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宇科技」)將在上交所科創板上會,接受監管部門的審核。
我們在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航宇科技可能存有「拔高核心技術水平、實控人不清晰、境外收入存較大下滑風險「等問題。
過度包裝核心技術,慘遭強制修改或刪除
航宇科技是一家主要從事航空難變形金屬材料環形鍛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航空發動機環形鍛件。
航宇科技表示,公司擁有航空難變形金屬材料組織均勻性控制技術、低塑性材料成形表面控制技術、全流程的工藝智能數值仿真設計與優化關鍵技術等10項核心技術,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在申報材料中顯示,航宇科技是全球兩家為新一代窄體客機發動機LEAP生產高壓渦輪機匣鍛件的企業之一,也是亞太地區唯一一家取得授權製造LEAP發動機風扇機匣鍛件的企業。
但是,過度的包裝公司的核心技術、提升公司在市場的競爭優勢自然也逃不過上交所的法眼。從第一輪問詢一直到審核中心意見落實等四次文件中被上交所要求修改或刪除「刺眼」的定語。
結合國內相關技術的行業水平、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情況,航宇科技認為公司核心技術處於國內同行前列,主動將「全球兩家之一」刪除或將「全球兩家」修改為「全球少數」,將「亞太地區唯一一家」修改為「亞太地區少數」,將「國內領先」修改為「國內先進」。在此,我們突然想起了在科創板IPO途中折戟的安翰科技。
除此之外,為了不誤導投資者,上交所要求航宇科技將論文發表、合作研發項目、在研項目等未披露具體時間、參與人員等進行詳細披露,並刪除權威性不強、時間較早的論文。
到底誰是實控人,能不能控制住?
資料顯示,航宇科技就「實控人是誰」的問題把上交所和投資者繞得團團轉,稀裡糊塗。
2008年6月至2016年4月盧漫宇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盧漫宇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華擔任公司董事長。在此期間,公司的重大事項由盧漫宇、劉朝輝、吳永安、張華、田永軍等人集體決策,盧漫宇個人不能控制公司,公司無實際控制人;公司2015年掛牌新三板時認定發行人無實際控制人。
2016年4月至今,張華任董事長後,盧漫宇仍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負責落實董事會的決議,全面主持經營管理工作。
2015年5月起,張華通過受讓盧漫宇、吳永安、張繼東及直系親屬張躍、張慧、張進軍等的股份逐步增持百倍投資,2017年1月起張華成為發行人的實際控制人。璨雲投資作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5.27%,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接近。
更值得注意的是,航宇科技還弄出了個「集體決策」及「日常決策」的機制,讓大眾更不明白到底是張華還是盧漫宇才是公司的真正實控人。幾輪問詢下來,我們發現,材料中都提及了實控人的問題,估計上交所還不知道航宇科技的實際控制人是誰。
原有訂單延後或取消,存業績下滑隱患
受疫情影響,終端客戶及直接客戶工作時間減少、跨國間旅行及商務訪問減少、國際物流貨運公司運輸量下降,貨物無法正常發運,公司境外終端客戶如GE航空、柯林斯航空(Collins)、普惠(P&W)等終端客戶需求推遲,導致公司部分境外客戶訂單延後履行,截至2020年12月31日,境外訂單延後履行金額為1.26億元。
我國與美國貿易摩擦加大及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將對公司採購及銷售造成不利影響。若新冠疫情及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預計未來會對公司境外業務開展及原材料進口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