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月光!

2021-01-19 央視新聞

「他是描繪雲與雨、暮靄與林間斑斑光點的詩人;他會為月光、海浪所陶醉,會在滿天星空下失魂落魄。他所有的感覺都受音樂靈感支配。」他,就是用音樂寫詩作畫的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今年是他逝世100周年,明日為其誕辰紀念日。伴著白月光,在留不住的夏日餘韻中,留住那抹扣動心弦的旋律。

△《月光》(選自《貝加莫組曲》第三曲)


 圖/視覺中國

克勞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時,

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海頓〕

《不朽的音樂,唯有你常在》

作者/ [法]羅曼·羅蘭 譯者/傅雷

節選自《約翰·克利斯朵夫》


你,可愛的藝術,在多少黯淡的光陰裡。

生命飛逝。肉體與靈魂像流水似的過去。歲月鐫刻在老去的樹身上。整個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樂,唯有你常在。

你是內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靈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決不會照出陰沉的面目。

成堆的雲霧,灼熱的、冰冷的、狂亂的日子,紛紛擾擾、無法安定的日子,見了你都逃避了。唯有你常在。

你是在世界之外的。你自個兒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你有你的太陽,領導你的行星,你的吸力,你的數,你的律。你跟群星一樣的和氣恬靜,它們在黑夜的天空畫出光明的軌跡,仿佛由一頭無形的金牛拖曳著的銀鋤。

音樂,你是一個心地清明的朋友,你的月白色的光,對於被塵世的強烈的陽光照得眩暈的眼睛是多麼柔和。大家在公共的水槽裡喝水,把水都攪渾了;那不願與世爭飲的靈魂卻急急撲向你的乳房,尋他的夢境。

音樂,你是一個童貞的母親,你純潔的身體中積蓄著所有的熱情,你的眼睛像冰山上流下來的青白色的水,含有一切的善,一切的惡,——不,你是超乎惡,超乎善的。凡是棲息在你身上的人都脫離了時間的洪流;所有的歲月對他不過是一日;吞噬一切的死亡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音樂,你撫慰了我痛苦的靈魂;音樂,你恢復了我的安靜,堅定,歡樂,——恢復了我的愛,恢復了我的財富;——音樂,我吻著你純潔的嘴,我把我的臉埋在你蜜也似的頭髮裡,我把我滾熱的眼皮放在你柔和的手掌中。

咱們都不作聲,閉著眼睛,可是我從你眼裡看到了不可思議的光明,從你緘默的嘴裡看到了笑容;我蹲在你的心頭,聽著永恆的生命跳動。


「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音樂開始了。」

〔德彪西〕


1884年,青年音樂家們夢寐以求的「羅馬大獎」頒獎了,獲獎者可以免費前往藝術聖地羅馬,居住在當時著名的美第奇別墅中,接受著名藝術家的專門指導。


那一年的獲獎者名叫德彪西,年僅21歲的他憑藉一部清唱劇《浪子》,從眾多作曲家中脫穎而出。然而,這個年輕人對獲獎並不興奮,遲遲不願動身去羅馬。多年後他還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羅馬獎學金是無用的」。

 

1875年 少年德彪西 圖/視覺中國

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時,他對傳統的音樂教育持懷疑態度,對和聲學習卻充滿興趣。這個離經叛道的學生並不受老師喜愛,屢屢與鋼琴比賽第一名無緣,後來索性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轉而沉浸於音樂創作之中。


寫音樂,德彪西從不模仿前人。他時常在音樂評論中以特有的幽默表達自己的不屑。他曾瘋狂崇拜華格納,但很快又成了華格納的反對者。他不喜歡柴可夫斯基,貝多芬也令他感到無聊,他甚至很少使用自莫扎特以來非常流行的奏鳴曲式結構。

 

 

 

1894年,德彪西的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在巴黎首演。20世紀著名的法國作曲家、指揮家布萊茲認為:「當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中的長笛聲響起時,西方音樂步入了現代……華格納的主要傳統都被拋棄了……德彪西的真實性拒絕所有的墨守成規。」


長笛吹奏起悠揚的旋律,暑氣氤氳中,一幅蘆葦叢被陽光燻成灰白色的畫面徐徐展開,古希臘神話中半神半獸的牧神潘躺在樹蔭下休息,半夢半醒之間他仿佛進入了仙境,那裡有仙女舞蹈,還有愛神維納斯和自己共度午後,潘沉浸在一連串的渴望與夢想中,最後一切都消散開來,回歸午後的靜謐。

 

《牧神午後前奏曲》究竟是如何帶領西方音樂走入現代的?關鍵就在於德彪西所傳達的「朦朧」中。


1893年 青年德彪西 圖/視覺中國

 

在德彪西之前,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和華格納的音樂語言都是充滿調性的。通俗來說,就是有主調、有中心點的。仔細分析《牧神午後前奏曲》這首曲子,找不到一個音樂中心點,讓人無法跟著它哼唱,也很難分出清晰的樂句。


「當人們喜歡上一首曲子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記住它的旋律,但德彪西的音樂總是那樣讓人難以琢磨,他似乎是故意要打破那些連貫的音樂線條。」德彪西不再用前人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這就是他的獨到之處,也是《牧神午後前奏曲》被後人譽為「德彪西的第一顆管弦樂定時炸彈」的原因。



 

德彪西的音樂總是充滿詩情和畫意,詩人和畫家啟發了他,他的音樂也反哺給他們靈感。德彪西曾說:「我要在文學無能為力的地方開始音樂,我希望從朦朧中出發,又回到朦朧中去。」


《牧神午後前奏曲》即德彪西根據好友馬拉美(編者註:法國象徵主義詩人,1876年作品《牧神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的詩歌《牧神午後》寫成。馬拉美聽了《牧神午後前奏曲》後感嘆:「德彪西的音樂大大地豐富了和超過了我的詩意。」


1910年 德彪西(左)與友人 圖/視覺中國


《夜曲》和《大海》也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它們的靈感或多或少都來源於文學與藝術作品。


《夜曲》由《雲》《節日》和《海妖》三首組曲構成。這部作品的靈感有一半來自德彪西的詩人好友瑞格尼爾,另一半則來自惠斯勒的油畫《夜曲》。


 《黑色與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煙火》惠斯勒


《雲》描繪天空的景象,雲緩慢而莊嚴地飄浮其間,最後融化為灰白的茫茫一片。《節日》帶給人們一種舞蹈節奏。《海妖》的創作源泉是瑞格尼爾的詩作,描述的是夢境中見到的美人魚。

 

《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海》是德彪西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據說,他的房間裡曾經掛了一幅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畫中的大海白浪翻騰,捲起千堆雪,《大海》就是以此為靈感創作出的。


△三首交響素描《大海》第一樂章「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的大海」

曾有評論家聽了《大海》後說:「在這首曲子裡我沒有聽到大海。」德彪西就明確回應說:「我創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德彪西在作品中從來不講述情節,他更喜歡表現一種意象:大海的意象、月光的意象,金魚的意象等等。他總是試圖去捕捉稍縱即逝的印象或情緒,用儘可能簡捷的方式獲取思想精髓。這令人聯想起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更喜歡被稱作「現代主義」藝術家。


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寫成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德彪西唯一一部歌劇。


據說在1892年,德彪西逛書店時,偶爾買到了梅特林克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一口氣讀完後,十分喜愛,當時就記下了靈感乍現的旋律。然而,這部歌劇的創作與修改,持續了整整十年。歌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王子戈洛在山林中遇到美麗女孩梅麗桑德,愛慕她並與她結婚。但梅麗桑德與戈洛的異父兄弟佩利亞斯產生了愛情,戈洛妒火中燒,最後殺死了佩利亞斯,又猛擊了梅麗桑德。梅麗桑德受重傷,臨死前產下一女。


魏爾倫、波德萊爾的詩歌、愛倫·坡的小說也是其音樂創作的靈感源泉。他受到魏爾倫的詩歌《明月之光》影響所創作的《月光》,曾在多部經典電影中夢幻上演。樂曲以舒緩、優美的旋律表現皎潔明月的印象,輕快的琶音描述了閃爍的流淌的月光,曚曨的光與色彩,使人仿佛身處靜謐月色之中。


 


德彪西很喜歡貓,有人說他本人甚至是他的音樂中都能嗅出貓的性格,那是一種自由又神秘的性格。法國人的浪漫加上年輕時在俄羅斯的音樂經歷,使德彪西的作品充滿複雜而迷人的特質。


不過,這種特質在一百年前並沒有獲得大多數聽眾太多的喜愛,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德彪西才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法國作曲家之一。


德彪西 圖/視覺中國


在德彪西看來,「音樂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數學,其構成成分是個無窮數。水的流動是音樂,微風改變方向的曲線運動是音樂,落日比任何東西都更具有音樂性。」


德彪西於1901—1913年間連續創作了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如詩如畫。這首作品非常有代表性,清新而舒緩,寧靜而纖細,亞麻色頭髮少女的模樣、美好神態,似均被德彪西捕捉到了。


「他寫音樂就好比畫家畫畫,用不同的樂器在聽眾眼前不斷地添加不同的顏色。」對於自然風景畫的偏愛,使得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也如一幅幅風景畫一般,充滿著是「可聽的」色彩與風景。


愛樂者想要聽懂德彪西最重要的是——放下對旋律的追尋,「不要試圖像聽流行音樂一樣哼出德彪西的曲子,放棄對旋律的跟蹤,靜心聆聽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


內容整編自解放日報(陳俊珺)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等

插圖/除標註皆出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偉 編輯/王若璐

相關焦點

  • 行走在茫茫月光的中間歌詞介紹在哪可以聽
    行走在茫茫月光的中間歌詞介紹 譚維維行走在茫茫月光的中間在哪可以聽  譚維維行走在茫茫月光的中間在哪可以聽:網易雲音樂  行走在茫茫月光的中間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片尾曲  歌手:譚維維  作曲 : 韓紅  作詞 : 陳濤  編曲:許明  製作人:韓紅
  •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一次,讓他的傳人彈給你聽!
    你聽過貝多芬的「月光」嗎?「月光」是貝多芬知名度最高的鋼琴曲,全名是《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作品27之二》,因為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把第一樂章的聆聽感受形容為「如瑞士的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而被命名為「月光」。
  • 【聽&讀】貝多芬和他的《月光鳴奏曲》
    貝多芬和他的《月光鳴奏曲》One moonlight evening Beethoven was walking in a street when he suddenly stopped outside a little house. "What is that? It is from my Sonata in F. How well it is played!"
  • 六年級《月光曲》,別聽原曲聯想課文了,與大海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有次聽公開課,某老師讓學生聽著《月光曲》跟著課文描述一起想像畫面,隨著音樂,老師解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學生一臉懵。
  • 50首必聽古典鋼琴曲丨《月光奏鳴曲》貝多芬第一樂章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作品27/2,是·貝多芬於1802年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別稱「月光奏鳴曲」(德文:Mondscheinsonate
  • 貝多芬《月光》賞析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
  • 【鋼琴譜|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風兒悶聲不響,月光如此溫存.
    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裡,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 中秋的月光
    月亮明晃晃地掛在天上,清冷的月光灑了一地。夜靜寂,米家大院月光融融、花影婆娑、樹影重重,秋蟲不知疲倦地吟唱著,像一首溫馨浪漫的夜曲,從那些聽不懂的歌謠中,捕捉到秋的豐實與靜美。拜月,在中秋節格外熱衷和看重,一家人忙裡忙外,跑前跑後,興奮不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故事
    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裡,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 月光男孩|兒童故事
    點擊上方綠標開始聽故事,已支持快進後退!(本音頻由兒童成長故事原創出品)主播:小黎姐姐,兒童成長故事籤約主播,關注兒童教育,愛講故事,聽故事,小朋友們,關注我們一起打開童話世界的大門吧。每天一個繪本故事,幫助孩子成長!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從琴聲中可以聽出,演奏者雖然技巧還不夠熟練,但情感真摯,似乎想通過琴聲把自己的內心情感盡力表現。貝多芬自然順著琴聲走了去,停到了一間農舍前,正在此時,琴聲戛然而止,屋裡傳出了話語。女孩說:「這首曲子真難彈呀,只聽過別人彈過幾遍,但總是記不住,要是能聽貝多芬親自彈一遍該多好呀!」
  • 月光光是首童謠
    這麼說吧,可能《茉莉花》和《月光光》這兩首我都很喜歡的童謠裡選一首最喜歡的,那肯定還是《月光光》。前段時間在廣州,和灣灣同學一起去看了國際燈光節,閉幕的那天晚上,旋律一出來的瞬間整個人像被電流衝刷過一樣,我興奮地和同學說這是廣東傳統民間童謠,雖然是說了但興奮的還是只有我一個,《月光光》。
  • 蔡琴《月光小夜曲》裡你聽出了幾聲蛙鳴?
    歲月如歌時光總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每逢節假日就會額外讓人想起那些過往的人和事回首那些歷經過的光景和故事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聽老歌了?情感豐富的你或許會自不自然的潸然淚下那並不是因為傷感,當然也不是喜極而泣那是種說不出來的奇妙感受你很難能用一個詞彙去精準地形容出那種情緒或許只有經歷過歲月的侵蝕和閱歷的沉澱後你才會有所感悟是的,只有那樣才能使一個人明白更多的道理安靜得下來去享受那些生活中極其細微的點滴就如《月光小夜曲
  • 本年度最值得聽的專輯之一《屋頂月光》
    「10年來共同成長的屋頂月光,並和她們一起走過來的那些人」有些音樂在我度過糟糕的一天時能給予我安慰,就像是隨時叫出來一起散步、若無其事地聊起近況、一起笑一起哭相識已久的朋友一樣,那種存在給的完美的安慰。
  • 《白色月光》全部歌曲有哪些?主題曲《白色月光》歌詞演唱者
    近幾日,電視劇《白色月光》正在熱播當中,這部劇目前是非常火的一部劇,劇中不僅劇情十分的好看,而且劇中歌曲也是十分的好聽,《白色月光》全部歌曲介紹,主題曲片尾曲插曲介紹,一起來看一下。  1、白色月光全部歌曲介紹  電視劇《白色月光》是由宋佳、喻恩泰、劉敏濤、黃覺領銜主演,付美、王禛、範瑋主演的都市情感懸疑劇,主要是講述了職場女強人張一在一次偶然之間發現了全職老公張鑫出軌的事情,之後便開始了尋找老公出軌證據的一系列事情。
  • 誰來剪月光
    「想不想聽新歌?給你們先聽一下~」「有人問我,我就說一點點…」「之前兩首不夠過癮?明天再有兩首新歌聽啦!」.《海膽&誰來剪月光》沿襲了《放&披風》快慢混搭風格,用明快的《海膽》戲謔人到中年的「內心世界」與「堅強外表」的反差;用溫柔的《誰來剪月光》訴說對愛情的渴望。 坦白說,大眾偏愛E神的治癒系歌曲,對快歌接受度不那麼高。他的嗓音厚實中帶有沙啞,天生煙嗓唱起情歌不費吹灰之力就秒了一大片。
  • 愛麗絲的月光(童話)
    「你見過月光嗎?」「不,沒有。」「那真是遺憾啊,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夜晚的天上,是有一輪銀色的圓盤掛著的。」「是這樣嗎?」夜晚,霍坦丁城剛下了一場小雨,魔法燈的光芒只照射幾個主幹道,剩下的巷子都被籠罩在黑暗裡,猶如穿著黑色長裙的美麗女郎。大街上人來人往,他們興高採烈,或遺憾,談論著月光。
  • 原來聽著「月光光,照地堂」是會流口水的……真正的廣州味道藏在這裡!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這首唱遍了街頭巷尾流傳的童謠,已經成為了幾代廣州人的童年回憶,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00後,總有過被媽媽拍著屁股聽著這哼歌聲入睡的回憶……而沒想到,今天,這首《月光光,照地堂》更被本土人氣歌手阿細收錄到為廣州亞洲美食節創作的粵語歌《廣州味道》裡,讓我們聽著聽著流口水,……原來「食在廣州」不單單是食得出色,還能讓人聽出耳油被冠以「95後創作才女」的阿細,
  • 「貝多芬的故事」《月光曲的故事》
    並為她寫了《月光曲》送給她,以表示對她的愛慕。她是一位伯爵的女兒,貝多芬對她一見鍾情。貝多芬有過幾段感情,不過都像這段感情一樣因為某種地位等等的原因終結了。剛開始月光曲其實不叫月光曲,它的原名叫《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聽到了這首曲子,並以「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評價它。
  • 月光奏鳴曲 第一樂章
    最近的高溫很適合來些冰冰涼風格💨的曲子, 例如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難度不高,又很降溫解暑,並且,還是世界名曲,完成以後特別的有成就感~。  照例介紹下樂曲背景, 「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 ,大名是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為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