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篇|朝鮮軍人和韓國妹子談戀愛?

2020-08-26 華東趙山河

上次趙山河說了在《共同警備區》當中,朝鮮形象塑造的起點非常高。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韓國電影當中的朝鮮形象也發生著變化。


特此趙山河專門整理了新世紀以來韓國以南北關係為題材且具體刻畫朝鮮形象的戰爭片,有仁川登陸作戰》(2016),《延坪海戰》,《西部戰線》(2015),《高地戰》,《與敵同寢》(2011),《向著炮火》(2010),《歡迎來到東莫村》,《天軍》(2005),《太極旗飄揚》(2004),《共同警備區》(2000),主要從電影情節分析他們的發展差異。


韓國戰爭片主要表現朝鮮和韓國的對立,但是兩者的對立並不總是政治正確地走向朝鮮的最終毀滅,而是對這種對立採取多樣化的處理方式,尤其是配合視角的選擇和韓國式特有的煽情手法,所以韓國以南北關係為題材的戰爭片風格多樣,質量上乘,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其中也有代表韓國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在敘事情節上,這些電影視角多種多樣,主要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主觀呈現的第一視角,二是客觀展現的第三視角,三是綜合二者。這種視角的選擇也與韓國戰爭片新世紀以來的發展史息息相關。




一. 第一視角

採取第一種主觀呈現的第一視角的戰爭片包括2000年《共同警備區》和2004年《太極旗飄揚》。



2004年《太極旗飄揚》採用弟弟回憶的主觀視角講述整個故事。影片中,身為韓國人的哥哥,在戰爭爆發之後,為了保護弟弟,奮勇殺敵,希望可以領到功勳,作為讓弟弟退伍的籌碼。後來哥哥誤認為弟弟陣亡,妻子也被韓國政府清算,於是憤然轉投朝鮮一方,甚至在朝鮮軍隊中建立自己的精英部隊。


通過弟弟的視角,觀眾首先看到是弟弟對哥哥的不解,此時朝鮮的形象主要作為對立者存在。哥哥不斷殺死朝鮮軍人獲取戰功,兄弟之間隔閡也不斷擴大。影片後半部分,哥哥變成朝鮮軍人,已經變成戰鬥機器,在戰場上對前來尋找自己的弟弟拔刀相向。


我們看到的哥哥是一個被戰爭摧殘異化的怪物,已無人性而言,滿腦子只有殺戮。號在最後關頭,兄弟終於相認,哥哥為了保護弟弟,轉而將槍頭對準自己的部隊,最終死於槍下。



《太極旗飄揚》的情節結構與美國拍攝關於越南戰爭的戰爭片相似都是通過個人視角展現出戰爭對人的異化,比如《野戰排》。《太極旗飄揚》則將主角一分為二,藉助南韓兄弟的分裂和和解來講述整個故事,在人道主義和韓國本土兄弟的親情倫理的立場上,控訴整個戰爭對朝鮮半島的分裂。



但是關於朝鮮形象塑造是單薄的,影片前半部分的朝鮮只是哥哥的軍功,後半部分只是背景式的存在,缺乏對這場戰爭中朝鮮方面的深度思考:戰鬥激烈程度如何,為何而戰等幾乎完全淹沒,沒有明確的答案。


由此原來戰爭片中應該相輔相成的雙向性演變為鮮明的單維化特徵,韓方在戰爭中的極度張揚和朝方在戰爭中的缺失,使得對抗雙方的立場和意識形態在模糊化處理中被自然消解了,從而契合了影片跨越南北戰爭歷史而探討朝鮮民族生存內涵的深刻主題。整部影片藉助南韓兄弟分離的悲劇,通過戰爭片的包裝完成一場情感上的宣洩和對韓國政府的批判


《共同警備區》和《太極旗飄揚》充滿對戰爭的反思,尤其是《共同警備區》,這部影片將朝鮮塑造成兄弟的形象,而《太極旗飄揚》中後半部分哥哥成為朝鮮軍人,也暗含了朝鮮和韓國本為同宗同源的兄弟這一想法。韓國戰爭片之後的發展也將朝韓雙方塑造成兄弟,雖然基本上導向悲劇結局。





二.第三視角

(一)對等式對立:

將朝韓雙方塑造成兄弟夥伴的主要有2005年的《歡迎來到東莫村》和《天軍》,2015年的《西部戰線》。這種夥伴電影的另一變體就是愛情片,類似以愛情片的方式包裝的韓國戰爭片有2011年的《與敵同寢》。


《天軍》


這四部影片的主要敘事結構都是通過第三視角出發,均帶有喜劇色彩。先是塑造朝韓雙方的對立,然後在相處中產生情感,雙方達成和解,和睦相處。但影片各有自身的側重點,《歡迎來到東莫村》對戰爭和人性刻畫程度是最深。


一開始朝鮮的三位軍人在上級要求下殺死同一隊伍中的傷員,這三位朝鮮軍人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還有一絲人性尚存,不忍殺死同伴。


《歡迎來到東莫村》


與之對應的南韓士兵也是人性滿滿,其中南韓士兵中上司是一個難忍上級屠殺民眾的逃兵。朝韓士兵陰差陽錯地一起來到東莫村,雙方由開始對立,逐漸在幫助村民幹農活中和解,互稱兄弟。朝鮮的形象沒有被黑化,而是與韓國形成對等式的存在,最後更是與韓國軍人一同為保護東莫村而犧牲。


朝鮮軍人的形象融合可愛的人性和可敬的犧牲,觀眾也對之產生了情感上的認同。


這種被認同的情感是深埋於韓國的深層的「恨」文化心理,影片用這些喜劇性因素表現戰爭的悲劇,用笑來表現悲慘它引發的笑是無可奈何的笑,是悲痛的笑,其本質是至苦至悲。


因為《歡迎來到東莫村》口碑很好,相似影片也採取這種朝韓雙方對立到和解的情節方式,但是同年《天軍》則將重點放在韓國軍人。這部影片當中本為兄弟同盟的朝韓軍人因核武器的使用發生分歧,而後意外超越到朝鮮時期。影片核心人物卻不是朝韓軍人,而是朝鮮王朝民族英雄——李舜臣


李舜臣


片中李舜臣是位缺乏信心,自暴自棄的人參販子,韓國軍人扮演了李舜臣的精神導師,對其不離不棄,最終激發其自信心,帶領雙方軍人狙擊侵犯國家的女真族和日本軍隊。影片中朝鮮形象雖然還是韓國的兄弟,但刻畫薄弱,重點還是放在李舜臣和韓國軍人的互動上。



另外還有2015年《西部戰線》,因為機密文件牽連在一起的兩個朝韓士兵,在相互爭鬥當中發展出兄弟情義。影片中朝鮮士兵是一個新兵,但是堅守上司要求保護坦克的命令,這種忠誠令人動容,另外對其悲慘的家庭環境的強調也加強了觀眾對其作為一個孝子的情感認同


整部影片喜劇色彩過於濃厚,其中更不乏「神來之筆」,比如牛車追上全速駕駛的坦克等,所以本片過於打造濃厚的喜劇色彩導致沒有對朝韓雙方背後政治意識形態進行探討。對雙方形象塑造主要還是通過各自的家庭背景進行營造。雙方都是因為戰爭而不能與親人相見。本片的朝鮮形象呈現出強烈的情感色彩,包括忠誠的士兵和悲情的孝子。


關於強烈的情感色彩的形象,2011年的《與敵同寢》中朝鮮形象是作最濃厚,因為這完全是將韓劇的愛情悲劇模式疊加到韓國戰爭片當中。兩位男女主人公,幼年相識和相愛,因為外因分開,成年再度相遇,經歷各種挫折在一起,雖然最後還是免不了悲劇的結尾。


《與敵同寢》

主線是朝鮮軍官和作韓國平民在韓國鄉村中相處並發生感情,影片甚至還加入俗套的三角戀情節。最後男女主人公還是死在由女主未婚夫帶領下的韓國軍隊的槍下。煽情的拍攝方式和俗套的劇情結構,將朝鮮軍官(也就是男主人公)塑造成對愛情無比的忠誠。


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是當地教堂的老師,聯繫到韓國日漸壯大的基督教勢力,我們可以發現女主人公作為基督教的代言,對男主人公產生了感化,男主人公在後半部分也對自己一直信奉解放南朝鮮的思想產生了質疑,他和他手下的士兵在最後關頭也為了保護當地村民不惜向自己人開槍,還被前來的韓國軍隊殲滅,更突出其悲劇色彩。


所以該片當中朝鮮軍人形象情感色彩強烈,被塑造成戀人,家人和被拯救者的形象,被納入到韓國電影和電視劇傳統煽情式的拍攝模式。


採用第三視角和對等式對立情節模式的韓國戰爭片大都將朝鮮塑造成可敬可愛的悲劇形象,主要源於朝韓雙方血濃於水的親情倫理,而且同時期韓國政府採取對朝鮮的陽光政策,鼓勵雙方的經濟往來,甚至試圖建立南北經濟共同體。


所以類似情節結構,和對朝鮮形象正麵塑造也是對國民情緒,內在心理和經濟形勢的一種回應。但隨著2008年對朝強硬的李明博政府上臺,加上朝鮮多次挑釁,朝韓關係惡化,韓國戰爭片朝鮮形象也發生變化。


(二)個人英雄式:

同樣採用的第三人稱的視角,但是敘述的卻是韓國軍人的英雄事跡,朝鮮則被塑造成傳統類型片的反面角色,這樣的影片有2010年的《向著炮火》,2015年的《延坪海戰》,2016年的《仁川登陸作戰》。


《向著炮火》

在這三部影片當中,無論是韓國學生軍抗擊朝鮮軍隊,還是小分隊集體犧牲為大軍開路,暴虐殘忍的朝鮮軍人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襯託韓國軍人的無畏和堅強,朝鮮形象被妖魔化處理。


這三部影片還存在遞進的程度,2010年《向著炮火》中朝鮮軍人死前的哀求,讓主角同樣感受到戰爭中對親人的思念並產生對韓國關於朝鮮惡魔化宣傳的質疑。


《延坪海戰》

2015年《延坪海戰》則將朝鮮塑造成冷漠的軍人形象,但並沒有對其殘暴一面進行細緻的描寫,充其量只是作為戰爭機器。在2016年《仁川登陸作戰》中李凡秀飾演的朝鮮軍官則完全集陰險,殘暴和狡猾於一身,隨意槍殺俘虜和屬下,令人不寒而慄。


同樣值得人注意的是,過去朝韓本為兄弟的主張在這部影片當中蕩然無存。韓國和美國才是兄弟,盟軍的指揮官信守與韓國士兵的承諾,終於在仁川登陸,打敗了朝鮮軍隊。韓國的「事大主義」使得韓國人將朝鮮半島問題解決的希望寄托在美國人的身上,同時也加劇了朝韓之間的對立。


《仁川登陸作戰》

韓國戰爭片在新政府上臺後,關於朝鮮形象塑造越來越負面,在個人英雄的故事當中,主要是為了襯託韓國軍人的光輝形象,達到本國意識形態的宣傳目的。




三.綜合二者

2011年《高地戰》曾是將第三視角和第一視角融合在一起,前半部分以韓國軍官調查員的視角,展開對前線案件的調查。後來調查員發現槍殺軍官的兇手乃是本國軍人。他們也是為了保護同一隊伍的戰友,而幫助朝鮮人民軍送信給家人也是出於信守朝韓士兵之間的承諾。


《高地戰》


這段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推理調查前線案件,最終調查員也默認前線士兵的行為,表現出對他們的同情和理解,也是對戰爭對人的異化的控訴以及對兩國士兵惺惺相惜的友情的珍惜,這段有點類似於《共同警備區》。


後來影片藉由調查員的視角引出朝鮮軍人,此時電影的敘事結構轉向了對等式對立的第三人稱視角,站在上帝的角度,描寫雙方對戰爭的準備和彼此態度。第三人稱相對於影片前半部分更為冷靜,雙方的兄弟情誼並沒有像同樣採取第三視角的《歡迎來到東莫村》那樣浪漫化處理,而是突出在戰爭環境下的兩難處境。最終因為上級命令,本已休戰的雙方士兵不得不再拿起武器,同歸於盡。


這種第三視角的選擇使得影片不同於《共同警備區》和《太極旗飄揚》那種充滿強烈的情感宣洩,而是經過雙方士兵之口點出韓戰的本質:「這場戰爭完全是全世界讓我們打的」。當時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立,使得兩國成為意識形態和大國利益鬥爭的犧牲品。


結合兩種視角的《高地戰》,使得該片超越了恨文化心理的宣洩和兄弟情義的憧憬,也沒有將朝鮮進行妖魔化的處理,反而是表現出戰爭的本質,在眾多韓國戰爭片顯得格外冷靜。


歷經新世紀10年的發展,韓國戰爭片關於朝鮮的形象塑造也從夾雜著恨文化情感元素的受害者轉向希望和悲劇共存的兄弟夥伴(情侶),最後又變成了殘暴的侵略者形象,韓國戰爭片的情節模式也越來越簡單,沒有視角轉換,更多是呈現個人神話,關於南北關係的態度也越來越保守,這也是韓國本土國民心理情緒的縮影。



  1. 總論

新世紀以來韓國以南北關係為題材的戰爭片起點非常高,第一部作品《共同警備區》關於情節建構和演員演繹都做到非常高的水準,其中朝鮮的形象沒有淪落到傳統戰爭片中那種反派套路當中,形象深刻,且令人同情。


在後續發展當中,韓國戰爭片將朝鮮兄弟這一形象塑造得多元化,並將戰爭片潛藏的攻擊欲轉向第三方的身上——《共同警備區》中的國際社會,《歡迎來到東莫村》中的美軍,《天軍》中的女真族和日本軍隊等。雖然只是對現實問題的烏託邦式解決,但在煽情式手法下仍然可以賺取熱淚。


隨著朝鮮半島局勢的緊張,朝鮮形象被妖魔化,作為韓國軍隊的對立面存在,攻擊朝鮮也就具有合法性。另外電影中兄弟形象也由美國人承擔,韓國戰爭片的價值取向也越來越保守。

相關焦點

  • 柬埔寨遊記之暹粒的朝鮮妹子
    其實普通中國人更習慣叫韓國和朝鮮,韓國人見得多,大城市裡面常有,朝鮮人確實沒見過,據說在國內只有丹東容易見到朝鮮人,一江之隔,朝鮮人過來開了好些民族餐廳,主要目的是賺外匯,服務員都精挑細選,顏值很高,素質更高,政治素質是必須的,個個根正苗紅,文化素質和才藝素質也必須突出,個個能歌擅舞,很多還是大學畢業生。
  • 在韓國尋覓韓戰的遺蹟
    車站最初建成於1908年,韓戰期間被嚴重炸毀,戰後重建。仁川原名濟物浦。19世紀晚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被迫支持下,如同隱士一般的朝鮮王國首次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仁川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所以選擇仁川,是由於這裡是朝鮮京城的門戶所在,又與中國的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位置最為便利。很多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在這裡依舊能夠找到痕跡。
  • 半島行紀 | 我眼中的朝鮮和韓國
    2009年,我在兩本雜誌上分別讀到了有關朝鮮和韓國的內容。其中一篇開了一個朝鮮專題,裡面是有關朝鮮生活現狀的一些紀實;另一篇則是新移民吐槽自己在韓國生活的種種不適應。這就是朝鮮和韓國在我心中留下的最初印象,那時我十多歲,去過最遠的地方是三百公裡之外的上海。而異國對我來說只是雜誌上的彩色插圖,幾乎算不上一個有意義的實體。
  • 韓國電影的「朝鮮」情懷
    但是南朝鮮(韓國)的電影卻從未停止過對「南北朝鮮」統一的民族心願。在影像的空間內,統一的不同「方式」也隨著浪潮而湧動。在早期的韓國電影中,北朝鮮人物被塑造的電影人設,通常是陰險的戰爭發動者的反派形象,他們殘酷,殘暴,泯滅人性。隨著韓國電影從封閉走向開放之後,刻板化的電影形象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在造型上也沒有特意把他們渲染的骯髒,誇張在,或者極度恐怖。
  • 朝鮮和和韓國如果統一,能成為世界前幾強的國家?
    目前單看韓國,截止2018年,韓國是世界第五強的工業國,工業淨產值僅次於中美德日四強,高於英,法,俄,義大利等傳統工業強國,而韓國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僅僅是日本和德國的四分之一,中國和美國的百分之一寬,能以區區這麼一丁點的面積有這麼大的成就,說明半島的朝鮮民族還是一個很厲害的民族。
  • 2018下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節目篇
    本周,經過2018下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專輯篇、2018下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單曲篇和2018下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樂曲篇的整理盤點後
  • 朝鮮和韓國分裂始末
    朝鮮一詞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軍東海之內,北海之餘又國名朝鮮,朝鮮的歷史悠久。公元七世紀,新羅與唐朝聯合滅高句麗,百濟兩國,統一朝鮮半島。此後,朝鮮就基本一直保持著國家的統一,沒有出現過大分裂局面。之後的兩代朝鮮王朝都是國祚綿綿,高麗和李氏朝鮮分別維持四百七十四年和五百一十八年的統治。那為什麼歷史上長期統一的朝鮮會分裂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兩個國家呢?
  • 韓國男團涉韓戰言論,惹怒中國網友
    11日,韓國偶像男團「防彈少年團(BTS)」的一則獲獎感言視頻引發了網友的激烈爭議。事情的起因是今年8月,該團體獲得了「Van Fleet Award」獎。在韓國當地時間10月7日他們發布了獲獎感言,其中提及韓戰的部分引起了大量中國網友的質疑和憤怒。
  • 韓國和朝鮮差別到底有多大?看完這對比圖,可以讓你一目了然!
    朝鮮和韓國有著相同的語言、文化、歷史,然而因為歷史演進和戰爭,從38度線被分成兩個國家,兩國的發展和價值觀也越走越遠,然而到底朝鮮和韓國現在相差多大呢?朝鮮版少女團體─丹楓樂團,穿軍裝演出,裙子只能到膝上三公分,不能更短了。
  • 2018上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節目篇
    經過三周對於韓國地下音樂作品的盤點,各位大致可從2018上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專輯篇、2018上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單曲篇及2018
  • 和廣東妹子談戀愛是怎樣的體驗?
    首先,和廣東妹子談戀愛不叫談戀愛,叫拍拖。
  • 去朝鮮不能看美劇聽韓國歌?關於朝鮮8個誤會解開
    朝鮮人民過得怎樣?真正的朝鮮和你想像中有何不同?這兩天,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實地前往朝鮮,探訪當地風俗人情,參與官方活動,為你深度還原一個你不知道的朝鮮。北京時間今日(4月7日),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已抵達朝鮮首都平壤。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朝鮮的風貌被越來越多的國人了解。然而出行前,一些未知的問題始終困擾著遊客,一些刻板的印象也常常會誤導著網友。
  • 2018上半年度韓國地下音樂大盤點:樂曲篇
    每到半年度總結的時候,總會被韓國hiphop地下音樂的各種佳作所驚豔,因為好作品的不斷湧現,令人著實目不暇接。
  • 【盤點】電影中的韓戰
    韓戰期間,在江原道附近一個叫東莫村的偏僻小山村。那裡的人們與外界隔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竟不知外面有發生戰爭。韓國國軍的表鉉哲(申河均飾)和衛生員文尚相(徐宰慶飾)由於逃營和掉隊,來到東莫村。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英語中,韓國的英文名叫做south Korea(南朝鮮),朝鮮的英文名叫做north Korea(北朝鮮)。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為啥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韓國和朝鮮呢?這個國名最早出現在周朝,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商紂王的叔叔箕子為朝鮮侯,其封地就在今天的朝鮮半島北部,即差不多北朝鮮的位置。 同期或稍晚,在朝鮮半島南部出現了「三韓」部族。這個「韓」,和中國戰國七雄的韓國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通古斯語系的音譯,大意是「廣大」「寬闊」,「漢城」「漢江」都是由此來的。由此可知,半島北部稱朝鮮,半島南部稱韓,這是三千年前的習俗了。
  • 朝鮮和韓國會最終統一嗎?
    朝鮮,韓國兩國遲早會統一,但是怎麼統一誰統一誰是個問題?朝鮮人民肯定希望統一,沒有去過韓國,或者沒有出過國的朝鮮人民希望用千裡馬精神,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南方人民,去過韓國出過國的朝鮮人民更希望統一,原因大家都懂得。
  • 連完整主權都沒有,韓國也配談統一朝鮮?
    不僅如此,朝鮮前方部隊軍人也開始戴上防彈頭盔並配上刺刀,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繼續升級。通過這幾年的朝韓對話以及3次金特會,朝鮮已經摸清並確認了韓國直到今天,仍然在朝韓關係中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只能是美國對朝政策的傳聲筒和小跟班,所以朝韓關係的本質還得是朝美關係。
  • 盤點韓國影帝丨鄭雨盛的熒幕佳作、高分推薦 ,你確定都看過?
    盤點韓國影帝丨鄭雨盛的熒幕佳作 、高分推薦 ,你確定都看過?不喜勿噴。1.《那天,大海》是由김지영執導的韓國紀錄片。劇情介紹:講述了在20世紀初的滿州,好傢夥,壞傢伙和怪傢伙三個人圍繞一張來歷不明的藏寶地圖,展開的大冒險。
  • 爛醉駕車出逃,這個脫北的朝鮮士兵又在韓國酒駕被查處了
    韓國警方表示,此事目前仍在進一步調查中。酒駕消息爆出後,韓媒指出,吳青成本是個「慣犯」,韓國國情院曾在2018年向國會情報委員會報告稱,脫北之前,吳青成和朋友在開城喝了10多瓶燒酒,爛醉狀態下駕駛發生事故,出於懼怕等原因,「偶然」脫北,並不是他對外宣稱的「清醒狀態」。
  • 思密達超級腦洞,妹子和70多個人談戀愛
    今天要講的,是一個萌妹子跟70多張臉談戀愛的故事。千萬不要被這個無節操的描述嚇跑。片子非常小清新。韓國電影《內在美》(Beauty Inside)中的男主禹鎮,得了一種詭異的病:每天長得不一樣,一起床就不知自己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韓國人還是歪果仁。而他的女友每天一睡醒,身邊躺著的就是一張新的面孔。《內在美》的創意,源自Intel和東芝在2012年製作的社交互動短片《奇幻心旅》(The Beauty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