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國慶長假的生意,洪亮曬了全家在海南島度假的照片,溫馨又風光。但對於洪亮本人而言,心裡還是有遺憾的,因為原計劃要在椰樹海風的跑步聖地打卡的他,這次只是走走停停,拍拍風景……
一次跑步後,洪亮感覺膝蓋在活動時會有類似「卡住」的現象,輕輕摁了摁,隱隱作疼。他沒有多想,克服不適繼續奔跑,直到那次感到鑽心的疼痛,他心裡「咯噔」一下,以為跑壞了骨頭。
從那以後,洪亮必須接受一個現實:自己跑不動了。
這曾是他最喜歡,也是堅持最久的運動,既可鍛鍊身體,也能讓他釋放壓力,暫時擺脫現實的煩惱。他還專門買了跑鞋和運動手環,想在有生之年向馬拉松發起挑戰,但現在「全都是泡沫」,他只能擱置關於跑步的一切雄心。
今天,是世界關節炎日,而和洪亮有一樣病痛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因為這種痛,用力過猛的中年人只能被迫停跑
開始跑步前,在朋友眼中,洪亮是幸福生活的樣本。
47歲的他在四川經營一家火鍋店,生意還算紅火,家庭和睦而穩定,就連身材,都是標準的「幸福肥」:肚子圓圓,兩腿纖纖。
白手起家的洪亮習慣於做家裡兩代人的頂梁柱,事無巨細,一肩扛起,將生活和事業打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他逐漸感到,生活的軌道正悄悄脫離他的掌控。
年初,受新冠疫情影響,火鍋店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回到家,剛升入高中的兒子成績忽上忽下,老師頻頻打來電話,他卻什麼忙都幫不上,只有干著急。
《經濟學人》曾把洪亮這樣的中年人稱為「三明治一代」,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支出不斷增加,機會越來越少,壓力陡增,健康也亮起紅燈。
每年體檢報告上總有不少加號,洪亮的血壓和血脂都偏高,血糖也不低,只是還沒有高到糖尿病的程度。
「不敢生病」的中年人洪亮聽說跑步有助於快速減重,改善指標,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跑步行列。相比去健身房舉鐵,這已是城市生活中,最簡單、也是投入最少的健身方式之一了。跑著跑著,他迷上了跑的過程。
跑步的當下,他能從種種瑣事中抽離出來,從生活的束縛中得到釋放。大汗淋漓的時候,自己仿佛又找回年輕時的體力與衝勁,回歸生活,他還能大幹一場。
後來,洪亮將健身事業拓展到爬山、蹬車等,但跑步,始終是他的最愛。
不過,就像張文宏醫生說的,大多數挺個大肚子的中年人並不適合立刻跑完「全馬」,洪亮也遭遇跑步帶來的健康困擾。只是,出問題的並非心肺,而是膝蓋。
起初還只是難以名狀的不適感,關節發脹,還有些僵,早上起來要先伸一伸腿,緩一下。後來,不適演變成疼痛,考慮到跑友圈裡不少同齡人有此問題,喜歡「挑戰自己」的洪亮依舊沒放在心上,他還是執著於用跑步的方式來強身健體,疼得厲害了,洪亮會買止疼片吃上一段時間,不疼了再跑。
直到膝蓋痛得影響了正常行走,洪亮才不得不求助醫生。醫生說,骨頭並無大礙,反倒是軟骨出了問題。
「軟骨就像骨頭與骨頭間的緩衝墊,周圍還有許多『潤滑油』,軟骨是有使用壽命的,如果完全磨損殆盡,就只剩骨頭與骨頭之間硬碰硬了。」洪亮這才明白,自己得了骨關節炎。
作為退行性疾病,骨關節炎的起病和進展都相對緩慢,且危害相較於心腦血管等疾病而言更具隱匿性,使得早期患者往往忽視疾病、赴診滯後,錯過最早診治時機。流調數據顯示,骨關節炎的發病從40歲開始有明顯增高趨勢。
印象裡,六七十歲的老人才會得關節炎, 「我才40幾歲,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洪亮想不通。
醫生說,像他這樣本就偏胖,又過度運動,容易誘發骨關節炎。但是另一個極端——久站久坐,缺乏運動,也是高危的致病因素。而這些,恰恰都是現在很常見的工作習慣和生活狀態。
確診後,洪亮只得一併割捨了跑步,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愉悅和釋放。
養生達人也不知道,原來補鈣「管不著」這種病
一直以來,女白領燕子的人生都循規蹈矩,按時結婚生娃,一切波瀾不驚。忙碌的工作之餘,她希望能給家人高質量的陪伴與關愛。比如雙休日,她享受在家裡煲養生湯,把中草藥到蟲草、花膠都研究了個遍,這樣不僅能給全家補身體,還能抵禦「初老」,燕子覺得。
大約是過了35歲以後,燕子感到自己「初老」的症狀越來越明顯了。
有時做繞膝或下蹲,燕子發現關節會「咔噠」作響。天氣轉涼的時候,膝蓋僵硬和不適感會比平時更厲害一點,腰腿也跟著不間斷麻木。她懷疑自己是缺鈣,想當然地在日常保健品中新增了一款鈣片,但情況並未改善太多。
最嚴重的一次,一家三口難得假期郊遊爬山,本來是完美的一天,但下山後燕子的膝蓋還是掉鏈子了,膝蓋每次彎曲就疼到不行……更讓她難過的是,因為膝蓋的不適,她被迫缺席了和女兒一周一次的攀巖館約定,也讓好動愛玩兒的女兒成了「小困獸」。
為了不讓生活被類似的「小插曲」再度打亂,燕子也曾積極尋找她以為正確管用的方法。
比如去藥房配膏藥和一些外敷的草藥,為了內外兼治,她還試過吃中藥和網購的保健品,或許是不適合自己,這些辦法最後都因收效甚微而被放棄了。
如此折騰一番過後,燕子決定還是去醫院看看。壞消息是,她的膝蓋和腰椎都查出骨關節炎,所幸病情不算太重。
流調數據顯示,人體各負重關節都有可能得骨關節炎,除了最常見的膝骨關節炎,頸椎、腰椎也是高發位點。另外,受雌激素和肌肉力量等因素影響,女性關節不適發病率整體都較男性更高。「你的情況,熱敷已經不夠了。當出現不適的時候,應該儘快到醫院檢查」醫生指出燕子之前的那些措施有些盲目,「不過,你也別太擔心,還沒有嚴重到需要手術,畢竟才三十多。」
聽完醫生的話,燕子既自責也慶幸,慶幸自己相對年輕,還有緩兒,也慶幸這回終於走上了治療的正道。醫生叮囑她,要堅持長期科學管理,不能疼了才想起來吃藥,不疼就放任。
盯父母做好關於健康的功課,這件事並不簡單
在志明的印象中,年近70歲的母親身體硬朗,有著使不完的勁。
她天性愛熱鬧,退休後,母親拉上老姐妹們組織了個旅遊小團體,常一起出去「看世界」。不旅遊的時候,母親則主動承包起繁重的家務,為子女們減負。即便這幾年腿腳開始不利落,母親出門買菜,還是習慣把購物車填滿,再拽著沉重的車身,咣當咣當地獨自牽拉上樓。
去年開始,志明發現母親走路越來越緩慢,時常坐下來按按膝蓋。但是當他勸母親上醫院看,母親依然毫不在意:「我這個年紀的人,有點毛病再正常不過了」。說著,還挽起褲腳,「你看,膝蓋也沒腫,沒事兒。」雖然志明看出母親的膝蓋已經腫起,她卻辯解是自己胖。
一天,正在上班的志明接到母親的電話,母親支支吾吾地說「膝蓋疼得有點厲害」,他了解母親的個性,一定是非常嚴重才會來「麻煩」子女的,志明心裡著急,立刻請假帶母親去了醫院。結果並不樂觀:軟骨磨損嚴重,關節積液很多,醫生建議住院治療,先抽積液,再向關節腔注入藥物,但母親卻執拗地要求,只要開些外敷和口服藥物就夠了。
醫生批評她,骨關節炎雖然不致命,但若不及時治療,反以「接受衰老」為名放任病情發展,不僅生活質量大大受影響,嚴重的情況是會致殘的。
數據顯示,53%的老年骨關節炎患者會致殘,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也使家庭長期背上沉重的治療負擔。如能更早留意,及時介入,堅持治療,他們本不至於承受這些。
恐懼再也無法和老姐妹們一起出遊,更怕嚴重起來拖累孩子,志明的母親終於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病情。現在,為了避免負重遠行,母親也在志明的耐心講解下,學會了在手機上買菜。
後來,志明通過查資料了解到,結晶型硫酸氨基葡萄糖是一種軟骨保護劑,氨糖和硫酸根天然存在於軟骨中,它們之於軟骨就像鈣和骨骼的關係,堅持服用這類保護劑有助於修復軟骨,抗炎止痛,延緩骨關節炎發展的作用。
但志明起初並不明白這些,考慮到母親有糖尿病,他曾問醫生:「這是不是葡萄糖,吃糖會不會讓血糖更高?」結果把醫生都逗笑了。
回想當初沒能儘早說服母親就醫,志明一直很懊惱,現在他常抽空陪母親聊天散步,監督她吃藥和複查,儘量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也計劃在母親病情恢復得七七八八的時候,陪她一起去旅遊。
不能再跑步的洪亮也在積極康復中。在醫生的建議下,他開始用藥幹預,並培養了遊泳這一新的愛好,像這樣關節不負重的運動有助於洪亮的恢復,也能放鬆身心。國慶長假裡,他經營的火鍋店裡熙熙攘攘,生活一定會再現曙光,洪亮堅信。
燕子還是喜歡閱讀養生的信息,但對於骨關節炎的治療,她更相信醫生,堅持服藥,定期複查的她病情沒再往壞處發展。燕子和女兒的周末之約也陸續恢復了,她會注意換上舒服的鞋,陪女兒去運動、看電影、或者逛公園,母女的關係像親密無間的陽光姐妹淘。
當然,她也時刻警醒,為了將來安穩度過更年期對女性骨骼健康的挑戰,這場軟骨保衛戰必是一場持久戰。
所以身邊同事朋友誰有一點相似的症狀,燕子都會湊上去現身說法,「骨關節就像車子,不要等出問題後再去4S店維修,之前就要好好保養。」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洪亮、燕子、志明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