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影《風月》的美學價值!

2021-02-08 小墩逐影

《風月》是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繼《霸王別姬》後又一部以民國為時代背景的作品,全片流動著古色古香的東方式情調,風格清冷悽迷,通過細緻描寫男女主人公幾近病態的愛欲糾纏,將舊中國的風雨飄搖和滿目創痍揭露得淋漓盡致。

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男主角鬱忠良。他的性格極其複雜,外表俊美瀟灑、風流倜儻,內心卻陰鬱孤傲頹廢,時常「以強烈的自尊來掩飾強烈的自卑」。童年時代的寄人籬下的生活以及姐夫的變態凌辱在他的靈魂深處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使他在冥冥中被命運牽引著滑向墮落的深淵,最終在黑暗中獨自毀滅。

忠良的扮演者張國榮曾說過:「《風月》這部戲的確是解讀一個男人的愛,至少是從男人眼裡去看一個奇特的女人的愛。拿這一對男女各自對愛的不同態度作剖析,作比較,探討的是一個曠古持久的話題。當然,人們感興趣比較多的是探討女人們的愛,而對男人的愛探究的少些。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鬱忠良這角色挺特殊的,你一味把他往壞蛋那邊推,或者簡單的將他演成個多情種子都不行。他是個欺詐女人,吃軟飯的傢伙,難道說這種男人也有愛可言?但是假如你剖開他的外層,從他個人的歷史去考察,他是個童年受欺凌,心靈有創傷,心理有障礙的男子,但又是個天良未泯的年輕男子,愛火在他心裡還沒有完全熄滅。說實在的,這角兒真難把握。拿鬱忠良跟幾個女人的關係來說吧,他原先是拿如意當獵物,也就是敲詐一個又一個女人之後的下一個目標。可是最後他自己竟成了愛的俘虜,因為他不可能,也不敢去真愛,最後他只能走上一條崩潰的道路。鬱忠良回蘇州去欺騙勾引如意,是拆白黨老頭子指派的,但是他一接觸這純情少女,發覺自己愛上她了,他又退縮了。因為他小時被姐夫欺凌,龐府的男盜女娼糜爛生活,使他對兩性間的愛有一層心理障礙,恐懼並且反感。混跡上海黑社會,又使他學會拿男女間的愛當一種手段和遊戲。愛對他來說,是一個陷阱,一劑毒藥。」

就我個人看來,《風月》中的忠良與蘇童的長篇小說《米》中的五龍有很多類似之處,他們同樣被生存環境和欲望扭曲了本性,成為陰暗怨毒的「復仇者」,企圖以毀滅一切的形式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徹底的悲劇人物。與五龍不同的是,包著仇恨外衣的忠良潛意識裡仍舊渴望著愛與被愛,然而愛情對於他只是一種殘酷的折磨。他的一生中始終在不斷逃避,毒害姐夫後逃到上海,「拆白黨」生涯中逃避著一個個對他付出真情的女人,回到龐府後逃避著自己對如意的愛。當他對如意下毒後,再次滿懷悔恨地準備逃離。而同時他又不斷地被拋棄,江南、北京、上海,沒有一個地方是他真正的停泊地。他的生命是腐朽而虛空的,如行屍走肉,曇花一現的愛恨只是一抹病態的蒼白,點綴著曾屬於他的記憶。

鞏俐扮演的女主角如意,被導演陳凱歌比喻為「陰影裡一朵豔麗的鮮花」。她性格獨特而複雜,痴情任性而敢愛敢恨,與《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在某種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她是龐府的大家閨秀,從小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長大,浸淫著陳舊頹靡的空氣,寂寞和空虛造就了她的敏感憂鬱。由於父親畸形的教育(從小就往她臉上噴煙,說鴉片是天地間的鐘靈毓秀)致使她在少女時代蒙受了景家的退婚之辱,因而變得自卑自憐。用陳凱歌的話來說:「女主角如意是個豪門閨女,她其實沒受過什麼教育,至少沒受過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她的成長過程有個很特殊的地方,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但是結局是達不到她所追求的自由境界。她追求的東西是新時代的,但是她付出了一切卻沒有得到,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是新時代的犧牲品。因為新時代是在她們這些女性的痛苦代價之上誕生的。」

葉兆言原著《花影》中放浪形骸的妤小姐,到了電影《風月》中卻搖身一變成了嫻靜溫婉的如意。前者熱情如火,後者清純似水,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出現在眾人面前,妤小姐是「衝出了天井,像一陣風似的從過道上跑過」,白色孝服裡藏著色彩豔麗的衣服,腳上穿一雙很刺眼的大紅繡花鞋;如意卻一襲雪白衣裙,長長的馬尾辮低垂在身後,嫋嫋婷婷地走過。然而這兩個截然相反的形象,內心卻有著相同的騷動以及純真熱烈堅定不移的信仰。

相形之下,表面看上去含蓄內斂的如意所作出的驚世駭俗之舉無疑更加令人震驚:她從端午的行李裡發現了那張「天香裡女人」丰姿綽約的照片,由此斷定他喜歡真正的「女人」,即非處女。為了得到他的愛慕,她竟然不惜將自己的初夜獻給了一直苦戀她卻不被她所喜愛的端午。而後如意與忠良纏綿時,便痴情地對他說:「為了你,我跟端午試過的。」一般人很難理解她的心理,其實這與她自小所處的環境有關。女人的貞操觀和道德觀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形成的社會的產物。而她從未受過這樣的教育,所以她既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忠實,也不在乎忠良曾經有過多少女人。她死心塌地愛著他,單就精神方面而言她是完全堅貞不渝的。

可我總覺得如意對忠良的愛有太多的盲目成分,正如王安憶的《荒山之戀》中所言:「女人愛男人,並不是為了那男人本身的價值,而往往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愛情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她們奮不顧身,不惜犧牲。」這種犧牲本身就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和誘惑,如飛蛾撲火般,用一剎那間的光和熱將燃燒生命成灰燼。當過著與世隔絕生活的如意聽到忠良向她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外面的花花世界,她的芳心已經被他所俘獲。他仿佛象徵著陌生而新奇的命運,朝她張開雙臂。而她潛意識裡一直強烈渴望掙脫龐府的樊籬,去尋覓屬於她的自由。鏡頭中的如意傾慕痴迷地望著忠良,卻似乎忽視了他眼中那抹黯淡和失落。

他冷傲而輕蔑地對她說:「這就是你穿的衣服,你讀的書,你每天過的日子嗎?這些綾羅綢緞,真是醜極了。你知道這十年,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嗎?你知道嗎?蘇俄革命……世界大戰……北伐……國共聯盟、列寧、孫文、打倒列強……自由戀愛、男女平權……年輕人流血不流淚……這些你都知道嗎?北京的女學生,穿著黑長裙,上衣短短的,腰身緊緊的,手裡舉著小小的紙旗,走在那宮牆下面。那牆是紅的,又高又直。兩邊全是一行一行的垂柳,飄飄拂拂。北京的天,又高又藍,紫禁城的角樓是金的,白色的風箏飛上天,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看不見了!……你真的想永遠呆在這兒嗎?」

然而那一切只是忠良的想像,其實他根本沒有去過北京。當年他離開龐鎮,決定去北京念書,卻在人煙嘈雜的車站迷失了方向。他陰差陽錯地去了另一個地方——紙醉金迷的上海,從而註定了他下半生「拆白黨」的生涯。而龐鎮的人都以為他是從北京念書回來,這更加深了他內心的自卑感。因此他面對如意不由自慚形穢,以種種冷漠和嘲弄掩飾著心內的畏怯。

後來,如意在忠良的頭目「大大」的安排下,看到了「天香裡女人」為忠良殉情那慘烈的一幕。她穿了一身洋裝來到那家叫愛都的酒店去找忠良,問他:「你愛過她嗎?」

忠良的回答:「這關你屁事?你到上海來,就是為了要問我這個嗎?你以為你穿了這身洋裝,就可以這樣跟我說話?!你以為我是誰?你知道我有過多少女人?我騙她們,耍弄她們,害她們,把她們踩在腳底下!可她們呢?她們還是要我。跪在我面前,為我哭,為我笑!」

面對著忠良歇斯底裡的瘋狂,如意只輕蔑地苦笑,重新問他:「你愛過她嗎?」

忠良呆呆地凝視她,目光中充滿仇恨:「我再也不是你們龐府的僕人了,上海是男人的天下!」

然而如意對忠良卻一往情深如斯:「忠良,其實不管你是什麼人,我都不在乎。你愛過我嗎?你說,你說呀!」她無限悽酸地望著他,滿懷最後一絲希冀,不甘心地追問著。她的話擊中了他最隱秘的要害,傷痕蔓延開來,血肉狼藉。痛苦扭曲著他的臉,他不敢注視她的眼睛,顫抖著,說不出一個字。

當忠良得知如意即將成婚時,終於決定面對現實,而此刻那份愛已經失去,他永遠失去了她。

全片中最使人辛酸的莫過於以下這段對話:忠良:「不……這不是真的,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氣,我知道你不是愛景雲才跟他結婚的,你是賭氣的!你心裡想的……是要和我走。那好,我們去北京,這一次,是真的!」

如意:「我不愛你了。」

忠良:「你跟我去北京!」

如意:「我已經不愛你了。」

忠良:「那你為什麼要去愛都找我?!你不去愛都找我……我就不回來了。」

如意:「我去找你,是有話要問你,可是你不回答我。她問你不回答,我問你也不回答。現在我明白了,你回答不了,你怕!你的心已經廢了,你不會愛了!」

忠良:「我愛你!」

如意:「晚了!」

忠良:「我愛你……」

如意:「已經晚了……再過幾天,我就要做新娘子了。我從小就想做新娘子,每天都在等啊,等啊……我的新衣服就要做好了,新郎我也選好了。我什麼都會做了,我要做新娘了……」

嫁給景家是如意追求真愛而無望之後萬念俱灰的決定,無論她將要託付終身的那個人是誰,無論她是否依舊愛著忠良,都已不再重要。然而痛失愛人的忠良,無法遏制心中仇恨的火焰再度蔓延,於是他在她的煙裡下了毒,把她害成了一個神志不清的廢人。此處張國榮將忠良目睹如意中毒時那驚詫、悔恨、痛楚、絕望等複雜的面部表情詮釋得淋漓盡致,演技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而被毒成廢人的如意被人用輪椅再一次推進祠堂時,穿一身喜氣洋洋的紅衣,長長的馬尾辮,鬢旁插著小紅花,蠟黃呆滯的臉龐如同一具風乾的殭屍。而下一個鏡頭幽幽閃回到童年那個月圓之夜,天真無邪的忠良、如意、和端午在祠堂裡捉迷藏,歡聲笑語被低沉的音樂吞沒,給全片平添了幾分滄桑悲愴的況味。

陰鬱、頹靡、暗淡,是這部影片的主色調。比起《霸王別姬》的璀璨光豔華美燦爛,《風月》只是一片神秘幽冷的青灰,隱隱漂浮著幾許江南特有的詩情畫意。龐府那陰森深幽的祠堂,一盞盞隨風搖曳的油紙燈籠,一望無際的菏塘,歌舞昇平的舊上海街頭,「天香裡」房間裡火紅的玫瑰花,一盞煙槍,一隻耳環,一把鑰匙,一瓶毒藥……種種美麗而詭異的意象,將《風月》中的陳年舊事娓娓道來。再配上杜可風撲朔迷離的攝影,和趙季平蒼涼空茫的音樂,細細反覆體味,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煎熬。

而「風月」,到底是「風花雪月」,還是「無形之大莫過風,有形之大莫過月」?我無從知曉,卻不由想起張愛玲《金鎖記》中的句子:「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

《風月》裡的人物都是被囚禁的瘋子,他們在瘋狂迷亂的世界中苦苦掙扎著,看不到天明。然而在這樣憂傷苦澀的影片基調中,尚有一絲淡淡的幻想去溫暖傷痕累累的記憶,由此吸引著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至今仍然無法忘記忠良與如意那場突如其來的激情戲:橘黃的色調染滿整個螢屏,他與她,赤裸的臂膀交錯旋轉搖晃,黑髮顫動燃燒,微皺的床單如一池春水……這一組鏡頭拍攝得熱烈而含蓄,曖昧而唯美,像一幅沐浴在陽光中的油畫,給人格外神聖純潔之感。

陳凱歌作品《風月》所表現並挖掘而出的美學價值,如同一座迷宮,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其中的意境難以言喻。而影片中那份令人心魂俱傷的綿綿悵恨,正是「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

相關焦點

  • 大觀世界,風月情濃——淺談李翰祥導演的「風月電影」(一)
    「風月」與香港電影後來出現分級制度、因暴力或色情而標示的「三級片」不盡相同。由李翰祥導演帶動的「風月」片型,上承類似《愛奴》之類的古典異色,下接邵氏後期比如《唐朝豪放女》的新穎手法、新穎題材,旁啟其他同期公司的仿作,最富盛名者便是楊群、俞鳳至「鳳鳴公司」出品的《官人我要》。
  • 《實習生》美學效果的呈現 | 淺談商業電影引領者角色設計的價值
    《實習生》題材看似落俗,深入剖析卻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本文將從美學效果、影片引領者角色設計兩個層面來剖析電影,以及給出反觀人性主題揭示社會意義的三點思考。01電影《實習生》的美學效果呈現《實習生》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
  • 韓國電影美學的歷史與現狀
    論批判現實主義和韓國電影美學.表演與評論,1999,(21):46. 16 [韓]金南奭 . 20世紀60年代文藝電影劇本的改編過程與影像美學 . 民族文化研究,2002,(37):243—279.17 [韓]金壽南 . 論批判現實主義和韓國電影美學 . 表演與評論,1999,(21):42. 18 [韓]李庸觀 . 韓國電影美學:創作與批評之邂逅 .
  • 畫面美、角色美、親情美、愛情美……淺談《怦然心動》的美學價值
    怦然心動是一部很獨特的電影,輪番以男女主角的口吻來進行獨白,從而以不同的視角,描繪著同一個愛情懵懂的故事。同時,在劇情上也沒有什麼大的戲劇衝突來渲染,平淡的敘事下卻也能夠讓觀眾的眼光感到溼潤。或許是因為電影在流淌著的溫暖和美好,讓這部電影始終在觀眾心中有著一個位置。
  • 從《我不是潘金蓮》淺談馮小剛的電影風格和畫面美學
    馮小剛這次力排眾議地將電影的畫幅調成1:1的圓形和方形,確實挑戰了觀眾對於傳統畫幅和構圖的審美。這可能是馮小剛第一次如此注重電影語言的構建了。其實縱觀馮小剛過去的電影,最令人津津樂道便是「馮氏幽默」,而這些幽默從哪裡體現呢?很大程度在於電影臺詞和敘事風格,電影語言並非他所擅長的,論色彩比不上張藝謀,論構圖比不上王家衛。
  • 淺談侯孝賢影像風格的美學特質
    摘 要:侯孝賢作為臺灣新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影片具備豐富的鏡頭美學特質,充足的文化敘事美學,紀實主義電影本體。無論是導演、編劇,還是監製,都深深的形成了「侯式風格」。本文就以侯孝賢的影像風格為切入點,研究其鏡頭背後的詩意與憂思,剖析這個文化韻味十足的電影詩人。
  • 攻殼機動隊:從押井守動畫作品的三大美學支點切入,淺談賽博朋克
    《攻殼機動隊》是日本著名導演押井守執導的動畫電影,是一部被全世界認可的優秀作品。實際上,《攻殼機動隊》包含的元素非常豐富:比如未來神秘主義;比如賽博朋克;比如後人類科學;比如宗教神學。而在這篇文章中,小鞠主要從從押井守動畫作品的三大美學支點切入,淺談賽博朋克的意義所在。
  • 《埃舍爾街的紅色郵筒》的美學意味與價值指向
    溫和中帶一點「瘋狂」  ——《埃舍爾街的紅色郵筒》的美學意味與價值指向  作者:王作剩  縱觀日本導演園子溫的電影作品,其影像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極端陰鬱、癲狂與暴力,以《愛的曝光
  • 兒童片電影美學的新追求
    ——淺談故事片《點點星光》的綜合藝術構思電影《點點星光》宣傳海報 出品方供圖●祁海編者按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刑場上的婚禮》《掬水月在手》《熊出沒·狂野大陸》《點點星光》等一批入圍優秀粵產影片表現亮眼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一: 什麼是電影美學,以及如何研究電影美學
    現代美學關於審美經驗的理論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側重於態度(attitude)或關注(attention),審美經驗就是用一種特殊的態度來關注審美對象(aesthetic object),確定審美價值(aesthetic value)。一類側重於觀看審美對象所獲得的結果。就這樣,現代美學用關於審美經驗的實證研究,取代了傳統美學關於美的思辨研究。這就是現代美學的啟蒙主義。
  • 張國榮的電影生命《風月》
    ,但是張國榮由於和王家衛、陳凱歌這類與眾不同的導演合作,卻演過好幾部製作周期超過一年的片子,例如《風月》。陳凱歌說過在他導演的電影中,總有一個人物是他自己所認同的,代表著他本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霸王別姬》中是程蝶衣,在《風月》中,則顯然是如意。真正的「毒人」,實際上是張國榮扮演的男主角鬱忠良。這個十三歲進龐府的少年,接觸到了少年人不該接觸的世界,遭受著變態姐夫的精神折磨,心理嚴重扭曲。幾年後,忠良終於不堪忍受,毒倒姐夫逃亡到上海,被「大大」培養成專騙闊太錢財的拆白黨。
  • 陳凱歌電影《風月》的戲外故事
    可能經歷那些負面後,黃奕現在釋然的狀態也正好對上了《風月》的表達,所以才得了陳凱歌「氣定神閒」的心。陳凱歌還說了一句:《風月》是比較早的一部反應女權主義、女人向男權說「不」的電影。畢竟在陳導長長的成績單裡,夾在《霸王別姬》和《荊軻刺秦王》之間的《風月》很少被提起。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無論何時看,它都是集結了演藝圈最強陣容的。
  • 《妖貓傳》中蘊藏的美學價值,你感受到了嗎?
    小編想和大家談談《妖貓傳》中蘊藏的美學價值,從影片的形式、內容和情感三方面進行討論。一、多重感官交匯的形式美。電影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形式,通過它來表現盛唐的恢弘大氣再合適不過,但陳凱歌為了將這個盛唐印象做到極致,放棄了很多特效用法,而是選擇最為原始的人工製作,將那個時期的亭臺樓閣、煙柳華橋、極樂之宴、盛世之音都真實再造出來。
  • 張國榮《風月》:一部經典小眾電影
    在大眾影迷心中「哥哥」的電影被人們反覆提及的好像都是《霸王別姬》《倩女幽魂》《槍王》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影壇經典。但有一部影片比較小眾,因為經典太多,所以好像不大被人提起。一部20年前的老片《風月》,同樣陳凱歌導演,張國榮、鞏俐、何賽飛、主演,周迅客串。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二:形式主義電影美學
    形式主義電影美學代表了一種使得電影通過形式素材表達成為有價值的意義的這種一種傾向。值得說明的是,形式主義電影美學誕生在電影初期,就是說,恰巧是在電影誕生不到20之時間裡,就有一些理論家為探索電影的形式功能而做出非凡成績。因此,有必要梳理他們的基本觀點和論證手段。
  • 邱曄:美學經濟助力發展電影產業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講師 邱曄美學經濟時代,伴隨著消費需求與消費體驗的不斷升級,以美學價值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在產品的價值生產、企業的品牌建設以及產業價值鏈的提升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1995年電影《風月》花絮 鞏俐和張國榮
    電影通過講述一個民國時期江南小城舊家族裡的愛情悲劇,表達了對於人性的反思。該片於1996年5月9日在香港上映。1987年因主演電影《紅高粱》成名,該片獲得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1993年執導的文藝片《霸王別姬》成為首部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電影 。
  • 香港風月電影簡史:香豔背影裡的蒼涼
    相較於內地以及臺灣,當時的香港由於尚處於英國的殖民狀態,政治文化環境畢竟沒有那麼緊張,在電影的創作也相對自由一些,這才始有香港的風月。 在沒有電影分級制度之前,所謂的色情片,統稱為風月片。風月片中,邵氏獨大。
  • 論巴塔哥尼亞的品牌美學價值
    伊馮·喬伊納德喬伊納德和他的同道們推崇男性氣概,他們將野外探險看作是一種冒險性的、競技性的業務愛好,是對自然的深刻的美學欣賞。然而,登山美學只是小眾市場,對美國的大眾市場沒有什麼吸引力。到了198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發生了顯著的變遷,登山美學對上層中產階級的消費者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 「黃奕不是演《風月》,她是演自己!」
    這一段選自1996年的文藝片電影《風月》。電影完美展現中國式美學架構,帶有濃鬱的中國古典韻味,每一幀都值得留存下來黃奕特地選擇《風月》中的女主如意,不是想挑戰鞏俐,而是想演自己。《風月》這個片段,很像黃奕自己的人生。原作裡鞏俐飾演的如意就是愛錯了男人,後來看透了男人的真面目,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又夾雜著平靜的悲涼。網友更多關注陳凱歌郭敬明點評,二人觀點截然不同。郭敬明點評黃奕的情緒沒什麼起伏,他一直期待如意又激烈的情緒翻滾,但是沒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