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胡歌和劉亦菲主演的《仙劍奇俠傳》已成80、90後觀眾心目中的經典。
十幾年前,根據金庸、古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行其道。如今,這類武俠劇似乎已經不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魔幻仙俠劇。在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古劍奇譚2》、《幻城》、《封神》等劇都吸引了市場的關注。有業內人士將這些魔幻仙俠偶像劇稱為魔偶劇,這些靠「五毛錢特效」和演員顏值為主要賣點的魔偶劇是否真的那麼有市場?
目前看來,魔偶劇真的很紅。正在熱播的《花千骨》,前八集的網絡點擊量突破20億,收視成績也屢屢擊敗大多數黃金檔劇集。《花千骨》製片人唐麗君、編劇饒俊,以及著名影評人李星文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採訪,揭秘魔偶劇走紅的過程。
Part1·追溯
魔偶劇是怎麼紅起來的?
80後、90後對於魔偶劇的最初記憶,想必是2005年首播的《仙劍奇俠傳》。這部劇在地方臺首播時取得了11.3%的平均收視,2008年登陸河北衛視以後,取得了最高4.6%的收視佳績。2009年,《仙劍奇俠傳三》也延續了收視全線飄紅的盛況。
去年,長達52集的《古劍奇譚》全面攻佔暑期檔,晚上10點播出的周播模式,在收視率上擊敗了眾多黃金檔劇集,成為了2014年的現象級偶像劇。同為IP劇的它們,在熱播時期口碑幾乎毀多於譽,它們是怎麼紅起來的?
市場饑渴,其同類題材作品少
從《仙劍奇俠傳》到《仙劍奇俠傳三》,粉絲們等了4年,而從《仙劍奇俠傳三》到《古劍奇譚》,則要等5年。而這期間,市場如往常一樣,充斥著生活倫理劇、抗戰劇、歷史古裝劇,《花千骨》的編劇饒俊認為:「我們的玄幻劇還是太少了,能火是因為市場渴求太久。我們父母那一代人從來不缺戲,但由於製作和市場環境導致了年輕人喜歡看的電視劇不多。」
此外,《花千骨》製片人唐麗君分析稱,市場的饑渴一定程度上受限於古裝劇的指標限制,再加上魔偶劇的投資比較大,一般人不敢輕易嘗試。如果以後量多了起來,市場的空間也就不會那麼大。
觀眾更迭,二次元進軍現實
如今的電視劇市場上,已經鮮有傳統武俠劇的項目問世。記者觀察到,僅僅是根據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改編的電視劇如今就有8部,《倚天屠龍記》有7部,《笑傲江湖》有6部。唐麗君說:「過去十幾年間,市場上有大量的武俠小說翻拍劇,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現在再翻拍已經沒有太大空間了。」
作為金庸的擁躉,編劇饒俊說:「我們的觀眾在變,收視群體在偏年輕化,每一代人都有屬於他們的審美和記憶,我們父母感興趣的東西和我們感興趣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新一代的電視觀眾大多為80後、90後,他們的審美記憶是什麼呢?唐麗君說:「網絡小說越來越被年輕觀眾接受。80、90後追捧的熱劇都滲透著動漫元素和遊戲文化,二次元被提升到審美的主要角度,仙俠劇就比較好地適應了這個市場。」
基礎紮實,原型經過市場錘鍊
《古劍奇譚》、《幻城》、《花千骨》、《華胥引》等魔偶劇,它們或是改編自熱門遊戲,或是改編自當紅的網絡小說。就《花千骨》而言,早在2008年,這部小說就已經在晉江文學城上連載,憑藉精彩的文筆和環環相扣情節大受歡迎,後來受到出版社的青睞,還被引入到中國臺灣、越南、泰國等地。
饒俊稱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完成創作,「網絡小說的收益主要來自網友的付費,市場上這些受歡迎的小說,都是接受過市場錘鍊的,本身就具備很好的群眾基礎。」
《花千骨》中趙麗穎扮演的小骨,定位類似於現代戲的女屌絲,但顏值可比一般的女屌絲高多了。
Part2·揭秘
「收服」觀眾,魔偶劇用了什麼配方?
一部魔偶劇之所以能火,除了要具備客觀的市場因素和社會環境以外,自身條件也不可或缺。十年來,我們看到《仙劍奇俠傳》系列火了、《古劍奇譚》火了。然而,十年間的魔幻題材電視劇又豈止這幾部,更多的劇集因拙劣的製作水平而淪為觀眾眼中的「山寨貨」。由此看來,一部魔偶劇的包裝至關重要,從「仙劍」系列、《古劍奇譚》到《花千骨》的走紅可以發現,這些劇集的火爆,都是有跡可循、有模式可複製的。
演員包裝·有顏值,還要有特點
對於這些魔偶劇,在項目成立之初,觀眾最關心的莫過於主演陣容。畢竟,主人公早已經通過原著在讀者心目中樹立起了形象,主創團隊在選角的過程中,難度將比普通的電視劇大得多。
在這類劇集中,男女主演大多為青春偶像派演員,他們顏值高、形象正面,在年輕的粉絲群體中具備號召力。用李星文的話來說,這樣的陣容更容易激發觀眾的少男少女心。而演員選得好,完全可以實現演員個人人氣和劇集熱度的互推。「仙劍」系列的胡歌、劉亦菲、楊冪都是鮮活的案例。
《花千骨》的選角標準也不例外,一個是「古裝男神」霍建華、一個是「國民甜心」趙麗穎,陣容養眼。
製片人唐麗君分享了這部劇選角的經驗,「趙麗穎是外表萌但內心堅定的演員,這種強烈的反差使得花千骨這個角色非常立體和豐富,霍建華身上的仙氣和他的歷練,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白子畫的意境。」
唐麗君認為,對於魔偶劇而言,演員的顏值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但也不能選沒特點的演員,否則觀眾無法把演員和角色對應起來,很難有代入感。
劇本包裝·尋找現實世界的關聯
魔偶劇的劇本改編,是主創團隊需要面對的另一個難題。在編劇饒俊看來,如何把網絡小說或遊戲設置的行文結構改成符合電視劇觀眾收視習慣的結構是第一個難題;如何讓觀眾通過影像看懂「原著」描繪的二次元世界,又是另一個難題。
無論是《仙劍奇俠傳》,還是《古劍奇譚》,在劇情的改編上都或多或少受到「遊戲迷」的吐槽,而解決辦法似乎是通用的,那就是用愛情戲轉移視線。
饒俊說:「只有愛情是能讓每個人都有代入感的,這點非常重要,喜歡看玄幻和仙俠的人,就會去關注玄幻和仙俠的部分,但是愛情是不分種族和國家的,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花千骨》中,霍建華與趙麗穎之間詮釋的師徒虐戀確實成為觀眾們關注的焦點。
除了愛情戲容易讓人找到代入感以外,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劇中的虛構世界,編劇在改編的過程中,要將每一個人物對應起現實生活中的一類人。
饒俊說:「花千骨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女屌絲,充滿正能量,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霓漫天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沒有真正的朋友;孟玄朗就是特招生,被父母逼入名校學習;朔風就是學霸,學習成績好,但待人冷淡;白子畫則是暖男,默默付出,從不計較。」
在編劇的解析下,這部發生在二次元世界裡的電視劇,仿佛在描述一個校園的群像,而這正是製片人唐麗君從《仙劍奇俠傳》中學來的技巧。
特技包裝·好萊塢特技團隊「加持」
對於一部魔偶劇而言,要還原原著的二次元世界,「特技加特技」是必備的元素,能多大程度還原則完全體現了投資力度和特技團隊的實力。因此,「特效」往往是同類題材劇集比拼的主戰場。即將開展的幾個魔偶劇項目,都標榜自己的「好萊塢製作團隊」。
《幻城》聲稱邀來了「奧斯卡級別」的美術Dan Hennah擔任製作設計師,他曾是《指環王》系列和《霍比特人》系列的美術指導;《古劍奇譚2》也要向「五毛錢特效」說不,正在積極聯繫《指環王》的特效團隊談整體合作。面對網友的吐槽,新一代魔幻仙俠劇,都選擇依靠好萊塢團隊來「加持」。
正在熱播的《花千骨》的特效團隊是好萊塢頂級的特效公司Prime Focus,該公司曾經操刀過《地心引力》、《阿凡達》、《變形金剛》的特效製作。
據唐麗君透露,整部劇的特效耗時近半年,「籤約以後,我們每周都有三四封郵件往來,主要溝通的是東方式的仙俠劇是什麼樣的意境,東方的怪獸是長什麼樣的,經過三四個月的建模,再有一兩個月的製作,才完成了《花千骨》的特效。」
不過,有關《花千骨》的特效,還是有不少觀眾吐槽說「不是五毛錢特效,那最多也是五塊錢特效。」唐麗君則表示:「我們的投資在國內的同類型的電視劇裡算是高的,但畢竟還是電視劇的投資,如果給我們的時間更長,投資能夠更高,還會做得更好。」
Part3·展望
吐槽聲中成長的魔偶劇,還能火多久?
魔偶劇是如今市場上的寵兒,收視火爆、話題聚攏,還是娛樂圈中的「鮮肉養殖場」,風頭一時無兩。在《古劍奇譚》之後,《花千骨》、《華胥引》等項目陸續上馬,正在籌備階段的《古劍奇譚2》、《幻城》、《封神》等劇目也將攜帶野心而來。武俠過後,魔幻仙俠來接棒,成為「國偶劇」的重要類型。然而,武俠劇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一直「受寵」到本世紀初,前後相加30多年,魔幻仙俠劇的「蜜月期」又將有多長呢?
市場風向·IP熱容易讓市場飽和
市場風向是判斷一類型劇集生命力的最直接的方法。隨著網絡小說的走紅和被重視,IP熱成為了近期影視圈的關鍵詞,網絡小說作家的「存貨」成為了影視圈的搶手貨,魔幻武俠小說也不例外。
市場的腦袋一熱,各個項目都有趕鴨子上架的可能。然而,唐麗君認為:「每一種文化現象都有市場饑渴的時候,也會有市場飽和的時候,當一類劇非常火,我們反而要冷思考。只有我們做出好的劇,如果在創作上沒有什麼追求,一味跟風,觀眾會產生審美疲勞。」
政策環境·古裝劇配額限制數量
魔偶劇屬於古裝劇的一種,從兩年前開始,就受到廣電總局(下稱「總局」)關於古裝劇配額的限制。
總局曾經針對古裝劇升溫蔓延而做過明文規定: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年播出古裝劇的總集數,不得超過當年該衛視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集的15%。再加上「一劇兩星」政策的事實,如此計算下來,每年衛視能播放的古裝劇總集數不多於110集,這是大約兩部古裝劇的量。
除了魔偶劇,還有其他類型的古裝劇在競爭,市場上已經積壓了好一批存貨,陷入「拍了也播不了」的尷尬境地。
此外,魔偶劇描述的是虛構的世界,日後是否會走「穿越劇」的後路,目前誰也說不清楚。政策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有可能減弱投資方的熱情。
自身條件·魔偶劇深度欠缺
一部電視劇是否能火,藝術價值從來都不是唯一決定性因素。在李星文看來,武俠劇火了30年,仙俠劇如果有足夠強的生命力,也能夠火30年,「但是現在仙俠劇在深度方面、對於人生、社會的描寫還是差了一點,更多還是靠外包裝,靠少男少女心來抓人,不往深度走的話,可能火不了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