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學校類
《安溪縣誌》卷之四
學 校 類
學校,化原也。為教宜崇,為制宜廣。故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示廣也。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崇也。安溪雖當僻邑,而禮樂衣冠井井可觀,噫!可以觀化矣。作《學校志》。其目有三。
一、廟學
古人建國君民,必以教學為先。《詩》頌泮宮,《禮》先釋菜。歷代因廟建學,所以重報祀、育賢才,豈非為政者之首務乎!志《廟學》。
學宮 在縣治東南。宋鹹平四年,攝令尉宋文炳、主簿弭忠信始建,在縣治西南隅。宣和六年,遷於縣治之東。紹興十二年,縣令楊幹始定今基,枕鳳山,瞰龍津,筆架前峙,最為秀拔。元至正,毀於兵。國朝洪武六年,郡士蔣宗禧倡義重建。十四年,知縣侯士舉踵而成之。歲久蠹壞。正統十二年,知縣路亨重建。成化間知縣谷廷怡、正德間知縣王廷佐、嘉靖間知縣龔穎、黃懌先後繼修。然皆狃於未備之制,且其址濱溪,積久漸崩。諸士屢請,竟未有能改者。嘉靖二十一年,本府通判陳堯典署縣事,始謀是役,以其水衝氣薄,將前基再移過西旁數丈,乃前吳輝所送朱文公祠地,經營未就。二十四年,知縣程秀民至,遂為主成,以署印縣丞馬一洪所舉義士,分董厥役,乃上請贖金,下輸民助,鳩工而改建之。然西畔地基猶隘,僉事餘公爌按視,闢民地一廂方之,既而基址始正。知縣汪公瑀繼至,加意造作,建欞星門、啟聖祠、文公祠及諸垣宇之未備者。於今,廟貌偉麗,始克集於大成雲。
大成殿 原在學基東。正統十二年,知縣路亨重建。嗣是寢壞。嘉靖二十四年,再晢建在明倫堂前。二十八年,知縣汪瑀成之。
東西廡 各七間。
戟 門 五間。
欞星門 三間,在戟門之前。二十八年,知縣汪瑀建。
啟聖公祠 嘉靖十年,制天下學校,別立一祠,中祀叔梁紇,題稱"啟聖公孔氏神位。"以顏無繇、曾點、孫鯉、孟孫氏配,俱稱"先賢某氏神位"。以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俱稱"先儒某氏神位"。先是宮祠狹隘,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汪瑀改建,在訓導衙之東。
朱文公祠 舊為書院。昔朱子為同安簿時,嘗按事安溪,有題詠在通玄峰鳳山庵間。正德十六年,知縣龔穎即以鳳山庵改為書院,塑像奉祀。嘉靖十六年,督學邵公銳謁視,慮其褻於樵牧,議徙於學。其地隘,無以容。得監生吳輝捐地,知縣黃懌遂為鼎建,仍以宋縣尹陳宓、簿陳淳二門人配享。今以其地新建文廟,因改舊啟聖祠為文公祠,在敬一箴亭之後。
敬一箴亭 在文公祠前。
神廚
神庫
省牲所
祭器庫
歷代褒崇之典:
唐玄宗始追諡孔子為"文宣王"。
宋真宗加諡"玄聖文宣王",後詔改"至聖"。紹興間,頒青玉圭一。
元成宗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詔曰:"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裡,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唯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延祐六年 月 日判官霍恆立石。
皇明詔旨 洪武三年六月初三日,詔曰:"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今上改至聖先師孔子 嘉靖十年,奉禮部勘合,大學士張王總奏議,引吳沉《孔子封王辯》及夏寅、丘浚之論,以前代諡號未安,請改先師孔子。上可其奏,命兩京國子監及天下學校,孔子神位題稱"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革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殿稱廟。四配先賢,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達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兩廡,皆稱"先賢某子神位"。左丘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神位",不得復稱公、侯、伯,以混成周一代封爵之制;又以章服所加,起於塑像之瀆亂,欽遵皇祖南京國子監規制,命天下學校撤聖像,止制木為主,使不混於土木之妖,以別釋氏之教。國初,樂舞用六佾,籩豆十數,至成化十三年,侍郎陳洪謨奏加籩豆十二,樂舞八佾。惟是則以為天子禮樂用之郊廟者,其在夫子,必不安享。命兩京國子監遵照初制,用十籩十豆,府、州、縣籩豆用八,樂舞用六。又見諸儒從祀,進退未當。制以申黨、申棖,只存其一;公伯寮、秦冉、彥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吳澄十三人罷祀;林放、蘧瑗、鄭眾、盧植、鄭玄、服虔、苑寧七人各分祀於鄉;將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四人增入從祀。禮部仍刊御製《正孔子祀典說諭記》凡三本,頒行天下。於是歷代未安之典,悉釐其陋,追崇孔子之制,始協諸中。今本學皆奉行如制雲。
二、學制
明倫堂 舊在文廟右,今改建在文廟之後。
儒學門 舊在欞星門右,今改建在欞星門左。
東西齋 在明倫堂下西旁。東曰"居仁",西曰"由義",各六間。
儀 門 今改建一間,聯帶東齋下。
號 房 舊在禮殿東,久廢。
經史庫 宋鹹淳五年建,在學門之左。久廢。
射 圃 舊在文廟之東。嘉靖八年,知縣黃懌建。今改學以圃地丈量兌民地以廣學宮。餘尚存。
學 倉 久弊。今以明倫堂後耳房為之。
教諭衙 舊在明倫堂左,久廢。嘉靖二十六年,改建在明倫堂之東,前後各一座,共六間,東西夾房各間。
贍學田 舊有學田。宋嘉定間,縣令陳宓始撥上乘廢院田以贍學廩,計八百二十六石。令周珒復添撥絕戶田租價共一百五十貫。(按舊志,初撥同安松柏莊八十石,新康杉坂莊及桃段田共種子一十七石,崇信裡租一百二十石,新溪裡租二十九石,新康裡租一十六石。添贍田,清源裡租五十石,常樂裡租三十五石。田今梅稀?
皇明立學設科分教格式 洪武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奉禮部尚書欽錄,到中書省案驗,當日左丞相宣國公欽奉聖旨:"今後立學設科,分教禮、樂、射、御、書、數,恁每定擬來該學校合行的勾當,教秀才每用心講究著行。欽此。"欽依會議定撥到各項事理。洪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中書省楊右丞等,奉天門東板房內奏奉聖旨:"準教定立罪名同這格式,各處學校都鐫在碑石上。欽此。"立臥碑於學宮。
三、社學
社學之設,所以教童蒙始學之人,蓋欲正其心術,端其志行。異日入國學,而為國之用。志《社學》。
侍御社學 在縣治西隅。原一座淫祠改建。嘉靖十四年,知縣周鼐買民園再蓋一座。今合為前後二座,後留曠地一廂,以便遊息。
匯徵社學 在縣治東隅,原一座。嘉靖十四年,知縣周鼐再蓋一座四間。今已堆壞。
會元社學 在縣治西北隅。
石堂社學 在長泰裡。
羅洋社學 在長泰裡。
厚安社學 在永安裡。
埔土尋社學 在永安裡。
獅子社學 在光德裡。
真覺社學 在光德裡。
橋頭社學 在新康裡。
赤嶺社學 在新康裡。
官橋社學 在依仁裡。
下湯社學 在依仁裡。
歸湖社學 在依仁裡。
楊合社學 在新溪裡。
吳莊社學 在新溪裡。
源口社學 在龍興裡。
上坑社學 在龍興裡。
溪尾社學 在崇善裡。
店尾社學 在感化裡。
宮前社學 在崇善裡。
崎兜社學 在感化裡。
苦乾社學 在感化裡。
東乾社學 在來蘇裡。
郭坂社學 在來蘇裡。
上房社學 在常樂裡。
左槐社學 在感德裡。
霞川社學 在感德裡。
藍田社學 在還集裡一圖。
進德社學 在還集裡一圖。
南鬥社學 在還集裡二圖。
玉湖社學 在還集裡二圖。
杉洋社學 在崇信裡。
多卿社學 在崇信裡。
舉溪社學 在龍涓裡。
淨惠社學 在龍涓裡。
縣社學原有龍津、清溪、藍溪、儒林四所,廢久。嘉靖八年十二月,督學高公賁亨臨視。知縣黃懌白將在坊淫祠錢江庵改建匯徵社學,四聖宮改建侍御社學,玄壇宮改建會元社學,鄉間社學亦各有建。嘗考其社師,以司訓教雲。
(《安溪縣誌》卷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