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劇醫生形象盤點:「神性」比不上「人性」,專業不能為偶像「鑲邊」

2021-02-11 Vlinkage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一批又一批的醫護人員奔向了抗疫第一線,成為了平凡年代最動人的英雄「逆行者」,讓普通民眾第一次對醫護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有了深刻的認知。

在影視劇當中,醫護工作者也是非常值得創作者去用心塑造的群體,過往電視螢屏上「仁心仁術」的醫生形象,不但豐富了我們對這一群體的客觀認知,同時也成為了一道難得的橋梁,促使每個走進醫院的人都能更加的理解、感激醫護人員,有著不言而喻的社會意義。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國產醫療劇中經典的醫生形象,同時通過成功醫生角色的塑造經驗總結該類人物的創作方法論。

有人嚴肅沉穩,有人詼諧幽默

《心術》 霍思邈


作為國產醫療劇的巔峰之作,《心術》既有嚴肅厚重的基調,也不乏輕鬆幽默的細節。吳秀波飾演的神經外科醫生霍思邈,就是劇中這抹明亮色調的主要來源,打破了電視熒幕上醫生一貫冷峻緊張,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

劇中霍思邈身為功臣之後,不僅家世不凡,在專業上更是成績斐然,生性風流倜儻的他經常在工作間隙與護士們「油腔滑調」的插科打諢,還借著職務的便利追求患者的漂亮女兒。雖然表面上看著不那麼「正經」,但霍思邈的內在毫無疑問是一個豁達通透的人,善良而不「聖母心」泛濫,一直秉持著救死扶傷的天職。他會在識破患者家屬的偽善後,拒絕開刀手術的醫療方案,也會在自己收入並不多的情況下贊助貧困病人,幫孤寡患者購買生活用品,儘自己可能讓每一個病人都有尊嚴、有質量地活著。

可以說這一角色既體現了醫生的「仁心仁術」,也描摹了他們接地氣的生活狀態,沒有高高在上的冰冷感,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情。

 

《外科風雲》 莊恕


《外科風雲》中的莊恕在一開場可以說是一個近乎完美的醫生形象——歸國的美籍華裔胸外科權威專家,職業技能是BUG級別的存在,睿智冷靜,面對患者時會換位思考,非常有方式方法。

但其實莊恕的身上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在30年前的一場醫療事故中,他的母親被冤枉成責任人,一系列連鎖反應之下,妹妹走失,母親去世,一個家庭支離破碎。埋藏在身體裡的仇恨讓他背負著沉重的心結,對人有一種天生的戒備感,難以輕易敞開心扉,彬彬有禮的外殼之下有著常人看不見的敏感和脆弱,而他回到仁和醫院的目的也是為了尋找當年的真相併復仇。

總的來看,這一角色在堅持醫者的職業操守,無私為病人排憂解難的同時,也有作為「復仇者」精心謀劃、步步為營的「腹黑」一面,這種設定也讓莊恕的形象比之普通醫生更加豐富立體,具有鮮明的層次感。

《急診科醫生》何建一


在「神預言」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急診科醫生》中,對該類角色早已經駕輕就熟的張嘉譯再一次飾演了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在醫院中,急診科不同於其他科室,是救助傷患的第一線,每一個醫生都是在死神手裡爭分奪秒的搶奪生命,這種環境也造就了何建一的專業冷靜和沉穩持重,但除了醫術高超、不苟言笑之外,他細膩認真、敬畏生命的一面也打動了不少觀眾。

為了理解患者把生命交到醫生手中的惶恐,何建一會親自去嘗試躺在手術臺上的感受,並且選擇在手術之前握一下患者的手,以撫慰他們的心情。在遇見精神病患者手持刀具劫持醫生與警察對峙時,他會在穩定歹徒情緒的同時一再要求警察不要開槍,只因為在醫生眼裡,所有生命都應該被尊重。正如他對實習生所說的,在患者心中,我們就是和死神鬥爭的神,所以更要撐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何建一這個角色讓觀眾們真正看到了,「醫生」這兩個字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稱號,而是一種關於生命的崇高信仰。

 

《長大》 葉春萌


和上面三個非常成熟的醫生角色不同,《長大》中的葉春萌是一個生長在小鎮初出茅廬的「菜鳥醫生」。雖然她聰明勤奮、堅韌執著,在專業上一點就透,卻總是因為橫衝直撞、愛管閒事的個性惹出一堆麻煩,從而被「魔鬼導師」周明刻薄刁難,「慘無人道」的訓練方式層出不窮:末位淘汰制、罰跑5000米、72小時On call輪值等等。

除此之外,因為鋒芒太露被同事嫁禍,手術失敗被病人家屬責怪,這些都是一名外科實習生想要蛻變為成熟外科醫生的必經之路。好在,持之以恆的努力讓葉春萌最終在考核中拔得頭籌,贏得了老師和競爭對手的認可與尊重。這一角色最動人的地方就是完整的呈現實習醫生「從懵懂到專業」的成長性,也客觀反映了國家要培養一個醫生是多麼的不容易。

好角色不能「造神」,

醫生也有「七情六慾」

縱觀國產醫療劇,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作品對於「醫生」這一形象的刻畫局限在「完美化」、「天使化」的固有套路,一味的追求「高大全」:他們不爭名逐利,不計較得失,甚至沒有常人的脆弱彷徨。這種脫離現實的塑造方式反而顯得人物浮於平面,不夠豐滿,其實對於醫生而言,理解遠比讚美來的重要,影視作品的刻意「拔高」並不利於大眾去客觀真實的了解這一群體,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與他們共情,給他們以長久公正的看待。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與欲望,會自私、會犯錯,醫生也不例外。好在近年來一些國產醫療劇已經開始在角色的豐富性和人物弧光上做出探索與突破,《心術》中嬉笑怒罵、鮮活有趣的霍思邈,《外科風雲》中身負家仇,難以解開心結的莊恕,都是區別於一般刻板扁平醫生形象的正面例子。

但總體來看,國產劇對醫生形象的塑造還處在「缺乏創新」的保守階段。相比之下,海外醫療劇早就「放開手腳」,不拘束於塑造光鮮亮麗、嚴肅正經、心懷大愛的「仁醫」,浮現出了很多不完美卻經典的角色。例如,《豪斯醫生》中邋遢跛腳,憤世嫉俗,認為病人所說的病因都是胡扯的格雷戈.豪斯;《良醫》中身為醫學天才卻患有自閉症的肖恩;《白色巨塔》中沉迷於追求名譽和權力的財前五郎。

當然,由於中外醫療體系本身存在著一定差異,加之國產醫療劇有外在「審查紅線」的桎梏,所以海外醫療劇中經典的「汙點醫生」或者「復仇醫生」的形象對我們來說幾乎沒有參考性可言。但在如何把醫生角色塑造的更生動複雜這個問題上,我們或許可以向「距離」更近且擅長職業劇的TVB「取取經」。

在去年TVB的年度最佳製作醫療劇《白色強人》中,郭晉安飾演的楊逸滔幾乎得到了所有觀眾的好評。作為明成北醫院的副院長,該角色一出場就忠奸難辨,他為了解決公立醫院財政和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不惜採取一切手段銳意推動醫療改革,甚至以不為其妻子動手術來要挾意見相左的議員。但作為一個醫生,他又沒有丟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哪怕議員拒不妥協還是在最後時刻走進了手術室,甚至在發現改革最終將損害患者的利益與健康後,不惜親手毀掉自己之前的一切努力。這種多層次的鋪墊,讓人物既沒有丟掉擔當職業責任的大愛底色,又充滿了迷人的矛盾性,更加的有血有肉。

由此我們也不難總結出塑造深入人心醫生角色的方法論,那就是降下「調子」,不要「造神」,儘量去挖掘人物身上真實可觸碰的「人性」。

感情線切忌喧賓奪主,

偶像化未必輸掉口碑

2010年以後,我國的醫療劇開始走向「年輕化」的大趨勢,醫生角色不再像從前一樣大部分由演技精湛的中年戲骨出演,不少「青春貌美」的偶像演員開始涉足這一領域,成為了近十年來醫療劇中的主角。但是,這種趨勢在為醫療題材增加了內容上的寬度之外,也帶來了不可迴避的問題:白大褂成為了耍帥、收割少女心的利器,感情戲所佔篇幅越來越多,專業內容反而被放到了一邊,以至於這類醫療劇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更難以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不過從目前待播和正在拍攝中的劇集來看,「醫療+偶像」仍舊佔據著未來國產醫療劇的主流。楊冪、白宇主演的《謝謝你醫生》,肖戰、楊紫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陳曉、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都因為有流量藝人的加盟而引發了觀眾滿點的期待值。

那麼,如火如荼的醫療劇「偶像化」難道註定要贏了關注,輸掉口碑嗎?其實也並非如此,以最近大熱的高分紀錄片《中國醫生》為例,南京鼓樓醫院的醫生徐曄以不輸藝人的顏值吸粉無數,讓不少網友紛紛感慨,電視劇中的偶像型醫生原來真的有現實案例,但最終真正令觀眾動容的卻不僅僅是他帥氣的外表,而是他強大的專業技能,對待患者時如沐春風的態度,和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的醫者仁心。

由此可見,影視作品想要塑造一個經典的醫生角色,最重要的是刻畫他們在專業上的執著嚴謹,對信仰和責任不變的堅守,以及他們最真實的職業焦慮、人生選擇。即便加入感情線也只能是「錦上添花」,註定不能成為「主菜」,如果一旦把握不好比例喧賓奪主,必然會引起內容質量的滑坡和觀眾們的厭倦。而偶像演員們的加入更是一件禍福相依的事,醫生自帶的專業內核對演員本身的演技、內涵、生活積累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表演的過程中,說話方式、行為習慣、性格特徵等都要儘可能的去匹配職業的專屬特質,如果流量演員只能承擔起偶像劇男主的身份,讓「醫生」這一職業屬性成了可有可無的「鑲邊」,那呈現的終究還是一個失敗的醫生形象。

相關焦點

  • 國產醫療劇需要的不僅僅是「神預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醫療劇比如《婦產醫生》《兒科醫生》等劇集,都著眼於例如醫患糾紛、醫療改革等較大的社會問題,對「醫生」個體的關注並不太突出。2005年至2009年是國產醫療劇發展期,可以說在這一時期,醫療劇開始真正在國產劇類型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以《急救生活》《柳葉刀》《無限生機》為例,劇集都帶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味。
  • 觀眾需要什麼樣的國產醫療劇?
    綜合已經播出的醫療劇,試圖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醫療劇低產的原因;新冠疫情是否能夠成為刺激醫療劇生產創作的催化劑,急診、婦產、兒科、外科等為民眾熟知的科室之外,醫療劇還能講述哪些鮮為人知的醫療故事;國產醫療劇的「P+P模式」應如何完善。
  • 國產醫療劇,成功的為何只有「老中醫」?
    不過開播以來,《女醫明妃傳》卻沒有《大長今》那種風靡亞洲的認同度,雖然收視率挺高,相伴而來的卻是一大波吐槽,這倒與以往的國產醫療劇同病相憐。醫療劇算是電視界鐵板題材,美劇、日劇、韓劇以及港劇、臺劇中都有很多讓劇迷念念不忘的經典醫生形象。遺憾的是,大陸現代醫療劇儘管產量高,這兩年甚至有井噴的趨勢,然而,立得住的醫生形象幾乎一個都沒有。
  • 《急診科醫生》口碑平平 為何醫療劇層出不窮卻鮮少爆款?
    《急診科醫生》中,女主角江曉琪是美國歸來的醫學博士,回國也是要尋找父母在火災中去世的真相。回國後,他們都跟另外一位主角不打不相識,漸漸愛上了對方。國產醫療劇中常用的套路,不僅有「復仇」和「日久生情」橋段,「醫者不能自醫」也是一個很常見的橋段。
  • 《急診室醫生》口碑平平 為何醫療劇層出不窮卻鮮少爆款?
    另一方面,醫療劇本身極具話題性和社會性,涉及到醫患關係、醫療事故、醫療腐敗等多個社會熱點話題,人性、道德、法治等主題都在醫療劇中被反覆探討,這也使得醫療劇備受關注。作為一種類型劇,醫療劇的流行程度和刑偵劇不相上下,在各國長盛不衰。在日本和美國,都有大量高質量的醫療劇,兼具醫學專業內容和人文關懷。
  • 國產醫療劇如何才能更好地講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圖為國產醫療劇《急診科醫生》在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搏鬥的這場戰鬥中,一線醫護人員的身影和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醫療題材的國產劇再度受到關注,也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國產劇如何更好地講述白衣天使的故事?醫療劇是近些年來電視螢屏上惹人注目的國產劇類型之一。
  •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火了,國產醫療劇再翻紅
    由於成功「預言」了新型管狀病毒,《急診科醫生》帶火了國產醫療劇,可是在這場抗疫戰爭結束後,2020年還會有另一部國產醫療劇爆款嗎?這一切可能取決於:國產醫療劇,能夠治好自己的懸浮病嗎?被神預言帶火的《急診科醫生》,能教會國產劇什麼?1月24日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向湖北武漢電視臺捐贈10部優秀電視劇版權,其中便包括了《急診科醫生》。
  • 國產醫療劇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為什麼我們總是拍不出頂級的國產醫療劇?從2001年的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開始,將近20年,破8分的國產醫療劇未及兩位數,同為鄭曉龍執導、最近因為「神預言」新冠狀病毒再度走紅的《急診科醫生》,豆瓣評分也僅為6.6
  • 楊冪白宇陳曉戚薇演醫療劇,國產劇能拍出《浪漫醫生金師傅》嗎
    經過兩年的空檔期後,現代醫療劇在2020年又將迎來一波小高潮。目前已有多部有觀眾號召力的醫療劇計劃播出。新一波國產醫療劇中有白宇、楊冪主演的《謝謝你醫生》,講述急診重症監護室醫生聯手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門的奇蹟的故事。
  • 美日韓、港臺、內地醫療劇對比,細數國產醫療劇「五宗罪」
    從前幾年的《心術》、《青年醫生》,到今年的《外科風雲》和《急診科醫生》,醫療題材電視劇在螢屏上屢見不鮮,幾乎每部都能夠引發熱議。那麼,醫療劇為何會如此受關注?其他國家/地區的醫療劇又有哪些經典之作?醫療劇這一概念起源於美國,是以醫院為背景,以醫生和病人同疾病作鬥爭作為故事主線的一種電視劇類型。
  • 《急診科醫生》領銜國產醫療劇「翻紅」
    1月24日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向湖北武漢電視臺捐贈10部優秀電視劇版權,其中便包括了《急診科醫生》《外科風雲》兩部醫療劇;除此之外,優酷也開闢了「醫者仁心,為你們加油」的醫療劇專題,微博大V也奉送了優質醫療劇推薦。在這個疫情突襲、全民宅在家的庚子年開年,雖然抗戰疫情好消息不斷,但攀升的確診人數仍在挑動著大眾的神經。
  • 25年國產醫療劇盤點:高口碑作品斷層,偶像化能成爆款出路嗎?
    經典國產醫療劇有何成功經驗?被偶像化的醫療劇前景如何?文|蘇蘇來源 | Vlinkage當下,最受關注的人群便是醫生,以醫生為主體的醫療劇也再次受到關注,尤其是近日在網際網路上刷屏的《急診科醫生》,因「神預言」了冠狀病毒而翻紅。
  •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火了,楊紫肖戰楊冪誰帶國產醫療劇再翻紅?
    美國有《豪斯醫生》《實習醫生格蕾》《良醫》,日劇有《白色巨塔》,韓劇有《仁醫》,而國產醫療劇的話題之作,卻常常遭遇口碑上兩極分化的尷尬局面。由於成功「預言」了新型管狀病毒,《急診科醫生》帶火了國產醫療劇,可是在這場抗疫戰爭結束後,2020年還會有另一部國產醫療劇爆款嗎?這一切可能取決於:國產醫療劇,能夠治好自己的懸浮病嗎?
  • 《外科風雲》被指不專業 看醫療劇該不該較真
    正午陽光出品的《外科風雲》播出後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因為劇中醫療細節存在常識錯誤,觀眾集中火力吐槽專業編劇出品的作品仍舊不專業,製片方也在電視劇開播兩天後就公開致歉。這樣的螢屏現象也帶出了一場「看醫療劇該不該較真兒」的探討,究竟專業常識對醫療劇有多重要?觀眾又期待看到一部什麼樣的醫療劇?
  • 國產醫療劇像這麼拍,才算拍對了中國醫生
    從2001年的鄭曉龍導演的《永不放棄》開始,將近20年,破8分的國產醫療劇未及兩位數,同為鄭曉龍執導、最近因為「神預言」新冠狀病毒再度走紅的《急診科醫生》,豆瓣評分也僅為6.6分。而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一檔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卻成為一匹黑馬,不僅引發網絡熱議,更收穫了豆瓣9.2分的高評。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低調開播,國產醫療劇很難達到《良醫》水準
    幾經波折,由陳曉和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終於在30號開播。北京衛視當初把年末大戲壓在《燕雲臺》上,結果流量大花唐嫣也未能帶動話題和收視率,更別提口碑。而接檔《燕雲臺》的這部都市醫療劇,開播前的宣傳其實並不太多。
  • 7部超8分的國產醫療劇!張嘉譯陶虹作品上榜,第一名高達9.2分
    沒關係,是時候安利這7部寶藏國產醫療劇了! 劇中以神經外科醫生霍思邈與劉晨曦在醫療戰線上精心救治病人並收穫美好愛情為線索,透過一個個的醫療事故,
  • 八季都破9分,沒有國產醫療劇能這麼拍
    醫院裡的人心和人性,無論在國內國外還是戲裡戲外,沒有什麼太大不同。 「一樣有配合或者不配合的患者,剛入行的醫生也經常聖母心泛濫……像豪斯這種水平高、脾氣壞的醫生也有,他們其實很用心,但患者感覺不到; 有的醫生就處理得很圓滑,能讓患者滿意,但其實沒怎麼用心。患者很難在專業層面區別哪個醫生好還是不好。」
  • 繼紀錄片《中國醫生》溫暖長假後,輪到醫療劇大爆了?
    國產醫療劇,毀在專業度 除了紀錄片,疫情期間翻紅的還有《急診科醫生》。在這部由張嘉譯、王珞丹等主演的2017年的醫療劇中,就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封城」、「預防措施」等神預言。僅一個細節就已反映出國產醫療劇的通病——專業度不經推敲。 我國一直不缺醫療劇,過去幾年,隨便數一數,就有《心術》、《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愛的婦產科》、《長大》、《柳葉刀》等等,數量不少,卻鮮有上乘之作,這些醫療劇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漏洞百出的專業錯誤,此外,醫生形象的刻意拔高、人物臉譜化嚴重、現實討論淺嘗輒止等問題,也都是國產醫療劇的痼疾。
  • 優秀國產醫療劇,最後幾部注意避雷!
    《急診科醫生》也算是今年國產醫療劇的良心作品,尤其每一集結尾都會普及醫療知識,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感情戲,不少急診科醫生看完這部劇都感嘆,我們下班都沒時間談戀愛,你們居然上班談?神經外科優秀代表作《心術》《心術》絕對是繼《無限生機》之後國產醫療劇又一巔峰之作,這部劇是最著重描寫醫患關係的作品,性格迥異的幾位醫生不同的工作角度,這部劇整體緊張中帶輕鬆,因為當年看過這部劇而買過同名小說,小說以鄭艾平的日記形式展開,新穎而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