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白色強人》的豆瓣8.6分,給國產醫療劇的啟示

2021-02-06 影視產業觀察


在「港劇已死」、「江郎才盡」、「江河日下」……的一片負評聲中,TVB6月10日播出的《白色強人》讓觀眾再度領略到港劇的風採。雖然劇名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但《白色強人》確實是一部質量硬核能打驚喜之作:不僅延續了TVB行業劇的特長,更是跳脫窠臼,在單純的職業敘事之餘,加入了香港醫療改革的主線,深刻地探討了醫療改革和人性等話題,使得劇集的主題耐人尋味。


 

「《白色強人》可以教大陸劇如何做人了!」這是一條讓人扎心且熱度較高的短劇評,我們反觀大陸醫療劇,九成以上大陸醫療劇都逃不過高開低走、難以出頭的宿命,以下是近年來知名大陸醫療劇的豆瓣評分。

  


顯然觀眾對大部分的大陸醫療劇並不買帳,近幾年的大陸醫療劇豆瓣能上7分的寥寥無幾。對於在及格線上徘徊的大陸醫療劇來說,《白色強人》的經驗值得借鑑。


啟示一:「醫療」+「劇」=醫療劇,專業是基本的尊重


專業性是行業劇的根本特徵,醫療劇就得體現出醫療行業特色,要深度反映出醫療行業的特徵、人物和精神價值,但大陸醫療劇的專業性始終飽受觀眾詬病。大部分醫療劇缺乏醫學背景,許多情節和設定違背醫療常識,錯誤頻出。《青年醫生》開播之後因為醫學硬傷被觀眾噴成了篩子。9%的生理鹽水、200ml的抽血化驗等明顯漏洞,即便是非醫學專業的觀眾也覺得匪夷所思。就連江湖人稱「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正午陽光推出的《外科風雲》,也是漏洞百出:胸外科專家戴手套和穿手術衣都違反手術室無菌原則,外科大夫穿著高跟鞋辦公……這樣常識性的錯誤在大陸醫療劇中並不少見,不免讓觀眾們分分鐘產生看到的是一部假醫療劇的錯覺。

 


在專業性上,《白色巨人》完全可以充當內地醫療劇的「老師」。全劇大大小小的手術超過100場,整個劇集共25集,平均算下來每集至少4臺手術,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多手術場面的醫療劇。為了保證準確性,劇組做了大量功課。導演和編劇在創作前諮詢了很多香港醫療界的專業人士,避免醫學常識上的錯誤和疏忽。劇集拍攝過程中動用了很多真實的醫療設備,劇中的一場開顱手術,劇組特地從德國運來了一臺價值幾百萬港幣的儀器,連醫生們看到都直呼厲害。演員們在拍攝之前也要提前半個月去醫院接受培訓,跟著醫生學習基本的醫學技能。拍攝過程中每一場手術場景都有在職的專業醫護人員在旁指導,演員每一刀、每個動作、每句對白都會問現場的指導醫生。歷經四個月的辛苦拍攝,《白色強人》最終做到了劇中醫生在搶救病人時程序正確,使用的醫療詞彙沒有錯處,將一場場開顱、腎臟移植等專業手術場景,採用紀錄片式紀實鏡頭展現在觀眾面前,凸顯出專業性。

 



醫療劇應該遵循「雙P」敘事模式標準——pro-fessional(專業化)&personal(人性化),專業性滿足觀眾對醫療行業的好奇心,人性化則要求從道德、人性的角度反思醫療。大陸醫療劇離這個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大部分的大陸醫療劇將「醫療」作為幌子,內核仍然是陳詞濫調的都市言情套路。醫院裡最忙的急診科醫生還有時間在手術室拉拉小手,每天隨時都有時間去約會吃飯,醫療劇最終淪為「醫生們的愛情故事。」在呈現醫療現實問題上,大陸醫療劇大部分都是點到為止。《心術》號稱是首部反映中國醫患矛盾的醫療劇,雖然呈現了現實生活中種種真實的醫患矛盾,但是最終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式最終達到和解,並沒有擊中醫患關係真正的痛點,進行有意義的追問。


 

《白色強人》在敘事上達到了「雙P」敘事標準,摒棄了TVB其擅長且拍攝容易、僅供娛樂消遣的「師奶」元素:家長裡短、豪門鬥爭、狗血愛情等,轉而觀照現實,在與市民相關的社會問題中尋找題材,反映更為深刻醫療體制改革、醫患矛盾等社會現象。在劇中,香港正在醞釀著醫療改革,公立醫院的龍頭「明成北」自然成為改革的第一試點。醫療制度改革下,醫院也分幫結派,進行權力鬥爭。院長呂仲學反對公立醫院私有化,副院長兼腦神經外科主管醫生楊逸滔堅決支持醫改,心胸肺外科主管醫生唐明秉持著人命高於一切的理念救死扶傷,卻被院長拉近了抵抗醫改的權力漩渦……醫改之下各個派系政見不和,無論是支持醫改或者是反對醫改,都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觀眾在觀劇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站隊支持一方觀點,由人及己,透過劇情反思現實生活中的醫療制度問題。《白色強人》通過一樁樁真實醫療案件,真實地呈現當前香港醫療亟待改革的現狀,揭露醫療體制裡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成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大陸醫療劇中,醫生普遍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心術》中的劉晨曦,《外科風雲》中的莊恕,《急診科醫生》中的何建一等,都是醫術高超、堅守醫德、不參與舞權弄政、為了救治病人不顧一切的完美人物,即使他們有過動搖,也只是一瞬間。醫療劇是現實題材的電視劇,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人物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然而現實中,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欲望,絕對理想化的醫生是不存在的。而且對於觀眾來說,過於理想化的人物也太不真實,難以產生共鳴。

 


《白色強人》一反傳統人物刻畫,在人物設置上去神化。沒有大開金手指力挽狂瀾的人物,沒有「非黑即白」的角色。楊逸滔打壓不同陣營的同事,面對病人開出七位數的手術費用,為了威脅議員支持自己醫改方案,放出要隨便找個醫生給他老婆做手術的話語,但是進手術室的最後一刻,他還是親自上陣堅守「醫者仁心」的底線;呂仲學自私專橫,強烈反對醫改的背後,也是為怕醫院成為集團後,盈利的追求導致醫療費用增加,使得更多人看不起病,為了反對醫改,他甚至隱瞞自己得了癌症;唐明一心在行醫救人,不關心醫改,但多次違反醫療法規,面臨被吊銷執照的危險;已經身為同行中的佼佼者醫生,面對疑難雜症,蘇怡也會坦誠地說一句「我沒有把握」,面對病患,在所有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都用完的時候,醫生能做的也只剩為病人禱告……這些不完美但鮮活的人設,讓觀眾意識到醫生也不是救世主,他們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狀態下「盡人事」,醫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也讓觀眾更能理解醫生這一職業,最終達到減少醫患矛盾的效果。

 


 

國產醫療劇走過了快二十個年頭,高質量的作品泛善可陳。醫療劇對於專業性的高度要求,使得此類劇集創作難度遠高於其他類型劇集。縱然困境難以避免,我們依然應該從過去的醫療劇中汲取經驗,向《白色強人》等優秀醫療劇集取經,以高標準高要求做出真正的佳作。首先,身為反映醫療行業的劇集,主創團隊應當深入到行業內部中去深入調研,多採納相關專業人士的建議,做到對行業了如指掌。其次,醫療劇未必一定要有感情線,或者不要把感情線作為主線,劇集創作應當觀照現實醫療行業,用行業角度去詮釋專業職業場景,展現行業職業精神,折射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實現醫療劇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功能。


— THE END —


作者 | 楊倪

編輯 | 都欣

相關焦點

  • TVB新出醫療劇《白色強人》,不一樣的「下飯菜」
    近期TVB熱播劇,豆瓣評分8.6的《白色強人》成為了小編每日午餐的「下飯菜」。該劇由郭晉安、馬國明、李佳芯、唐詠詩等主演,是TVB久違的醫療劇種。熟悉TVB的朋友應該會看過以往的傳統醫療劇《仁心仁術》、《On Call 36小時》這些,而《白色強人》則是在醫生救死扶傷的情況下還探討了醫療改革的問題。
  • 劇荒?不可能!豆瓣8.6分以上電視劇全紀錄(分類排序)
    分類規則:統計每部劇前三季進入排名的情況,每部劇只記入一次目錄:一、美劇:豆瓣8.6分以上且評價人數大於10000人(附9分分割線)二、日劇:豆瓣8.6分以上且評價人數大於10000人(附9分分割線)三、英劇:豆瓣8.6分以上且評價人數大於10000人(附9分分割線)四、韓劇:豆瓣8.6分以上且評價人數大於10000
  • 7部超8分的國產醫療劇!張嘉譯陶虹作品上榜,第一名高達9.2分
    不過,由於劇中「蘿莉愛大叔」的感情線,男女主「聖父聖母」等缺陷,在豆瓣僅獲得6.1分的及格分。 沒關係,是時候安利這7部寶藏國產醫療劇了! 回顧國產醫療劇30多年的發展歷史,根據豆瓣顯示的醫療劇統計不過30部,在這30部中,僅有7部評分超過了
  • tvb那些不可錯過的電視劇,部部巨作
    1、《法證先鋒》豆瓣評分:8.5法證先鋒系列第一部於2006年播出,小青姐導演,歐陽震華、林文龍、蒙嘉慧鐵三角領銜主演,是數一數二好看的刑偵劇,成績相當好,劇情跌宕起伏、緊張刺激,故事耐人尋味,而歐陽震華更成為該劇靈魂人物、收視福將。繼而,tvb乘勝追擊趕緊拍攝第二部,不僅召集原班人馬靈魂人物,還加入了佘詩曼、鄭嘉穎等演技出色的演員。
  • 《白色強人》丨只要拍醫療劇,TVB就穩贏?
    而今年上半年表現平平的TVB,最近終於贏得一些關注,原來又是拜一部醫療劇——《白色強人》所賜。難道只要拍醫療劇,TVB就穩贏嗎?總共25集的《白色強人》,將於明晚迎來大結局,其在豆瓣上的評分也從開播的8.5分到現今的8.6分,目前坐穩近兩年來最高分港劇之位是毫無懸念了。不少網友稱讚,「《白色強人》告訴我們,TVB醫療劇還是拿得出手的」「應該是預定年度最佳港劇了」。
  • 《白色強人》8.6分難以打動人心,昔日TVB人間煙火氣不在
    昔日TVB的職場劇是最具有職業特徵和生活質感的現實與戲劇的結合體。但是,隨著這股子「性冷感」風潮的興起,當初律政,刑偵和醫療三大支柱型職場劇,也變得越來越像一群互相不認識的人在樣板間裡尬聊的實驗派話劇了。
  • 填補湖南衛視天坑收視,豆瓣開分8.6,沒大咖無流量也能這麼強?
    填補湖南衛視天坑收視,豆瓣開分8.6,沒大咖無流量也能這麼強?譚松韻,張新成,宋威龍主演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開播就拯救了湖南衛視持續大半年的低迷收視,開播兩天豆瓣評分達到8.6的高分,每天也不缺熱搜,可謂是收視口碑都不缺,沒有大咖流量加持,《以家人之名》憑什麼叫好又叫座?
  • 《急診科醫生》領銜國產醫療劇「翻紅」
    醫療劇是早期的舶來概念,相比美劇日劇在醫療題材上的各有所長,中國醫療題材的發展則要坎坷得多——以2002年的《永不放棄》來算,國產醫療劇也只將將走過了18年,在國產劇60年的長河中發源尤晚。據一點劇讀不完全統計,截止2019年播出的國產醫療劇僅19部,一年僅僅平均一部;口碑層面更是佳作頻出,以豆瓣評分來看便有4部8分以上作品,其中《無限生機》評分高達9.2分,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 豆瓣8.9分!這部《白色巨塔》水準的醫療劇,男主角演技神了!
    在李秉憲、金泰梨主演的《陽光先生》漸入佳境之際,又一部韓劇佳作引爆口碑,曹承佑加李棟旭主演的《Life》,正宗的醫療劇,豆瓣8.9分。去年追過《秘密森林》的觀眾,應該會喜歡這部《Life》,就因為兩個人的名字:主演曹承佑和編劇李秀妍。
  • 今天你劇荒了嗎?豆瓣8.6分以上高分電視劇集錦,快來追劇吧!
    一.美劇:豆瓣8.6分以上1 老友記 第一季 (豆瓣) 9.6分 111470人評價2 兄弟連 (豆瓣) 9.5分 52713人評價3 生活大爆炸 第一季 (豆瓣) 9.4分 170153人評價4 成長的煩惱 第一季 (豆瓣) 9.4分 41151人評價5 權力的遊戲 第一季
  • 25年國產醫療劇盤點:高口碑作品斷層,偶像化能成爆款出路嗎?
    國產醫療劇共有30部,豆瓣評分均值為7分,在8分以上的共有5部。其中2010年之前有11部播出,2011年至今共有19部醫療劇播出。具體來看2010年之前的醫療劇表現,如下圖所示,在數量方面,2005年醫療劇迎來小爆發,有3部作品播出。在口碑方面,除了3部作品沒有豆瓣評分,1部作品評分為6.2分,其餘作品豆瓣評分均在7分以上,甚至有4部作品超過8分,分別為《永不放棄》《無限生機》《生命的顏色》和《醫者仁心》。
  • 爆紅劇「白色強人」,扒一扒香港醫療不為人知的秘密
    圖:《白色強人》海報 一經播出,就迎來了不少好評,就連豆瓣上的評分都高達8.6分:圖:豆瓣截圖 記得小時候超愛看的港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豆瓣上也只是8.7分:  與同主題的影視作品對比,《白色強人》更偏向以醫生為中心的職場劇,以醫療改革為主線,突出香港醫療的特色與行業中所存在的弊端。
  • 都是9分+!國產醫療劇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為什麼我們總是拍不出頂級的國產醫療劇?從2001年的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開始,將近20年,破8分的國產醫療劇未及兩位數,同為鄭曉龍執導、最近因為「神預言」新冠狀病毒再度走紅的《急診科醫生》,豆瓣評分也僅為6.6
  • TVB力作《白色強人》,又打臉多少活在愛情中的職場劇?
    在瘋子看來,《白色強人》其實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醫療劇。 所以《白色強人》的出現,並沒有太多新穎之處。醫生治病救人,展現專業知識和醫療水平;與前妻、同事共事,刻畫出職場的暗流湧動。但這些在以往的醫療劇中都有體現。
  • 國產醫療劇需要的不僅僅是「神預言」
    在此環境下,醫療題材的相關影視內容也成為當下熱點議題,一批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其中,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紀錄片《中國醫生》以黑馬之姿引發網友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3分的好評。而在劇集領域,引起輿情沸點的,卻是因為神預言「新型冠狀病毒」、豆瓣6.1的《急診科醫生》。
  • 港劇馬國明郭晉安《白色強人》,再次證明tvb是港味好劇保證
    喜歡看香港電視劇的推薦一個新劇,白色強人,小編追了2集,感覺TVB最近的劇質量真的可以。
  • 國產醫療劇如何才能更好地講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圖為國產醫療劇《急診科醫生》在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搏鬥的這場戰鬥中,一線醫護人員的身影和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醫療題材的國產劇再度受到關注,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國產劇如何更好地講述白衣天使的故事?醫療劇是近些年來電視螢屏上惹人注目的國產劇類型之一。
  • 豆瓣評分8.6以上的韓劇,拯救劇荒 !
    每個分類都是有規則的,這是分享帖,不是排名帖分類規則:統計每部劇前三季進入排名的情況,每部劇只記入一次韓劇:豆瓣8.6分以上且評價人數大於10000人) 9.4分 77146人評價) 9.4分 30372人評價
  • 天狗:最不該被遺忘的豆瓣8.6分國產電影
    《天狗》海報在泮源村發生一樁兇殺案,有錢有勢的孔家三兄弟被人槍殺《天狗》劇照進村第一天他受到全村人的熱烈歡迎,男女老少都擁在路兩旁給他鼓掌《天狗》劇照可村民覺得這是李天狗變相提升賄賂金額的表現,同時也觸及到了全村人的利益
  • 還在吐槽國產醫療劇?豆瓣9.5,告訴你什麼才是好劇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我們已經記不清這一輩子要和醫院,醫生護士打多少次交道了,因此這一類的劇總是不可少的。近些年來,國內的醫療劇不斷創新,比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心術》《青年醫生》等。同樣以醫療為題材,美劇更強調感官上的刺激,讓人直視恐懼;而日劇則更側重於背後蘊藏的人性力量,讓人體會到社會的不公和生命的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