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很刺耳的話,道出了每一位中年人的滄桑,以及無言的傷痛!

2020-12-24 啟路文學

中年人,是多大呢?是指40歲到55歲之間,這個年齡的人,有什麼好滄桑的呢?為何而滄桑呢?有什麼無言的傷痛呢?可以這個年齡的,說該結婚,都結婚了,甚至孩子都快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不過不乏也有一些到了中年,都沒有結婚的人,這樣的人,可能就比較滄桑了,沒有經歷過愛情和婚姻,多少人生都會留下遺憾,甚至對愛情和婚姻一直都是羨慕嫉妒恨,但有什麼用?還是要面對現實。

即便結婚了,估計到這個年紀,依舊不能省心,還要為孩子操心,擔心,擔心他們沒有錢買房子,擔心他們結不起婚,擔心他們自己養不活自己。這是我們這個年代,很多年輕人,中年人一直在操心的事,很多人即便如今已經老了,依舊在擔心兒孫房子、錢的事。

甚至看到自己兒孫們在為了房子而煩惱,自己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時候,就會感到無言的傷痛,很多老年人都會恨自己年輕時候沒有努力賺錢,讓自己兒孫過得這麼苦,生活過得那麼拼。當然,中年人,可能壓力稍微更大一些,好不容易把自己的房貸還完,自己的兒子也成了房奴,自己還要幫著兒子還款。

這樣循環的生活,真的很累,很有壓力的,有句話說得好,無債一身輕,可想有債的日子,是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累的緊。很多人做夢都想著早點把房貸給還清,可剛還清,兒子也成了房奴,自己不能眼睜睜看著不管,因為這代年輕人,很多都是不能靠自己肩負起家庭的重擔,需要父母幫忙。

可見人是越到中年,活得越辛苦,越累,也難怪很多夫妻,乾脆不生娃了,這樣就可以自己掙錢自己花,自己一輩子活得開心幸福,感覺就夠了。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龍應臺很刺耳的話,道出了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文字如下: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龍應臺#龍應臺語錄#

讀完龍應臺這段語錄,可以說這段語錄,真的是道出了幾乎每一位中年人的滄桑和無言的傷痛,這真是每一位中年人都會經歷的, 人到中年,誰家沒有老人,誰家老人不會去世?誰的父母不會老?目送一個,又一個,一年好幾次,自然就變得滄桑了,看透了生命的脆弱,誰也逃不過時間。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龍應臺這樣額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說到目送親人離開,無不想起了楊絳的一段語錄!

楊絳說,「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這段語錄,就把目送親人那一瞬間描寫得很詳細,這或許是到了一定的年紀,面對生死離別的從容如淡定。大多數中年人,剛開始經歷親人去世,特別是第一次,多少都會流下親情的淚。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很多中年人都會流下親情的淚,這種淚,不是說自己不想流,就能克製得住,是忍不住流下來的。經歷一次之後,就會變得好一些,以後再次遇到親人去世,可能也會變得淡定從容,因為今後可能還會有經歷的。

而楊絳這段語錄後面一句話問得很好,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特別是親人去世,我們在身邊陪伴,陪伴了幾天,眼看走了,最後又緩過來,又多活幾天,但最後還是走了,這是增加彼此之間的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

當一個人經歷了親人去世後,對生命,多少都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或許會懂得珍惜眼前人,知道抱緊眼前人,學會了容忍,不計較。因為他明白,爭什麼,最後不過是兩手空空,都會睡在棺材裡,不會多得到什麼,特別是與親人之間,真的沒必要爭什麼,沒有任何意義。

不經歷親人去世的人,或許對人類生命,健康,就看得不深,甚至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總是認為自己還年輕,覺得自己很健康,這個思想真的很錯誤。有的人得病,說得就得了,說走就走了,快得很,連招呼都來不及打。

真的只有經歷過這種親人離別的人,可能從今往後,會克制一些自己,比如煙會抽得更少,或是戒掉了,還有酒也不能再喝了,因為身體比如從前,不再年輕了,都得悠著點,不然說不定哪天就把生命奉獻給菸酒了。

這種目送,真的很無奈,很多人都想用自己的生命換親人多活幾年,可只能這麼想而已,做不到,人與人之間的壽命,誰也說不準,很多時候,活得一個好好的,很健康的人,說沒有就沒有了,這是讓人感到多麼惋惜的一件事。

人生就是這樣,下一秒發生什麼,誰都難以預料,人生最難過的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我們都要且行且珍惜!此時讓人想起了亦舒的一段語錄,「人生忽如寄,抱緊眼前人。」

所以說龍應臺很刺耳的話,道出了每一位中年人的滄桑,以及無言的傷痛!

劉同很刺耳的語錄,僅18個字,卻揭露了大多數人的悲劇,發人深省

生存的障礙是什麼?不是弱小,也不是無知,劉慈欣回答得很好!

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僅16個字,激勵了多少人走向成功!

出外旅行的人,都要注意的一件事,被林語堂的語錄指出,警醒世人

相關焦點

  • 龍應臺 | 中年人的迷惘,比青春迷惘更可怕
    下文為龍應臺9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演講節選。總結自己的閱歷經驗,暢談從青春的迷惘到中年人的感悟,不一定全聽,但值得一讀。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臺灣高雄,祖籍湖南衡山縣,作家、社會評論家、思想家。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臺北市文化局長等。
  • 龍應臺目送經典句子賞析
  • 託爾斯泰很刺耳的語錄,道出了一個人比較可怕的一面,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託爾斯泰很刺耳的語錄,道出了一個人比較可怕的一面,警醒世人!文字如下: 不知道並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
  • 大寒書事:龍應臺《天長地久》
    從《野火集》到《天長地久》,龍應臺經歷了「大江大海」般的精彩人生,也在「目送」兒子與父親遠去背影時感慨萬千。而這一次,已是移居屏東,第一次享受臺灣老人乘車免票的65歲。在花影搖曳的木棉道上行禪時,龍應臺眼眉低垂,就在她一呼吸一落步之間,突然就醒悟了:「不要騙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 電影《無言的山丘》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我想如果是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的話,看不了多久便會換頻道。然而到結局之時,還是終於不後悔堅持了那個漫長的下午,儘管依然無法虛偽地說我喜歡上了這部電影。要說電影,應該還是先要從導演說起。王童是一位執著於探討沉痛滄桑史的導演。在告別了[窗口的月亮不準看]等商業片轉向鄉土電影之後,幾乎所有的電影都關乎臺灣人文歷史,被影評界讚譽為「臺灣的今村昌平」。
  • 龍應臺:天長地久
    專訪中,龍應臺也道出了寫這本書的因由:「我寫這本書,原因很單純。我想和美君說話,可是她沒法跟你說話。」「任何人,將來有一天都可能是美君。……如果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對於失智、對於衰老、死亡、陪伴,對這些事情的認識水平提高的話,是會不一樣的。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太遲太遲的領悟。」
  • 臺灣文化名流龍應臺在香港遭「紅歌合唱」打臉
    有人說,龍應臺港大演講現場遇觀眾唱紅歌形成一種諷刺,亦有人認為合唱《我的祖國》不過是展現了包括港人在內的全部中國人的家國情懷。12月19日,龍應臺撰文回應指,「有時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罷了。」此事能夠引發熱議,恐怕與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合唱地點是在香港,而且是在近兩年學運風潮頗盛的港大。
  • 龍應臺:生活筆記4則
    漁閒的時候,他就戴著鬥笠,蹲在門前,看著遠處迷茫的海,終日無言。牆壁上掛著他黃色的膠鞋、藍色的膠褲。天黑下來,海潮的聲音特別響……你知道,只有他們幸福了,國家才是真正的幸福。本系列過往文章:龍應臺:生活筆記6則 (2018.3.2)龍應臺:生活筆記8則(2018.2.7)
  • 戇杜港論——也談談龍應臺和港大
    【觀察者網綜合】近日,香港媒體放出了一段龍應臺在港大的演講,令觀者振奮。倒不是因為演講內容,而是演講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龍應臺問臺下聽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一位中年聽眾,操著廣普答道: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
  • 故鄉異鄉--龍應臺
    火車緩緩開動,她將臉貼著車窗,依依地看著那緊摟著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隻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著她。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將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四十年後她已老態龍鍾,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 龍應臺的官場
    會議室兩面書架上,是臺灣各區、縣、鎮的地方志,《二二八事件辭典》之類的臺灣史,以及琦君、賴和、張我軍、李喬、周夢蝶等上一輩文學家的作品。有幾層架上,是她的十幾種著作,從《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到《大江大海》,她自己掏錢買來贈送往來賓客的。她在扉頁上的籤名,像一條不羈的龍。空間釋放的創意來自龍應臺的歐洲經驗。
  • 龍應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臺每天給媽媽打去的電話問詢,聲聲都是對生與死的拷問,接近終點的生命都是以「天」為單位的計數,每一聲關切的問候中都帶著一種心悸。「你今天還好嗎?」明明知道不會太好,還是要天天問。龍應臺很小就會背:「天高地遠,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 龍應臺對著日本的詩詞,矯情地說國人沒文化,她怕是沒讀過送瘟神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事,還有人願意發出不和諧的音調,比如說臺灣的知名作家龍應臺女士。兩三年前我們就聊過她的一條大河的故事,龍應臺聽說這兩天也發文了,她說你看看日本人引用我們的詩句,引用的那麼文雅、那麼貼切、那麼溫暖,而我們中國的很多老百姓就會說什麼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 龍應臺:故鄉異鄉
    四十年後她已老態龍鍾,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  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麼今天就沒有龍應臺,而有龍應湘。  四十年後的龍應湘該是個什麼人呢?
  • 龍應臺《野火集》經典語錄
    《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沒有過去,我們就無從體認現在,創造未來。《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他們用手腳與泥土接觸,甘苦不甘苦,這是他們與大地之間的生命契約,沒有質疑的必要。《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或者說,二十年裡,價值翻轉到一個程度,所謂思考、判斷,所謂勇氣、良知,都不再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
  • 龍應臺散文:目送(悽美 走心 扣人心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龍應臺散文《目送》賞析龍應臺的《目送》在現當代文學史所有感悟親情的散文中別具一格。
  • 龍應臺:我的南方
    在這個大村落裡,凌晨兩點,放下書,我走到落地窗前往下看,這麼空的街道,此刻紅燈悠然亮起,那夜行的孤獨者,彷彿騎著他的馬,在秩序的荒野中,停下來;宇宙都空了,只有他自己,守著一盞深沉無言的紅燈,他很篤定。如果大城有村落的感覺,代表這城裡的人,還記得自己兒時的村落,也沒忘記土地的溫度。
  • 龍應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1975年到美國之後,龍應臺嘗試著向父親的老家湖南寄了一封信,沒想到收到了親哥哥的回信,從那之後,龍應臺每次寄信給哥哥的時候都會在信封內夾十美元。龍應臺說,「我們很早就打聽過父親老家的消息,但是四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問過母親的家人在哪裡。所以我反思原先是不是太父系中心了,第二年我跟哥哥飛到南昌找母親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