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野玫瑰》:一部後法國新浪潮的經典之作。

2020-10-03 HEAVEN電影

《巴黎野玫瑰》是法國導演讓–雅克.貝奈克斯(Jean Jacques Beineix)執導的一部後法國新浪潮色彩的愛情之作。

不在浪潮興起之時,卻在浪潮褪去之尾

在法國一貫有一個成功的先例——《電影手冊》的影評人能轉型成為名留青史的大導演(如:讓–呂克.戈爾達),貝奈克斯像法國的這些導演一樣一開始也只是影評人,後來在伯樂克洛德.吉迪的提拔之下成為與呂克.貝松齊名的導演。法國新浪潮興起於1958年,結束於1960年代。《巴黎野玫瑰》的出現直把法國新浪潮延續到80年代中期。貝奈克斯到目前為止的作品都不算多,就憑《歌劇紅伶》(1981)中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意象化色彩與《巴黎野玫瑰》(1986)中的女性主義和後法國新浪潮色彩衝進世界導演的前列。

名字是主題的完美體現

其實《巴黎野玫瑰》的中、英、法譯名都挺有意思的:

中文名《巴黎野玫瑰》:「野」,即野性,即放蕩不羈;「玫瑰」是紅色的,放蕩的紅色、狂野的愛,剛好符合貝蒂的性格與兩人瘋狂的愛情。

英文名《Betty Blue》:即藍色貝蒂;「藍色」即憂鬱,即憂鬱的貝蒂。這剛好符合貝蒂後期的性格變化,變得憂鬱、神經質,最後完全瘋掉。

原名(法語譯)《37°2 Le Matin》:意思是早晨。在法國有一個浪漫的說法:37°2是愛情發酵的溫度。片名「37°2的早晨」在電影裡有一幕體現出:貝蒂在一個早晨對著佐格說「我愛你」——那大概就是貝蒂和佐格相愛的開端。

37°2的愛情

前面說了,《巴黎野玫瑰》是後法國新浪潮的經典之作。也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只是一部經典的情色之作,但你細細的體會卻發現《巴黎野玫瑰》中的愛是那麼的純粹。

影片以男主佐格(讓–雨果.安格拉德飾)的視角出發,可鏡頭卻幾乎沒有離開過女主(碧翠斯.黛爾飾)。開頭男女主的相見與戀愛是那麼的荒誕,可一切在一個37°2的早晨發生轉機:貝蒂把佐格住的房子燒了,因此他們得去往朋友家居住。在早晨、在車上,那天陽光似乎並不熱烈、空氣皆是滿屏可見的清新,此刻,貝蒂對佐格說出了一句發自內心的「我愛你」。

其實影片無非就是佐格和貝蒂的愛情瑣事,像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無非就是兩個鄰居出軌的事一樣,但王家衛把《花樣年華》說得那樣的令人動容、細膩,那種若隱若現的喜歡、千迴百轉的情節讓人著迷。《巴黎野玫瑰》也一樣,佐格深沉的愛與貝蒂的狂野相對比,看過的人則會難以忘懷:佐格可以接受貝蒂突然闖入他的世界、可以忍耐貝蒂把自己的房子搞亂、可以跟貝蒂一起去別處生活,還可以忍耐貝蒂突然的精神錯亂,這些都是深愛的表現。貝蒂雖然瘋狂,但她也深愛著佐格:她因為不滿房子主人對佐格而把房子燒了、覺得佐格是個天才作家而不斷為他尋找出版社、因為稿件被退回而去找退回的人的麻煩......

大膽的暴露之下是女性主義的體現。

拍攝《巴黎野玫瑰》的時候正值女主碧翠斯.黛爾的雙十之年,在最美的年華剛好綻放屬於自己的美麗——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黛爾之後再也無像《巴黎野玫瑰》這樣的經典之作。

《巴黎野玫瑰》被譽為情色片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劇中大膽的性愛場面更有很多導演對女主酮體的呈現:她有著完美的身體、蓬亂的頭髮、性感的嘴唇,這些都是眾多男性所愛慕的。導演毫不掩飾地呈現出貝蒂的身軀,也許是出於貝蒂完美身軀的愛慕,也許更多是出於維護女性的地位,讓眾多女生明白不必因為自己的美好身材而去掩飾;也必不因為自己一時的發福而悲傷。

在表面的美麗之下,貝蒂也有著一個暴躁的脾氣,這也是她以後變為瘋子的暗線。貝蒂的美麗與狂躁的性格相對比,是片名「野」的體現;劇中女主也酷愛穿紅色衣服,更是象徵著「玫瑰」。不得不說,《巴黎野玫瑰》這名字起得的確好。

一部後法國新浪潮的經典之作

《巴黎野玫瑰》這部作品不是出現在法國新浪潮時期,但它其中的劇情、配色無比體現著法國新浪潮的特點。

配色方面,影片多以藍紅白三中顏色為基調敘事:以白色為過渡、紅色為主的暖色調與藍色為主的冷色調相融合,暖冷相撞,在視覺上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同時其運用的淺色調更給人一種舒適感與藝術享受。劇情方面,《巴黎野玫瑰》描述的多為佐格與貝蒂的生活瑣事,沒有傳統電影的戲劇性,同時影片以佐格的主觀感受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來敘述等,這些都是新浪潮主義的特點。

最後,貝蒂徹底瘋了,佐格也只好結束她的生命。當佐格把假髮摘下來的那一刻,佐格似乎不再悲傷。

情節戛然而止,觀眾們還來不及醒神......

(源:微信公眾號:HEAVEN電影)

(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精典愛情電影《巴黎野玫瑰》
    《巴黎野玫瑰》是由高蒙電影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讓-雅克·貝奈克斯執導,讓·雨果·安格拉德、碧翠斯·黛爾、文森特·林頓聯合主演。
  • 巴黎野玫瑰
    混跡畫室期間讓收藏影片的美女老師推薦幾個電影,她寫—《巴黎野玫瑰》,《柏林蒼穹下》…還有一個我忘了。幾年後在電驢下了好幾天下載了完整的《巴黎野玫瑰》卻從來沒看完。隱約知道它的梗概和結局,不管是聽人介紹還是看內容簡介,所以一直不忍心去真正看到影片的結局。
  • 不瘋魔不成活——《巴黎野玫瑰》
    ▕ ▏文:Daisy安▕ ▏圖:《巴黎野玫瑰》
  • 《巴黎野玫瑰》
    這其實是一篇影評讓雅克導演的《巴黎野玫瑰》。
  • 絕望的愛戀《巴黎野玫瑰》
    《巴黎野玫瑰》法語原片名《37°2 le matin》,字面意思是早晨37°2,早晨表示一天的開始,曙光初露天際,萬物充滿生命力,電影中也有幾處呼應片名的美麗境頭,傳達了作者對愛情、藝術及生命哲學的想法;37°2是看起來要發燒但是其實算正常的體溫,有人說這是」愛」發酵的溫度,的確,當一個人因愛慾心跳加速
  • 6部必看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帶你漫遊巴黎
    巴贊在1950年與人一同創辦了《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雜誌,朗格盧瓦則與人共同建立了法國電影資料館,在巴黎舉行定期的觀映活動。本片席捲了影壇,同時令法國新浪潮成為當時最熱門的電影話題。然而當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在次年問世之後,新浪潮運動顯示出了不同的走向。戈達爾崇尚技術創新,而《四百擊》則可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20世紀40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在法國的新生。
  • 6部必看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帶你漫遊巴黎
    沒有任何電影運動能造成法國新浪潮這樣的深遠影響。這次運動最先由一本雜誌聚集起的年輕影評人發起,最終重新書寫了現代電影的定義。電影檔案收集者亨利·朗格盧瓦和影評人安德烈·巴贊是這一運動的領導。巴贊在1950年與人一同創辦了《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雜誌,朗格盧瓦則與人共同建立了法國電影資料館,在巴黎舉行定期的觀映活動。
  • 《巴黎野玫瑰/37°2》:都他媽的是混蛋
    中文名:巴黎野玫瑰-法語原名 37°2 le matin
  • 《巴黎野玫瑰》原著作者來滬 直言不喜歡電影
    電影《三十七度二》(又名《巴黎野玫瑰1986年的法國電影《巴黎野玫瑰》(法文名《三十七度二》)是電影史上最知名的情色電影之一,開篇長達5分鐘的床上戲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爭議。也是由於這部電影的成功,《巴黎野玫瑰》的原著小說《三十七度二》從1985年出版暢銷至今,其中文版也於多年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引子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的一家咖啡館公映《工廠大門》,宣告世界電影的誕生。恐怕當時在坐的絕大多數觀眾都不曾會想到,這個新事物居然在若干年後會與音樂、繪畫一樣成為一門藝術。更不曾有人料想,半個世紀之後,法國電影也會被貼上一種標籤,成為一種潮流。
  • 法國新浪潮經典之作,你看過幾部?
    最近小編正在學習法國新浪潮電影,於是看完了這兩部典型影片特呂弗的《四百下》和戈達爾的《精疲力盡》,也順便為大家好好介紹這場運動的影片。法國新浪潮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有三位導演決定了六十年代法國電影的圖景,他們是佛朗索特呂弗、克洛德夏布洛爾和讓-呂克戈達爾,他們曾經都是《電影手冊》雜誌的評論家。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從2020年7月開始,一致持續到12月左岸派結束。浩浩蕩蕩大半年。我們一起回憶一下那些讓我們喜愛的新浪潮創作者們。什麼是新浪潮?法國新浪潮電影(1959—1964)同樣被手機Vlog衝刺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拿著手機拍出一些東西,通過自己的視點,表達一些觀念,60年後,那幫年輕人圍在一起,討論今天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或許是藝術片的價值。
  • 10部必看新浪潮電影,讓你真正愛上巴黎
    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們改寫了電影拍攝的規則。他們將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和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元素與自己的哲學探索結合起來,不僅重視電影的藝術性,在電影片票房上也取得了極好的成績。作家Paul McQueen從新浪潮電影中選擇了10部經典的電影,它們一起呈現了一個充滿陰謀、激情的巴黎,為這座城市添了一層戲劇性。
  • 一朵1986年的《巴黎野玫瑰​》── 獨屬於法蘭西的不羈佳作(資源)
    導演讓-雅克·貝奈克斯拍了一部電影告訴了我們其中一個答案:37.2度(性愛時的溫度)而這部電影就叫:巴黎野玫瑰導演: 讓-雅克·貝奈克斯編劇: 讓-雅克·貝奈克斯 / 菲利普·迪昂主演: 讓·雨果·安格拉德 / 碧翠斯·黛爾 / 熱拉爾·達爾蒙 / Consuelo De Haviland / 克萊門汀·塞拉裡耶 / Jacques Mathou類型: 劇情 / 愛情 / 情色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戈達爾與特呂弗:法國新浪潮璀璨的雙子星
    ◎ 王 樽 4月20日至26日,由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主辦的「法國新浪潮雙傑電影回顧展」將盛大舉行,這是深圳首次集中展映「新浪潮」兩大領軍人物特呂弗和戈達爾的代表作。 「法國電影新浪潮」,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和流派。
  • LA CAMERA-STYLO||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在1958到1962年的時間內極速發展,而特魯弗在1959年的《四百擊》與1960年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起了開創性與推動性的作用。《四百擊》是一部導演半自傳體式的電影,也是其處女作,一個以少年視角進入世界的故事。這部電影沒有傳統故事框架,導演使用大量長鏡頭,將意象與情緒更深刻地磨碎在電影語言裡。而12歲的故事主角安託萬,在今天也成為了電影史上一個令人心碎的經典新浪潮符號。
  • 巴黎野玫瑰:一秒都別刪,這限制級愛情不只有狂野(附資源)
    電影方方面面都體現著法式愛情的浪漫,裸露的鏡頭不再是他們的噱頭,而是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 法國姑娘的神經質像《巴黎野玫瑰》般徹底開放在巴黎的夜空。長按關注備用小號並在後臺回復巴黎野玫瑰即可提取片源無限蔓延的法國式狂戀態告訴你:生活需要愛情,愛情需要勇氣。 長按關注備用小號並在後臺回復巴黎野玫瑰即可提取片源
  •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派」。
  • 法國新浪潮:天才導演與瘋狂的法式禁愛
    © 《迷魂記》海報|Art by Jack Durieux同一時期,一場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電影運動在法國醞釀,這便是新浪潮(The French New Wave)。新浪潮的出現,是對主流美國好萊塢電影製作模式的挑戰。
  • 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四百擊》:學編導必看的一部經典電影!
    今天大顛給大家介紹一部法國導演特呂弗的處女作,法國「新浪潮」開山之作。可以說學習過編導專業的,老師都會推薦的一部經典電影——《四百擊》。獲獎情況:1959年第1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59年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