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野玫瑰》法語原片名《37°2 le matin》,字面意思是早晨37°2,早晨表示一天的開始,曙光初露天際,萬物充滿生命力,電影中也有幾處呼應片名的美麗境頭,傳達了作者對愛情、藝術及生命哲學的想法;37°2是看起來要發燒但是其實算正常的體溫,有人說這是」愛」發酵的溫度,的確,當一個人因愛慾心跳加速、陷入激情時,血脈噴張、身體發紅髮燙,此時體溫可能逼近37°2,你渾身是勁,充滿期盼,焦躁不安,一刻也靜不下來,37°2 le matin正是片中貝蒂與佐格兩人的愛情景像。
巴黎是秩序裡暗藏躁動的城市,是路易十四身後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是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閒扯淡的塞納河左岸,是埋葬著小仲馬與海涅的蒙馬特公墓,是無數愛到瘋癲痴傻的芳芳和格雷諾耶。在巴黎,「愛」是永恆不息的生命主題,是藝術創作的絕對源泉,而這些都成為《巴黎野玫瑰》誕生與轉生的土壤。
貝奈克斯企圖用攝影機記錄一對狗男女在巴黎苟且度日的生活,卻最終呈現出一幕匆忙的悲喜劇。在長達三個小時的重映版中,男女主角除去談情說愛的鏡頭之外幾乎一無所剩。比起近些年興起「為愛而愛」的愛情片,《巴黎野玫瑰》對於這個宏大且庸俗的主題處理帶有法國特有的潦草和溫柔,正如片中的一句臺詞,「世界就這樣,不該停留在細節上」。再值得吹捧的忠貞和深情在浩瀚的往事裡也必須得渺小得像是一粒灰。因此貝奈克斯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他將視角放低,低到地中海裡去,去創造一枝世俗到極致的野玫瑰,於是就這樣誕生了貝蒂。
貝蒂的痛苦、掙扎皆來自於她美好的憧憬不能被滿足,所以當她以為自己懷孕其實並沒有懷上的時候,這一棍棒終於把她擊垮了。就像她所說的那樣:為什麼她想要的事情都不會發生。她開始傷害自己,變成另外一個歇斯底裡的人,她瘋了。非常愛她的佐爾格也非常的痛苦,最終他選擇結束她的生命。讓我感動的是,這份愛情,到後來即使貝蒂已經完全變了也依舊沒有變質。也許就是這樣一份愛情,讓佐爾格又有了繼續寫下去的勇氣,這一切,都是貝蒂帶給他生命的改變。
如果你愛一個人,你可以為他付出,但絕不是一切。你可以為他出書,和他纏綿做愛,和他做短暫的旅遊,但不能超越生命的界限。不能為他死,不能為他傷害自己,不能為他瘋狂自己。如果你真正愛一個女人,你可以和她愛,可以和她手挽手,可以和她情深意長。但不能傷害她,不能剝奪她的生命,不能把自己的意識強求她,不能為她去犯罪,不能為她拋棄家庭,不能為她傷害另外一個女人,不能為她丟失孩子。愛情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貝蒂的性格是要麼大愛,要麼大恨,而桑格無限度地容忍她,並是基於一種完全自由的,發自本心的欣賞和同情,這是造成貝蒂生命結束的主要原因。試想,如果桑格爾理智的對待生活,貝蒂不可能讓大火點燃他的家;如果桑格爾理智一些,拒絕和貝蒂走,貝蒂也不會死在自己最心愛人的手上。多少人追求刺激浪漫的生活,卻不計後果,這是極端不理智,不可取的。不問緣由的愛情是荒誕的,結局是悲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