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水滴籌這個平臺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因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都會有其身影。一般就是一個病人得了大病給不起醫藥費的時候,水滴籌會在各個平臺上號召人們為病人捐款。
通過手機籌款,信息傳播速度快,籌款也比較便利。因此,這些年水滴籌幫助了不少病人湊齊了醫藥費,就算是要幾十萬元,在那麼多陌生人的幫助下也能一點一滴地湊齊。
據統計,截止到2020年8月,水滴籌募集捐款總額達到330億元。這些年來,水滴籌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家庭,同樣也成就了自己,現在其知名度越來越高,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
正所謂樹大招風,就在水滴籌的名聲大了之後,卻也迎來了「信任危機」。
這要從一個「掃樓事件」說起。此前有人曝光,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籌款顧問,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
也就是說,水滴籌私底下在派員工專門去尋找甚至是引導病人使用其平臺。據了解,這些籌款顧問每找到一個使用水滴籌的病人就可以從中獲得最高150元的提成,不少人做這個工作都月入過萬元。
不僅如此,這些籌款顧問還會面臨末尾淘汰制,其規定一個人一個月最少要完成35單,如果排名靠後就會被淘汰。
在這件事情曝光之後,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一個公益平臺會變得「商業氣息」這麼濃厚,更接受不了水滴籌會專門挨個病房去找病人。
之後還有人曝光,很多籌款顧問對於募捐金額並沒有做到精確,而是會隨意填寫,甚至對於求助者財產狀況都不加審核,就算病人有所隱瞞也會矇混過去,這對於捐款者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對於這一事件,水滴籌正式回應:「已在第一時間內開展相關情況排查,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暫停服務,全面整頓徹查類似的違規行為。」整改之後,水滴籌再度活躍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只不過,水滴籌「掃樓事件」留下的負面影響還是揮之不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糾結於一個問題:水滴籌如此積極地為病人籌錢,自己公司的發展經營靠什麼賺錢呢?
對此,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想到水滴籌會在捐款者捐的錢上「動手腳」。但是按照水滴籌的說法,其平臺收到的捐款都交給了第三方機構,這些錢最終都是被用在病人身上的。
而水滴籌賺錢的方式其實另有隱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水滴籌歸屬於水滴公司,而水滴公司旗下總共有三款業務,分別是水滴籌、水滴互助和水滴保險商城。其中,水滴互助和水滴籌一樣,都是做公益的,這兩個業務並不賺錢,但在商業性質上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引流」。
通過水滴籌和水滴互助這兩個平臺,人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水滴保險。可能很多人也都能發現,一般在水滴籌的平臺往往都會有水滴保險的廣告。通過這樣的方式,水滴公司能更容易地把保險賣出去。
據水滴公司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水滴保險商城累計年化籤單保費超184億元,用戶約1.4億。由此可見,水滴公司確實通過保險業務賺了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