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的暴力升級、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奮戰在一線、以醫心庇護生命,而生命安全還得不到保障的醫護人員,成為大眾的焦點。在此環境下,醫療題材的相關影視內容也成為當下熱點議題,一批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其中,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紀錄片《中國醫生》以黑馬之姿引發網友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3分的好評。而在劇集領域,引起輿情沸點的,卻是因為神預言「新型冠狀病毒」、豆瓣6.1的《急診科醫生》。
在一眾平均分高達9.2分的小製作小成本的國產醫療紀錄片面前,國產醫療劇剛過及格線的成績實在有些「自慚形穢」,難道醫療劇「出圈」只能是依靠「神預言」嗎?我們為什麼拍不出頂級的國產醫療劇呢?
「醫療劇」是一個舶來的劇集類型,最早起源於美國。從1986年的單本電視劇《希波克拉底誓言》來算,這一類型在中國已經發展了34年,但發展較慢。據不完全統計,國產醫療劇上線播出的劇集僅30部,引起高聲量、高口碑的劇集更是寥寥無幾。從誕生至今,國產醫療劇可以分為三個發展時期。
1986年至2004年是醫療劇的萌芽期,播出的劇集只有6部,同時在創作上也不太成熟,大都改編自真實事件、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醫療劇比如《婦產醫生》《兒科醫生》等劇集,都著眼於例如醫患糾紛、醫療改革等較大的社會問題,對「醫生」個體的關注並不太突出。
2005年至2009年是國產醫療劇發展期,可以說在這一時期,醫療劇開始真正在國產劇類型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以《急救生活》《柳葉刀》《無限生機》為例,劇集都帶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味。但與此同時,大量的批判也走向了極端,矯枉過正,給觀眾帶來了過分悲觀的價值導向。
從2010年開始,醫療劇蓬勃發展,期間迎來了幾波爆發小高潮,劇集創作也開始更加迎合年輕化觀眾的口味。醫療劇從最初青睞實力派演員李幼斌、江珊、尤勇等向陸毅、王珞丹、白百合、賈乃亮、羅雲熙等新生力量靠近,故事走向也越來越青春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醫療劇也開始步入頭部行列,《心術》《急診科醫生》《外科風雲》等劇集也成為了當年的「全民」劇。
通過表格也可以看到,與穩步提升的數量不同,醫療劇的口碑肉眼可見的在下滑,產出數量最多的成熟期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僅有《醫者仁心》《心術》兩部,甚至有不少劇集跌破紅線,邁入不及格的大門。
接下來的2020年,《謝謝你醫生》《餘生,請多指教》《一起深呼吸》《小大夫》,將在今年播出。人們在期待的同時,也為之深深感到擔憂——除了「神預言」、年輕醫生們花樣戀愛,我們還能在醫療劇裡看到什麼?
最近,國產醫療劇再次得到了人們的關注,甚至《急診科醫生》全網翻紅:在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高達11.2億,抖音上片段播放量達到15.3億,B站網友自製視頻最高播放量達62.5萬,但似乎其口碑並沒有搭上高熱度的快車,最受人們關注的依然是劇中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神預言」。這樣的「翻紅」,對國產醫療劇來說,並不是什麼褒獎,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悲哀。
那麼我們的國產醫療劇,到底還缺什麼?
事實上,細數近年來的醫療劇,收視好熱度高的劇集不少,但若談及高口碑質量的劇集,卻乏善可陳。即使是疫情環境將其再次推到大眾眼前,最終還是因為漏洞百出的專業錯誤,披著「醫療」外衣戀愛等,成為了一場「看了一個假醫療劇」的「吐槽大會」。
比如《產科男醫生》第一集就上演的離奇「麻將療法」,一度被認為無法順產的昏迷產婦在一陣「碰!吃!和了!」的吶喊聲中成功分娩,讓一眾觀眾大跌眼鏡。就連出自「國劇門面」正午陽光的《外科風雲》,在專業性上也讓人不忍直視。用未帶手套的手直接觸碰無菌服,把白大褂當風衣穿、護士帶著耳釘進手術室、進手術室不戴口罩、醫生洗完手後用手去關水龍頭等等,自開播以來,觀眾對該劇的不夠專業吐槽就沒有停過。
醫療題材電視劇固然不承擔醫學教科書的功能,但至少不應該傳播錯誤的醫學知識。這些專業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一部醫療劇的整體質量。而反觀醫療劇製作較為成熟的美劇,無論是《實習醫生格蕾》還是《芝加哥急救》都是嚴格遵循「雙P」敘事模式標準——pro-fessional(專業化)&personal(人性化)進行創作,拍攝前經過相關醫療機構的審核和培訓,從而使所有演員看起來如同真正的醫生一般專業,劇中引用的病例和醫學術語也做到極其精確。
由此可見,兼具專業性和觀賞性,是國產醫療劇需要努力的方向。
近幾年的醫療劇,被吐槽得到最多的,就是情感線了。在醫療劇中容納「青春偶像」、「都市情感」等元素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諸多劇中「行業」僅僅成為所謂醫療劇故事的外殼,其實質還是情感故事,這顯然有本末倒置之嫌。
在《急診科醫生》裡,看王珞丹和張嘉譯「蘿莉愛大叔」,在《外科風雲》裡,看靳東和白百合在辦公室用手術刀修眉,在《產科男醫生》裡,看賈乃亮和李小璐表演土味情話……無論點開哪部醫療劇,看到的都是打著「醫療」幌子談戀愛、陳詞濫調的都市愛情。
而長青醫療劇《實習醫生格蕾》在專業和情感的處理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鑑。作為一部播出了十四季的劇集,包含在劇中的人性、醫患關係,情感在生死關頭的拷問是吸引觀眾的關鍵所在。這部劇幾乎每一集都穿插了情感戲,但情感張弛有度,不喧賓奪主。而這些,都會讓枯燥的醫學術語和人物形象生動地「立」起來,使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人也深愛這部劇。
並非以「醫療」作為背景就能稱為「醫療劇」,醫療劇立足之本在於情節邏輯的專業化,劇情中凸顯出職業範。當然,醫療劇也並不是不能摻雜感情,而是在保證故事主線清晰有理的前提下,適當融入情感戲份,並且劇集始終不脫離職業和人性的主題。
無論是從抗疫一線還是在《中國醫生》《人間世》等紀錄片中,人們看到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同樣,也看到了這一群體表現出真實的無助和脆弱,而這些似乎都是我們在醫療劇中看不到的東西。
在醫療劇中,醫生通常都是「英雄化」、「精英化」的「扁平人物。然而,這樣的套路放在如今,不僅是對「醫生」這個群體片面的呈現,對於最能反映出社會現實、直面社會矛盾的醫療劇來說,也不再是一個理想化的創作方向了。
國產醫療劇中,通常醫生形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刻意將醫生形象拔高,過分追求完美主義導致現實主義缺失,如《醫者仁心》中鍾立行多次放棄個人發展機會投身國內醫療事業;歸國醫生江小琪不僅當場搶救偷自己錢包的小偷,還墊上其所有的醫療費,看得一眾網友大呼「王珞丹請你停下你墊錢的手」。諸如此類臉譜化的人物,壓縮了凸現角色個性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實性。
另一類就是年輕的「精英化」醫生,白大褂不僅是醫生的穿著,更是收穫少男少女心的利器。於是從2010年之後,一大批「年輕貌美帥氣」的演員,成為了近十年來醫療劇的主角。無論是《長大》裡的周明還是《兒科醫生》裡的申赫、唐雨家,都青春靚麗,醫療技術了得,心懷大愛,給觀眾一種醫生都是精英收入高且不累的印象。
正因為國產醫療劇忽略了對這個職業的客觀描述,以及對「人」本身的性格塑造,不僅讓觀眾吐槽不已,更是讓其形成對這一職業的刻板印象。而這樣的處理方式,無論是從創作層面還是從社會層面,都不是一條好的道路。
通過這次疫情,希望能夠引起創作者們的思考,畢竟一部好的醫療劇不僅能鏡鑑現實,也能讓觀眾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我們期待著武漢櫻花早日開放,同樣也期待國產醫療劇早日迎來春暖花開。
— THE END —
作者 | 楊倪
編輯 | 楊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