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史蒂夫·霍夫曼,這位培育出多家市值千億級的獨角獸企業的創業家,去了一家名叫黑蛾的酒吧,見到了許多奇特的藝術品,其中一個是以月亮蛾為原型。
隨後,霍夫曼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月亮蛾不吃任何東西,所以連嘴都沒有,一生只活七天,繁衍後就會死亡。我覺得,月亮蛾就像是一個個創業者,傾盡全力去觸及那遙不可及的月亮,也許生命的美好就在於創造,去夢想一切不可能,包括那灼熱的火焰和遙遠的月亮。」
《環球人物》記者初見霍夫曼時,他剃了個光頭,說話時眼睛瞪得特別圓,還時常哈哈大笑,是個很有喜感的人。但真正對談時,他又頗有領導者風範,眼睛瞪著對方,自信而又坦誠。如果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這種氣場還真招架不住。
採訪那天,霍夫曼做了一場有關創業的演講,主題是「如何把一個很小的點子孵化成一個大企業」。他在開場就給出的第一個秘訣是「不要籌太多錢」。當時,在座的創業者都十分詫異:籌集到更多的錢,難道不是每個創業者夢寐以求的嗎?!霍夫曼卻說:「如果你籌錢太多、籌得太快,很可能會被錢傷到。」緊接著,他舉了兩個例子。
矽谷曾有一家叫Colour的初創企業,是由一位名人創立的。靠著他的名氣,Colour剛開始就籌到了4000萬美元。他們的產品是一款革命性、顛覆性的照片分享APP,有一個非常大的團隊,做了很多市場推廣工作,辦了大規模的產品發布會。但實際上,用戶並不買帳,因為日常生活中他們不需要這樣一個應用。4000萬美元很快打了水漂,Colour一無所獲。
另外一個初創公司,名叫Queer。他們做的事情就是幫助風投投資給有意思的發明,並且把這些發明推廣到零售商店。這家公司一開始就籌到了1億美元,但因為產品太多、沒有聚焦的方向,它的商業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最後所有產品都失敗了。
霍夫曼說,有些創業公司籌到不少錢,但並不知道具體要做什麼,目標不清晰,就會把錢花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有些創業公司的產品與市場不匹配,還不了解市場需求,就進入一種可怕的燒錢模式。「所以,如果商業模式有缺陷,多少錢都不能救命。太多的錢反而使初創企業很快死去。因此,初創企業只需籌到剛好需要的那筆錢就足夠了。」
曾經,有位創業者找到霍夫曼說:「我想做一款產品,想跟你聊聊我的想法。」霍夫曼回答:「我又不是你的客戶,找到你的100位客戶,去跟他們談談,再回來找我。」
那位創業者果真這樣做了,他衝出去找了100位客戶,一位一位地問:「你會喜歡這款產品嗎?會不會用它?」很多客戶回答說,自己非常喜歡這款產品,希望將來能用到。這位創業者就興奮地衝回來告訴霍夫曼客戶的反饋。
誰知道,霍夫曼反而誠懇地勸他:「你已經輸了,放棄吧。」
「為什麼?!他們不是很喜歡嗎?」這位創業者十分不解。
霍夫曼只得進一步解釋說:「因為每位客戶都會很禮貌地告訴你,他會喜歡你的產品,但沒有一個客戶說:『哦,天哪!我愛死這款產品了!可不可以讓我每天都能用到,我想用錢來買你的產品。』」
回想一下,我們常常在手機上下載一些覺得有意思的應用,但最後刪掉了,只留下那些真正需要的應用。霍夫曼因此得出結論:「好產品一定是能夠向用戶提供極致價值,不管它是極致的娛樂價值還是極致的實用價值。而對創業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錢,不是市場,也不是你半夜三更突然想到的好主意。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自己的客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商品,如果不知道客戶的需求,就永遠不能做到最好的創業公司。」
霍夫曼出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猶太家庭,父親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母親是現代抽象藝術家,他經常跟別人開玩笑說:自己「一半是工程師,另一半是藝術家」。
年輕的時候,霍夫曼內心常有一股製造東西的衝動。可別小看了他這股 「衝動」,高中畢業時,他就做了50多部短片,寫了一部科幻小說,還開發了一個軟體資料庫,設計了幾十種遊戲……家裡的花園裡堆滿了奇形怪狀的陶土雕塑,這也是他的「作品」。 霍夫曼說自己是個「冒險者」, 也是個「愛做夢的人」,唯一追求的是「做想做的事,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應該做的事」。
不過,霍夫曼想做的事情可真是太多了,所以這些年從事的職業也是五花八門。他當過計算機工程師、電影製片人、作家、遊戲設計師、風險投資人、配音演員、創業者……這些不同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了 「雜家」,他也因此了解了各種行業的用戶。
當然,作為一名創業導師,對霍夫曼影響最深的,自然是創業者這個職業。他曾經先後和別人合作創立了3家企業,最後都獲得了風險投資。對他來說,創業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他目睹過網際網路泡沫的膨脹和崩潰,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也趕上了最大的幾波技術浪潮。曾經在「戰壕」裡掙扎,知道創業有多艱難。但最後,這些都成了他開展創業教育的基礎。
2012年,霍夫曼結束了第三家創業公司,決定休息一段時間。那時,他的很多朋友開始在矽谷創業,他們找到霍夫曼說:「你是怎樣寫商業計劃書的?怎樣融資的?我該讓哪些人進入我的顧問團?……你一定得幫幫我啊!」
幾個月後,霍夫曼意識到大多數創業者問的是相同的問題。他於是在網上貼出「答案」,其中的一些帖子瘋傳開來。很快,一些陌生的創業者也向他求助。為了解答更多的創業問題,霍夫曼建立了創始人空間項目,開始和同事在舊金山、矽谷舉辦一系列的以創業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不久,這些會議發展到洛杉磯、紐約、德克薩斯……幾年後,創始人空間項目逐漸從霍夫曼的一個業餘愛好和義務活動,變成了一個全球性企業。
如今,創始人空間已經孵化出包括如Instagram、Etsy在內的很多著名企業。他們都曾經是非常小的企業,都在創始人空間孵化器起步,現在都已經是市值百億或者千億級的獨角獸企業。
在演講現場,霍夫曼展示了一張PPT地圖,紅色的星星一簇簇閃耀著,它們代表創始人空間的全球50個合作夥伴。因為這些年積累的成果,創始人空間孵化器也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第一的加速器空間。
這幾年,霍夫曼在中國花了大把時間,因為中國已經是創始人空間最大的境外合作夥伴。創始人空間已經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方設立了孵化器,用來輔導初創企業。很多中國創業者慕名向霍夫曼請教時,都會問他同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應該放棄了?我已經堅持了半年了,一年了……」每當這時,他總會回答說:「趕緊放棄啊,千萬不要再堅持了!
霍夫曼表情誇張地告訴記者:「很多人會鼓勵他們再堅持堅持,但我從來不這樣說。沒有一位創業者想半途而廢,變成一名失敗者,當他們問出這句話時,心中就有答案了。如果可以繼續走一步,他們肯定會問接下來怎麼做。不過,這裡的放棄只是放棄這個項目,絕不是放棄繼續成為一名創業者。」
現在,中國的一些創業公司已經從創始人空間那裡獲得了很大幫助,取得了發展。比如,上海的一家創業公司做出了一款名叫hiibook的郵件APP,它的特別之處是以對話的形式來呈現用戶的郵件,除此之外用戶還能夠發文字、文件、圖片、視頻、語音等內容。霍夫曼和創始人見面時,hiibook已經有1000萬的下載量了,但他們正面臨兩個問題:第一,投資人正催他們在產品中加入廣告,怎麼辦?第二,他們到底應不應該集中資源進軍美國市場?
霍夫曼說,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首先,他們不應該在這個階段做任何可能影響到用戶數量增長的事情,臉書、推特、微信和其他任何快速發展的應用,都是在市場上佔主導地位後才加入廣告的。其次,他們應該更專注於中國市場,他們的團隊並不大,在美國運營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這會影響他們在中國擴張的能力。而且他們在美國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後,很可能發現,在美國hiibook並不太受歡迎,微信就是如此。對剛剛成立的創業企業來講,專注於一個已經立足的市場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霍夫曼說:「如今,創始人空間幫助hiibook走進了韓國和美國市場。」
中國這麼大,區域這麼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創始人空間怎樣幫助中國的創業者?霍夫曼有一套策略,他打算在中國主要城市找到合作方,但對這些合作者是有要求的,他們必須在當地長大,在當地有自己的關係網。這樣的合作者才能引領創始人空間在當地紮根。武漢的創始人空間就是按這樣的模式建立的。
霍夫曼說,教育是他最大的任務。除此之外,他想作為一座橋梁,連接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如果中國的創業者想走出去,創始人空間就能幫助他們走向矽谷,走向包括日本、德國等創始人空間走過的22個國家。當然,如果別的國家想走進中國,創始人空間同樣可能成為那座橋梁。
作者:王媛媛
聽完了,還想再換換口味嘛?
你可以聽到民國豪門興衰史,
也可以聽到激勵人心的奮鬥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
請點擊「環球人物雜誌」訂閱號菜單中的【原創視聽】
或識別下方圖中二維碼
進入環球人物喜馬拉雅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