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劇需要的不僅僅是「神預言」

2021-03-03 影視產業觀察

醫患關係的暴力升級、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奮戰在一線、以醫心庇護生命,而生命安全還得不到保障的醫護人員,成為大眾的焦點。在此環境下,醫療題材的相關影視內容也成為當下熱點議題,一批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其中,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紀錄片《中國醫生》以黑馬之姿引發網友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3分的好評。而在劇集領域,引起輿情沸點的,卻是因為神預言「新型冠狀病毒」、豆瓣6.1的《急診科醫生》。

在一眾平均分高達9.2分的小製作小成本的國產醫療紀錄片面前,國產醫療劇剛過及格線的成績實在有些「自慚形穢」,難道醫療劇「出圈」只能是依靠「神預言」嗎?我們為什麼拍不出頂級的國產醫療劇呢?

「醫療劇」是一個舶來的劇集類型,最早起源於美國。從1986年的單本電視劇《希波克拉底誓言》來算,這一類型在中國已經發展了34年,但發展較慢。據不完全統計,國產醫療劇上線播出的劇集僅30部,引起高聲量、高口碑的劇集更是寥寥無幾。從誕生至今,國產醫療劇可以分為三個發展時期。

1986年至2004年是醫療劇的萌芽期,播出的劇集只有6部,同時在創作上也不太成熟,大都改編自真實事件、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醫療劇比如《婦產醫生》《兒科醫生》等劇集,都著眼於例如醫患糾紛、醫療改革等較大的社會問題,對「醫生」個體的關注並不太突出。

2005年至2009年是國產醫療劇發展期,可以說在這一時期,醫療劇開始真正在國產劇類型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以《急救生活》《柳葉刀》《無限生機》為例,劇集都帶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味。但與此同時,大量的批判也走向了極端,矯枉過正,給觀眾帶來了過分悲觀的價值導向。

從2010年開始,醫療劇蓬勃發展,期間迎來了幾波爆發小高潮,劇集創作也開始更加迎合年輕化觀眾的口味。醫療劇從最初青睞實力派演員李幼斌、江珊、尤勇等向陸毅、王珞丹、白百合、賈乃亮、羅雲熙等新生力量靠近,故事走向也越來越青春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醫療劇也開始步入頭部行列,《心術》《急診科醫生》《外科風雲》等劇集也成為了當年的「全民」劇。

通過表格也可以看到,與穩步提升的數量不同,醫療劇的口碑肉眼可見的在下滑,產出數量最多的成熟期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僅有《醫者仁心》《心術》兩部,甚至有不少劇集跌破紅線,邁入不及格的大門。

接下來的2020年,《謝謝你醫生》《餘生,請多指教》《一起深呼吸》《小大夫》,將在今年播出。人們在期待的同時,也為之深深感到擔憂——除了「神預言」、年輕醫生們花樣戀愛,我們還能在醫療劇裡看到什麼?

最近,國產醫療劇再次得到了人們的關注,甚至《急診科醫生》全網翻紅:在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高達11.2億,抖音上片段播放量達到15.3億,B站網友自製視頻最高播放量達62.5萬,但似乎其口碑並沒有搭上高熱度的快車,最受人們關注的依然是劇中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神預言」。這樣的「翻紅」,對國產醫療劇來說,並不是什麼褒獎,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悲哀。

那麼我們的國產醫療劇,到底還缺什麼?

事實上,細數近年來的醫療劇,收視好熱度高的劇集不少,但若談及高口碑質量的劇集,卻乏善可陳。即使是疫情環境將其再次推到大眾眼前,最終還是因為漏洞百出的專業錯誤,披著「醫療」外衣戀愛等,成為了一場「看了一個假醫療劇」的「吐槽大會」。

比如《產科男醫生》第一集就上演的離奇「麻將療法」,一度被認為無法順產的昏迷產婦在一陣「碰!吃!和了!」的吶喊聲中成功分娩,讓一眾觀眾大跌眼鏡。就連出自「國劇門面」正午陽光的《外科風雲》,在專業性上也讓人不忍直視。用未帶手套的手直接觸碰無菌服,把白大褂當風衣穿、護士帶著耳釘進手術室、進手術室不戴口罩、醫生洗完手後用手去關水龍頭等等,自開播以來,觀眾對該劇的不夠專業吐槽就沒有停過。

醫療題材電視劇固然不承擔醫學教科書的功能,但至少不應該傳播錯誤的醫學知識。這些專業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一部醫療劇的整體質量。而反觀醫療劇製作較為成熟的美劇,無論是《實習醫生格蕾》還是《芝加哥急救》都是嚴格遵循「雙P」敘事模式標準——pro-fessional(專業化)&personal(人性化)進行創作,拍攝前經過相關醫療機構的審核和培訓,從而使所有演員看起來如同真正的醫生一般專業,劇中引用的病例和醫學術語也做到極其精確。

由此可見,兼具專業性和觀賞性,是國產醫療劇需要努力的方向。

近幾年的醫療劇,被吐槽得到最多的,就是情感線了。在醫療劇中容納「青春偶像」、「都市情感」等元素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諸多劇中「行業」僅僅成為所謂醫療劇故事的外殼,其實質還是情感故事,這顯然有本末倒置之嫌。

在《急診科醫生》裡,看王珞丹和張嘉譯「蘿莉愛大叔」,在《外科風雲》裡,看靳東和白百合在辦公室用手術刀修眉,在《產科男醫生》裡,看賈乃亮和李小璐表演土味情話……無論點開哪部醫療劇,看到的都是打著「醫療」幌子談戀愛、陳詞濫調的都市愛情。

而長青醫療劇《實習醫生格蕾》在專業和情感的處理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鑑。作為一部播出了十四季的劇集,包含在劇中的人性、醫患關係,情感在生死關頭的拷問是吸引觀眾的關鍵所在。這部劇幾乎每一集都穿插了情感戲,但情感張弛有度,不喧賓奪主。而這些,都會讓枯燥的醫學術語和人物形象生動地「立」起來,使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人也深愛這部劇。

並非以「醫療」作為背景就能稱為「醫療劇」,醫療劇立足之本在於情節邏輯的專業化,劇情中凸顯出職業範。當然,醫療劇也並不是不能摻雜感情,而是在保證故事主線清晰有理的前提下,適當融入情感戲份,並且劇集始終不脫離職業和人性的主題。

無論是從抗疫一線還是在《中國醫生》《人間世》等紀錄片中,人們看到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同樣,也看到了這一群體表現出真實的無助和脆弱,而這些似乎都是我們在醫療劇中看不到的東西。

在醫療劇中,醫生通常都是「英雄化」、「精英化」的「扁平人物。然而,這樣的套路放在如今,不僅是對「醫生」這個群體片面的呈現,對於最能反映出社會現實、直面社會矛盾的醫療劇來說,也不再是一個理想化的創作方向了。

國產醫療劇中,通常醫生形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刻意將醫生形象拔高,過分追求完美主義導致現實主義缺失,如《醫者仁心》中鍾立行多次放棄個人發展機會投身國內醫療事業;歸國醫生江小琪不僅當場搶救偷自己錢包的小偷,還墊上其所有的醫療費,看得一眾網友大呼「王珞丹請你停下你墊錢的手」。諸如此類臉譜化的人物,壓縮了凸現角色個性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實性。

另一類就是年輕的「精英化」醫生,白大褂不僅是醫生的穿著,更是收穫少男少女心的利器。於是從2010年之後,一大批「年輕貌美帥氣」的演員,成為了近十年來醫療劇的主角。無論是《長大》裡的周明還是《兒科醫生》裡的申赫、唐雨家,都青春靚麗,醫療技術了得,心懷大愛,給觀眾一種醫生都是精英收入高且不累的印象。

正因為國產醫療劇忽略了對這個職業的客觀描述,以及對「人」本身的性格塑造,不僅讓觀眾吐槽不已,更是讓其形成對這一職業的刻板印象。而這樣的處理方式,無論是從創作層面還是從社會層面,都不是一條好的道路。

通過這次疫情,希望能夠引起創作者們的思考,畢竟一部好的醫療劇不僅能鏡鑑現實,也能讓觀眾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我們期待著武漢櫻花早日開放,同樣也期待國產醫療劇早日迎來春暖花開。

— THE END —

作者 | 楊倪

編輯 | 楊倪

相關焦點

  •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火了,國產醫療劇再翻紅
    由於成功「預言」了新型管狀病毒,《急診科醫生》帶火了國產醫療劇,可是在這場抗疫戰爭結束後,2020年還會有另一部國產醫療劇爆款嗎?這一切可能取決於:國產醫療劇,能夠治好自己的懸浮病嗎?被神預言帶火的《急診科醫生》,能教會國產劇什麼?1月24日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向湖北武漢電視臺捐贈10部優秀電視劇版權,其中便包括了《急診科醫生》。
  •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而翻紅 醫療劇或將迎大爆發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疫情而翻紅   醫療劇或將迎來大爆發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最近,三年前播出的醫療劇《急診科醫生》由於劇情「神預言」疫情而翻紅,紀錄片《中國醫生》在豆瓣獲得9.3高分,2013年的紀錄片《非典十年祭》也成為網友熱議話題
  •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火了,楊紫肖戰楊冪誰帶國產醫療劇再翻紅?
    由於成功「預言」了新型管狀病毒,《急診科醫生》帶火了國產醫療劇,可是在這場抗疫戰爭結束後,2020年還會有另一部國產醫療劇爆款嗎?這一切可能取決於:國產醫療劇,能夠治好自己的懸浮病嗎?被神預言帶火的《急診科醫生》,能教會國產劇什麼?
  • 神劇!《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疫情,還有哪些醫療劇值得推薦?
    受疫情困擾,足不出戶的人們開啟了瘋狂刷劇模式,一部2017年播出的老劇《急診科醫生》也就此火了起來,在這部由張嘉譯、王珞丹等主演的醫療行業劇中,人們發現它居然神預言了「新型冠狀病毒」,文藝作品和現實的交相呼應讓它迅速刷爆各社交平臺,觀眾也對醫療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繼而發現,在強烈的需求下,高質量的國產醫療劇並不多,很多醫療劇打著行業劇的旗號開播,但隨著劇情的展開,它們始終還是回歸到了愛情劇的本質
  • 觀眾需要什麼樣的國產醫療劇?
    作者 / 喬苗兒新冠疫情爆發,2017年的《急診科醫生》因劇中情節「神預言
  • 《急診科醫生》領銜國產醫療劇「翻紅」
    隨著片段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名詞出現、劇中「封城」等操作在現實中「被實踐」,雖不乏網友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和此次疫情的區別,但並不妨礙該劇被稱之為「神預言」,也讓其迅速刷爆各社交平臺。醫療劇是早期的舶來概念,相比美劇日劇在醫療題材上的各有所長,中國醫療題材的發展則要坎坷得多——以2002年的《永不放棄》來算,國產醫療劇也只將將走過了18年,在國產劇60年的長河中發源尤晚。
  • 《急診科醫生》「翻紅」,疫情下的醫療劇是病毒的「預言家」嗎
    隨著片段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名詞出現、劇中「封城」等操作在現實中「被實踐」,雖不乏網友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和此次疫情的區別,但並不妨礙該劇被稱之為「神預言」,也讓其迅速刷爆各社交平臺。醫療劇是早期的舶來概念,相比美劇日劇在醫療題材上的各有所長,中國醫療題材的發展則要坎坷得多——以2002年的《永不放棄》來算,國產醫療劇也只將將走過了18年,在國產劇60年的長河中發源尤晚。
  • 「預言」疫情的這部神劇除外,還有什麼醫療劇厲害?
    大家好,最近一部2017年國產電視劇,因為劇中有「疫情隔離」等劇情和臺詞而再度引發大眾關注,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醫療題材的電視劇吧。國產劇中,醫療劇產量不算高但早年還是有過一批良心之作的如同樣由鄭曉龍執導的《永不放棄》以及《醫者仁心》。而近年影響力比較大的應該就是12年的《心術》了。
  • 國產醫療劇醫生形象盤點:「神性」比不上「人性」,專業不能為偶像「鑲邊」
    在「神預言」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急診科醫生》中,對該類角色早已經駕輕就熟的張嘉譯再一次飾演了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好角色不能「造神」,醫生也有「七情六慾」縱觀國產醫療劇,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作品對於「醫生」這一形象的刻畫局限在「完美化」、「天使化」的固有套路,一味的追求「高大全」:他們不爭名逐利,不計較得失,甚至沒有常人的脆弱彷徨。
  • 25年國產醫療劇盤點:高口碑作品斷層,偶像化能成爆款出路嗎?
    經典國產醫療劇有何成功經驗?被偶像化的醫療劇前景如何?文|蘇蘇來源 | Vlinkage當下,最受關注的人群便是醫生,以醫生為主體的醫療劇也再次受到關注,尤其是近日在網際網路上刷屏的《急診科醫生》,因「神預言」了冠狀病毒而翻紅。
  • 這麼多經典的醫療劇不可錯過,從國產劇到日劇美劇,你最愛哪一部
    因為不能出門,很多人都宅在家裡看劇。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很多的醫療劇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一些曾經熱播的醫療劇也再次引發熱議。比如《急診科醫生》,這部劇因為神預言了冠狀病毒而再次翻紅,在劇中,醫生憑藉職業敏感,很快發現了新的病毒,並迅速做出了反應,隔離了急診室,救治了病人,疫情的來源也很快就知道了。
  • 國產醫療劇,成功的為何只有「老中醫」?
    不過開播以來,《女醫明妃傳》卻沒有《大長今》那種風靡亞洲的認同度,雖然收視率挺高,相伴而來的卻是一大波吐槽,這倒與以往的國產醫療劇同病相憐。醫療劇算是電視界鐵板題材,美劇、日劇、韓劇以及港劇、臺劇中都有很多讓劇迷念念不忘的經典醫生形象。遺憾的是,大陸現代醫療劇儘管產量高,這兩年甚至有井噴的趨勢,然而,立得住的醫生形象幾乎一個都沒有。
  • 《阿基拉》:不僅僅是神預言
    如果看了影評,對原片感興趣,又找不到資源的話,給大家推薦一個公眾號「分派電影」,需要請移步自取。提起日本動畫電影,就繞不開四位大師:追求大自然和朦朧愛情題材,清新浪漫的宮崎駿;對於宮崎駿,我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因此接下來我打算講講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其他三位,各挑一部作品來以小見大。
  • 國產醫療劇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為什麼我們總是拍不出頂級的國產醫療劇?從2001年的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開始,將近20年,破8分的國產醫療劇未及兩位數,同為鄭曉龍執導、最近因為「神預言」新冠狀病毒再度走紅的《急診科醫生》,豆瓣評分也僅為6.6
  • 疫情過後,你還會想看醫療劇嗎?
    與此同時,一部2017年首播、豆瓣6分上下的國產醫療劇,卻頂著「預言神劇」的名頭意外翻紅。不看不知道,該劇「神預言」的竟不止疫情,在第一集的醫鬧情節中,一名配角死在了闖入者的刀下。場面血腥,不免令人聯想到民航總醫院殺醫案。
  • 國產醫療劇如何才能更好地講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圖為國產醫療劇《急診科醫生》在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搏鬥的這場戰鬥中,一線醫護人員的身影和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醫療題材的國產劇再度受到關注,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國產劇如何更好地講述白衣天使的故事?醫療劇是近些年來電視螢屏上惹人注目的國產劇類型之一。
  • 優秀國產醫療劇,最後幾部注意避雷!
    《急診科醫生》也算是今年國產醫療劇的良心作品,尤其每一集結尾都會普及醫療知識,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感情戲,不少急診科醫生看完這部劇都感嘆,我們下班都沒時間談戀愛,你們居然上班談?神經外科優秀代表作《心術》《心術》絕對是繼《無限生機》之後國產醫療劇又一巔峰之作,這部劇是最著重描寫醫患關係的作品,性格迥異的幾位醫生不同的工作角度,這部劇整體緊張中帶輕鬆,因為當年看過這部劇而買過同名小說,小說以鄭艾平的日記形式展開,新穎而有代入感!
  • 7部超8分的國產醫療劇!張嘉譯陶虹作品上榜,第一名高達9.2分
    劇中關於「新型冠狀病毒」 「封城」等神預言,頻上熱搜,因此更是在各大衛視黃金檔重播。 不過,由於劇中「蘿莉愛大叔」的感情線,男女主「聖父聖母」等缺陷,在豆瓣僅獲得6.1分的及格分。
  • 6.1分《急診科醫生》靠神預言口碑逆襲,兩年後終於有人看懂了
    醫療劇作為一個特殊的電視劇門類,在其他國家影響極大,也造就了不少經典劇集。比如日劇《白色巨塔》、美劇《實習醫生格蕾》、韓劇《順風婦產科》等等,都能在生活化的敘事方式中讓觀眾掌握到不少醫學知識。而國內的醫療劇,相對來說發展就比較緩慢了,直到2012年的《心術》開始,醫療劇才作為一個真正的門類出現。
  • 疫情當前,醫療影視佳作成「剛需」
    疫情期間,2017年播出的醫療劇《急診科醫生》由於劇情「神預言」而翻紅,該劇第26、27集,王珞丹飾演的江曉琪接診了兩名有非洲旅行史的病毒感染者,患者有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醫院迅速採取隔離病人、封鎖急診室等措施。與此同時,紀錄片《中國醫生》在豆瓣獲得9.3的高分,2013年的紀錄片《非典十年祭》也成為網友熱議話題。對許多隔離在家的觀眾來說,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成了「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