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的小懶貓
生命的悲劇,不在於美麗的事物過早衰亡,而在於它們變得蒼老和鄙夷。——《漫長的告別》
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愛麗絲,已經完全喪失了記憶和語言能力,更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可當女兒問她,剛才的故事講的什麼的時候,她還是拼盡全力,用嘴型發出了一個音節:Love (愛)…。
一直以來,愛麗絲心中有著對丈夫和孩子們的愛,所以她有著堅定的力量來對抗疾病的肆虐;也正因為她擁有著整個家庭的愛,所以她才能在儘可能有尊嚴的老去。
01
《依然愛麗絲》是2014年上映的影片,由導演理察·格雷澤指導,朱麗安·摩爾、亞歷克·鮑德溫主演。
電影主要講述了50歲的大學教授愛麗絲,不幸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醫學稱謂)以後,在家人的鼓勵和幫助下不氣餒不放棄,勇敢面對生活的故事。
沒有絢麗特效,沒有刻意煽情,整部影片以極其中規中矩的手法,以愛麗絲的病情為主線,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卻讓人禁不住地為還不算太老的愛麗絲患病而難過,為她偶爾清醒時的足夠理智而自愧不如。
02
50歲的愛麗絲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有著愛自己的老公,和三個孩子。如果沒有意外,正是一生當中最舒服愜意的時刻。
一天早上,她如往常一樣晨跑。可回來時,找不到學校了。
是的,她迷路了。
接下來,在一次公開演講時,正流利表達的她,一個到了嘴邊的詞就是說不起來了。幸虧她足夠機智,以一個笑話的形式遮掩了過去。
但她內心已經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某種疾病,並在一天晚上和丈夫約翰因此而吵了一架。看著她因害怕失去而放聲大哭,約翰心疼地把她抱在懷裡輕聲安慰。
該來的躲不掉,最終她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雖然這種疾病大多發生在60歲以後,但很不幸,她卻是是那最小的機率。
更為不幸的是,她攜帶的病體具有遺傳基因。她自身可能是她爸爸遺傳來的。經檢測,她的女兒 Anna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也就是將來也會同經歷她現在所經歷的一切。
這兩個消息,對愛麗絲自己,以及她原本幸福的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啊。 但是發生的已經發生,我們能做的只有接受,並勇敢面對。
03
知道自己患病以後,最開始愛麗絲是恐懼的,怕影響家人,更怕被人瞧不起,所以瞞著家人,自己在默默的努力地記憶。
聖誕聚會上,為了不讓孩子們看出來,她用手機查女兒最愛吃的麵包布丁的做法;把各種配料寫在隱蔽的小黑板上,怕自己忘了。
但,還是露餡了。 在叫 Tom女朋友Jenny的時候,她叫錯了,好在當時都沒留意,所以很快事情就過去了。
還有一次,她約好丈夫一起去跑步,出去之前她要去一下衛生間。只見她很快的跑進房間,下了樓梯,但是卻找不到家裡的衛生間了。最後憋不住,弄在了褲子上。
好在這時等不到她的丈夫下樓找到了她,她像個孩子似的委屈的哭了起來,說自己找不到衛生間了。
可清醒的時候,她還依然是那麼勇敢倔強。
一次在她清醒的時候,她甚至給未來的自己錄了一段視頻,告訴她,當她記不起自己女兒名字的那天,就來看這個視頻。按照現在自己交代的,結束自己的生命,悄悄地離開。
步驟很詳細,位置也說的足夠清楚。
只是她沒想到的是,未來的自己,連這個事情也沒有完成,終究是失去了給自己最後尊嚴的機會。
04
《詩經》有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是現實中上演了太多「勞燕分飛,同床異夢的橋段,讓我們對婚姻和愛情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從這一點上來說, 愛麗絲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極其愛她,理解她的丈夫——約翰。
當愛麗絲第一次告訴約翰,懷疑自己患病的時候,他埋怨愛麗絲的荒唐,畢竟年齡大一點,誰都會有忘記的時候,可是當發現自己的妻子是真的害怕,並因害怕失去而大哭的時候,他一把把妻子抱在了自己懷疑安慰,說一切都會好的。
後來,愛麗絲病情逐漸嚴重,脾氣也越來越不好。可約翰從來沒在妻子面前顯露出不滿,或者其它情緒。
想想吧,眼看著自己的親愛的妻子和自己越來越陌生,而且還是承受她莫名的脾氣,他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啊。但作為丈夫,約翰選擇把這一切默默壓在心底,反而更加用心的照顧妻子。
最後,他們的女兒Lidya搬了過來,說會和他一起照顧媽媽,此時的john再也不用心底的壓抑,和女兒相擁在一起,痛哭了一場。
05
事實上,阿爾茲海默症(以下簡稱AD),並不罕見。
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AD患者,而我國就有1000萬,是人數最多的國家。
更不容樂觀的是,每三秒鐘,這個世界上就會有一個人像愛麗絲一樣,因為丟失記憶被確診。
對患了這種疾病的人來說,就如同上天在他的腦顱裡放進了一塊橡皮擦。它以一種外人察覺不到,但確實存在的速度把人的記憶和青春慢慢地擦除。不管是快樂的悲傷的,還是痛苦的甜蜜的,統統擦掉,直至一片空白。
外在的表現就是,曾經偉岸優秀的那個人,突然有一天,找不到回家的路,說不出已經在嘴邊的話,和日夜照顧自己的至親變成陌路。
真真的是,「塵滿面,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唯有淚千行。」
衰老的另一種方式,是慢慢遺忘。
不管你情願與否,這一條終將到來。
06
為了表示相愛的決心,我們總習慣說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假如有幸,真能走到哪一天,誰又能知道等待我們的是什麼呢?
有可能是永生不變的三生石 ,也有可能是一杯忘情水,讓我們把前世的一切都遺忘,只剩下一張白紙,如嬰兒一般純粹。
父母親情更是一樣。
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就有了無論任何外力都阻隔不了血肉親情。
只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如風箏一般漂浮的線的主動權從父母手裡,到了孩子手裡。
小時候,父母要撫養孩子長大,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扯著風箏的線讓孩子跟著跑;但多年以後,孩子們各自有了家庭,父母這根線便越來越不管用了。
孩子們仿佛永遠有著做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事情,就是沒有了陪伴父母的時間。
《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卷九中有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再好的愛情也有失去的那一天,而父母更是有老去的那天。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第一次聽的時候覺得太矯情做作,多年後再看,卻禁不住潸然淚下。
趁一切都來得及,愛情還在。
該陪伴的時候別找藉口,能好好愛的時候,別等一切都來不及再追悔莫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