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集 圓成實性的如來藏

2020-12-28 中國的菩薩文化

第44集 圓成實性的如來藏

24:00來自中國的菩薩文化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這個單元將要來談談「如來藏的圓成實性」。在前面《勝鬘經》中勝鬘夫人說: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具有空相與空性兩種道理。空性就是不空如來藏,因為這個空確實有真實性,不是緣起性空的意思;空相則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的本性都是無常,所以是空,無常空就一定會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就像我們的意識會有生起的時候,也會有存在安住的時候,也會有變異的時候,最後也會有消滅的時候;就這樣子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有生就有滅,所以叫作空相。空性是指如來藏心體的自身,空相是指如來藏所出生的蘊處界萬法,具有空相與空性的如來藏,當然是能夠圓滿成就諸法的圓成實性。

有位主張大乘非 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在他的《勝鬘經講記》當中,他說:「唯識學者說圓成實,也可有二義:一、約遠離一切雜染說,名為空。二、約由空所顯說,名空性,體實是不空的。然本經說不空,不但約法性不空說,重在體具過恆河沙功德性。如《楞伽經》、《起信論》等,都不是從因緣生法,虛妄生法論空與不空,而是依如來藏性說。」(《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223~224。)這段話有很大的錯誤需要來辨正,因為唯識學者所說的圓成實,同時具有空與不空,是因為如來藏無形無色,不跟煩惱相應,所以稱為空。雖然空,但是有真實性;有真實性是因為祂能夠出生諸法,包括出世間法以及世間萬法。因此,唯識學者所說的圓成實性 (我們先依文解義: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世間、出世間諸法的真實性) ,「圓滿」這兩個字,是就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來說圓滿。世間法是雜染的,出世間法是清淨的,如來藏心圓滿成就雜染的世間法,也圓滿成就清淨的出世間法,所以才叫作圓成實性。祂具有圓滿成就這些法的真實性,所以被叫作圓成實。

如果說:「圓成實性是純淨的、是純無為、是純真如,不具備無漏有為法。」這樣一來,圓成實性就不能夠出生世間的雜染諸法了;這樣子祂就變成了只有真如性而不能函蓋世間雜染諸法了;那麼 佛說一切眾生都有圓成實性,就應該解釋為一切眾生都已經住在無餘涅槃當中,因為這樣的圓成實性不能夠出生雜染的世間法。既然不能生諸法,就不該有雜染的眾生蘊處界在三界當中存在;顯然就不具足圓滿出生萬法的真實性了,這樣子的圓成實,因為無法圓滿具足出世間清淨法及世間雜染諸法,祂的自性並不圓滿,所以就不是圓成實。因此圓成實性一定是具足出世間清淨法以及世間雜染流轉的染汙法,才叫作圓滿成就世出世間諸法的真實性。因此,那位法師說:「唯識學者說圓成實,約遠離一切雜染說,名為空。」這顯然是錯誤的。

這位法師又說:「二、約由空所顯說,名空性,體實是不空的。」他所說的,由空所顯名為空性,意思是說:緣起性空是由蘊處界的無常空所顯示的,所以叫作空。他認為這個緣起性空其實是不空的,因為經由這個緣起性空的理解、觀行,可以成就佛道,這也是我們上一個單元所評論的無常是常的錯誤觀念。所以,這位法師的看法是:阿羅漢就是佛,佛就是阿羅漢;成佛之道就是阿含講的解脫道,沒有大乘經講的佛菩提道可言,佛陀不曾以成佛之道教人。這就是他的看法,所以他會認為:自己真的懂緣起性空,由於以為真的懂緣起性空了,所以就是阿羅漢,而他認為阿羅漢就是佛,因此這位法師也自己認為自己就是佛。所以,他同意別人為他寫的傳記的副書名是《看見佛陀在人間》。因為他認為:以他極力主張的緣起性空,然後努力的推行人間佛教,如此的利益人間,就是真正的菩薩行,他這麼不遺餘力的推行,他認為 佛陀也就是如此。

接著,這位法師說:「然本經說不空,不但約法性不空說,重在體具過恆河沙功德性。」可是這又有問題了,既然勝鬘菩薩說的是如來藏有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而這位法師說的如來藏是依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終必會壞滅來說緣起性空,這樣子的緣起性空正是壞滅法,最多只能使人出離三界,不得安隱,因為心中始終會懷疑:「我滅了蘊處界入了無餘涅槃,是不是如實不空?是不是真的有本識如來藏存在而不是斷滅空?」這樣子懷疑的時候,就不可能斷我見了,更何況能夠斷我執呢?阿羅漢是因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們親耳聽聞 佛的開示,信受有本識真實存在不壞,阿羅漢完全信受了而斷除了我見、我執。可是沒有聽聞 佛陀開示的這位法師,他心中會想:滅盡十八界自己以後的涅槃中,是不是真的不空呢?心中總是會有所懷疑的,所以心中不得安隱,縱使想要勉強把自己滅了,心中也是存疑的,始終無法斷我見。縱使有人信受佛語而斷我執,死後能得出離生死,仍然不算是安隱觀,只是出離觀而已。

既然是蘊處界緣起性空而入了涅槃、滅盡一切了,又如何能成就佛道呢?正因為他曾想到這個問題,於是不得不把成佛認定為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認為:阿羅漢即是成佛,修學佛法、研究佛法,真的懂佛法了,你寫出來的文章就是佛法、就可以是經典,所以不必因為大乘經典非佛說,就說大乘經不是佛經、不是佛法。這就是他的看法。

既然如來藏的本體具有超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一定是有一個常住心,祂才能夠具有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不可能是虛空或空無而具有無量的功德性。如果是緣起性空具有過恆河沙數功德性,那麼當緣起性空所依的蘊處界壞滅了,緣起性空已經不在了,那個時候是一法不存的,正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的時候,尚且沒有絲毫的功德性可說,何況是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所以應該這麼說:本經說的不空,不是只是說法性不空,而且是說本身與煩惱不相應的空,當下就有無量無邊法性的不空。是與那位法師所說相反,這樣才符合《楞伽經》《起信論》所說的:都不是從因緣生的,而是本來就在的。

《勝鬘經》中勝鬘夫人接著說:

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闢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闢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位法師解釋說:【如來得證如來藏而成就法身,是由「壞一切煩惱藏」而得的。而壞一切煩惱藏,又從「修一切滅苦道」而來。二乘的所以不見不得如來藏空智,本經的解說,極為明白。】(《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225)這位法師既然說「如來藏空智」就是斷除生死煩惱,證得緣起性空,這明明是二乘聖人所已證的;二乘聖人雖然不像如來的究竟斷盡,仍然還有習氣種子隨眠,卻是二乘聖人已經分證的,因此不能說二乘不證「如來藏空智」。但是他在這裡又隨順經文而說二乘不證,只因為經文是這麼說的。可見經文說的如來藏空智,不是他說的緣起性空的智慧,而是第八識心的空性智慧。所以,依這位法師的理論,當然不能說二乘聖人不證「如來藏空智」,因為他講的如來藏空智就是緣起性空。但是他在這裡又隨順經文而說二乘不證,這只是因為經文是這麼說的,所以他不能不這麼說。可見經文說的如來藏空智,不是他所說的緣起性空的如來藏空智,而是第八識心的空性智慧。

因為經中明明說:一切阿羅漢、闢支佛對這個空智是本所不見、本所不得的;這一種如來藏的空智是唯佛所證,而菩薩們世世隨佛修學,所以能夠分證,這不是阿羅漢、闢支佛所能證得的。而且一切苦滅,是佛地才有資格這麼說的,阿羅漢、闢支佛仍然還是有許多的苦未滅,因此阿羅漢、闢支佛並沒有壞一切的煩惱藏——還沒有壞滅一切煩惱種子的執藏;他們仍然還有許多的煩惱種子存在著,只是斷除分段生死的現行而已。

且不說細的煩惱,只說很粗的煩惱就好了。闢支佛們是不樂見佛,也不樂見菩薩的,定性阿羅漢則是不樂見菩薩的。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不樂見佛的是闢支佛,他們只要聽到天人來說:「有一位最後身菩薩已經降生在人間了,祂今夜已經出家了,不久即將成佛。」所有的闢支佛就會立刻取涅槃,他們不樂見佛。定性阿羅漢雖然很喜歡見佛,可是不樂見菩薩;因為佛憐憫他們,不會為難他們,也會為他們開示正法;可是菩薩們為了護持佛的正法,一定會把他們貶得一文不值。單說去見 維摩詰菩薩,見 文殊師利菩薩,已經回心大乘的阿羅漢們心中還是有恐懼的,何況是不回心的定性阿羅漢?你想:他們有沒有煩惱呢?當然還是有呀!

譬如,維摩詰菩薩示現生病,在家休息;但他起了個念,想要用這個病來弘揚佛法,於是心中故意想著:「我生病了,佛都不護念我。」佛陀當然知道他的用意,於是對重要的弟子們一個一個點名,那些已經回心大乘的十大阿羅漢們哪個人敢去探病?沒有一個人敢去。你想他們有沒有煩惱?有嘛!所以說他們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藏。他們為什麼不能斷盡一切煩惱藏?因為他們還沒有普修一切苦滅之道;他們滅的苦是有分苦、少分苦,不是滅一切苦。他們也無法滅多分苦,滅多分苦是諸地菩薩的事,滅一切苦則是佛地的事。因為沒有修一切苦滅之道,所以無法滅一切苦,因此仍然有很多的煩惱藏在他的心中。

所以因為如此,阿羅漢不等於佛,因此阿羅漢恐懼面見菩薩。阿羅漢們只能斷有餘苦,他們所修的是有餘道,滅的是有餘的集,所知的苦是有餘苦。為什麼這麼說?都是因為他們不如實知佛菩提道,在回心大乘然後悟入般若以後,在還沒有通達以前,所知的佛菩提道都只是聽聞而臆測所得,沒有如實智。因此勝鬘夫人所說的空義隱覆真實,與這位法師以解脫道來講的空義隱覆真實,是完全不同的。空的真實義有空與不空,空是不與煩惱相應,不空是在不與煩惱相應當中能生萬法的自性,能繼續支援萬法生住異滅,而祂本身常住不滅,常住於不與煩惱相應的空當中,繼續圓滿一切雜染諸法,在空中具有這樣的不空,這才是真實空。

這個真實空是有不與煩惱相應的空,也有能生萬法的自性不空,所以真實不空。空與不空集合於一身,不是分開的;也是集合於同一時,是因地就已經是如此的,不是成佛以後才是如此的。而這位法師把空與不空割裂成為分離的,也割裂成為因地與佛地不同,割裂為到達佛地時才不與煩惱相應,這樣錯誤說為真實不空。他說如來藏也就是緣起性空,在因地時不與煩惱雜染相應,有時候又反過來說因地與煩惱雜染相應,所以是滅法;但是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在死前如果真的懂了,就是不空,因為緣起性空是常住的。

但勝鬘夫人所說的空義有不空與空兩個部分,空是因為不與煩惱相應,但在這個不與煩惱相應的狀況下,祂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性,使得世間的流轉諸法以及出世間的還滅諸法可以同時存在,所以世間容許有三乘聖人住世,然後繼續顯示確實有空與不空兩個部分。但這個法不能明說,只能從理上來說,如來藏是如此的。若是想要得到真正的實證,就必須進入佛法當中來真修實證,不能單靠意識思惟理解,也不能靠佛學的方法論來研究。依佛學的方法論研究到最後,將會成為學問而不是佛學。因為真正的佛法學術只有在真參實證者心中才能存在;也因為意識思惟所得的內容都只是學問研究而無法完全符合佛法的真義,而學術是講求驗證與真實的。能真正寫出佛法學術論著,其實是只有菩薩才有資格寫。所以,真正的佛學論著就是《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等等的論著,這才是真正的佛學學術論著。

我們修學佛法,還是應該以實證作為標的,思惟想像的結果是無法被再三驗證、被一再實證的,最多只能夠稱為哲學或者是思想,但是這對我們煩惱的斷除,以及菩薩道的升進或是眾生的法身慧命,卻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這個單元說明了如來藏的圓成實性,同時說明了佛法的修學應該真參實證,否則將會誤會佛法,反而將自己推向錯誤的方向,我們不可不謹慎。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勝鬘經》中都是在說明真實如來藏的重要,可是有位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他說:【聽到如來藏這名詞,不要先執著有一真實的如來藏,而應探討為什麼說如來藏,如來藏究竟是什麼意義,由此始能了解經說如來藏的真義。】(《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306。)
  •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雖然 佛陀已經說明了如來藏不是外道所說的「我」,有位主張六識論的法師,他還是認為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他在《如來藏之研究》書中說:【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
  • 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如來藏(zàng)有三種。什麼叫如來藏呢?用這個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來藏(cáng),如來為什麼藏呢?如來藏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這個佛藏在我們的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佛——好像自家的寶庫沒有打開,這個心中的佛就顯現不出來。
  • 第102集 真空妙有法界藏
    在上一集我們詮釋了《勝鬘經》中空亂意眾生的意涵,探討佛法中所說空相、性空和空性這三種空的真義。說到了眾生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簡稱蘊處界)都只是一時存在的假相,都是生住異滅,不是真實常住的法,因此稱為「空相」。
  •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
    第66集 二乘的波羅蜜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6集「二乘的波羅蜜」。接下來66到70五集,是參閱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五輯162頁到198頁而說,提供您能同時參照增上燻修。
  • 如來藏詮釋《金剛經》中最精華的十句話!
    他沒有明白如來藏的道理,那他就沒有見到佛法。所謂的經書,咒語也都是戲論之糞。當你明白如來藏的道理以後,就會明白,即佛即法,非佛非法,現佛現法。這時候的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佛法。沒有哪一法不是佛,沒有哪一法不是心,沒有哪一法不是「我」。如來藏,正法就藏在文字裡。就看你會不會解。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三)
    五、噶瑪巴與多波巴如前所說,第三世是一個如來藏學說追隨者,這在其著作中表現無遺。討論此問題前又必須討論另外一個問題:一個修行者所主張的顯教學說、與其實修的密法理論是否必須一致?另外一種主張則認為,密教跟顯教兩者在思想上也有差,第三世噶瑪巴或許就可以作為一個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如來藏學說是一種密法理論,在其《開演如來藏論》一開始就引用了《喜金剛續》的內文為開頭,而畢生大作《甚深內義》則是對《時輪密續》的註解。換句話說,第三世噶瑪巴所主張的如來藏學說,並不是在討論「顯教的三種學說中,如來藏學說最強。」,而是在主張「密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來藏學說」。
  • 戀愛先生第43~44集劇情預告 戀愛先生第1~44集全集分集劇情介紹
    第43集 預告就在這時,病房的門被推開,一大群記者蜂擁而入,自我介紹是都市快線的記者,想來採訪一下最近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的牙科診所事件。病人家屬一臉不爽,馬上懷疑程皓拿出500萬這是故意安排的作秀行為。弄得程皓百口莫辯。程皓直接把記者們推出了房門外,請求記者們先行離開。
  • 如來神通早已超越了三清,他是怎麼修煉的?你看靈山藏了啥就懂了
    於是靈霄寶殿又響起了「砰砰」的打鬥聲,此刻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完全不知去向,玉帝只好叫了靈山的如來過來護駕。如來趕到後,憑藉一招如來神掌頓時就將悟空鎮壓了五百年。玉帝見孫悟空被成功降服是心花怒放,於是請了如來參加「安天大會」。這個時候三清卻突然出現在宴席之上,玉帝見狀後讓如來坐在首席,讓眾仙是「同謝佛恩」,然後一同享用龍肝鳳髓,玉液蟠桃。
  • 蓮花生大師全傳 第一之八【金剛法界見如來】——第16集
    在實相境界中,首先慈無量心悠然現起,他口中持誦慈無量心真言:唵 摩訶昧怛囉也 娑頗囉(Ommaha-maitreyasphara)彌陀定印並發願說:「我願以殷切清淨的心,遍緣一切有情,皆圓滿如來藏,具足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等三種身口意三密清淨金剛。
  • 第53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上)
    在解脫道的完整修證方面,也必定要有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修證,在這個前提下,佛陀在菩薩身因地必定實證涅槃的本際如來藏,獲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般若中觀實相智慧,要歷經十地、等覺、妙覺的佛菩提道修證,最後成就佛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 【奈曼城投劇場】《我們都要好好的》第8—10集《甄嬛傳》第44—47集
    怎麼樣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看了呢別急小編今天為您播放《甄嬛傳》44—47集《我們都要好好地》第8—10集掃碼下方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觀看哦關注我們持續為您更新來源:奈曼旗融媒體中心原標題:《【奈曼城投劇場】《我們都要好好的》第8—10集《甄嬛傳》第44—47集》閱讀原文
  • 蓮花生大師全傳 第一之八【金剛法界見如來】——第15集
    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如來無所從去 無所從來虹光的五佛從初始到永遠不離於這一念 心陽光慢慢地縮減它的光芒威力,天空布上了淡淡的紅霞,日輪宛如懸鼓一般,掛在西方的天際,紅彤彤的,像是無量光如來所示現的清淨報身……。
  • 大明風華第44/45集最新劇情預告:朱瞻基給胡善祥送保胎酒
    大明風華第44~45集劇情預告大明風華第44集 預告于謙告訴朱瞻基,底下有官員寫摺子告自己當漢奸,說自己勾結馬哈木出賣大明的情報,于謙說朱高熾為此停了自己的職。大明風華第45集 預告朱瞻基派了人傳自己的旨意問候胡善祥,還給胡善祥送了保胎酒,晚上,胡善祥拉著孫若微一起喝酒,孫若微想勸胡善祥少喝一點,喝得醉醺醺的胡善祥告訴孫若微,自己曾經想要讓朱家的江山被自己家佔據一半,現在她做到了,胡善祥哈哈大笑起來,正以酒祭祀父母時,安歌突然從胡善祥背後推了一把,把胡善祥推下了樓,孫若微嚇了一跳,趕緊下樓查看胡善祥的情況。
  • 原來把「如來藏「搞明白,萬法皆平等!
    「又見」,見不見之見。籠統地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在《楞嚴經》歸納為四科七大,無非「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觀世音」。既然四科七大皆歸「如來藏妙真如性」,既然都是妙真如性,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所以世間出世間之音是不是一切法呀?統統包含在內。這就是圓頓大法,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 第54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下)
    六祖惠能大師依據他開悟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所生起的實相般若見地,以及能夠證解如來藏的中道法性與真如法性的佛菩提智慧,答覆了薛簡想要知道的大乘見解,但是卻被薛簡質疑那是外道的說法。六祖針對薛簡的質疑作了以下的回覆: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 第46集 四聖諦與聲聞初果
    第46集 四聖諦與聲聞初果經文中談到了空、不空如來藏,說到了佛法中的「空性」,就是萬法的根源如來藏,空性所出生的諸法就是空相。空相是如來藏因隨著緣而生起的,一切法的法相都是無常、苦、空、非身、無我,因此自性本空,所以可以叫作「空如來藏」;然而一切法的根源乃是空性,由空性出生了空相,空性的自體是三界法中唯一真實常存的本性,並非是假有的虛相,所以可以叫作「不空如來藏」。
  • 獵狐電視劇(全集44集)劇情介紹
    《獵狐》電視劇全劇共44集,剛剛上線,播到了第2集。《獵狐》電視劇主要講述了夏遠是警隊名副其實的明日之星。然而,他意氣風發的人生卻在經濟發展的大潮面前遭遇了巨大衝擊,股災中發生的克瑞案牽涉出經濟犯罪領域,讓他的專業偵查技能啞火,陷入困境。由此,夏遠也遇到了與他周旋十年、老奸巨猾的勁敵王柏林。
  • 扶搖第43-44集劇情介紹
    扶搖第43集劇情介紹長孫無極扶搖天煞奪攝坤鈴
  • 是如來佛大?還是阿彌陀佛大?
    這個無形無相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把他方便說為「0」,方便說為「原始佛」,方便說為「空如來藏」。第三個如來藏至關重要。前兩個如來藏,在藏教、通教、別教都分別從各自不同的境界能夠有所覺察。這第三個如來藏是圓頓大法最高境界,叫「空不空如來藏」。它究竟了義,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非空是對空說非空,非有是對有說非有。實際上講「空不空如來藏」,它已經把「一心三藏」次第圓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