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問題是中風患者比較常見的併發症,當您在發生中風後,肌肉無力時發生概率為23%~60%,基本和您早期未進行康復治療和不恰當的鍛鍊相關。
中風後肩痛有什麼樣的特點?
當您的肩關節出現疼痛時,用手觸診肩峰與上肢肱骨之間出現,會發覺有間隙凹陷;同時發覺您左右的肩膀不一樣高,往往偏癱側的肩膀要比健側低一些,若是觸診肩胛骨下角的位置,也同樣會發覺此處相比健側低;這已經嚴重影響您的肢體活動,甚至心理,給您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在康復的道路上,常常會聽到一些患者和家屬,甚至我們的康復治療師們反饋,對這類肩痛問題處理效果不樂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聊聊一聊。
中風偏癱後,您的肩為什麼會痛?為什麼會腫?為什麼會出現半脫位?
在發生中風後,常見於一側肢體的癱瘓,這是會感覺整個上肢出現軟軟的塔拉著,特別是在發病的早期,非常的明顯。
這裡說的力,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肌力,另一個是肌張力。
1.發病後,支配肢體的腦神經受損,上肢的肌肉就會失去控制,不會產生自主的收縮,所以會發覺手不會動,甚至只會微微動一動。
2.另外,就是自身張力的問題,張力就是肢體的肌肉摸上去有一定的彈性,並不會出現偏癱肢體那樣軟軟的、松松的狀態;這張力對於老百姓來說很難理解,但我會舉例讓您明白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好比正常人可以自由的坐、站,這全靠張力維持;若是您沒有肌張力,就不能很好的維持您坐、站的姿勢,類似於老人常說的軟骨病。
所以,偏癱手往往是處於這兩種力的降低。
對於您發病後,張力和肌力的降低,但每天還要進行一些體位轉移,比如從躺著-坐起、床上的翻身、或是擦洗身子/換衣服等,都會因為一些不當導致韌帶和關節囊更加鬆弛。
這裡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肩胛骨結構位置發生變化,另一個是肩胛骨的活動異常。
1.正常人的肩胛骨在肩膀位置,其肩胛骨關節盂有一個向上傾斜的5°角;但是當您出現肢體偏癱後,力學因素的影響就會導致肩胛骨下降、後沉。從而使得向上傾斜的5°角度丟失,容易導致肱骨頭從關節盂中脫出,也就是常見的肩關節半脫位。
2.肩胛骨的活動異常,這裡想要表達的是,我們很多偏癱患者,在發病後,為了儘早康復,就開始各種鍛鍊。特別是有人幫助或是鼓勵的情形下,想方設法的活動手,只會努力鍛鍊把手抬高,但忽略了肩胛後背的鍛鍊,導致手能動,但動不好。還有就是偏癱的人習慣久坐,因為不能很好的行走,只有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含胸駝背的坐姿,這將會影響手舉高的肌群,會與這些肌群拮抗。
所以,肩胛骨的迴旋力偶關係很重要,不在正常位置會脫位;力偶關係不當,會導致肩痛。
顧名思義,就是肩活動的過程中,抬手時,不僅上肢在往上動,肩胛骨也在隨著往上動,這兩者之間的運動協調關係出現異常。
想一想,常見的偏癱患者,在發病早期,做肢體活動時,都是躺在床上活動,雖然肢體被抬高了,可您後背的肩胛骨還仍被死死的壓在床板上,此時這種節律關係已經發生異常,輕則疼痛,重則脫位。
還有就是行康復治療時,若是治療人員忽略這種節律關係,只是一心想著鍛鍊肢體,而總是忽略後背肩胛骨的活動,久而久之,這種節律關係也出現異常。
原本病患的肢體活動就不充分,可能已經出現肩關節的間隙增寬,肢體遠端(手)的循環、回流就不好,但往往護士們打針輸液總喜歡打在病患側。難道您不知道液體輸在患側手會加重回流的問題嗎?會中肢體的腫脹嗎?
其實,我也針對此問題諮詢過,常有兩種回答:一是患者經常在輸液時,不自主的動手,若是打在好那一側,容易漏針;而是打在患側手,是一種無奈之舉,好那邊不好進針,找不到方便打針的血管。我想這些都是不應該發生的,應該注重病患肢體腫脹不是一個小問題,它可能引起很多併發症。
對於中風偏癱後肩關節疼痛、手腫脹以及肩脫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1.在早期,治療人員嚴格規範的教會家屬、護士和陪護做好肢體良肢位的擺放;
如平臥時,應在肩後部墊枕頭,使肩關節向前突出;坐位時,應把病側上肢的前臂放置在胸前的平板上,囑患者每天多次用健側手把病側上肢上舉過頭,持續幾分鐘,輪椅上亦如此;立位時,應用健側手把病側上肢託起來,也可用三角巾支持病側上肢,起到固定作用。
還有就是注意在早期活動患肩時,不宜過90°,即使沒有疼痛的情況下,都不主張大範圍的活動肢體,容易因肩肱節律出現紊亂而導致脫位的發生。
2.儘早刺激肩關節周圍的穩定組織,使其肩周的肌肉張力和肌力出現
臨床主要是肩周的肌群功能電刺激,還有就是一些負重位的肢體本體感覺的刺激。
3.專業人員的康復治療
主要圍繞肩關節的正常運動模式強化,需著重強調肩胛骨的上迴旋以及肩肱節律關係,不可一味只顧著肩部的肌力練習,而忽略了運動模式。
4.病患的姿勢管理
這一步也非常關鍵,很多病患的坐姿、站姿不良,會導致身體張力的異常,最終影響到正確的運動模式。
總結
對於中風後,偏癱側的肩關節經常出現疼痛、關節的間隙增寬、甚至會出現半脫位和肢體的腫脹,這是非常多見的,也是家屬和治療人員比較頭疼的問題,但只要您對此問題有了足夠的認識,在早期就開始注重,是可以預防或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
我是帶您學習健康科普知識的孔醫生,碼字不容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說法,請幫忙點個讚或是點個關注;分享是一種美德,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謝謝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