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是多大呢?是指40歲到55歲之間,這個年齡的人,有什麼好滄桑的呢?為何而滄桑呢?有什麼無言的傷痛呢?可以這個年齡的,說該結婚,都結婚了,甚至孩子都快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不過不乏也有一些到了中年,都沒有結婚的人,這樣的人,可能就比較滄桑了,沒有經歷過愛情和婚姻,多少人生都會留下遺憾,甚至對愛情和婚姻一直都是羨慕嫉妒恨,但有什麼用?還是要面對現實。
即便結婚了,估計到這個年紀,依舊不能省心,還要為孩子操心,擔心,擔心他們沒有錢買房子,擔心他們結不起婚,擔心他們自己養不活自己。這是我們這個年代,很多年輕人,中年人一直在操心的事,很多人即便如今已經老了,依舊在擔心兒孫房子、錢的事。
甚至看到自己兒孫們在為了房子而煩惱,自己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時候,就會感到無言的傷痛,很多老年人都會恨自己年輕時候沒有努力賺錢,讓自己兒孫過得這麼苦,生活過得那麼拼。當然,中年人,可能壓力稍微更大一些,好不容易把自己的房貸還完,自己的兒子也成了房奴,自己還要幫著兒子還款。
這樣循環的生活,真的很累,很有壓力的,有句話說得好,無債一身輕,可想有債的日子,是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累的緊。很多人做夢都想著早點把房貸給還清,可剛還清,兒子也成了房奴,自己不能眼睜睜看著不管,因為這代年輕人,很多都是不能靠自己肩負起家庭的重擔,需要父母幫忙。
可見人是越到中年,活得越辛苦,越累,也難怪很多夫妻,乾脆不生娃了,這樣就可以自己掙錢自己花,自己一輩子活得開心幸福,感覺就夠了。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龍應臺很刺耳的話,道出了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文字如下: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龍應臺#龍應臺語錄#
讀完龍應臺這段語錄,可以說這段語錄,真的是道出了幾乎每一位中年人的滄桑和無言的傷痛,這真是每一位中年人都會經歷的, 人到中年,誰家沒有老人,誰家老人不會去世?誰的父母不會老?目送一個,又一個,一年好幾次,自然就變得滄桑了,看透了生命的脆弱,誰也逃不過時間。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龍應臺這樣額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說到目送親人離開,無不想起了楊絳的一段語錄!
楊絳說,「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這段語錄,就把目送親人那一瞬間描寫得很詳細,這或許是到了一定的年紀,面對生死離別的從容如淡定。大多數中年人,剛開始經歷親人去世,特別是第一次,多少都會流下親情的淚。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很多中年人都會流下親情的淚,這種淚,不是說自己不想流,就能克製得住,是忍不住流下來的。經歷一次之後,就會變得好一些,以後再次遇到親人去世,可能也會變得淡定從容,因為今後可能還會有經歷的。
而楊絳這段語錄後面一句話問得很好,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特別是親人去世,我們在身邊陪伴,陪伴了幾天,眼看走了,最後又緩過來,又多活幾天,但最後還是走了,這是增加彼此之間的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
當一個人經歷了親人去世後,對生命,多少都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或許會懂得珍惜眼前人,知道抱緊眼前人,學會了容忍,不計較。因為他明白,爭什麼,最後不過是兩手空空,都會睡在棺材裡,不會多得到什麼,特別是與親人之間,真的沒必要爭什麼,沒有任何意義。
不經歷親人去世的人,或許對人類生命,健康,就看得不深,甚至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總是認為自己還年輕,覺得自己很健康,這個思想真的很錯誤。有的人得病,說得就得了,說走就走了,快得很,連招呼都來不及打。
真的只有經歷過這種親人離別的人,可能從今往後,會克制一些自己,比如煙會抽得更少,或是戒掉了,還有酒也不能再喝了,因為身體比如從前,不再年輕了,都得悠著點,不然說不定哪天就把生命奉獻給菸酒了。
這種目送,真的很無奈,很多人都想用自己的生命換親人多活幾年,可只能這麼想而已,做不到,人與人之間的壽命,誰也說不準,很多時候,活得一個好好的,很健康的人,說沒有就沒有了,這是讓人感到多麼惋惜的一件事。
人生就是這樣,下一秒發生什麼,誰都難以預料,人生最難過的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我們都要且行且珍惜!此時讓人想起了亦舒的一段語錄,「人生忽如寄,抱緊眼前人。」
所以說龍應臺很刺耳的話,道出了每一位中年人的滄桑,以及無言的傷痛!
劉同很刺耳的語錄,僅18個字,卻揭露了大多數人的悲劇,發人深省
生存的障礙是什麼?不是弱小,也不是無知,劉慈欣回答得很好!
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僅16個字,激勵了多少人走向成功!
出外旅行的人,都要注意的一件事,被林語堂的語錄指出,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