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和銘(右)在脫貧戶馮行倫家幫其查看山羊養殖情況。海口日報記者陳長宇 攝
「整個村摘掉了『窮帽子』,我的體重也減了20斤。」12月13日,提及脫貧攻堅的歷程,美蘭區大致坡鎮昌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何和銘樂呵呵地說,在他的心中,「衣帶漸寬終不悔,誓把窮村換新顏」是踐行扶貧初心的不變承諾。
富民 脫貧致富不漏一戶一人
在昌福村委會龍溪二村,脫貧戶馮學農一家四口人曾擠在10多平方米的老屋中,牆體嚴重破裂,瓦片也缺了不少,家裡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睡的床是用木板自己搭起來的。
「當時兩個孩子在上學,收入主要靠老馮打零工,日子過得很是艱辛。」何和銘說,經過扶貧工作組認定,將老馮一家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補貼了6萬餘元的危房改造資金,幫助蓋上了新房,一家人喜遷新居。老馮勤勞肯幹,用好產業扶貧資金,養雞又養蜂,又種了瓜菜,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一家人順利摘掉「貧困帽」。
精準幫扶,日子更甜。何和銘介紹,昌福村委會蛟樂坑村脫貧戶馮行倫也從破舊逼仄的老房子搬進了90多平方米的新家。新家鋪上了乾淨整潔的瓷磚,新建了單獨的廁所,劃分了多間臥室,住得可舒服了。同時,馮行倫認真學習養殖技術,將政府送來的10多隻「扶貧羊」發展到70多隻。隨著羊群規模擴大,政府幫助修建的羊舍不夠用,馮行倫就利用賣羊賺的錢,自己建了一個更大更寬敞的羊舍,致富的幹勁十足。
「全村貧困戶35戶114人,全部實現脫貧,不漏一戶一人。我們堅持繼續鞏固脫貧成果,不斷壯大產業,帶動脫貧戶增收,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何和銘說。
強村 「空殼村」變身美麗新農村
「村黨支部被列為軟弱渙散黨支部,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堪稱『空殼村』。」面對鄉村發展的痛點,何和銘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後,將抓黨建作為頭等大事,持續夯實黨組織戰鬥堡壘。在2016年村級組織換屆工作中,實現了「兩委」班子的平穩換屆,村級班子凝聚力和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新班子,新氣象,新作為。何和銘帶領村兩委班子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密切協作,多方爭取資金,大力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其中,2018年投入280萬元、2019年投入350萬元、2020年投入120萬元新建村道18公裡,在全村昌福墟街道、昌福小學、33個自然村安裝太陽節能燈408盞……久久為功,昌福村硬化道路、路燈、飲水工程、電網等均實現「村村通」,村民生活環境大為改善。
村莊環境大變樣,集體經濟提檔升級。在何和銘的倡導下,昌福村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昌福星光種養專業合作社,實現合作社與貧困戶「抱團」發展,助力農戶增收脫貧。除了發展光伏發電,還投入300萬元打造了60畝火龍果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的收入,徹底摘掉「空殼村」的帽子。
「我們持續開展『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大行動,強化生活垃圾、汙水處理、改廁和綠化美化等環境綜合治理,昌福村獲評人居環境整治典型示範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何和銘說,接下來,將利用昌福村委會美篆村列入美蘭區「十美鄉村」文明生態村片區的契機,深挖特色資源,建設共享農莊和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拓寬村民致富之路。(海口日報記者曹馬志 通訊員劉平)
【來源:海口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