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澤文 通訊員 張男
頸肩症候群,真的只有頸肩部疼痛嗎?「他」的症狀、病因、病機卻遠遠超出你的想像。有頸項部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沉重乏力、行走困難、頭暈、噁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等。下面讓我們一起聽聽泰安市中醫醫院針灸二科主任郗洪濱為大家分享一例簡單而又複雜的典型病例,聽一下他如何從診斷到治療的整個過程。
看似一例常見的頸肩症候群,實則病機錯綜複雜。郗洪濱主任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透過現象看本質,「剝絲抽繭」,分析認為該病例虛實錯雜、上盛下虛、內寒外熱。故治療上既調整局組織部結構,緩解局部痙攣緊張,調節筋骨失調狀態,又注重整體功能,以中醫整體觀為核心理念,辨證論治。同時注重形神一體觀,即形體與精神的結合統一,以「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構成「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從「氣血流通便是補」著手,打開氣機的升、降、聚、散,維持協調平衡關係,最終達到一氣周流。
患者宋**,女,46歲,山東泰安人,2020年06月29日初次就診。患者頸項部僵硬不適,畏寒、怕冷,下肢尤甚,平素頭汗出,脾氣急躁,易怒,納可,眠一般,二便調。
望診:胸廓外張,面部紅赤;聞診:脾氣暴躁,易焦慮;問診:怕冷,受涼吹風后頭痛欲裂,背後易發涼;切診:左寸脈沉,腹部可觸及結節或痛點。
郗洪濱主任分析認為,「氣血流通便是補」,故根據此觀點,予以中藥自擬方丹參飲、玉屏風散、生脈飲加減:
方中麥冬有養陰潤肺、生津解渴之效,五味子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汗的效果,二藥合用,相輔相成,具有養陰生津與益氣復脈的重要效果。丹參活血化瘀止痛而不傷氣血,配檀香、砂仁溫中行氣止痛,諸藥合用,氣血並治而重在化瘀,使瘀化氣暢則疼痛自止。白朮健脾補氣,防風解表祛風,二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外邪難以內侵,而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正如羅美《古今名醫方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目七竅,內除骨節疼痺,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柴胡、鬱金疏肝理氣,清肝瀉火,葛根能夠入膀胱經,可昇陽解肌, 解項背之急,尤宜於「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與諸藥合用,調和藥性,護胃而不傷正。
此外,郗主任聯合應用傳統針灸療法以對症治療:
1.針刺羶中穴,羶中穴位居胸部,乃宗氣之會。「氣會」羶中穴為任脈經穴,不僅有足太陰、少陰及手太陽、少陽經氣交匯於此,而且又是心包募穴和氣之會穴,能調一身之氣,可以治療人體各種因素導致的氣機失調證,如氣虛、氣逆、氣滯等。針刺羶中穴,開洩胸中鬱氣,可使氣機下降而宗氣順暢。
2.手法整復筋膜,整復胸肋骨的錯位,改善胸腔、腹腔張力,使得膈肌彈性活動改善,緩解整個膈肌的緊張狀態,胸腔張力打開,胸、腹部的彈性空間亦相互平衡,氣機不再上逆,充分體現了「氣血流通便是補」的理念。
3.針刺大椎穴:針對「富貴包」,圓利針解結以疏通氣血通道,改善氣血升降循環。大椎穴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交匯之處,是頸項之門戶,溝通本經及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經氣。於大椎穴處針刺,可有效緩解椎動脈痙攣、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供應,增加腦供血供氧,同時松解局部肌群,解除周圍組織對神經的壓迫刺激,從而祛瘀通絡,精血上榮,暢達頭目 緩解頭項部僵硬不適症狀。
治療效果反饋:患者頸項部僵硬不適症狀明顯減輕,畏寒、怕冷明顯好轉,下肢怕冷、腳涼症狀亦較前改善。
二診:2020年7月6日 患者自述頸項部僵硬酸痛明顯減輕,畏寒、怕冷明顯好轉,偶有心煩易怒,焦慮不安,仍有下肢怕冷、腳涼。
據此,郗洪濱調整遣方用藥,予以潛陽封髓丹、天麻鉤藤飲、桂甘龍牡湯加減對症治療:
潛陽丹為清代鄭欽安獨創方劑,方藥組成為附片、砂仁、炙甘草、龜板。封髓丹最早見於《御藥院方》,方藥組成為黃柏、砂仁、炙甘草,後世醫家常將二方合用,雲南名醫吳佩衡先生將此合方稱為「潛陽封髓丹」,起溫腎潛陽、納氣歸腎之功。制附片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砂仁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黃柏入心脾腎三髒交通心腎,為調和水火之樞紐,桂枝助陽化氣溫通經脈而不留滯,白朮補脾益氣固表,協同茯苓、苡仁健脾胃;白芍斂陰、和營;陳皮理氣健脾燥溼,佐甘草以調和諸藥,全方溫陽潛陽、寒溼並除、活血通絡,陰陽協調氣血通暢而病癒。在天麻鉤藤飲方中,鉤藤能夠平肝潛陽、清熱去毒,對中樞神經所具有的興奮性進行抑制,提升血管收縮的功能,提升血液循環,天麻可以平肝熄風,石決明可以平肝清熱、明目去翳,半夏可燥溼化痰,降逆和胃,消痞散結。諸藥合用,共奏潛陽封髓,平肝降逆之效。
另針刺腹部筋結,調理脾胃。選穴天樞、建裡、中脘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則後天之本充足,機體功能得以改善,頸項部症狀改善。天樞穴即天地氣機交泰之處,針刺此穴,可以交通天地、通暢氣機,從整體氣機上引導氣血向下肢部流通分布。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可和胃健脾、消食化滯、調理中焦。建裡穴,屬任脈,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處。建者,建立, 強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裡者,地氣也。中焦裡氣建立,臟腑強健,有如建中湯之妙。強健閭裡,故曰建裡。此穴可以健脾和胃,降逆利水,善治心下痛、腹脹、呃逆、不欲食、胸中苦悶等症。建裡配內關,一掃胸中苦悶之感。
治療後患者自述頸項部僵硬不適症狀明顯減輕,畏寒、怕冷明顯好轉,下肢怕冷、腳涼症狀亦明顯改善。
三診:2020年7月13日 患者自述下肢、腳涼症狀基本全無,自覺手心、腳心發熱,全身汗出。故予以中藥自擬方歸一飲、四物湯加減以調和氣血,和合陰陽。
郗洪濱主任分析認為,歸一飲(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東教授對此方劑見解獨到)尤宜於本症。圓心,它象徵元氣。元氣之性是至中和之性,最具有中和之性的藥物就是甘草。《本草正》曰:「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長沙藥解》言:「甘草,備衝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本草綱目》認為:「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很多人認為甘草入脾胃,唯獨時珍說甘草「通入手足十二經」。因此,相對而言甘草最接近元氣的特性,當然這裡的元氣只能是後天元氣。
甘草的中和之性最接近圓心,直入圓心;制附子入命門、入腎,通行十二經,以之啟動生長之機,取少火生氣,乾薑連接炙甘草與制附子。歸一飲不只是引導生發之氣上升,還在生發之氣上升的時候,用炙甘草以及乾薑時刻引導生發之氣歸於圓心,在圓心與收藏之氣相和,從而達到陰陽相和的目的。歸一,一即元氣,歸一意在歸於元氣。這是天根之方。
郗主任認為,頸肩症候群屬「痺證」範圍內,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七情內傷、飲食失調等內因和風、寒、溼邪侵襲、外傷、慢性勞損等外因引起。《素問痺證》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 溼氣勝者為著痺也」。病機為中年以後體質漸弱, 肝腎虧虛,正氣不足,風寒溼邪乘虛而入,留於筋骨,外傷、勞損等因素引起頸部脈絡受損, 經絡閉阻, 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筋脈失養,則筋肉僵緊或弛縱、骨失維固而發病。方中當歸能走能守,擅補血活血;熟地黃可補血滋陰,益腎補肝以治其本;川芎入血分而理血中之氣,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白芍養血斂陰、濡養經脈。諸藥研究合用,共奏活血養血、祛瘀通絡之功。
隨訪:患者頸項部不適、四肢怕涼、頭汗等症狀消失。
全案標本兼治,臟腑陰陽氣血同調,達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