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與共和制國家元首根本區別是什麼,歐洲君主國家現狀如何?

2021-01-08 古姿觀察

君主可以獨裁,但是獨裁者卻很難成為君主

君主制度與共和制度有著本質區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人的地位是否平等。君主制意味著這個國家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地位的不平等,君主以及貴族明顯要高過普通公民一等。共和制則不同,在這個國家人與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總統(執政官)也公民,只不過其需要被法律賦予某些權力來服務公眾,這也就是說權力不等同於地位。君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任期限制,而且還世襲,但是總統是有任期限制,而且不應該世襲。

(伊莉莎白二世與法國已故總統席哈克)

雖然客觀存在那些無任期限制,且家族接班世襲的專制國家,比如阿薩德家族統治的敘利亞。不過共和制終究還是共和制,阿薩德就是再擁有權力,其也無法成為酋長,他只是一個普通公民。君主是需要歷史積澱和宗教加持,才能成就君主的。比如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是先知穆罕默德所在的哈希姆家族直系後裔,是「聖裔」。還比如沙特國王薩勒曼,其是瓦哈比教派的領袖,兩聖地的監護人。

(阿薩德與阿卜杜拉二世)

君主制之間仍然有所區別,問題關鍵在於權力

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包括兩種主流的形式,分為議會君主立憲制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兩者的直接區別關鍵就在於君主是否掌握權力,或者說是掌握權力的程度問題。一般而言議會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並不實際掌握權力,其只作為國家的象徵存在,精神上的領袖,行駛一些程序上的、禮節性質的權力,這也就是所謂的「虛位君主」,比如英國女王。國家的實際權力掌握在經過民主程序推舉出來的首相手中。然而在二元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卻是掌握實際權力的,不同於絕對君主制的關鍵就在於「用法律的形式確定分權」,部分權力授予首相,而自己掌握外交、軍權等,並且有權免去首相職務,解散議會。在一戰以前的歐洲,二元君主制度比較普遍,比如;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義大利等。

(伊莉莎白授予詹森組閣權)

君主制由絕對君主變為君主立憲,再到議會君主立憲其實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是伴隨歐洲大規模的公民革命和君主改革逐漸演化而來的。到上個世紀初歐洲的已經沒有一般意義上絕對君主制度了,二戰之後歐洲現存的君主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議會君主立憲制,包括北歐的三國挪威、丹麥、瑞典;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安道爾、西班牙、摩納哥等國。這其中安道爾是雙君主制,有兩個大公,一個法國總統馬克龍,另外一個是烏格爾教區主教霍安·恩裡克·比韋斯·西西利亞。雖然是大多數都是議會君主立憲,但是以仍然有比較特殊的存在。

(歐洲王室)

目前歐洲比較特殊君主制國家有兩個,一個是列支敦斯登,另外一個就是梵蒂岡。

列支敦斯登大公國(也翻譯為親王國)是歐洲的袖珍小國,其是二元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很特殊,其原為奧地利王國的貴族,其雖然有封號,但是卻沒有封地。這個國家是列支敦斯登親王為了能夠在神聖羅馬帝國屬地內擁有一塊土地而用錢購買的,而且不止一塊,列支敦斯登這個地方,是其親王家族最後一塊封地。所以長期以來親王並不住在列支敦斯登這個地方,直到1938年親王才回到封地。目前親王漢斯·亞當二世掌握實際權力,排在世界各國元首的前列。不過雖然如此,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其並不行使權力,具體行政事務有議會選出的五人內閣行使。比較有意思的是,國王權力也是老百姓給的。漢斯·亞當二世在2003年威脅要搬離到奧地利,該國隨即推動公投,民眾為了挽留他,通過了提案,就這樣他就擁有了至高的權力。至於民眾為什麼不讓他走,除了保留文化印記和歷史遺產之外,漢斯·亞當二世還是一位坐擁40億美元資產的富翁。

(漢斯·亞當二世夫婦)

梵蒂岡是絕對君主制,而且還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其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是世界最小的國家(其實也就是個教堂)。關於梵蒂岡的主權問題是在1929年最終解決的,當時的義大利王國玉聖座籤訂了解決羅馬問題的《拉特蘭條約》,確立了梵蒂岡城的主權地位,這一條約也為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所承認。教宗是方濟各世界天主教的最高領袖,其是通過由教廷樞機(顧問)在西斯廷小教堂選舉產生的,任期為終身。不過教宗一般也僅為象徵,就如同其本身宗教領袖身份一樣。梵蒂岡的行政事務由國務院負責,其負責人為國務樞機卿,現任為伯多祿·帕羅林樞機。

(方濟各)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讚!

相關焦點

  • 現在哪些國家還有國王、總督、大公等元首(實行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是一種國家體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用共和政體。國家元首一般稱為國王、總督、天皇、大公、親王等,是最高權力的象徵,沒有實權,統而不治。
  • 馬來西亞元首在馬來西亞是什麼地位?
    大馬這個國家是全世界君主立憲制國家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眾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元首不外乎國王、天皇、蘇丹等等,而且通常情況下都只有一位,老君主去世或退位了,新君主才能補上。比如倭國的平成退位之後,他就不再是倭國的元首了。
  • 如果英國廢除君主制,英國王室成員如何生存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實際上廢除君主制並不是一件絕無僅有的事情。希臘、保加利亞這些國家都是通過公開投票的方式廢除了君主制。    按目前的情況來看,英國的君主制似乎還處於穩定期。只要沒有太大的事件發生,比如更換君主,或者成員發生不可逆轉的事情(比如愛德華八世退位)。  但是假若有一天廢除君主制的呼聲過高,廢除君主制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 法國歷史唯一被國民處死的君主——路易十六
    當今法國的全稱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或者「法蘭西共和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是共和制,所以國家元首是總統,不過法國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易手,直到19世紀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後,法國的君主制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亞洲這些國家,不僅有國王而且國王掌握實權,汶萊更是君主專制
    說起君主制,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國家實行這個制度。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歐洲和亞洲兩大洲。
  • 歐洲:皇冠墜地一百年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全景)  (法)雅克-路易·大衛  畫目前,全球共有大約有200個被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共和政體,只有不到30個國家採用君主政體,在這些君主制國家裡,對君主的稱呼不一,有稱國(女)王的,如英國、荷蘭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羅馬,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今天義大利共和國的首都,另一個是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羅馬帝國。作為義大利的首都,同時也是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相信很多人都相當熟悉了,現在主要介紹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可謂赫赫有名,它是世界歷史最接近統一歐洲的國家,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極盛時期的疆域覆蓋整個環地中海,國力非常富強。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
  • 《君主論》:深諳政治遊戲的惡魔教師,明智君主的雙面領悟
    從上面的言論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在馬基雅維利的眼中,軍隊的存在是何其重要,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所以在馬基雅維利闡述關於僱傭兵的話題時,便直接指出完善的法律與良好的軍隊才是一個君主必備的根基所在。他還指出人性與獸性區別的主要依據就是法律,因為國家的生存取決於法律的是否完善,完善的法律才是產生公民全部愛國美德的源泉。
  • 泰國國王、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皇,他們有什麼不同?
    泰國國王、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王,他們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都是君主立憲制下沒有實際權力的君主,是一種禮儀性質的存在,主要象徵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所謂君主立憲制,是指國王或女王的權力要受法律制約,議會是權力中心,有立法權(這個最重要),議會權力高於王權;而內閣則對議會負責,內閣的長官通常是首相或總理。總結起來就是:在泰國、日本或英國,國王、天皇和女王都是「虛君」,統而不治,真正治理國家的是以首相或總理為首的內閣,能決定內閣去留的則是最終的權力機構——議會。首相或總理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領導者和決策者。
  • 為何「英女王」不僅是英國元首,同時也是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元首
    理由很簡單,英女王也是加拿大女王,她是加拿大名義上的元首,除了加拿大,她還是很多國家的元首。現任英王為94歲高齡的伊莉莎白二世,她的頭銜全稱是「託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大英國協元首,國教信仰的保護者」,她已在位68年,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英王。
  • 王健| 歐洲現代國家的形成:一個國際文獻綜述
    【關鍵詞】國家建構;國家形成;戰爭論;社會精英論;意識形態論 國家是政治學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概念,但是關於現代國家的概念在社會科學界似乎並沒有能夠取得共識1。
  • "第一夫人"的法律定位:為國家元首的一部分
    但是,「第一夫人」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首先,從實質意義上來說,「第一夫人」就是指一國男性元首的妻子,當然有些情況下也指其他適合擔任這一角色的女性親屬。此外,如果從其產生原型來說,「第一夫人」這個詞語,主要是指美國聯邦或州領導人的妻子。
  • 當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那八個國家現在怎樣?看完你都不敢信
    當年入侵中國的八個國家,分別是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奧匈帝國)、意(義大利王國)、俄(俄羅斯帝國)、美(美利堅合眾國)、日(日本帝國),這是當年的八個國家。如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中國清朝早已滅亡,那八個侵略中國的八個國家也已經物是人非,其中6個國家已經「滅亡」,只有2個國家還是當年的那2個國家。
  • 為了抵抗歐洲的神聖同盟、君主帝國
    1803年到1815年,歐洲爆發拿破崙戰爭。在此期間,歐洲各國捲入無休止的戰爭,無暇顧及北美洲、南美洲地區的殖民地。於是,美洲地區的殖民地迎來了一波民族獨立的大好時光。這些地區,皆是歐洲西班牙的殖民地。作為宗主國,西班牙十分不願意看到美洲地區的獨立運動。之前參加拿破崙戰爭的時候,西班牙的海軍、陸軍皆受到了損失,此時面對美洲地區的獨立運動,西班牙自身根本就沒有實力去鎮壓他們。於是,西班牙將希望轉移到了歐洲其他君主國家,期望這些友邦可以幫助自己。
  •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為何國王有如此大的權力?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現任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是曼谷王朝的第十代國王,因此被稱為拉瑪十世。一般來說,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沒有實權,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是泰國卻是個例外,泰國國王儘管不直接掌管政務,但是他卻有軍隊的支持、有掌控政局的能力、同時還有對國家經濟的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