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深圳的蔣阿姨,現年58歲,她說道:「這輩子我誰都不怕,就怕一件事——糖尿病併發症。」
在將近14年的病史中,蔣阿姨飽受糖尿病的折磨,高血壓、骨質疏鬆、蛋白尿接踵而至,近期還因為視網膜病變上了趟手術臺,險些失明。不僅自己要天天打針、吃藥,連家人也時常折騰。
蔣阿姨的情況絕非個例。被稱為「沉默殺手」的糖尿病,在中國尤其是中老年群體中十分常見,嚴重影響父母輩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中老年糖尿病人群龐大且特殊,需予以特別關注
糖尿病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疾病,伴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患病率顯著上升。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19年糖尿病地圖,糖尿病患病率在20~24歲人群中為1.4%,而在65~99歲人群中為19.3%,約為總體成年人的兩倍。在中國,中老年糖尿病患病人數居全球之首[1],其中老年(≥60歲)糖尿病患病率已達30%[2],數據十分驚人。
圖表:65歲以上老年糖尿病患病人數前十名的國家或地區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病理生理特徵、臨床特點、血糖管理手段、藥物選擇等方面均有其特殊之處,是糖尿病處理中較為棘手的特定人群。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馮清教授指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徵有其特殊性。首先,嚴重低血糖風險高。2018年發表的一項回顧性分析發現,老年T2DM患者年齡越大,嚴重低血糖發生率越高[3]。
其次,合併症較多。中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下降,如果沒有及時控制住糖尿病,更容易合併心腦血管、腎病、神經病變、視網膜病、性功能障礙等多種併發症。
鑑於此,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管理中需要充分兼顧療效和安全性,考慮到降糖藥物帶來的低血糖風險,對於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中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幹預也許較藥物治療更為適合。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幹預指南
除了口服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汀類等不宜引起低血糖的藥物輔助治療,對於患有糖尿病前期的中老年人,推薦以「糖尿病預防項目研究 (DPP)」相似的生活方式幹預來延緩糖尿病進展。
1.運動鍛鍊方面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血糖的利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骨折等風險,在運動上宜選擇安全性好、運動量不大的運動方式,如走路、太極拳或遊泳。走路時最好是平地中速或緩慢步行,不宜上下山路,避免跌倒。
糖尿病以餐後運動為宜,空腹運動易發生低血糖反應。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推薦進餐後休息45-60分鐘再進行運動,鼓勵定時進行運動,餐後這個時段運動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每次運動時間應安排20-30分鐘。
2.飲食治療方面
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隨著病程延長,胰島功能逐漸減弱,稍微多吃點,餐後血糖就會升高很多,導致很多糖友「不敢吃」,使得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的現象在中老年患者中極為常見。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中老年糖尿病飲食需要嚴格控制,同時注意營養均衡。
首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應該滿足其每日能量需求,合理調配其飲食結構,少吃甜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GI值低的食物,調整其進餐模式,如少食多餐,後吃主食等。
其次,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併有其他臟器疾病,應確保其飲食清淡,低脂、低鹽,並且要避免飲酒。
最後,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消化功能均變差,應增加蛋白質的供應量,尤其是優質蛋白質如蛋、奶、大豆蛋白等如果腎臟功能完好,應確保其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為每公斤標準體重1-1.3g。
日常生活中難以精準控制飲食攝入,糖尿病餐口味差、父母不願意吃等問題,也讓不少子女頭疼。針對這一現象,維士數字飲食推出專門針對糖尿病飲食管理的營養餐食。
只需通過「維士數字飲食」小程序,輸入身體基礎數據(如身高、體重),選擇主訴病情,利用AI智能算法以及營養師線上1對1指導,可以輕鬆定製符合醫囑、私人定製、營養精準的一日三餐。菜品所有營養數據及安全性都經過國家級營養檢測實驗室和食品安全實驗室嚴格檢測,讓攝入更精準、菜品更安全。
由國家級營養師和亞洲營養料理大師共同參與研發的中式菜品,不僅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口味,營養搭配和口味要求也完全符合糖尿病患者的控糖需求。
目前,維士數字飲食已經成為「深圳市人民醫院糖尿病生活方式幹預科研項目指定產品」幫助糖尿病患者完成糖尿病飲食幹預閉環,實現飲食處方最終落地。這些用戶體驗了維士配餐一段時間後,都給予了不錯的反響。顯著的控糖效果更是獲得了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糖尿病教育與營養分會的專業推薦。
讓健康常伴父母身邊,吃好喝好,控糖無憂,是作為子女最好的孝心!
新財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文內容版權歸新財網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