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建國初期,湖南人口少的可憐,以至於朱元璋下令從江西等地移民到湖南來,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廣的流傳。那大明初期湖南人口為何如此之少呢?流傳中的朱元璋血洗湖南是真實的嗎?這是導致湖南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朱元璋和血洗湖南的歷史真相吧。
朱元璋到底有沒有血洗了湖南,筆者查《明史》以及明朝相關的正史資料中並沒有記載此事,但是關於朱元璋下令血洗湖南的說法流傳甚廣,但都只是而且也僅僅是民間的傳說。關於朱元璋下令血洗湖南的傳說版本有下面幾個。
第一個是 血洗長沙的說法。據說是在1368年的時候,朱元璋滅掉元朝剩餘勢力後,登上了皇帝寶座。他手下率領的的各路人馬,都準備到南京向他表示慶祝和朝拜他。他向著突然一下子這麼多的人馬湧入京城,可能住宿各方面都很困難,而且自己也很難應對。就趕緊命令,要各地軍隊按順序的進京朝拜。在他聽說有一隊人馬日夜兼程,奔波勞累,剛剛到達長沙的時候,為了體諒屬下,讓兄弟們好好休息一下,就急急忙忙的傳口諭,要這隊人馬「在長沙歇息三天。」手下的人聽錯了口語,誤將「在長沙歇息三天聽成了「在長沙血洗三天」。皇帝的話那可就是聖旨啊,違抗聖旨那可是要殺頭的。於是導致了明軍在長沙進行了一場血腥的大屠殺。那些軍人見人就殺,男女老幼都未能倖免,殺得長沙血流成河,到處都是屍首,不見人跡,十室九空。
傳說雖然很離奇,但是從傳說發生的時間和描述的事件來看的話,歷史上確實是發生了與這個傳說大概相類似的事情。1364年,朱元璋為了統一全國,派徐達率軍攻打長沙。當時的長沙屬於陳友諒和元朝的一些殘餘勢力控制。明軍在長沙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後在1368年才取得勝利,將長沙納入了明朝的統治。
第二個說法是血洗瀏陽。關於血洗瀏陽的版本那就更多說法了:一個是朱元璋為了打擊報復那些支持陳友諒反抗明朝的瀏陽人,下旨血洗瀏陽;第二個說法是朱元璋的謀臣劉伯溫看天象時候預測瀏陽三百年後可能會要出皇帝,朱元璋為了保護他的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便下令在瀏陽大開殺戒,進行屠城;第三個說法是傳說當年朱元璋曾經在瀏陽當乞丐的時候,偷了瀏陽一戶人家的紅薯,被人抓起來暴打一頓,懷恨在心的朱元璋發誓當上皇帝後一定要將瀏陽人斬盡殺絕。
第三個說法是鄂公大丘的傳說。在湖南民間一直流傳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朱元璋率領著大軍,追殺那些慌忙逃避戰亂的百姓。忽然看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孩子,手裡牽著一個小子,步履蹣跚的艱難的走著。那個牽在手裡的只有四五歲,路都走不穩還,小孩是一邊哭一邊走;那個背在背上的孩子卻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朱元璋看到後非常生氣,便跑到婦人跟前,訓斥說:「你這個婦人,怎麼這麼不懂禮數,背著大的孩子,卻讓這麼小的孩子拖著走路?!」那婦女聽後擦掉眼淚回答說:「您有所不知,大孩是我的小叔,他的父母已經被亂軍殺死,我是他惟一的親人了,所以我必須要好好地照顧他;小的孩子卻是我自己的孩子,背大的孩子,牽著小孩子走路,確實是沒有辦法!」說完後,放聲大哭起來。朱元璋聽完後,特別感動,就拿出一面杏黃色的旗子,叫她插在路邊的田裡。又命令軍隊:插杏黃色的旗的田裡,軍隊不得進入,違抗此令者斬。
從此,所有的軍隊都不敢到插杏黃色旗子的田裡去。所有的人為了保命,都往這丘田裡擠,不一會這插杏黃旗的田就擠滿了人。這丘田名叫做鄂公大丘,朱元璋在血洗湖南的時候,就留下這一丘田裡的人,湖南本土的百姓才保存下來一點。
如前所述「血洗長沙」的說法雖然不太靠譜,但是在元末明初時連年戰亂,戰後的長沙確實是土地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很多地方都是渺無人煙。長沙城明初有多少戶人家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長沙府下面的縣還是有記錄,比如「湘潭土著僅存數戶」,「醴陵古老相傳土著亦僅存十八戶,餘皆無復存在」。後來明朝為了填充湖南人口不足的現象,就近從江西等地大量移民遷入,並且允許「插標佔地」,這也造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湖廣江西填」的局面。
所以大明初期湖南人口銳減是由於朱元璋和陳友諒及元朝餘勢力在湖南大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