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老月餅之一: 郭杜林
「郭杜林」月餅製作技藝最早可上溯至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至光緒時期,「郭杜林」月餅已經享譽晉中、太原、大同、臨汾等地,並融入傳統的中秋節風俗之中,成為上述地區百姓中秋饋饌之節日佳品。郭杜林月餅皮面揉制手法與餡料製作工藝獨到,米稀上色時機講究,吊爐形制獨特,烘烤火色溫度依賴人工控制,窖圈熟藏而使其香味濃鬱,感官特色明顯,口感上佳。
中華傅山園秉承「郭杜林」月餅純手工製作技藝和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保留著明清以來山西太原民間制餅業的傳統技藝,全過程純手工製作,讓你感受到真正的「郭杜林」月餅的味道,絕非機器和面、機器拌餡兒所能比。
傅山老月餅之二——夯月餅
有點歲數的人,可能在兒時的記憶裡都會有媽媽打月餅的影子,太原以及周邊的習俗,每逢中秋,給孩子們改善生活當作零食的可能就數夯月餅了。兒時的夯月餅有三類,一類是普通的圓餅,一類叫「耍貨兒」是供孩子們把玩食用,有花籃、金魚等各種造型,最有代表性的叫「老壽星」,是一個長著長長鬍鬚的、沒脖子、盤腿坐著的慈祥老者。還有一類叫團圓月餅,直徑有一尺上下。
夯月餅,表面粗糙,呈一種橙黃色,火候掌握不好時,還會成暗褐色,餡料也相對簡單,普通。叫夯月餅,形象而又親切,就像叫自己的孩子為大醜二愣一樣,而且幾十年不曾改變。一進八月門,舉村上下,家家戶戶打月餅的情景,年年上演。
中華傅山園製作的夯月餅依舊是採用從古至今一代代口傳身授下來的工藝,古法製作,經過師傅們的配方的優化,口感更加香甜酥軟。
傅山老月餅之三——提江
提江月餅,相傳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了。它是北方糕點糖皮餅的演變品種。「提江」亦稱「提漿」,因制皮熬糖漿而得名。配料講究,製作精細,成品色澤鮮豔,凸處為深麥黃色,凹處為普通白色,邊花為乳白色,底部呈金黃色。遠遠望去,猶如一朵盛開的月桂。
提漿月餅的製作始於唐朝,最早出現於太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陰曆八月十五晚,慈禧太后來到太原,巡撫前來敬獻晉式提漿月餅,以享慈禧太后的口福,提漿月餅,由此流傳。
提江月餅製作工藝獨特,一般要經過配料、熬漿、調粉、制皮、制餡、包
制、磕模、烤制、冷卻、裝箱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操作嚴格,營養成份和理化指標也相當講究。成品色、香、味、型都各有特色。另外,提江月餅重糖、重油,久貯不壞,便於攜帶和保存。
(暫時沒有圖片)
傅山老月餅之四——混糖
混糖月餅最主要的起源還是在山西大同和右玉一帶。尤其是右玉有專業的月餅生產加工基地,口味上面分為普通口味和清真口味,而大同一帶吃法比較多,做法多種多樣,比如混糖月餅不加餡,就是麵粉和糖,但是到了大同,吃法就變得多了起來,比如把玫瑰,青紅絲,果仁,混在一起像和面一樣,攪和起來就像是大雜燴,然後做成餅狀進行烘焙,製做成餅,吃起來理腸順胃。相對於豐鎮月餅,月餅以其特殊的水質出名。
混糖月餅以當地盛產的純葫麻油為料出名。
傅山老月餅之五——墩子
墩子月餅,也是傳統的細皮月餅,改用色拉油和面,加入油酥用特殊的手法擀制、摺疊成型,具有層次。餡料以熟粉加砂糖、油脂、飴糖、花生、芝麻、青紅絲、葡萄乾、白酒、蜂蜜調製而成 。口感綿軟、酥鬆、利口,充滿了果仁的香味。
傅山老月餅為了照顧低糖飲食人群,特別生產了無糖月餅,用白面加豆面配合胡麻油和面,餡料包括核桃仁、葵花仁、麻醬、蜂蜜等十幾種。口感甜鹹適中,酥軟利口。
中華傅山園為祝福善緣人士,今年農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六期間,凡購票入園的有緣人士,在山門處送出「傅山老月餅」一枚。記得來品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