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大、地域廣、道具多,《長河落日》開啟國內戰爭劇新紀元
《長河落日》這部劇以更加國際化的視野去解讀太平洋戰局的歷史,在創作中完全跳出了國產抗戰劇的製作模式。僅從道具及置景來看,電視劇《長河落日》就具有區別於國產戰爭題材作品的三大特點。
在以往國內戰爭題材作品中,有關戰爭的場面主要集中在某個城市,空中作戰場面都不多見。而《長河落日》的場景波及美國、日本、印度、緬甸、中國。其中國內城市場景包含上海、重慶、澳門、廣東、衢州等多地。
置景師毛懷清告訴記者,由於各地具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在置景方面既要達到美學要求,又要突出地域特色。以上海為例,當時的上海有租借地,因此置景方面在突出上海本地特色的同時要融入「洋」元素,讓觀眾看到場景就能想到上海在特定時代下風貌。而重慶多山,重在展現山城特色,廣東三灶島水多,建築則以吊腳樓為主。這些場景的設置需要置景師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進行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考證歷史資料,在最大程度上復原當時的地域風貌及風土人情。
劇中僅涉及到的機場就有日本機場、上海機場、重慶機場和衢州機場等,包括機場的倉庫、機場的警察廳、飛行員宿舍等都要進行詳細的復原工作。其中每個機場的搭建時間都在3個月左右,據置景師毛懷清介紹他帶領200多人組成的美術團隊耗時3個月打造複製了一座二戰期間的飛機場。正是團隊成員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這部劇在還未完成拍攝之時就呈現精品之相。
另外,由於劇中涉及到大量的軍事裝備,包括2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艦、4座飛機場、十幾個飛行機組、還有二戰時期的大黃蜂、B25轟炸機、日本的零式等。道具團隊要完成建造大量當時使用的高射炮、軍艦和飛機戰艦。另外劇中涉及到大量的諜戰成分,需要很多特工專用的道具,比如儲藏資料、檔案、文件目錄的老式儲物櫃。這些二戰期間道具全部都由道具師一釘一鉚去打磨製作,從數量和規模上來講,在以往的電視劇拍攝中非常罕見的。
置景師毛懷清說坦言「以前製作陸上戰鬥的劇較多,而這次以海軍為主,從服裝到武器,小到一把佩劍都要製作新的,講求真實和質感。道具老師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來復原,甚至要考究到飛機的型號、一輛日本軍車的型號, 劇中有一些飛機內的打鬥場景,因此就需要特別製作大機艙的飛機……」而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才讓《長河落日》這部劇的品質在拍攝之時就得到眾多觀眾的肯定。
特效製作難度升級
另外由於涉及到的戰爭場面宏大,部分場景需要藉助特效去完成,據傳視影視的特效總監,來自香港的單子佳介紹,《長河落日》在特效製作方面,要將海水、航空母艦,做得逼真的同時又兼具藝術感與震撼力,水的特效製作比其他物體難度大,對於整個特效團隊而言,要做出具有電影質感的特效畫面,就要更專注於品質,要求更嚴格。
單子佳表示在《長河落日》的特效製作中,另一挑戰源於國外部分戰爭場面的特效製作,其中大部分實體的船要通過特效要做到海水中,實景與CG技術(Computer Graphics,完全用電腦製作的影視動畫)相結合無疑增大了製作難度。而飛機墜毀的特效製作量也非常大「預計這部劇完全用電腦做的特效鏡頭有近500個,CG技術與實拍結合的鏡頭有3000多個」單子佳告訴記者。目前傳視影視70多人的特效團隊,已經前後花費三年的時間為《長河落日》製作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