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價值》:不要因為「孤獨」被汙名化,而放棄一個人的快樂

2021-01-10 路忘川讀書看劇

【溫馨提示:看到最後才不辜負圖書編輯的一片苦心】

說起孤獨,很多人會眉頭一皺,生怕這個詞跟自己扯上什麼關係。在當今媒體的「洗腦式」宣傳中,孤獨就像病毒一樣被人躲避,很多人看到單身女性時會忍不住詢問「你一個人不覺得有點孤獨嗎?」看到新聞裡提到獨居老人,會暗自猜想他們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為了逃避孤獨,哪怕是社恐患者,也會強迫自己加入到某個團體裡,仿佛只有與他人建立關係,才能證明自己人類的身份。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中對「孤獨」被汙名化的現象做出回應,他覺得大可不必如此,孤獨自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他本人就是享受孤獨的鮮活案例。

森博嗣(MORI Hiroshi)於1957年出生在日本愛知縣,他早年在名古屋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學位後開始擔任助理教授,業餘從事推理小說的創作,並於1996年憑藉《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首屆「梅菲斯特獎」。他在2005年辭掉教職開始全職寫作,但只寫了三年便逐漸淡出文壇。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森博嗣可以被稱為是「很有個性的人」,他的小說多以科學、數學等為背景或主題,塑造的人物很多即使看到了屍體也不會尖叫,表現得異常冷靜,因此他也被讀者批判為「沒有人情味」。淡出文壇的他,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幾乎不出門,從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連家庭住址都鮮有人知。他每天只用一個小時工作,其他的時間都在從事他認為是「徒勞無功的事情」,比如種一些不會開花、也不會結果的植物等。每天的日程幾乎一成不變,但這卻是他興奮的源泉。

在編輯的建議下,他開始撰寫《孤獨的價值》,這本書也可以算是他個人生活和處世態度的集中體現。在書中,他不斷追問所謂「孤獨」究竟是怎樣的狀態,為什麼大眾會如此懼怕孤獨以至於不得不「忍受孤獨」,在他看來孤獨具有無窮的價值、更是巨大的生產力。

這本書很薄,講的道理未必能說服所有人,而說服讀者也不是森博嗣的本意所在。他想要借這本書傳遞給讀者的是,不要被約定俗成的概念禁錮住自己,「我們只要這樣不斷追問問題的本質,就能擺脫那種囚禁著自己的莫名其妙的情緒。」

0101 何為「孤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人說沒有朋友和家人的時候倍感孤獨;「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也有人說身處人群中時反而最孤獨。

兩種說法看似對立,追究本質卻是相似的。所謂的孤獨必然與「他者」有關,正因為有了他者的參照,才有了個體的孤獨。前者的孤獨是想要親近的人不在身邊,最常見的除了遠離家鄉,還有喪失所愛,當悲痛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消解,剩下的便是伴隨回憶而來的孤獨。後者的孤獨來自於對他人認同的渴望,身邊的朋友再多,如果沒人理解自己,孤獨的感覺反而更甚。

在進一步討論孤獨的價值之前,本著科研工作者的嚴謹態度,我們需要對「孤獨」下一個定義。森博嗣在書中特別澄清,他所指的孤獨並不是拒絕社會或無視他人,不是將自己封閉在某個空間中與世隔絕,「我的前提是,維護在社會中立足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際關係」,所謂「優質的孤獨」,必須以對社會的貢獻和對他人的尊重為前提來構築自己嚮往的自由生活。

0202 我們為何害怕孤獨?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要生存下來,必須要成為團體的一份子,藉助集體的力量才能對抗環境和天敵。被排斥無異於被謀殺,所以孤獨意味著不被接納,而神經科學研究已經發現,社會排斥與生理性的疼痛激活的是同一片腦區,這意味著,當你孤零零一個人無人陪伴的時候,真的如同被捅了一刀一樣痛。

另一方面,生活在一個文化建構的社會中,任何概念都可以視為是被宣傳出來的。我們在學校時總會被要求「團結同學」,沒有小夥伴的人在團隊作業的學生時代恐怕會經歷一遍又一遍的「社會性死亡」。

再以單身女性、孤獨死等新聞為例,當媒體一遍遍將他們與悲慘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時,孤獨的內涵便被延伸了。孤獨真的是可恥的嗎?單身女性一定不快樂嗎?獨居老人一定是悽慘離世嗎?成就了偉大事業但忽視了家人的人一定會孤獨終老嗎?這些不過是人們帶有偏見的想像罷了,可一旦這種想像被廣而告之,人們即刻會變得唯恐避之不及。

更令人畏懼的是,有人將孤獨與死亡聯繫在一起,似乎陷入孤獨便等同於行屍走肉。森博嗣在小說中曾這樣寫道:「沒有人懼怕死亡本身。他們怕的是走向死亡的生活。」有的人害怕孤獨,是因為他們害怕終將來臨的命運。

日劇《美女與男子》

0303 孤獨的價值何在?

對孤獨的恐懼將我們推向人群,卻推離了另一種可能性——體會孤獨的價值。

孤獨,聽起來如此寂寥,價值何在?

孤獨的首要價值在於強大的生產力。森博嗣本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他所從事的科研工作,還是後來從事的文學創作,都是「孤獨的工種」,科研工作者需要隻身探索人類尚未開墾的知識荒野,而作家需要獨自搭建一個虛構的世界,再多一個人,反而會干擾他們的靈感和創造力。更具體來說,很多催人淚下的文學或影視作品往往是在異常孤獨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快樂能夠激發出靈感,卻很難蘊藏極大的情緒感染力,反而是孤獨,更能讓人體會到表面之下洶湧的複雜多樣的情感。很多作家都有跑步或散步的習慣,著名如村上春樹、史蒂芬·金,每天的跑步或散步是他們雷打不動的日程之一,在漫長的獨自一人的路程中,他們醞釀出無數佳作。

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才能獲得另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中寫道,「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這種稠密的思想為個體所用的富裕感是無法與人共享的快樂。

同樣的快樂還來自於靜靜欣賞世間萬物之美。古詩中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嗎?孤獨中有種遺世獨立的美。就如日本傳統美學中強調的「侘寂」,所謂「侘」,是清寂簡潔的質樸之美,所謂「寂」,是時間沉澱出的古樸之美,在日本的文化中,古老的、日漸腐朽的事物之中,反而有著至高無上的美。這種一個人欣賞的美並非東方人才懂,皮克斯最新動畫《心靈奇旅》中,也呈現了微風、落葉以及一口披薩的美。這些就在我們身邊,但在喧鬧的人群中卻難以精心體會。

孤獨還有一重價值,是給予我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會變得如森博嗣所言的「溫柔」,因為他們懂得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看他人。

日本還有一位作家曾經細膩描寫過獨居之美,她便是目前日本最年長的「文學新人」——若竹千佐子,她在63歲時以一部自傳性作品《我將獨自前行》出道,一舉獲得第158屆芥川獎。

這本描寫一位70多歲獨居女性生活的作品被稱為另類老人的「東京女子圖鑑」,主人公桃子在丈夫去世後開始一個人生活,她晴時登山祭拜、雨時憑欄觀雨、寂寞時去醫院看來往人群、疲憊時去咖啡店點一款最愛的甜品,明白了孤獨是一種恩賜之後,她隨口說出的總是「感恩」二字:「打掃衛生時倒映在水桶裡的白雲,感恩。遠處傳來狗吠之聲,感恩。左手食指指甲周圍長倒刺了,感恩。」

在丈夫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裡,她曾經經歷過異常悲傷與寂寞的時刻:

在暗無天日的悲傷與寂寞中,直面自己內心泛濫的情緒,面對它,感受它,搓揉它,像將生皮加工成熟皮的過程,這時候突然就出現了一點柔和的燭光。桃子也想不出到底是哪一個節點讓她豁然開朗,也許是豆沙麵包裡的豆沙甜甜地包裹著牙齒的時刻。

《我將獨自前行》中將孤獨形象化為無數的聲音,桃子並不是似乎並不是一個人生活:

桃子不僅能聽到丈夫的聲音,還能聽到不知是誰的聲音,如今,說話對象已經不限於活著的人了。樹木也好,芳草也好,天上流動的雲彩也好,桃子都能「聽」得見它們,而且還能跟它們對話。這一切支撐著桃子忍受孤獨。這一切是桃子所擁抱的秘密,簡直是她幸福的瘋狂。桃子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悲傷是一種感動,是感動的極致,有一種喜悅是因為這份悲傷而產生的,因為慈悲,所以喜悅。

桃子的孤獨並非主動選擇的結果,卻是另一種失而復得的恩賜。

0404 結語:人生如同蕩鞦韆,越想逃離孤獨,越難享受快樂

作為一名工學博士,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中直接將「孤獨」變成了餘弦曲線,在孤獨的最頂點和最低點的時候,恰好是人們最想要尋求改變的時候。再從感性的層面來看,人生正如蕩鞦韆,時而快樂、時而寂寞才是正常的狀態,一味想要尋求快樂時,蕩得越高,往迴蕩體會到的孤獨也越深;想要逃避孤獨時,快樂同樣無法獲得,正如如果沒有分離過,又豈止相擁的難得。

當我們從五湖四海的小鎮鄉村懷揣憧憬地湧入大城市,我們想要的真的是繁華都市裡的人潮嗎?也許,在內心深處,我們更想要的是,在繁華都市的一個角落裡,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可以自我療愈的孤獨之地吧!

正如《孤獨的價值》這本書的封面所暗藏的玄機:給這些小人以溫暖,他們就會在人群中消失,就像時不時想要「隱身」的我們中每一個人;享受片刻的孤獨,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抱抱。

註:本文中未標註的圖片及gif均來源日劇《到了30歲還是處男,似乎會變成魔法師》(Cherry Magic! 30 Years of Virginity Can Make You a Wizard?!),這部《櫻桃魔法》我已經刷了三遍了,是很溫暖的劇,也許等我再刷億遍,就敢動筆寫下這個冬日裡的感動了!

相關焦點

  • 不要因為「孤獨」被標籤化,而放棄一個人的快樂
    為了逃避孤獨,哪怕是社恐患者,也會強迫自己加入到某個團體裡,仿佛只有與他人建立關係,才能證明自己人類的身份。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中對「孤獨」被汙名化的現象做出回應,他覺得大可不必如此,孤獨自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他本人就是享受孤獨的鮮活案例。
  • 《孤獨的價值》:孤獨,是最高級的自由
    文/葉小禾孤單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而孤獨卻總是在繁華喧鬧的時候,內心突然感覺莫名的孤獨,一種無人懂你的無助。日本哲學家三木清說過,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網絡時代,便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人都有朋友圈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樂,還有許多不同的群。每天消息不斷,好像認識的人越多,朋友就越多似的。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孤獨的價值》,是由日本的作者森博嗣所著,而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到: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悲慘,甚至孤獨是有著無法捨棄的價值。就像作者,他是一個比較喜歡隱居的人,長年隱居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所以說,千萬不要覺得孤獨不好,要去想孤獨其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價值。01我們孤獨的背後,是缺乏思考作者在書中說,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很喜歡孤獨,很多人不理解孤獨帶來的快樂,而他們卻明白,所以現在的社會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獨佔著這份快樂的。
  • 孤獨並快樂著——人生如蕩鞦韆,向前是快樂,向後是孤獨
    然而,什麼是孤獨?有的人說,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無助、無力、無人相陪的寂寞感。有的人說,是跟大家在一起時,被孤立的、不被認可、不能融入社交圈子時候,尷尬的感覺。一個人的時候,會孤獨。一群人的時候,也會孤獨。看得出來,孤獨跟人多或者人少,沒有必然的聯繫。
  • 一個人時不孤獨,想一個人時才孤獨
    一個人時不孤獨,想一個人時才孤獨。1:暗戀其實真好,從來不用擔心失戀,你一笑我高興很多天,你一句話我記得好多年。2: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途。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從容面對;無論獲得還是失去,都要平靜地接受3:我的願望是,現在當個快樂的女孩,中年當個快樂的阿姨,老年時當個快樂的老太婆,總之,擁有快樂的一生。4:最艱難的時候,別老想著太遠的將來,只要鼓勵自己熬過今天就好。你必須非常幸運,才能感受到時間被無限拉長的滋味,比如想念一個人,失去一個理想或者等一個人長大。
  • 《孤獨的價值》:享一寸孤獨,有一寸自由的歡喜
    比如當看到一個人靜靜地吃飯,一個人走路、看電影等,都會人為地給對方貼標籤,這個人性格也許不好,獨來獨往不合群;他還沒結婚,她還是單身,這個老人一個人生活,孤孤單單可憐的樣子等。所以,很多人會害怕孤獨,會想要與孤獨對抗。即便覺得獨處的感覺還不錯,也有人會因為社會的目光假裝自己很合群,加入一些圈子,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來改變人們對自己的看法。
  • 一個人不孤獨,想一個人才孤獨.
    你在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 在你享受某樣東西時,發現沒有人跟你分享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孤獨。• 一個人,覺得不快樂的時候,可能是在想另外一個人。• 在朋友看來,自己是一個喜歡傻樂的人,但是,女生嘛,一個人回到家,還是會有一點點小小的孤獨。• 我小時候不懂什麼叫一個人,也不知道什麼叫孤獨,直到有一次,英語考試沒有過,我要降一個級,對於那個時候的我而言,覺得天要塌了,就跑去洗手間哭,不知道要怎麼辦,給爸爸打電話:「啊,爸爸來救救我。」
  •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細數過往,時光的影子緊隨腳步,泛起淡淡的孤獨;時間的腳印灑在沿途,留下了串串孤獨的痕跡。有人說,孤獨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忘我的狀態。獨自一人,擁有自己的空間,心境平和,或思考或寫作,思維會非常細膩清晰。獨自一人,端一杯清茶,捧一冊詩書,聽一段音樂,那是一種超然俗世的酣暢。也許我們只有經歷過孤獨的磨練,才會有靈魂的升華。孤獨的最佳情形是寧靜,寧靜可以致遠。
  •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則是一群人的孤獨.
    因為對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來說,已經不大需要從外界周邊之人來獲得所謂的認同感與接納感。而是更懂得需要從內心裏面,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所以不再外求,寧可去內取。對於我們在主裡,更需要來向內裡的聖靈懇求智慧與恩典,來整理內心。所以獨來獨往並不代表著孤單,反而更容易讓一個人放飛內心,向主全然的釋放和敞開。
  • 28歲,一個人,孤獨卻歡喜
    這個世界愈熱鬧,我們愈害怕孤獨。充電兩小時,也沒人陪我聊天五分鐘;只有QQ郵箱祝我生日快樂;別人在等傘,我在等雨停……這個世界上,會有人喜歡孤獨嗎?曾經的桃子是一名「內向孤獨患者」,孤獨是路過她身邊的影子,她極力想逃離,卻無法逃避。
  • 孤獨,並不是你放棄的理由
    寫給那些身心俱疲而仍在堅持奮鬥的人~也許,從來沒有人能夠懂你,你習慣了假裝堅強,習慣了一個人面對所有....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樣,你可以很開心的和每個人說話,可以很放肆的和任何人相處,可是沒有人知道那不過是你堅強的偽裝,很刻意的偽裝。
  • 《孤獨美食家指南》,一個人吃飯真的可以很快樂!
    ——《孤獨的美食家》小禺兒有一段時間很迷戀松重豐的《孤獨的美食家》,他的真實感和小確喪,更加使人感到共鳴。男主井之頭五郎穿梭於市井之中,每集都會跑到一家好吃的小店裡,一個人品嘗美食,真實地詮釋「孤獨不過是人生常態」!
  • 我不害怕孤獨,因為已經習慣了孤獨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誰在我身邊,而是我懂你這三個字,我不害怕孤獨,因為慢慢的就習慣了孤獨。懷孕的時候一個人在家,因為嫁得遠誰也不認識,我只能一個人孤獨著,生完孩子我一個人帶,他在另一個臥室玩電腦到深夜,哄了小寶睡覺,等孩子都搞定了,熱下飯,默默的吃掉,一天的事情結束,看看手機八卦,陪小寶睡覺,不去關注孩子爸的任何事,只當不存在,不管他說什麼,做什麼,心情都不會再起伏,只要孩子好,我就好,這樣挺好。
  • 一個人孤獨的傷感句子,看了讓人心疼,送給孤獨的你!
    三、沒有人天生喜歡孤獨,只是慢慢習慣了一個人。No one likes to be lonely by nature, but slowly get used to a person.四、我之所以孤僻成性,只因為厭惡人心。I am withdrawn because I hate people.
  • 華晨宇:「我理解別人的不理解」,孤獨的價值就在此!
    就像歌手華晨宇,很多人說他是個異類,他也很長時間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因為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他的音樂,能夠懂得他在追求的世界。直到他開始有了能聽懂他音樂的伯樂,有能夠陪著他一起玩音樂的朋友,他開始體會到那種大家在一起的美好,可是畢業之後,朋友離去,樂團不再,他還是會感到孤獨。
  • 孤獨的正確使用方法
    真正發掘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也經歷了很多疲憊而無用的努力。比如用斷食法去減肥讓胃口難過體重計上的數字卻巋然不動,比如縮短睡眠時間去做更多的事結果整天腦子渾渾噩噩……可是正是因為這些看似無用的努力,才讓我漸漸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我在這樣的摸索過程中不僅克服掉孤獨,也更加地認識到自己,知道什麼事情可以給未來帶來價值。
  •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
    所以人生是孤獨的,但是要學會享受孤獨。 記得大學的一個學妹和我說,她很享受畢業後獨居的生活,一個人上班,一個人下班,晚上回來後做自己愛吃的飯,養一隻寵物陪自己玩耍,周末宅家裡追劇,或者是報團徒步運動。 在很多人看來,這位學妹過的很孤獨,身邊沒有朋友。但是她自己一點也不覺得孤獨,並且說只有接受孤獨,才能和自己好好相處。
  • 學會孤獨和一個人生活
    可能因為沒睡好,下班的時候已經累到不想動。晚上還是犒勞了我弟,煮了火鍋一起吃。留了一部分菜,炒了麻辣香鍋當我的午飯。男的都一樣好吃懶做。(允許我發個牢騷)其實也是因為其他事情和心思牽扯出來的情緒。2.2🗣
  • 蔣勳: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裡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02 你害怕孤獨嗎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我這個年紀的朋友,都有在中學時代,暗戀一個人好多好多年,對方完全不知情的經驗,只是用寫詩、寫日記表達心情,難以想像那時日記裡的文字會纖細到那麼美麗,因為時間很長,我們可以一筆一筆地刻畫暗戀的心事。這是一個不快樂、不能被滿足的情慾嗎?我現在回想起來,恐怕不一定是,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著跟自己戀愛。對許多人而言,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自己。在暗戀的過程,開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發展出來了。
  • 一個人看電影,一定看了個寂寞?不,孤獨是有價值的
    對孤獨的抗拒,是否只因為「別人都這麼做」?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有多少真留給了自己?一個人看電影,有人看的是寂寞,有人看的是自由。《孤獨的價值》作 者:[日]森博嗣 譯 者:劉淼淼 出 版:灕江出版社 人為什麼會害怕孤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