,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美國人才來源最多的兩個國家。印度的很多計算機軟體方面的人才都被招攬入美國,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華爾街還有很多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高管都是美國人。
美國招攬世界上各國人才的歷史由來已久,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重視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之一。
從上個世紀起,美國憑藉著自己安穩的國內環境和先進的科研條件,就已經招攬了很多國家的優秀人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德國和蘇聯。
納粹時期的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極為嚴重,德國內部的猶太人遭遇極不公正的對待。很多猶太裔的德國人選擇流亡他國。
而我們知道,猶太人有"世界上最聰明的種族"之稱,很多猶太裔科學家對世界科學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比如我們最熟知的愛因斯坦就是猶太人。
就在大批德國科學家流亡之際,美國瞅準時機,吸納了很多掌握先進技術的科學家。
後來在老對手蘇聯解體後,蘇聯的很多科學家也被美國招入麾下。漸漸地,美國的科技實力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同時他們的科研環境也是最先進的。
這樣的條件,導致越來越多其他國籍的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加入美國國籍,在美國的科研體系中做研究。
而美國,也是真正的愛才如命,對於其他國家人才的待遇非常優厚,只要是高端人才願意加入美國國籍,無論是綠卡還是福利待遇通通不在話下。
四、艱難的抉擇?
所以,面對中美德三國的招攬,高華健似乎並不是很難選擇。德國不必多說,他雖然在德國金屬研究所任職,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而對於自己曾經的祖國中國,高華健心裡自然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的,尤其是自己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學,他的研究生涯就是在那裡起步的,怎會沒有深深地留戀?
高華健確實非常感激自己的母校,事實上,高華健後來經常去母校開講座進行學術交流,而且他還做了西安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可是說起當時的國內科研環境,好像確實不能和美國匹敵。
雖然現在我們國家各方面發展起來了,無論是科技水平還是整體環境都已經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當時的高華健看來,美國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最終,高華健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他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做了副教授和教授,後來又成為了布朗大學的終身教授。
不過即使如此,高華健和祖國的聯繫並沒有斷。血濃於水,就算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身上流淌的也是中華血脈。
他經常會和國內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在美國大學裡遇到了中國來的學生時也會儘自己所能提供幫助。而且他的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在學有所成之後,也會選擇回國做貢獻。
結語
其實面臨著類似的選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也是正常的。有的人會像錢學森一類的科學家一樣,依然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這樣的人固然值得我們敬仰和傳頌。
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有些人會有不一樣的抉擇。只要不做傷害自己祖國和人民的事,不做背信棄義的"白眼狼",我們也很期望那些人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地球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