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法不明,何以言易?愚將載數篇,試破千古之謎,以饗讀者

2020-12-28 誠明觀易

司馬遷說:「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又說:「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愚對此論斷十分贊同!卜筮之法,因時以變,隨地乃殊,溯古稽今,也都有明確的證據,在此無須詳盡陳述。《周禮·大卜》有言:「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四。」《連山》、《歸藏》其書佚失已然久遠,其經卦與別卦雖與《周易》相同,而筮法或許與《周易》不一樣。應當說,筮書本非一本,筮法自然也非一制,這也是極可能之事。筮法的演變大概也遵循了後者仿效於前者,雖為繼承,亦為發展,自當是由簡易進而繁難;求佔的軌跡,也應當是由大概進而細密。

《周易》的成卦之法,在《系傳》以前均沒有明確的記載。即使《左傳》、《國語》這樣的典籍,雖載筮例二十多篇,但都是對卦象既得之後,對決事斷疑的大致解析,而對具體的筮法卻閉口不言。或許對於筮法,在筮氏中自有傳承,卜者於此瞭然於心,實不值一提;又或許,筮氏將筮法視為秘籍,概不輕言於人。所以說,直到先秦時期時,有成卦之象,解卦之例,無筮法之言。

「大衍筮法」出自孔聖《繫辭傳》。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基於「大衍之數」的這個說法,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蓍佔規則和流程,最終形成六十四卦,四千又九十六變的其中之一。這種卜筮方法就稱作「大衍筮法」。然而,夫子寥寥之言,著實簡要,雖賅而疏,以致後世爭論不休。

可以說,整個《易經》體系,除了卦畫所呈之象確然無疑外,幾乎所有的辭與義均存質疑,其中對於「大衍筮法」的爭議超過了其他任何地方,也是歷來注釋《易經》的人最為關注之處。然而歷經幾千年,對其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蘊含的深哲大義,卻從來沒有統一的見解。然而歷來諸賢的分歧幾乎都主要集中在第一變之後, 第二、三變是否繼續「掛一」之上。就近代而言,黃壽祺、徐志銳等皆主張「一變之後不再掛一」;而何行之、程石泉等皆主張「三變都掛一」的見解。至於尚秉、高亨等易學大家也都與此大同小異,究竟孰是孰非?抑或二者均存偏差。

如果就最初步的揲蓍之法尚不能明,又怎麼可以侈談易道呢?而且《周易》的卦畫系統,按照《系傳》的說法,是由「十有八變而成卦」的揲蓍之法所構築。成卦之法苟殊,解象之方自異,無論內之結構,還是外之功用,必是天地懸絕。所以,基於古經所建立起來的千年不衰的卜道兩用之體系,其得卦之由,不能不詳查。(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與老子相遇時,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千古之秘,必須要到老子留給尹喜的書中去探個究竟。西漢劉向所校《說苑·敬慎篇》中載:「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 」。叔向是與鄭國子產同時的春秋時晉國人,他引證老聃之言,可知老聃著書在叔向和子產以前。
  • 從陶淵明千古迷文的內證,可破解桃花源幽蔽在衡山的未解之謎
    陶淵明寫的武陵漁人,本是借代漁隱名士劉子驥的,竟被唯心主義者脫離實際,謬解是武陵這些真地名之漁人,還把借代為陶的太守也誤為武陵太守,這麼直白地解讀千古奇文,不是無知無腦,就是孤陋寡聞。哪有把隱士疑竇叢生和含義深刻之隱晦曲折奇文,無需動腦就能平鋪直敘去解析之理?實在是與陶潛藏人物、隱瞞真相的主旨格格不入、相差萬裡。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與老子相遇時,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千古之秘,必須要到老子留給尹喜的書中去探個究竟。西漢劉向所校《說苑·敬慎篇》中載:「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 」。叔向是與鄭國子產同時的春秋時晉國人,他引證老聃之言,可知老聃著書在叔向和子產以前。
  • 蒙卦古筮例與總結
    蒙——山水屯 坎下艮上 【《周易》古經】 《蒙》:亨。《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蒙卦六爻二陽四陰,當以陽爻為主。二陽為能啟蒙之師,四陰為所啟蒙之人。九二剛而得中,故為蒙卦之主,有中道「包蒙」之德。上九剛而不中,為蒙卦之輔,位於蒙卦之極,故有「擊蒙」「禦寇」之功。「包蒙」,齊之以禮也,故言「納婦」、「子克家」。「擊蒙」,刑也,故言「利禦寇」。此周公「明德慎罰」之道也,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重訪狼山「千古之謎」
    「撞見」駱賓王墓第一次去狼山是在20多年前,緣起於廣教禪寺法乳堂的十八高僧壁畫。作品很精彩,在構圖、線條及造型方面尤為經典,尤其是弘一法師的造像,既簡練,又傳神,堪稱不可多得的佳構。出了廣教禪寺,在東麓山腳下無意中「撞見」駱賓王墓,頗感意外。
  • 千古之謎,迪路獸並不是老鼠!
    對此,很多網友調侃說:「行了,千古之謎解開了。」「什麼鬼,難道迪路獸還能是老鼠?」「從小狗進化成貓,這不是很科學嗎?」那麼各位動漫迷,你們是否也恍然大悟了呢?「本篇內容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晚安二次元觀點」下面是美麗可愛的小晚醬微信,想和小晚醬互動的小夥伴一定要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哦!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趙匡胤 駕崩,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原因,宋人修史諱莫如深。《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為歷史留下了 燭影斧聲 千古之謎。司馬光 的《涑水紀聞》則乾脆諱言太祖死因。而關於皇位繼承問題,卻又自持一見。他說,太祖駕崩的那天夜裡,皇后守在身邊。
  •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時間:2017-06-14 15:3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中華上下五幹年,任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
  • 千古之謎:馬謖真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嗎?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馬謖,鄭仕明(飾) ▼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魚公子為你講古▼馬謖失守街亭後是否真被諸葛亮處死原來也是千古之謎主要疑點有以下三個方面,而且都來自《三國志》,都來自陳壽一家之言。一是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從這一記載來看,馬謖被諸葛亮軍法處置,那是無疑,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馬謖最終因失守街亭而被諸葛亮下令殺死的最直接證據。
  • 青墩遺址專刊|| 青墩出土麋鹿角上刻劃紋之文化涵義探析
    卜視象,筮視數。推測這些記數符號,當為易卦刻紋。奇數相當於《周易》卦爻中的陽爻,偶數相當於陰爻。    《連山》《歸藏》《周易》稱為「三易」。前二「易」已亡失,如今只剩《周易》了。這裡的易卦刻紋和《周易》中的卦畫,又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和周初銅器銘文中的易卦刻紋相比,在記數方法和所用之數上也有區別 :(1)前者系用數碼即線條數目表示數。10 以內,有多少根線條,表示多少個數。
  • 夜光杯的千古之謎
    本期就聊聊千古之謎的夜光杯。夜光杯的傳承有關夜光杯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東方朔《十洲記》(亦稱《海內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滿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秦始皇時,西胡獻切玉刀。
  • 千古之謎:「八賢王」趙德芳之死
    而「八賢王」之死,怎麼就成了千古之謎呢?  其實,「八賢王」是一個文學人物,而不是歷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諸如宋太祖的「燭影斧聲之謎」,加上百姓對宋太祖一脈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並因為趙光義一脈傳到南宋高宗退位,其後禪位於趙德芳一脈的南宋孝宗,便更強化了「八賢王」趙德芳的形象。
  • 史可法:有心死節,無意誤國
    回身看城牆上守城的軍隊仍然保持嚴整不亂,再到大街上,卻是人言嘈雜,披頭散髮光著腳狂奔而至,問他們什麼情況,都心急氣喘無法講清到底發生了什麼。忽然有數十人騎馬由北向南,奔跑狼狽如潮水一般,中間眾人護擁的一個,正是督鎮史可法。原來他們是想從東城突圍,由於滿軍防衛嚴密無法突破;便想從南關突圍,才由此而過。這時,才知道敵兵已入城無疑。
  • 虎魄造辦處:千古之謎五兵佩
    虎魄造辦處:千古之謎五兵佩大饗設之於殿庭,如漢晉之舊也。」 由北魏的文獻可見,北魏時期承襲於漢晉傳統。而「造五兵」,應該是源於漢晉,是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常用且其使用範圍極廣的一種器物。   而我國信徒對這些西方的新奇之物,還談不上有多深的理解。像這件(內蒙出土金項鍊)混合了斯基泰、犍陀羅及中印度諸種工藝手法,並帶有佛教藝術色彩的首飾,卻被我國稱為五兵佩,變得與宗教和世俗均若即若離,既不成為佛具,也難以看作是一般意義上的裝飾品。無怪乎幹寶對它作出這樣的評論:「男女之別。國之大節,故服物異等,贄幣不同;今婦人而以兵器為飾,又妖之大也」。顯得很不理解。
  • 作文說說千古風流人物(精選8篇)
    偉大的詩人,你是千古的風流人物,你既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又有「生涯似眾人」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你都有對國家和人民「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懷念。  【說說千古風流人物:篇二】  翻開歷史長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雖然這些風流人物生命早已消逝,但他的的故事仍在傳揚。
  • 周易的智慧 | 比卦——處世之道,創造和諧
    天下之大。興王之道。撫萬方而朝諸侯。建中極而威四海者。其所本。在能運其民而一之。致其力而大之。良莠不殊其用。親疏不異其仁。為能安內攘外。使其下不生心。懷德畏刑。使其民不相背。則比之大用。在此不在彼。故彖辭明述其義。而揭其吉兇之數。辨其利害之因。俾後人知所法。而毋自敗其基也。故不寧方來者。明夫安之必遠。後夫兇者。明夫時之不可失也。彖: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
  • 千古之謎:瑪雅人的消失,一定不會是人間蒸發
    瑪雅遺址瑪雅文明留給世人太多未知之謎,它的文明,它的消失,它的建築等等。壁畫上的瑪雅人對於上面的種種猜想,史學家們又逐個進行分析和否定,若說外族入侵,當時瑪雅人的文明程度已經很高,所以不知名的異族很難與之抗衡;說自然災害,氣象專家也翻閱了公元8世紀至9
  •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毀了東條英機的計劃,被罵作愚將的富永恭次
    不過,在當時的日本能被稱之為愚將的實在是不多,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富永恭次,就是在當年榮獲此稱號的人。那麼這位富永恭次都有什麼"著名事跡",能夠讓他榮獲此稱號呢?此公的"事跡"如下:給東條英機做死黨,竭盡全力的巴結東條英機,堪稱是東條英機的喉舌。
  • 諶一家之言 | 精彩視頻回顧03
    在春節期間,我們將把一系列視頻整合,並劃分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諶一家之言」三期,定時分享。以作回顧,以饋讀者。  按照經典史書《史記》中《報任安書》的套路,這個部分一定應該是「成一家之言」。「一家之言」,無論是褒義還是貶義,作為這一部分的總結,都有些不熨帖。不如借用諧音,作「諶一家之言」。顧名思義,是諶洪果老師的一些洞見與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