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一批又一批的醫護人員奔向了抗疫第一線,成為了平凡年代最動人的英雄「逆行者」,讓普通民眾第一次對醫護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有了深刻的認知。
在影視劇當中,醫護工作者也是非常值得創作者去用心塑造的群體,過往電視螢屏上「仁心仁術」的醫生形象,不但豐富了我們對這一群體的客觀認知,同時也成為了一道難得的橋梁,促使每個走進醫院的人都能更加的理解、感激醫護人員,有著不言而喻的社會意義。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國產醫療劇中經典的醫生形象,同時通過成功醫生角色的塑造經驗總結該類人物的創作方法論。
有人嚴肅沉穩,有人詼諧幽默
《心術》 霍思邈
作為國產醫療劇的巔峰之作,《心術》既有嚴肅厚重的基調,也不乏輕鬆幽默的細節。吳秀波飾演的神經外科醫生霍思邈,就是劇中這抹明亮色調的主要來源,打破了電視熒幕上醫生一貫冷峻緊張,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
劇中霍思邈身為功臣之後,不僅家世不凡,在專業上更是成績斐然,生性風流倜儻的他經常在工作間隙與護士們「油腔滑調」的插科打諢,還借著職務的便利追求患者的漂亮女兒。雖然表面上看著不那麼「正經」,但霍思邈的內在毫無疑問是一個豁達通透的人,善良而不「聖母心」泛濫,一直秉持著救死扶傷的天職。他會在識破患者家屬的偽善後,拒絕開刀手術的醫療方案,也會在自己收入並不多的情況下贊助貧困病人,幫孤寡患者購買生活用品,儘自己可能讓每一個病人都有尊嚴、有質量地活著。
可以說這一角色既體現了醫生的「仁心仁術」,也描摹了他們接地氣的生活狀態,沒有高高在上的冰冷感,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情。
《外科風雲》 莊恕
《外科風雲》中的莊恕在一開場可以說是一個近乎完美的醫生形象——歸國的美籍華裔胸外科權威專家,職業技能是BUG級別的存在,睿智冷靜,面對患者時會換位思考,非常有方式方法。
但其實莊恕的身上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在30年前的一場醫療事故中,他的母親被冤枉成責任人,一系列連鎖反應之下,妹妹走失,母親去世,一個家庭支離破碎。埋藏在身體裡的仇恨讓他背負著沉重的心結,對人有一種天生的戒備感,難以輕易敞開心扉,彬彬有禮的外殼之下有著常人看不見的敏感和脆弱,而他回到仁和醫院的目的也是為了尋找當年的真相併復仇。
總的來看,這一角色在堅持醫者的職業操守,無私為病人排憂解難的同時,也有作為「復仇者」精心謀劃、步步為營的「腹黑」一面,這種設定也讓莊恕的形象比之普通醫生更加豐富立體,具有鮮明的層次感。
《急診科醫生》何建一
在「神預言」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急診科醫生》中,對該類角色早已經駕輕就熟的張嘉譯再一次飾演了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在醫院中,急診科不同於其他科室,是救助傷患的第一線,每一個醫生都是在死神手裡爭分奪秒的搶奪生命,這種環境也造就了何建一的專業冷靜和沉穩持重,但除了醫術高超、不苟言笑之外,他細膩認真、敬畏生命的一面也打動了不少觀眾。
為了理解患者把生命交到醫生手中的惶恐,何建一會親自去嘗試躺在手術臺上的感受,並且選擇在手術之前握一下患者的手,以撫慰他們的心情。在遇見精神病患者手持刀具劫持醫生與警察對峙時,他會在穩定歹徒情緒的同時一再要求警察不要開槍,只因為在醫生眼裡,所有生命都應該被尊重。正如他對實習生所說的,在患者心中,我們就是和死神鬥爭的神,所以更要撐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何建一這個角色讓觀眾們真正看到了,「醫生」這兩個字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稱號,而是一種關於生命的崇高信仰。
《長大》 葉春萌
和上面三個非常成熟的醫生角色不同,《長大》中的葉春萌是一個生長在小鎮初出茅廬的「菜鳥醫生」。雖然她聰明勤奮、堅韌執著,在專業上一點就透,卻總是因為橫衝直撞、愛管閒事的個性惹出一堆麻煩,從而被「魔鬼導師」周明刻薄刁難,「慘無人道」的訓練方式層出不窮:末位淘汰制、罰跑5000米、72小時On call輪值等等。
除此之外,因為鋒芒太露被同事嫁禍,手術失敗被病人家屬責怪,這些都是一名外科實習生想要蛻變為成熟外科醫生的必經之路。好在,持之以恆的努力讓葉春萌最終在考核中拔得頭籌,贏得了老師和競爭對手的認可與尊重。這一角色最動人的地方就是完整的呈現實習醫生「從懵懂到專業」的成長性,也客觀反映了國家要培養一個醫生是多麼的不容易。
好角色不能「造神」,
醫生也有「七情六慾」
縱觀國產醫療劇,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作品對於「醫生」這一形象的刻畫局限在「完美化」、「天使化」的固有套路,一味的追求「高大全」:他們不爭名逐利,不計較得失,甚至沒有常人的脆弱彷徨。這種脫離現實的塑造方式反而顯得人物浮於平面,不夠豐滿,其實對於醫生而言,理解遠比讚美來的重要,影視作品的刻意「拔高」並不利於大眾去客觀真實的了解這一群體,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與他們共情,給他們以長久公正的看待。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與欲望,會自私、會犯錯,醫生也不例外。好在近年來一些國產醫療劇已經開始在角色的豐富性和人物弧光上做出探索與突破,《心術》中嬉笑怒罵、鮮活有趣的霍思邈,《外科風雲》中身負家仇,難以解開心結的莊恕,都是區別於一般刻板扁平醫生形象的正面例子。
但總體來看,國產劇對醫生形象的塑造還處在「缺乏創新」的保守階段。相比之下,海外醫療劇早就「放開手腳」,不拘束於塑造光鮮亮麗、嚴肅正經、心懷大愛的「仁醫」,浮現出了很多不完美卻經典的角色。例如,《豪斯醫生》中邋遢跛腳,憤世嫉俗,認為病人所說的病因都是胡扯的格雷戈.豪斯;《良醫》中身為醫學天才卻患有自閉症的肖恩;《白色巨塔》中沉迷於追求名譽和權力的財前五郎。
當然,由於中外醫療體系本身存在著一定差異,加之國產醫療劇有外在「審查紅線」的桎梏,所以海外醫療劇中經典的「汙點醫生」或者「復仇醫生」的形象對我們來說幾乎沒有參考性可言。但在如何把醫生角色塑造的更生動複雜這個問題上,我們或許可以向「距離」更近且擅長職業劇的TVB「取取經」。
在去年TVB的年度最佳製作醫療劇《白色強人》中,郭晉安飾演的楊逸滔幾乎得到了所有觀眾的好評。作為明成北醫院的副院長,該角色一出場就忠奸難辨,他為了解決公立醫院財政和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不惜採取一切手段銳意推動醫療改革,甚至以不為其妻子動手術來要挾意見相左的議員。但作為一個醫生,他又沒有丟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哪怕議員拒不妥協還是在最後時刻走進了手術室,甚至在發現改革最終將損害患者的利益與健康後,不惜親手毀掉自己之前的一切努力。這種多層次的鋪墊,讓人物既沒有丟掉擔當職業責任的大愛底色,又充滿了迷人的矛盾性,更加的有血有肉。
由此我們也不難總結出塑造深入人心醫生角色的方法論,那就是降下「調子」,不要「造神」,儘量去挖掘人物身上真實可觸碰的「人性」。
感情線切忌喧賓奪主,
偶像化未必輸掉口碑
2010年以後,我國的醫療劇開始走向「年輕化」的大趨勢,醫生角色不再像從前一樣大部分由演技精湛的中年戲骨出演,不少「青春貌美」的偶像演員開始涉足這一領域,成為了近十年來醫療劇中的主角。但是,這種趨勢在為醫療題材增加了內容上的寬度之外,也帶來了不可迴避的問題:白大褂成為了耍帥、收割少女心的利器,感情戲所佔篇幅越來越多,專業內容反而被放到了一邊,以至於這類醫療劇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更難以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不過從目前待播和正在拍攝中的劇集來看,「醫療+偶像」仍舊佔據著未來國產醫療劇的主流。楊冪、白宇主演的《謝謝你醫生》,肖戰、楊紫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陳曉、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都因為有流量藝人的加盟而引發了觀眾滿點的期待值。
那麼,如火如荼的醫療劇「偶像化」難道註定要贏了關注,輸掉口碑嗎?其實也並非如此,以最近大熱的高分紀錄片《中國醫生》為例,南京鼓樓醫院的醫生徐曄以不輸藝人的顏值吸粉無數,讓不少網友紛紛感慨,電視劇中的偶像型醫生原來真的有現實案例,但最終真正令觀眾動容的卻不僅僅是他帥氣的外表,而是他強大的專業技能,對待患者時如沐春風的態度,和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的醫者仁心。
由此可見,影視作品想要塑造一個經典的醫生角色,最重要的是刻畫他們在專業上的執著嚴謹,對信仰和責任不變的堅守,以及他們最真實的職業焦慮、人生選擇。即便加入感情線也只能是「錦上添花」,註定不能成為「主菜」,如果一旦把握不好比例喧賓奪主,必然會引起內容質量的滑坡和觀眾們的厭倦。而偶像演員們的加入更是一件禍福相依的事,醫生自帶的專業內核對演員本身的演技、內涵、生活積累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表演的過程中,說話方式、行為習慣、性格特徵等都要儘可能的去匹配職業的專屬特質,如果流量演員只能承擔起偶像劇男主的身份,讓「醫生」這一職業屬性成了可有可無的「鑲邊」,那呈現的終究還是一個失敗的醫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