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劇已死」、「江郎才盡」、「江河日下」……的一片負評聲中,TVB6月10日播出的《白色強人》讓觀眾再度領略到港劇的風採。雖然劇名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但《白色強人》確實是一部質量硬核能打驚喜之作:不僅延續了TVB行業劇的特長,更是跳脫窠臼,在單純的職業敘事之餘,加入了香港醫療改革的主線,深刻地探討了醫療改革和人性等話題,使得劇集的主題耐人尋味。
「《白色強人》可以教大陸劇如何做人了!」這是一條讓人扎心且熱度較高的短劇評,我們反觀大陸醫療劇,九成以上大陸醫療劇都逃不過高開低走、難以出頭的宿命,以下是近年來知名大陸醫療劇的豆瓣評分。
顯然觀眾對大部分的大陸醫療劇並不買帳,近幾年的大陸醫療劇豆瓣能上7分的寥寥無幾。對於在及格線上徘徊的大陸醫療劇來說,《白色強人》的經驗值得借鑑。
啟示一:「醫療」+「劇」=醫療劇,專業是基本的尊重
專業性是行業劇的根本特徵,醫療劇就得體現出醫療行業特色,要深度反映出醫療行業的特徵、人物和精神價值,但大陸醫療劇的專業性始終飽受觀眾詬病。大部分醫療劇缺乏醫學背景,許多情節和設定違背醫療常識,錯誤頻出。《青年醫生》開播之後因為醫學硬傷被觀眾噴成了篩子。9%的生理鹽水、200ml的抽血化驗等明顯漏洞,即便是非醫學專業的觀眾也覺得匪夷所思。就連江湖人稱「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正午陽光推出的《外科風雲》,也是漏洞百出:胸外科專家戴手套和穿手術衣都違反手術室無菌原則,外科大夫穿著高跟鞋辦公……這樣常識性的錯誤在大陸醫療劇中並不少見,不免讓觀眾們分分鐘產生看到的是一部假醫療劇的錯覺。
在專業性上,《白色巨人》完全可以充當內地醫療劇的「老師」。全劇大大小小的手術超過100場,整個劇集共25集,平均算下來每集至少4臺手術,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多手術場面的醫療劇。為了保證準確性,劇組做了大量功課。導演和編劇在創作前諮詢了很多香港醫療界的專業人士,避免醫學常識上的錯誤和疏忽。劇集拍攝過程中動用了很多真實的醫療設備,劇中的一場開顱手術,劇組特地從德國運來了一臺價值幾百萬港幣的儀器,連醫生們看到都直呼厲害。演員們在拍攝之前也要提前半個月去醫院接受培訓,跟著醫生學習基本的醫學技能。拍攝過程中每一場手術場景都有在職的專業醫護人員在旁指導,演員每一刀、每個動作、每句對白都會問現場的指導醫生。歷經四個月的辛苦拍攝,《白色強人》最終做到了劇中醫生在搶救病人時程序正確,使用的醫療詞彙沒有錯處,將一場場開顱、腎臟移植等專業手術場景,採用紀錄片式紀實鏡頭展現在觀眾面前,凸顯出專業性。
醫療劇應該遵循「雙P」敘事模式標準——pro-fessional(專業化)&personal(人性化),專業性滿足觀眾對醫療行業的好奇心,人性化則要求從道德、人性的角度反思醫療。大陸醫療劇離這個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大部分的大陸醫療劇將「醫療」作為幌子,內核仍然是陳詞濫調的都市言情套路。醫院裡最忙的急診科醫生還有時間在手術室拉拉小手,每天隨時都有時間去約會吃飯,醫療劇最終淪為「醫生們的愛情故事。」在呈現醫療現實問題上,大陸醫療劇大部分都是點到為止。《心術》號稱是首部反映中國醫患矛盾的醫療劇,雖然呈現了現實生活中種種真實的醫患矛盾,但是最終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式最終達到和解,並沒有擊中醫患關係真正的痛點,進行有意義的追問。
《白色強人》在敘事上達到了「雙P」敘事標準,摒棄了TVB其擅長且拍攝容易、僅供娛樂消遣的「師奶」元素:家長裡短、豪門鬥爭、狗血愛情等,轉而觀照現實,在與市民相關的社會問題中尋找題材,反映更為深刻醫療體制改革、醫患矛盾等社會現象。在劇中,香港正在醞釀著醫療改革,公立醫院的龍頭「明成北」自然成為改革的第一試點。醫療制度改革下,醫院也分幫結派,進行權力鬥爭。院長呂仲學反對公立醫院私有化,副院長兼腦神經外科主管醫生楊逸滔堅決支持醫改,心胸肺外科主管醫生唐明秉持著人命高於一切的理念救死扶傷,卻被院長拉近了抵抗醫改的權力漩渦……醫改之下各個派系政見不和,無論是支持醫改或者是反對醫改,都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觀眾在觀劇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站隊支持一方觀點,由人及己,透過劇情反思現實生活中的醫療制度問題。《白色強人》通過一樁樁真實醫療案件,真實地呈現當前香港醫療亟待改革的現狀,揭露醫療體制裡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成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大陸醫療劇中,醫生普遍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心術》中的劉晨曦,《外科風雲》中的莊恕,《急診科醫生》中的何建一等,都是醫術高超、堅守醫德、不參與舞權弄政、為了救治病人不顧一切的完美人物,即使他們有過動搖,也只是一瞬間。醫療劇是現實題材的電視劇,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人物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然而現實中,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欲望,絕對理想化的醫生是不存在的。而且對於觀眾來說,過於理想化的人物也太不真實,難以產生共鳴。
《白色強人》一反傳統人物刻畫,在人物設置上去神化。沒有大開金手指力挽狂瀾的人物,沒有「非黑即白」的角色。楊逸滔打壓不同陣營的同事,面對病人開出七位數的手術費用,為了威脅議員支持自己醫改方案,放出要隨便找個醫生給他老婆做手術的話語,但是進手術室的最後一刻,他還是親自上陣堅守「醫者仁心」的底線;呂仲學自私專橫,強烈反對醫改的背後,也是為怕醫院成為集團後,盈利的追求導致醫療費用增加,使得更多人看不起病,為了反對醫改,他甚至隱瞞自己得了癌症;唐明一心在行醫救人,不關心醫改,但多次違反醫療法規,面臨被吊銷執照的危險;已經身為同行中的佼佼者醫生,面對疑難雜症,蘇怡也會坦誠地說一句「我沒有把握」,面對病患,在所有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都用完的時候,醫生能做的也只剩為病人禱告……這些不完美但鮮活的人設,讓觀眾意識到醫生也不是救世主,他們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狀態下「盡人事」,醫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也讓觀眾更能理解醫生這一職業,最終達到減少醫患矛盾的效果。
國產醫療劇走過了快二十個年頭,高質量的作品泛善可陳。醫療劇對於專業性的高度要求,使得此類劇集創作難度遠高於其他類型劇集。縱然困境難以避免,我們依然應該從過去的醫療劇中汲取經驗,向《白色強人》等優秀醫療劇集取經,以高標準高要求做出真正的佳作。首先,身為反映醫療行業的劇集,主創團隊應當深入到行業內部中去深入調研,多採納相關專業人士的建議,做到對行業了如指掌。其次,醫療劇未必一定要有感情線,或者不要把感情線作為主線,劇集創作應當觀照現實醫療行業,用行業角度去詮釋專業職業場景,展現行業職業精神,折射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實現醫療劇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功能。
— THE END —
作者 | 楊倪
編輯 | 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