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嬴姓,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長達39年,是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秦國開始崛起。
秦國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肅張家川)周圍的一個嬴姓部落。因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賜給岐以西地,正式建國。經文、憲、武、德、宣諸公,秦的疆土不斷東移,到穆公繼位時,已佔有大半個關中。
秦穆公即位後,胸懷大志,奮發圖強,銳意進取。他重用百裡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依靠他們修明政治,發展軍事,獎勵生產,使國家實力大大增強。
秦穆公選拔人才,能夠打破尊卑貴賤界限,選拔貴族以外的人,選用別國前來投奔的人,比如百裡奚曾是個奴僕,他用五張羊皮把百裡奚從楚國換了回來。
當七十餘歲的百裡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事。穆公又在百裡奚的推薦下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秦穆公廣納賢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國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業,還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視民心的向背,所以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減輕百姓的負擔。
他強調取信於民。晉國鬧饑荒,向秦國求援,他不計過去的恩怨,把大批糧食運到了晉國,說不能讓百姓受罪。晉國臣民都稱頌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使他深受下層群眾的支持和擁戴,有了爭霸的基礎。
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謀略。為了打開通道,爭霸中原,他利用聯姻與晉國結成同盟,以與中原諸強抗衡。他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晉文公,並幫助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戰勝了楚國。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認為時機已到,想取代晉成為霸主。為穩定後方,他全力進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國西邊散布於廣大地區的戎族國家。
他通過投奔來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國的山川形勢、兵力部署,採用離間計、美人計等策略,突出奇兵,發動全面攻擊,徵服了這些國家,擴地千裡。
這樣,東從陝西、山西交界的黃河起,一直到遙遠的西方,都為秦國所控制,秦穆公終於成為西方的霸主。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發展了秦國經濟。秦穆公開創的霸業,為戰國末年秦統一整個中國打下了基礎。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
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啊,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秦穆公剛繼位的時候,野心勃勃,胸懷大志,但是苦於身邊沒有賢才良將來輔佐,是要成事必須有人才的幫助,秦國世居西隅,國苦民窮,人才很是缺乏,很是苦惱。
於是秦穆公就去問相馬的伯樂,而伯樂告訴他,吸納人才在於不拘一格, 正所謂「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所以秦穆公四處搜求人才,重用他國來的客卿,輔佐穆公,使秦國兵強馬壯。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人去晉國聯姻,此時晉國剛剛滅掉虞國,聽聞虞國有一個叫百裡奚的人,很是著名,所以晉國國君就想讓百裡奚為自己效命,但是百裡奚誓死不從,晉國就讓百裡奚做一個隨嫁的奴僕,在去秦國的半道上,百裡奚他偷偷跑了。
跑到楚國的邊境上,又被楚國兵士當做「奸細「抓起來,放到北海去放牛,他養牛有一套,牛養的膘肥體壯,人送外號「放牛大王」。後來秦穆公打聽到了百裡奚的位置,就用五張羊皮把百裡奚換回秦國。
回到秦國的百裡奚又向秦穆公舉薦了蹇叔,百裡奚推薦了蹇叔的兒子西乞術、白乙丙,沒多久,百裡奚的兒子孟明視也投奔到秦國來,被秦穆公拜為將軍。這就是五張羊皮換來五位賢人的故事,既有賢才遇明主的欣喜,也有明主納良才的喜悅。
秦穆公選才用人,打破了以往的用人制度的弊端,不分地域、不論貴賤、不問出身,只要你有真才實學,都會得到相應的位置。他大膽聘請非本國的人才,招納了百裡奚、公孫枝、由余等一批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