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熱播。這部劇全景展現了抗美援朝的整個過程,熱情謳歌了英雄兒女,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但是,由於製作倉促,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對抗美援朝戰爭中通信兵的形象處理方面。
徐帥有言「勝由信息通」。應當肯定的是編導們意識到了在如此重大的戰爭題材影視作品中,展現通信兵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卻出現了一些與史實嚴重不符的片段。
例如,劇情第6-7集中出現的志願軍司令部通信處崔倫處長,在乘卡車跟隨彭總急行中掉隊,通信中斷,卡車在山區迷失方向後被偵察員找回,焦急萬分的彭總在見到崔倫時,不禁予以怒斥並擰著崔倫的耳朵催他發報。
此劇情不僅嚴重背離史實,更嚴重損害了志願軍最高通信首長的正面形象。(詳見:實名扭曲我軍通信指揮員形象,情何以堪?)
又如,在後續的第9-11集仍頻繁出現了通信兵的劇情。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扭曲志願軍通信兵最高首長之後,這種「不幸」也降臨在了志願軍通信兵最基層的戰士身上。
這是該劇第9集中的一個鏡頭,偵察兵鄭銳對一名報務員說「我真想踹死你」。就是這名要被踹報務員,在劇中被說成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未能實現軍隅裡合圍的真正禍根。
劇情告訴我們:梁軍長行動遲緩是因為顧慮黑人團,為此需要集結更多的兵力,這是實情。
但劇情還告知:梁軍長的顧慮原本是可以打消的,都怪鄭銳未能及時提供偵察情報。而偵察兵鄭銳未能提供情報的黑鍋卻由通信兵來背了。
因為報務員戰鬥中未能保護好電臺,致使鄭銳無法及時傳遞偵察情報,失聯的直接後果是未能及時打消梁軍長的顧慮,最終導致軍隅裡合圍失利。這就是本文第三張截圖中「我真想踹死你」的由來。
文藝作品雖然允許虛構,然而虛構也是要講邏輯的,更要講節操,尤其是對重大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
軍隅裡合圍失利是我軍抗美援朝戰史中的一件大事,電視劇居然以「真想踹死你」這種侮辱性的語言及劇情來戲說失利的歷史邏輯,讓一線報務員出來頂鍋。如此毫無底線的虛構,嚴重誤導觀眾不說,讓那些曾經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作出巨大貢獻的38軍通信兵指戰員情何以堪?
筆者曾提到:「若是仗沒打好,必定會有通信保障不力的罪過。」不幸一語成讖。皆因為通信兵實在太重要,所謂「首長的耳目,軍隊的神經」,遍布戰場的各個角落。所以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鍋大鍋小,只要是編導們的需要,通信兵都可能成為不二的人選。
劇情再告知:雖然未能及時穿插到軍隅裡,為了向觀眾展示這並非是因為決心不夠堅定,劇中特意編排了「先行動後匯報」的一幕,為此必須先讓軍部與志司失去通信聯絡。體諒編導們的「難處」,這個「又中斷了」的黑鍋我們通信兵背了。
可是劇情不能照此發展下去啊,梁軍長若是真插到軍隅裡了,那肯定是有違「大事不虛」呀,所以接下來還得攔住梁軍長。由於只有讓梁軍長接到了上級停止向軍隅裡穿插的命令,他才能停止行動。所以劇情按照編導的需要,安排讓通信聯絡立即恢復了。
如果說前面講到的鄭銳與軍部失聯還需要編個電臺中槍的原由,那麼故事講到這裡連原由都不需要了,編導們對通信聯絡狀況的掌控已經到了通斷自如、隨心所欲的境界,我志願軍通信兵的功過已完全被玩弄於股掌之間。
雖然說戰場情況複雜,瞬息萬變。但是像這種想通就通,通不了也得通;想不通就不通,能通也不許通的違背客觀實際的邏輯,一而再再而三的將通信聯絡的通斷情況去人為的迎合某種需要,呈現虛假劇情。
那麼真實歷史中38軍的通信指戰員是怎樣表現的呢?請看本文最後附的原志司通信處長崔倫回憶中對當年38軍通信保障的評價。
其實,這種動輒甩鍋及指責通信兵的做法,是很膚淺的。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缺乏對抗美援朝戰爭中通信保障的地位作用的真正理解。
1952年春,彭德懷在志願軍總部指出:「朝鮮打仗,一是打後勤,一是打通信。」
可以說,通信是抗美援朝作戰指揮的基本手段,是志願軍的神經系統,是參戰各部隊形成整體作戰能力的紐帶。離開通信,志願軍各級指揮員就會成為聾子瞎子,指揮就會癱瘓。沒有通信,就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特別是當時志願軍的通信裝備與美軍相比處於絕對劣勢。美軍僅一個步兵師就擁有電臺1600部,無線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從上至下建立了可靠順暢的通信保障指揮系統。
志願軍入朝參戰時,通信器材數量少、質量差、型號雜。其志司只有9部短波電臺、1個電話隊(相當於連);每個軍有各類通信人員2500~3000人(佔軍總人數的5%~6%),無線電通信機60餘部(含步話機),有線電單、總機370餘部,被覆線440餘單千米。
但是面對強大的戰爭對手,志願軍通信官兵發揚光榮傳統,戰勝通信裝備落後、技術人員奇缺以及敵機狂轟濫炸等重重困難,浴血奮戰,在戰爭中邊打邊建,逐步發展壯大。
到1953年7月朝鮮停戰時,志願軍司令部除擁有短波電臺、音頻電話外,還建立了無線電收發信集中臺、載波電話、電傳電報及無線電接力通信等固定臺站;每個軍都擁有通信人員4400餘人(佔軍總人數9%左右),無線電臺320餘部,有線電單、總機1200餘部,被覆線1700餘單千米,較戰爭初期分別增長3.8、2.2和2.8倍,通信保障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正是由於通信裝備的不斷發展完善,從而逐步建立了可靠的通信系統,才確保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指揮順暢。
二是缺乏對抗美援朝戰爭中組織通信聯絡面臨巨大困難的真正了解
彭總說:「敵人在朝鮮戰場上擁有制空權和強大的火力,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搞什麼『絞殺戰』,企圖完全切斷我軍的後勤供應,並使我軍的指揮系統癱瘓。我軍後勤及通信戰線的廣大指戰員英勇奮鬥,使敵人的企圖沒有實現,這就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對通信的時效要求高。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將摧毀和阻斷志願軍通信聯絡作為重要作戰手段,志願軍通信設施經常遭受空中、地面火力的襲擊。
志願軍通信兵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揚勇敢頑強、準確細緻的作風,充分發揮各種通信裝備的效能,採取以無線電為主的多種通信手段,全力保障作戰指揮。
第一次戰役,彭德懷司令員得知我39軍已包圍了進佔雲山的美騎第1師的主力和南朝鮮軍第1師第5團,要解方參謀長立刻向各部隊下達相關命令。解方參謀長認為,這樣緊急的命令,若用電報下達,至少需要一兩個小時。
於是,他立即召見志司通信處的崔倫和羅長波研究辦法,當即決定用短波報話機的明話打啞謎下達這一命令。結果只用了幾分鐘就下達完命令。各部隊堅決執行命令,迅速發起猛攻,牽制住了當面之敵,保證了39軍重創美軍號稱「王牌師」的騎兵第1師,殲滅南朝鮮軍第1師第15團大部。
第二次戰役,擔負向三所裡穿插迂迴的第38軍第113師,該師到達後,立即架起無線電報話機與志願軍司令部電臺聯絡。一接通,他們就向志司發了3條暗語。
彭德懷看到後,實施越級指揮,使用無線電信號向第113師下達命令,整個聯絡不到5分鐘。與該師聯絡結束後,志願軍司令部即與第38軍軍部溝通,通報了第113師的情況,並要求軍主力迅速向該師靠攏,通信聯絡也只用了幾分鐘。
彭德懷對這次戰役中通信保障很滿意。解方在總結這次戰役經驗時說:「這次戰役的勝利,從指揮意義上講,無線電信號通信(又叫無線電暗語通信)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戰役,韓先楚指揮所用所帶的1部電臺及第40軍的電臺,與右集團各軍聯絡;第42軍在志司協同網內,對一同作戰的第66軍實施聯絡。軍以下在進攻出發地建立了電話通信。突破後以無線電為主聯絡,廣泛使用暗語通信,不到一小時,志司即掌握建了全線突破情況。
第四次戰役,戰役打響後,韓先楚指揮所兩部電臺與所指揮的軍、師聯絡,並與鄧華指揮所建立無線電專向。鄧指用4部電臺、2部報話機及有線電器材,與志司建立專向通信,與每個軍(包括所屬師)分別建立1個無線電報網,與各軍、師建立1個無線電話網。鄧指與各軍,各軍由軍到連普遍建立了有線電通信。
第五次戰役,志司與各兵團分別建立無線電專向,對各兵團所屬軍建立越級網,另對各兵團建立無線電話網,師以上部隊均參加。各兵團對各軍(包括所屬師)組織無線電報網。有線電通信方面,志司與各兵團各溝通一條線路,各兵團在突破前逐級溝通了聯絡。
志願軍通信聯絡在如此大規模的慘烈對抗且極不對稱的戰爭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通信保障成就,堪稱奇蹟。
三是缺乏對抗美援朝戰爭中通信兵英雄事跡的真正了解
據不完全統計,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通信兵總計有一萬三千多人,三等功以上的通信兵功臣3千餘人,其中一等功以上英模78人。如在上甘嶺戰役中,第45師步話員立功者68名,佔全師步話員的46%;1953年夏季戰役中,67軍1063名通信兵立功。
湧現出通信班長黃繼光、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步話機員於樹昌、司號員鄭起、通信副班長楊殿超等志願軍英雄模範,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戰鬥英雄牛寶才:1952年上甘嶺戰役我陣地上的電話線一天內被炸斷多次。1營營部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他的左腿被炮彈炸斷了,但他以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向前爬行,每爬行一步就是一處血跡。當他爬到最後一個斷線處時,已經無力將兩個斷線接起來了。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牛保才同志用右手捏著一個已剝去膠皮的線頭,用另一隻手拿著另一個線頭,用牙齒咬破膠皮,用嘴將線頭緊緊咬住…。因失血過多,牛保才同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戰後,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他特等功臣和二級英雄的光榮稱號。
戰鬥英雄於樹昌:1953年6月29日晚,步話機員於樹昌所在部隊73師218團,對281.2高地西北無名高地之敵進行反擊,我軍先後打退了敵人14次反撲,斃傷敵人400餘人,俘敵29人,這時陣地上只剩下於樹昌一個人,敵人又以一個連的兵力向無名高地發起連續反撲。
於樹昌面對兇惡的敵人,他高喊著「猛打!炮兵同志,敵人上了我的地堡頂!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之後,他砸碎了步談機,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衝向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於樹昌犧牲時年僅22歲。
戰鬥英雄鄭起。在1951年1月3日釜谷裡戰鬥中,英軍一個營在6輛坦克掩護下再次向志願軍116師347團7連發起猛攻。在連長負傷,其他幹部全部犧牲的危急時刻,司號員鄭起代理連長指揮,在陣地高處吹起衝鋒號,渾厚有力的軍號不斷迴蕩,衝在最前方的敵人被弄懵了,打了這麼久,志願軍竟然還能反衝鋒,遂丟盔棄甲,兵敗如山倒!
戰後鄭起榮獲特等功,並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一年後,受到了毛主席親切接見(2排右2),毛主席還為鄭起的筆記本籤名。
除了一線通信兵外,還有許多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團以上通信幹部。
讓我們記住他們吧:
蘇冶,志司通信處器材科科長;
孫斌武,66軍196師通信科科長;
紀晨輝,68軍203師通信科科長;
杜英哲,65軍司令部通信科科長;
張錚,66軍196師通信科科長;
雷嶽,後勤部第2分部通信科科長;
程道健,39軍司令部通信科科長;
……。
通信官兵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也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不但不應被忘記,更不應該被抹黑!
我們知道此劇重點是頌揚我英雄志願軍的,與宏大的歷史題材比較,通信兵的展現出現瑕疵,可能會被認為是瑕不掩瑜。
但是請問,通信兵難道不在該電視劇頌揚的英雄志願軍之列嗎?
上至通信兵最高首長下到普通一兵,編導都貶損了一個遍,甚至將38軍初戰失利的黑鍋也強加在了通信兵身上,這僅僅是「瑕疵」能夠解釋得了的嗎?
我們明白此劇主要是描寫統帥部謀劃與一線戰士浴血作戰,通信只是想間接表現或一帶而過。
但是讓人不解的是:此劇共有40集,目前已經看到的涉及到貶損通信兵的集數就達5集之多。而長津湖戰役這一公認的一線經典戰例,僅有兩集就草草收場了,在這裡我們沒有看到全殲美第七師「北極熊團」的戰鬥場景,沒有看到激戰死鷹嶺的氣壯山河,也沒有看到層層截殺為了突圍而狼狽潰逃的美陸戰1師的震撼畫面。
可是編導卻毫不吝嗇地用5集之多的寶貴時間一遍又一遍地向觀眾展現通信兵是如何的不堪和一無是處。請問編導,如果他們不是敵人,你們這樣做的意義又何在呢?你們考慮到他們的感受了嗎?
我們願意相信上述問題的發生並非出於編導的本意。但不能不承認,該劇已經對及志願軍通信兵的聲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並將由此傷害到廣大通信兵官兵的感情。
編導們不覺得自己欠犧牲在朝鮮前線的通信兵一個交待嗎?不覺得欠通信兵前輩們一個交待嗎?不覺得欠堅守在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獻的通信兵指戰員一個交待嗎?
總之,雖然《跨過鴨綠江》總體上說仍不失為一部撼人心魄的好作品,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迴避與漠視。
希望編導們能夠吸取教訓,改正不足,亡羊補牢,引以為訓,拍出更多可歌可泣的志願軍英雄、包括向王成那樣的通信兵英雄故事,把志願軍通信兵的形象塑造好,把其英雄精神的傳承好。
這也是全國人民包括抗美援朝志願軍後代、以及全軍通信官兵的最大的心願。
延伸閱讀:
原志願軍司令部通信處長崔倫回憶:
彭總關心重視通信工作(摘要)
志願軍通信兵在極端困難條件下順利完成任務,除國內大力支持及全體指戰員的努力外,與志願軍首長的關懷支持是分不開的。彭德懷司令員對通信工作就非常關心,非常重視。
一
10月19日上午,我帶著電臺隨彭總飛回安東。當天晚上,秋雨霏霏,濃雲低低地壓著大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兵團部及所屬各部隊按原定計劃分東、中、西三路,從輯安、長甸河口、安東三個渡口浩浩蕩蕩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我帶一部電臺,乘坐一輛大卡車隨彭總過江。
過江後朝鮮人民軍即派代表迎接,當晚到達小豐滿水電站。第二天白天休息,架電臺與北京聯絡。晚上繼續前進,大卡車跟不上小車,不一會兒就掉了隊,因為夜間行進,道路又不熟,走了多半夜才到達龜城。一路上只見朝鮮群眾正在疏散。朝鮮人民軍非常熱情地告訴我們:「你們不能再向前走了,前面離敵人很近,你們走錯路了,趕快向後轉。」等我們到達目的地北鎮時,已經是21日上午,而彭總20日晚上就到了,十分著急。
敵人在平壤以北空降後,朝鮮人民軍主力被困敵後,無法掌握敵情,一切情況都要靠北京提供,急等我帶著電臺到達後,才能與北京聯絡了解前面的情況。當時,第 13 兵團首長與彭總聯繫不上,也很焦急,當鄧華、洪學智副司令員找到彭總時,鄧華忙問道:「彭總,我們兩天多沒接到你的電報,電臺也沒聯繫上,真讓我們好著急、好擔心呀!」這時彭總笑了笑說:「嘿,出了點小故障。」
彭總又解釋說:「過江後,朝鮮副首相樸憲永也在那裡等我們。我問樸憲永,金首相在哪兒?他說現在已失掉了聯繫。20日中午,樸憲永與金首相聯繫上了,得知金首相在大洞。黃昏時我們便出發去大洞會見金首相。
樸憲永坐一輛華沙轎車在前面領路,他的車速度快,我們的車速度慢,跑了一會兒,就把我們甩掉了一大截。為了抓緊時間趕路,我上了樸憲永的轎車,全速前進。這樣我們走得倒是快了,可是等我們跑到大洞,後面拉電臺的卡車卻掉得沒影了。沒了電臺,我就無法與你們聯繫了。直到 21 日上午電臺車才找到這裡,給你們的電報是他們到這兒以後才發的。」鄧華和洪學智聽了以後恍然大悟。
彭總很理解電臺車掉隊的原因,不但沒有批評,而且還以十分關切的心情到電臺看望大家,使電臺同志很受感動。
前年,彭總傳記組的同志來找我了解情況,說:「根據電報時間推算,這次電臺掉隊達兩天之久,彭總一定發火了,你有沒有印象?」我說:「根據我的回憶,電臺掉隊沒有兩天,彭總也沒有發火,如果受到像彭總這樣的高級領導批評,我一輩子也不會忘掉的。」
為了澄清事實,我又找電臺負責人李東祥及彭總的秘書楊風安核實情況,他們二人的回憶和我前面講的情況是一致的。都說彭總沒有發火,還關切地看望了電臺的同志。
二
113 師插向三所裡途中將偽裝取掉,為防止敵人發現是中國人,電臺也停止聯絡。彭總等志司首長都心急如火,長時間聯絡不上,弄不清該師到哪裡去了。首長和我們通信處的同志都著急地等在報話機旁。該師於28 日晨到達三所裡地區,立即架起報話機機動靈活地先向志司報告情況,發出3 條暗語:「我師已到達三所裡」、「敵人正向南逃竄中」、「請示我師當前任務」。
彭德懷司令員看到這3 條暗語後,斷定斷敵退路是這次戰役獲勝的關鍵,採取了越級指揮的果斷措施,立即命令志司使用無線電信號向113 師下達命令:「要你部堅決斷敵退路」。整個聯絡過程不到5分鐘。既報告了該師到達位置,又報告了敵情,請示並明確了任務,通信時效創造出奇蹟般的成績。收到113 師的報告後,我親眼見到彭總興奮地自言自語:「這一下將敵人堵住了。」
志司與113師聯絡結束後,即與第38 軍軍部溝通聯絡,向他們通報了第113 師的情況,並要軍主力迅速向該師靠攏。通信聯絡只用了幾分鐘時間,有效地保障了彭總的指揮,及時切斷了美軍第9 軍向順川逃跑的通路。此時,任第38 軍113 師通信科長的是田振東(後來曾擔任軍委通信兵副參謀長,見下圖)。
1961年全軍通信專業會議合影(局部)
前排左起:崔倫、張凱,三排右起:
田振東、杜牧平、李兆吉
三
1952年春的一天,彭總專門抽出半天時間,來到志司通信處看望全處同志。開始時,他有說有笑,話題隨意,氣氛輕鬆活躍。後來,他著重談了當前朝鮮戰場的形勢特點。
彭總說:「朝鮮鮮打仗,一是打後勤,一是打通信。」彭總的話,對通信工作的地位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使全體通信兵指戰員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
志司機關駐在檜倉時,有一天彭總散步到發信臺附近,見一名油機員住在一個用石頭塊堆成的小洞裡。這個洞小得人在裡面坐不起來,只能爬著進去睡覺。彭總看到通信戰士的居住條件這樣差,深有感觸。於是也爬進去躺了一會兒,親身體驗戰士的艱苦生活,感動得那個戰士流下了熱淚。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志司通信處,大家都非常感動。
由於彭總對通信工作的一貫重視,1956 年在彭總主持軍委工作期間,中央軍委正式決定將通信兵作為獨立兵種進行建設。
註:崔倫:1938年參加革命,曾先後任志願軍司令部通信處長、通信兵部司令部參謀長、通信兵部副主任兼參謀長、總參通信部副主任(正兵團級)、主任、總參通信部部長等職。
(摘自崔倫《通信兵往事回想》,長城出版社)
華山穹劍——時政分析、軍情解讀、國際縱橫、歷史回眸,國人關注的微信大號,每日將提供您喜愛的精品薈萃。
【敬請關注公眾號:華山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