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八賢王」趙德芳之死

2021-02-23 林濾山

  評書《楊家將》中有個「八賢王」趙德芳,每每在楊家將生死存亡的時刻,他都能憑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鐧,改變由奸臣潘仁美造成的被動局面,於是,所有為忠臣良將揣著一顆擔憂之心的聽眾便長舒了一口氣,讓恨透了奸臣的善良人們從內心感受到正義的力量;而在我國的傳統京劇中,也經常會出現「八賢王趙德芳」這麼個人,此人的扮相是黃袍白鬍子,看上去年紀一大把了,形象則是主持正義,敢怒敢言,往往能解決別人無法解決的難題;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也經常出現「八賢王」。那麼,宋朝初年到底有沒有一個「八賢王」趙德芳呢?而「八賢王」之死,怎麼就成了千古之謎呢?

  其實,「八賢王」是一個文學人物,而不是歷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諸如宋太祖的「燭影斧聲之謎」,加上百姓對宋太祖一脈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並因為趙光義一脈傳到南宋高宗退位,其後禪位於趙德芳一脈的南宋孝宗,便更強化了「八賢王」趙德芳的形象。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個兒子,其中兩個早死,剩下了大兒子趙德昭,小兒子趙德芳。應該說,無論怎樣,趙德芳與「八賢王」都掛不上邊。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傳說呢?

  由於趙匡胤壯年猝死,他的弟弟趙光義就做了皇帝,也就成了歷史上的宋太宗。古代中國的皇位繼承是父死子繼的,在大宋朝,趙匡胤的兒子已經成年,卻出現了少有的兄終弟及的局面,雖然有「金匱之盟」之說,但無論怎樣說,都不能算是正常的狀況。

  《宋史》說宋太祖趙匡胤駕崩時,宋皇后急令內侍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卻私下裡去找晉王趙光義。後來趙光義繼位,成為宋太宗。因為宋太宗以皇弟的身份繼位,故坊間普遍流傳著「燭影斧聲」的說法,認為宋太宗是謀殺宋太祖而得位的。

  究竟宋太宗是不是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才取得了皇位,直至目前尚無定論,但總體說來,對此持肯定態度的要多一些。世上的懸案無數,有些事情往往又是死無對證的,所以,即使再過多少年,「燭影斧聲」這樁弟弟害哥哥的懸案恐怕也還要懸下去。

  那麼,「八賢王」趙德芳又是怎麼死的?

  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據《宋史·宗室傳》載,趙德芳生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可惜沒記載他的生母是誰。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出閣,授予貴州防禦使一職。宋太宗繼位後,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封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冬,加檢校太尉;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趙德芳之兄趙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殺;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趙德芳病死,年二十三。死後,諡康惠,贈中書令、岐王,後加封太師,改封楚王,宋徽宗時改為秦王。

  雖然說趙德芳是不明不白病死的,但因為趙德芳與哥哥趙德昭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所以歷史學家多數認為趙德芳死因不單純,可能與宋太宗有關。

  《宋史·宗室傳》對趙德芳之死用了「寢疾薨」三個字,什麼叫「寢疾薨」?就是今天所謂「因病醫治無效死亡」。這麼重量級的一位王爺,而且是趙匡胤的愛子,《宋史》的記載竟然簡略到如此地步,甚至連在號稱翔實的宋朝史書《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只有「己酉,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贈中書令,追封岐王,諡康惠」三十一個字。請注意,《長編》用的是一個「卒」字,難道大史學家李燾會犯史家之大忌,連王爺的死叫「薨」都不懂嗎?他憑什麼要把趙德芳降格到大夫的級別(天子曰「崩」,王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還有,《長編》只說「卒」,可絕沒有說是「病卒」!這個沒娘的可憐孩子,連個字也沒留下,連夫人是誰也不知道,風華正茂,怎麼就「卒」了呢?

  趙德芳的哥哥趙德昭死於太平興國四年的八月,比趙德芳之死只早一年零五個月。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就這麼前後腳離開人世,能不令人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嗎?德昭被剷除後,德芳還在,換言之,威脅趙光義帝位的人還在,他的日子依舊如坐針氈,他能坦然面對兄長僅剩的一個兒子嗎?趙光義前面除掉了趙德昭,後來又除掉了他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舉凡對皇權有威脅的宗室,都死在了他的手下,怎麼可能不斬草除根,把趙德芳也順手掐掉呢?春秋筆法,李燾決不會一無所知,他用「卒」來說明趙德芳的死,恰恰是要給後人留下一點思考和探究的餘地,他不想讓強權者控制的史書,把罪惡掩蓋得連蛛絲馬跡都找不到!要說糊塗,應該是寫《宋史》的那幫傢伙,他們憑著臆斷,給趙德芳之死一個冠冕堂皇的「薨」字。大概他們認為自己很聰明,實際上恰恰做了蠢事。

  宋太宗當皇帝後,同宋皇后有過一番爭鬥也是毫無疑問的。宋皇后原本是想讓兒子趙德芳做皇帝,在她命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進宮時,這個王繼恩卻自作主張地請了時為晉王的宋光義入宮,從而奪去了皇位。這一史實,一些宋人筆記多有記載。就算拋開這些,即便宋太祖是正常死亡,說太宗皇帝是從他侄兒趙德芳手裡奪取的天下,也並不為過。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宋太祖的大兒子趙德昭,都可以說是被宋太宗逼死的。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漢,並乘勝進攻遼國,企圖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卻大敗。潰敗中,人們一度找不到宋太宗,都以為他已經戰死了。於是,擬議趙德昭代宋太宗做皇帝。可不久宋太宗又回來了,知道了此事後,心裡很是「不悅」。回京後,趙德昭請求給攻滅北漢的有功人員授獎,不料宋太宗大怒:「等你當了皇帝再頒賞,也不算晚嘛!」

  趙德昭挨了這一記致命的悶棍,又驚又怕,回家便自殺了,年僅二十九歲。時間是太平興國四年八月甲戍(二十七日)。

  蹊蹺的是,趙德昭死後不到兩年,也就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他的弟弟趙德芳也死去了。前面說過,史書對於年僅二十三歲的趙德芳之死,沒做任何說明,這也因此成了一樁千古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個兒子已全部死去。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宋太宗趙光義的所做所為,儘管可以讓人找不到什麼證據,可當時的人心裡恐怕都是明白的,從一些宋人筆記裡,便可見端倪。

  也因此老百姓對宋太祖死去的兒子產生了極大的同情,雖然有些傳說是老百姓誇張了的事實,但有些傳說卻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某種願望,就這樣,趙德芳便成了小說評書裡的「八賢王」。

相關焦點

  • 趙匡胤的親兒子,八賢王趙德芳為何沒有繼承皇位?
    趙德芳在後世變得名氣非常大,大家把它稱為「八賢王」。在演義小說中,他上打昏君,下打貪官汙吏,完全是正義的化身。可以說是趙匡胤最優秀的一個兒子。
  • 趙德芳為什麼被稱為八王爺?
    單田芳的評書《白眉大俠》裡,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讓了皇位,受人讚譽和愛戴,被賜八王俸祿,人稱「八王爺」。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中,也有個「八賢王」,也是趙德芳,每當楊家將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八賢王」往往憑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鐧,出來主持正義,對付奸臣潘仁美,救楊家將於危難之間。那麼,歷史上的趙德芳,真的排行老八嗎?
  • 懷抱金鐧的八賢王,究竟是誰?
    二人皆不符合「八賢王」的長壽特徵。綜合以上四點,無論是趙德昭還是趙德芳,都無法與演義、話本中的「八賢王」形象完全吻合,充其量是人物原型而已。可這兄弟二人,究竟誰才是「八賢王」的原型呢?趙德芳:「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正史對於趙德芳的記載並不多,但在評書和演義故事中,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前,曾經動過立小兒子趙德芳為太子的念頭,但是阻力很大。
  • 花木蘭、貂蟬、八賢王趙德芳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真實存在嗎?
    三、八賢王趙德芳在各種各樣有關包青天的電視劇中,每到危急關頭,手持「上打昏君,下打佞臣」打王金鐧的八賢王就會及時出現。話說這位八賢王人如其名,在其為人處事中,突出了一個「賢」字,在老百姓心中有著非常高的威望,然而,八賢王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並不存在的,在正史中找不到任何與其相關的記載。
  • 歷史懸案:「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一生有著數不盡的傳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賭輸華山」「千裡送京娘」,但是趙匡胤的死因卻是個千古之謎,民間一直有著「燭影斧聲」的說法。趙光義繼位的理由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這件事雖然有記載,但是公開的時間卻是宋太宗繼位後的第六年,為前宰相趙普所獻。按時間上說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就要打個折扣,為什麼不在趙光義登基時呈現出來,反而是在大位坐穩後公布,大有美化歷史的嫌疑。
  • 楊家將評書小說中的八賢王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
    只剩下兒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楊家將的各種小說戲曲中,都把八賢王描繪為公正賢明、正氣凜然的角色。他是太祖之子,手持太祖親賜(有的說是太宗親賜)的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如果說奸臣們最大的靠山是皇帝,那麼八賢王就是忠臣陣營的最大靠山。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有些版本是趙德芳,有些版本是趙德昭。
  • 趙德芳在後世傳說中被贊為「八賢王」,為何宋太祖不傳位於他
    趙德芳在後世變得名氣非常大,大家贊他為「八賢王」。在演義小說中,他上打昏君,下打貪官汙吏,完全是正義的化身。可以說是趙匡胤最優秀的一個兒子。可是,趙匡胤為什麼沒有培養他當皇位繼承人,把皇位傳給他呢?其實,趙德芳應該是趙匡胤最不可能傳位的一個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趙匡胤 駕崩,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原因,宋人修史諱莫如深。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使得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得不到合理解釋,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係。在宋人作品《湘山野錄》曾經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在宋太祖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曾經和一位道士在關河遊玩,這位道士預言趙匡胤當於那一年當皇帝,之後果然應驗。
  • 冷歷史「八賢王」的原型,除了愛民如子也野心勃勃
    戲曲中的「八賢王」名叫趙德芳。趙德芳歷史上實有其人,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排行第四怎麼成了「八賢王」?▲八賢王趙德芳但是真實的趙德芳正是死於親叔叔趙光義之手。太平興國六年(973),年僅二十三歲即英年早逝。
  • 「八賢王」的傳說與歷史——寫給歷史新劇《清平樂》(第二篇)
    趙德芳被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冬,趙德芳又增加了一個頭銜——檢校太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德芳因病去世,享年23歲。《宋史·宗室傳》的記載就三個字:「寢疾薨」。英年早逝,險些當太子,這些背景都讓坊間懷疑,他的死會不會跟宋太宗有關。
  • 解密宋太祖趙匡胤的「暴死」之謎!
    登基時,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撲朔迷離,更是給後世留下了一樁千古懸案。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宋太宗。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死因之謎
    然而,對於趙匡胤的死,史記中只有寥寥數語,而趙匡胤為什麼沒將帝位傳給其子而是傳給了其弟趙光義,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千古謎團。趙光義據記載,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
  • 宋太祖趙匡胤身死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
    縱觀宋朝歷史,最大的未解懸案應該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了,即所謂「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976年)10月,趙匡胤一夜間猝然離世,趙匡胤行伍出身,死時年方五十。趙匡胤身體非常強健,而且正史上並沒有其患病的記錄,因此趙匡胤的死因成為了千古之謎。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即位,二者之間有太多巧合,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宋太宗後世子孫繼承有關,史家為尊者諱,自然不會寫得太詳細。後世研究者只能從野史的諸多記載中加以推敲研究,試圖解開這一歷史懸案。野史中的記載,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時間:2017-06-14 15:3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中華上下五幹年,任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
  • 壽縣千古謎|「君子鎮」是賢王敕封的嗎?
    傳說「君子鎮」是「八賢王」趙德芳到江南私訪時敕封的。(圖片來源:網絡)宋雍熙年間,「八賢王」趙德芳從汴梁到江南私訪路過瓦埠,聽說鎮上老者德高、少者義氣,有心試探真假,便與兩個侍衛扮成討飯花子,在街上打起架來。街上人紛紛出來勸架。
  • 推理證明千古懸案:趙匡胤的死因之謎
    前兩篇文章都說到了趙匡胤死因之謎的問題,其中的重要一點是自己過於仁慈,最終被趙光義毒殺。很多讀者並不認可我這一說法,今天就來根據現有資料做一次推理,探探其究竟。《宋史》最官方的記載是《宋史》中:「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這塊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死因,但我想弱弱地問一句,堂堂《宋史》對開國皇帝的死因竟然這麼模糊?而且有史學家說這本書篡改的地方有點多,不能令人信服。
  • 《少年包青天1》未解之謎,狸貓換太子的蛛絲馬跡,愣是疑點重重
    起初包拯以正常邏輯猜測,八賢王不是兇手,可是當案情逐漸往25年前發生的身世之謎發展時,八賢王意識到了危機:大宋將會陷入一場混亂。 於是八賢王只能犧牲自己讓包拯不再查下去,讓當年太子的身世之謎永遠不被人提起,他就製造了一系列假證據嫁禍郭公公
  • 《少年包青天1》未解之謎,狸貓換太子的蛛絲馬跡,愣是疑點重重
    起初包拯以正常邏輯猜測,八賢王不是兇手,可是當案情逐漸往25年前發生的身世之謎發展時,八賢王意識到了危機:大宋將會陷入一場混亂。於是八賢王只能犧牲自己讓包拯不再查下去,讓當年太子的身世之謎永遠不被人提起,他就製造了一系列假證據嫁禍郭公公
  • 重訪狼山「千古之謎」
    駱賓王七歲時所作的《詠鵝詩》,雖類童謠,卻也算千古名作;膾炙人口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句早已是小學生們脫口而出的詩句。作為「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和楊炯、王勃、盧照鄰都可視作早慧神童且鴻才偉抱的人物。他們的駢賦及詩歌創作,氣勢宏大,風骨質勁,極富才情,對擺脫齊梁文壇綺靡餘習,開拓初唐詩文新境,無疑起到了先行、先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