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臺灣飲茶型態是以自泡茶、功夫茶為主,立頓著名的黃牌紅茶,是進口的中高端知名品牌,渠道鎖定星級飯店及一些高檔餐廳,曾經為了品牌延伸效益也推出利樂包裝的即飲包(圖1)來試市場的反應,更為了要搶攻臺灣傳統原片茶飲市場,推出世界茶香系列以做暖身(圖2),但此系列產品形態還是以配方袋裝散茶,在市場上反應一般,可能與立頓紅茶包同屬性,品牌排擠效應,沒有創下市場佳績。
圖1
圖2
立頓重新梳理後,於1996年推出茗閒情副品牌再次進攻臺灣茶葉市場,此系列產品形態是原片茶葉,有別於一般茶碎的茶包,且鎖定 「秤斤散茶的大型連鎖茶行」,以及「傳統散裝小茶行」及「各地農會的自種茶及比賽茶「為主要競品。
為了突破茶葉秤斤論兩的販賣方式,茗閒情遂從茶的品種及便利性著手研發改進。首先以臺灣在地口味茶種為主,第一批推出凍頂烏龍、茉莉花茶、原味烏龍及綠茶,除口味本地化,並提供定量定溫的衝泡方法來搶攻白領市場,省去功夫茶要燒水、溫杯及環境的不便,以定量(一包2.8克)、定溫(90oc)、定水(150cc)衝泡3分鐘便可隨時享用「原片茶葉」的甘醇風味。這是產品模塊化的概念,很適合這類快消品的商品組合,給了消費者益處,也是傳統散裝茶所無法提供的。
為了使原片茶葉同時具有高質量茶味及隨時衝泡的便利性,提供茶葉有更多的舒展及浸泡空間實屬至關重要,經研發後採用了三角「立體茶袋」粽型結構,使茶葉能在茶包中完全舒展,有充足的浸泡空間使茶葉舒展更完整(圖3)。
圖3
我司於1996年設計的立頓茗閒情三角茶包,是臺灣粽型茶袋的濫觴,三角茶包的首度問世是一個重要訊息,所以直接在包裝正面放上三角茶包,清楚告知消費者茗閒情與一般的散茶及傳統茶葉相異之處,並在盒蓋處以結構再創出另一個斜面,採用立頓品牌黃鋪底來連結茗閒情與立頓的關係,於此標示「立體茶包,選用原片茶葉」(圖4),包裝背面的使用說明以訊息設計手法將產品與三角茶包的好處用圖示說明(圖5)。因策略的成功,一推出即受到各通路主動要求進貨,因應通路的需求另延展了20包入(圖6) 、40包入(圖7)及專攻公司行號的60包入(圖8),配合當時的爆款時機,也順勢推出節慶禮盒組(圖9、10)。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持續幾年的成長,茗閒情總算獨立於立頓之外,擁有極高品牌知名度及茗粉的喜愛,時候到了也適時調整一下產品口味。上市四、五年後,設計小整型再上架,此時茗閒情已成知名品牌,品牌越顯自信,指名度也更高(圖11),現在去便利店,還是會去再看看當年一手催生的小孩,歷經幾代的變化,雖後人接手設計但改動不大(圖12)。以一個22年前規劃設計的包裝,這貨架壽命算是很長的,相較之下,早年那些大型的連鎖茶行也已撤出臺灣市場往內地發展,茶又稱之為國飲,但卻由外來國際品牌確立國飲的地位,倒是值得我們沉澱思考。身為品牌設計人,我們沒有權利選擇為誰而戰,唯有拿出專業,在戰場爭天下。
圖11
圖12
最新版茗閒情,設計風格稍顯傳統,等待市場反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