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野玫瑰》是法國導演讓–雅克.貝奈克斯(Jean Jacques Beineix)執導的一部後法國新浪潮色彩的愛情之作。
在法國一貫有一個成功的先例——《電影手冊》的影評人能轉型成為名留青史的大導演(如:讓–呂克.戈爾達),貝奈克斯像法國的這些導演一樣一開始也只是影評人,後來在伯樂克洛德.吉迪的提拔之下成為與呂克.貝松齊名的導演。法國新浪潮興起於1958年,結束於1960年代。《巴黎野玫瑰》的出現直把法國新浪潮延續到80年代中期。貝奈克斯到目前為止的作品都不算多,就憑《歌劇紅伶》(1981)中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意象化色彩與《巴黎野玫瑰》(1986)中的女性主義和後法國新浪潮色彩衝進世界導演的前列。
其實《巴黎野玫瑰》的中、英、法譯名都挺有意思的:
中文名《巴黎野玫瑰》:「野」,即野性,即放蕩不羈;「玫瑰」是紅色的,放蕩的紅色、狂野的愛,剛好符合貝蒂的性格與兩人瘋狂的愛情。
英文名《Betty Blue》:即藍色貝蒂;「藍色」即憂鬱,即憂鬱的貝蒂。這剛好符合貝蒂後期的性格變化,變得憂鬱、神經質,最後完全瘋掉。
原名(法語譯)《37°2 Le Matin》:意思是早晨。在法國有一個浪漫的說法:37°2是愛情發酵的溫度。片名「37°2的早晨」在電影裡有一幕體現出:貝蒂在一個早晨對著佐格說「我愛你」——那大概就是貝蒂和佐格相愛的開端。
前面說了,《巴黎野玫瑰》是後法國新浪潮的經典之作。也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只是一部經典的情色之作,但你細細的體會卻發現《巴黎野玫瑰》中的愛是那麼的純粹。
影片以男主佐格(讓–雨果.安格拉德飾)的視角出發,可鏡頭卻幾乎沒有離開過女主(碧翠斯.黛爾飾)。開頭男女主的相見與戀愛是那麼的荒誕,可一切在一個37°2的早晨發生轉機:貝蒂把佐格住的房子燒了,因此他們得去往朋友家居住。在早晨、在車上,那天陽光似乎並不熱烈、空氣皆是滿屏可見的清新,此刻,貝蒂對佐格說出了一句發自內心的「我愛你」。
其實影片無非就是佐格和貝蒂的愛情瑣事,像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無非就是兩個鄰居出軌的事一樣,但王家衛把《花樣年華》說得那樣的令人動容、細膩,那種若隱若現的喜歡、千迴百轉的情節讓人著迷。《巴黎野玫瑰》也一樣,佐格深沉的愛與貝蒂的狂野相對比,看過的人則會難以忘懷:佐格可以接受貝蒂突然闖入他的世界、可以忍耐貝蒂把自己的房子搞亂、可以跟貝蒂一起去別處生活,還可以忍耐貝蒂突然的精神錯亂,這些都是深愛的表現。貝蒂雖然瘋狂,但她也深愛著佐格:她因為不滿房子主人對佐格而把房子燒了、覺得佐格是個天才作家而不斷為他尋找出版社、因為稿件被退回而去找退回的人的麻煩......
拍攝《巴黎野玫瑰》的時候正值女主碧翠斯.黛爾的雙十之年,在最美的年華剛好綻放屬於自己的美麗——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黛爾之後再也無像《巴黎野玫瑰》這樣的經典之作。
《巴黎野玫瑰》被譽為情色片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劇中大膽的性愛場面更有很多導演對女主酮體的呈現:她有著完美的身體、蓬亂的頭髮、性感的嘴唇,這些都是眾多男性所愛慕的。導演毫不掩飾地呈現出貝蒂的身軀,也許是出於貝蒂完美身軀的愛慕,也許更多是出於維護女性的地位,讓眾多女生明白不必因為自己的美好身材而去掩飾;也必不因為自己一時的發福而悲傷。
在表面的美麗之下,貝蒂也有著一個暴躁的脾氣,這也是她以後變為瘋子的暗線。貝蒂的美麗與狂躁的性格相對比,是片名「野」的體現;劇中女主也酷愛穿紅色衣服,更是象徵著「玫瑰」。不得不說,《巴黎野玫瑰》這名字起得的確好。
《巴黎野玫瑰》這部作品不是出現在法國新浪潮時期,但它其中的劇情、配色無比體現著法國新浪潮的特點。
配色方面,影片多以藍紅白三中顏色為基調敘事:以白色為過渡、紅色為主的暖色調與藍色為主的冷色調相融合,暖冷相撞,在視覺上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同時其運用的淺色調更給人一種舒適感與藝術享受。劇情方面,《巴黎野玫瑰》描述的多為佐格與貝蒂的生活瑣事,沒有傳統電影的戲劇性,同時影片以佐格的主觀感受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來敘述等,這些都是新浪潮主義的特點。
最後,貝蒂徹底瘋了,佐格也只好結束她的生命。當佐格把假髮摘下來的那一刻,佐格似乎不再悲傷。
情節戛然而止,觀眾們還來不及醒神......
(源:微信公眾號:HEAVEN電影)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