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把「如來藏「搞明白,萬法皆平等!

2021-02-20 大自在般若

留言交流      開心文玩!!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

首先從「觀音」二字來著眼。對於那些問難佛法的人來講,還「觀音」,音是眼睛能觀的嗎?「音」應該用什麼東西來「觀」吶?用耳朵啊!耳朵聽音嘛,眼觀色相,耳聞聲嘛!他就不懂得佛法的妙用,更不懂得觀世音菩薩法門的六根通用。如果我不講「觀世音」,叫「觀世色」,行不行?我叫「觀世香、觀世味、觀世觸」,行不行?或叫「耳聞色、耳聞香、耳嘗味」,行不行?這麼一講,那些外道更加暴跳如雷了:講的這是人話嗎?回答:我講的是佛話。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先來解釋「觀」字。這個繁體字,前面是「雚」,後面是「見」,「雚見」。比如說這個罐子(不透明的空瓶子),你眼睛能不能看到裡面什麼東西啊?不能。心能不能看到?我們知道罐子裡面肯定是空的。可是眼睛能不能看到裡面的空啊?不能。這就叫見性。觀,我們對耳聞目睹身受的東西是不是都在「觀」吶?我聽到一種牛叫的聲音,耳朵聽到聲音,那我們心裡能不能知道這是牛?牛它是不是「阿彌陀佛」啊?沒有一法不可以作如是的觀照。鼻子聞香,舌頭嘗味,(觀)這個味道它的真實性,是不是是味非味啊?味是誰啊?它怎麼來的?是不是都是我們的心變出來的?

所以這個「觀」就是在相要見性。聽到一個聲音,它是不是一個「觀」字?嘗到一個味道,它是不是「觀」字?都是「觀」字。六道凡夫他之所以是六道凡夫,他只見雚(罐),他不知道裡面是空。他只知道香啊、味啊、觸啊、法啊,他不見裡面的真實本性。他在六塵、六根這種色相裡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凡夫的悲劇。他沒有見到裡面那個空性、那個真心。這是以罐子裡面的虛空比喻真空。你可不要把虛空就當成真空,比喻就是比喻。那麼現代漢語文字改革,把這「觀」字簡化為「又」和「見」。「又見」就更好解釋,凡夫的眼睛只能是一見,看到什麼就當成什麼。就比如還以看罐子來講。這是罐子,再看一眼,還是罐子嘛,有什麼話講啊?那麼我們又見的時候——還是打比方,心裡能不能見到裡面空啊?又見的話這個瓶子就是釋迦牟尼、就是阿彌陀、就是我、就是如來,能不能見到這個問題?

「又見」,見不見之見。那個「又見」,那第二「見」就是轉我們的邪知邪見為佛知佛見;那個「又見」就叫修證、修行、修心。而且這個「又」還可以解釋為反反覆覆觀照,來提升我們的境界,積累我們的道行。你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跟「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區別?你念「南無茶杯」、「南無大西瓜」、「南無大黑桃」跟「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區別啊?都沒有啊!「法華三昧」就妙在這裡,一念明白,當下成就三昧。這個三昧是無上三昧啊!比修精進、忍辱、禪定、布施那些三昧功德大無量倍。請看〈隨喜功德品〉是不是這樣講啊?

繼續講「觀世音」。這個「世」包括世間出世間。這個「音」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的萬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的六種意識,三六一十八界。籠統地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在《楞嚴經》歸納為四科七大,無非「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觀世音」。既然四科七大皆歸「如來藏妙真如性」,既然都是妙真如性,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所以世間出世間之音是不是一切法呀?統統包含在內。這就是圓頓大法,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那麼在《法華經》裡為什麼叫「觀世音」,而不叫觀世光、觀世味?雖然我們剛才講了觀世音、觀世光、觀世色都是對的,那叫分別不妨無分別;但是根據娑婆世界這個時間、空間眾生根機的特點,在六根之中相對而言耳根特別靈啊,所以以音聲作為此方的教體,故名觀世音。有些人反對淨土念佛法門,說文殊菩薩講了,觀世音菩薩就是修禪宗啊!最適合於娑婆世界。這是對觀世音菩薩法門的誤解。文殊菩薩選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就是因為他從聞思修、「聞」字上作文章。「聞」什麼?必須通過聞大法開智慧。其實講念佛法門,你真正把阿彌陀佛道理搞明白了,不也是「聞」?不也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就不懂得這樣來圓融。大家不要爭這個宗、那個宗,都不重要,把「如來藏」這個宗搞明白最重要,其它就是萬法平等!文殊菩薩講「歸元性無二」,就是「如是我聞」,然後你修什麼法門都是一樣的。什麼都是第一,但是必須要先見道,先明白「如是我聞」。如果講第一的話,是「如是我聞」第一。為什麼?每一部經前面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你懂不懂?你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你一天到晚「南無泥巴瓦塊」、「南無泥巴瓦塊」都成就。泥巴瓦塊是不是阿彌陀佛?都是啊!這真是千古奇冤吶!佛在《法華經》、《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我們就是在瞎子摸大象!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先說「開示三乘法」中有沒有大乘法呀?有。但那種大乘法叫「不了義大乘」,是「權教大乘」所以講來講去,佛強調了一切諸佛「皆說一乘道」,都是為了最後歸宗於「一乘道」。這個「一乘道」也叫大乘,但是叫「實教大乘」也叫「了義大乘」。一般地,《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無量義經》被說為圓教一乘大法——《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前方便;《大涅槃經》是《法華經》的後方便;《楞嚴經》呢,是為《法華經》鳴鑼開道,投石問路。「一乘」就是一大事因緣,萬法歸於「一」。後面講「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個「一」啊,在佛法裡舉足輕重;還有「大、元、正、如、性」等字,都是最關鍵的名相,絕對不能以世間凡夫的心態來依文解字——它都是表真、表實、表「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啟發我們觀照真心本來面目。只有真正明白了萬法為一念所現,我們對於佛的種種的說法才能圓融。就是佛沒有說,你也能圓融。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38287479。

相關焦點

  • 如來藏詮釋《金剛經》中最精華的十句話!
    當你真正明白,一切眾生,一切萬法,本具佛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那時候,萬法平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說平等都是方便。那就沒必要再去執著任何一法。法尚應舍,就是告訴你,不再去執著任何一法。這時候的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佛法。沒有哪一法不是佛,沒有哪一法不是心,沒有哪一法不是「我」。如來藏,正法就藏在文字裡。就看你會不會解。我們的真心,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中流,但是可以現空現有現中流。它無所住,因為有無形無相的特性,但它又無所不住,沒有哪一法不是它。隨便一法,皆是諸佛法身真常,皆是我們的常住真心。
  • 如是我聞,萬法皆成!!!
    明白如來藏,天地萬法唯當人當下一念真心之所變現,時時覺知觀照自心,清淨自在的同時,保持努力精進心和遇事不退轉的心,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一心三藏是修行者知道什麼是佛,你就是佛。從凡夫到分真即佛,你知道什麼就是什麼,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由於無明的緣故變成了眾生,現在明白了佛又回到了本位,明此理即是最好的修持。
  • 且讓孫悟空,給你解釋萬法歸一!
    [真實功德]:不光《法華經》真實,是把在過去五時說法中佛所講一切經典,統統「萬法歸一」,統統「會權歸實」——具體是講人、天、聲、緣、藏、通、別,這七權歸實。一實,就是一乘化為三乘,一乘說為七方便。這就是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摩訶迦葉他們在見道位,就已經明白如來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無所不能,往事經過無量劫仍能現出來。
  • 第44集 圓成實性的如來藏
    今天這個單元將要來談談「如來藏的圓成實性」。在前面《勝鬘經》中勝鬘夫人說: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具有空相與空性兩種道理。空性就是不空如來藏,因為這個空確實有真實性,不是緣起性空的意思;空相則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的本性都是無常,所以是空,無常空就一定會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
  • 佛法無上乘幾種深喻,觀照明白即明心見性,真得實利真修行
    佛法的實質是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萬法萬相的本來、眾生本來面目,實際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念,就是一個萬能的靈性,叫自性,這一個念,是絕對待的一個,就是眾生共同的真心,叫妙明真心、如來藏。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既曰變,就是無量,既曰現,當是一個,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些道理用文字來講可能不好理解,但是用打比喻的方式就好懂了,真懂了,也就明心見性了。
  • 「如來」一詞裡的「如」指什麼?
    如來藏依其本有真性實相,不生不滅、不變不易,名之為「真」;一切法依如來藏本有真性實相而幻生,唯有同一性,共有同一相,無對無望,遠離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我與他、此與彼……等等二元對立,名為「實」。因此,真實即名「如」。③諸法之真性、實體,名「如」。《大智度論》三十二曰:「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 又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佛弟子如法本相觀」。
  • 什麼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如來藏(zàng)有三種。什麼叫如來藏呢?用這個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來藏(cáng),如來為什麼藏呢?如來藏在我們凡夫的心中,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這個佛藏在我們的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佛——好像自家的寶庫沒有打開,這個心中的佛就顯現不出來。
  • 如來八音微妙不可思議!
    說法中的如來第二種「柔軟音"。謂佛以慈善為心,佛心慈悲,佛心善良,念念沒有自己,只有眾生。佛心不離正法久住,不離普度眾生。所出音聲巧順物情,這是契機,能夠順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這個物情,物是一切眾生。眾生根性不同,能令聞者喜悅,自生歡喜心,眾生剛強的習氣、傲慢的習氣、自以為是的習氣,聽了佛說法,統統放下,恢復清淨平等覺,柔軟音沒有心浮氣躁,至誠恭敬,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第三種"和適音"。謂佛常居中道,佛的心清淨、平等、覺,沒有偏心、妄心、邪念,更沒有惡念,這叫中道。妙解從容,佛不用思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通達明了,這叫妙。解是理解、了解,都是自然的,沒有通過思維、想像。
  •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他還是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在所有敘述如來藏的經典中,佛陀從未將如來藏說為如來藏我,因為如來藏是無我性的,所以就像是《楞伽經》所說的「無我如來之藏」。既然是「無我如來之藏」,就不應該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
  •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所以,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是直指眾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所以要花樣新翻,叫做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無非適應『畏無我句』的外道們,免得聽了人法空無我,不肯信受,還要誹毀。
  • 《法華經》——孫悟空為什麼逃不出如來的掌心?
    沒有哪一個念不是哪一個相,沒有哪幾個念不是哪幾個念,就是我們常講的「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互為總別」。無量:是「有法空」,有法就有量。有法當下就是「空」。無邊:即「無法空」。有了邊是不是表界限、表斷滅?「無邊」則恆為「有」,能不能走到盡頭啊?所以不能講它是無法,就是表「有」。
  • 是如來佛大?還是阿彌陀佛大?
    這就叫「阿」,它無形無相,萬法都它一個念變現出來的。從總體上來講,這個經題就不可思議。很少有經典這樣,一個經題裡三身佛說法同時顯現。當然,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它就是一個字顯現,你也能講出三身佛,那就到了圓頓大法。下面呢,具體解釋這部經題的每一個字。佛:就是如來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佛陀的智慧(十一)大龍說禪83 如來藏藏識含攝不同層面的識體平臺
    佛在《大乘密嚴經》講到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法相唯識講的是深般若,三轉法輪的如來藏教法很深,夢境的比喻也是同樣,實際現在的你我就如同處在夢境裡。夢境中的你我是站在對境上分別,不然的話怎麼能進入到夢境?夢境是意識的變現境,那是虛妄分別的產物,夢境裡變現出的你我,是站在夢境的對面去分別,實際上對境上的分別是不存在的,這次講課很明確地提出了對境的問題。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網圖「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一切法,佛祖為眾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也,八萬四千法門,是因應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所立,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蓮花生大師全傳》(八)——第八章 金剛法界見如來
    法界金剛在金剛法界中  面見了金剛 親見了法界  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如來  無所從去 無所從來  虹光的五佛  從初始到永遠  不離於  這一念 心  陽光慢慢地縮減它的光芒威力,天空布上了淡淡的紅霞,日輪宛如懸鼓一般,掛在西方的天際,紅彤彤的,像是無量光如來所示現的清淨報身……。
  • 蓮花生大師全傳 第一之八【金剛法界見如來】——第16集
    在實相境界中,首先慈無量心悠然現起,他口中持誦慈無量心真言:唵 摩訶昧怛囉也 娑頗囉(Ommaha-maitreyasphara)彌陀定印並發願說:「我願以殷切清淨的心,遍緣一切有情,皆圓滿如來藏,具足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等三種身口意三密清淨金剛。
  • 如來藏妙真如性原來是這個意思,不真學佛的人,難以懂得
    那麼在裡面敷設十方如來,就是表這個極果,還有諸菩薩所有的形像就是表示真因,十方如來是極果,菩薩是真因。下面開始才說,一真法界裡邊,應於當陽張盧舍那佛,是一真法界的法主;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法主;彌勒佛是未來的法主;阿閦鞞佛是東方不動智的法主;彌陀是西方同體悲的法主,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在這樣的情況下,觀音菩薩是顯教的圓通教主,你看這裡是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因為觀音菩薩是顯教的圓通教主。
  • 《大方等如來藏經探源》智諭老和尚著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義,無礙義,無差別義,法界義。教出第一義曰方,教出世俗義曰等。  【如來藏】  如來藏其義甚深,在眾生則曰佛性,在諸佛則曰法身。眾生修道,不外除諸障礙,顯其佛性。一旦佛性圓顯。便名成佛。
  • 略談「如來藏思想」與「他空學說」(三)
    五、噶瑪巴與多波巴如前所說,第三世是一個如來藏學說追隨者,這在其著作中表現無遺。討論此問題前又必須討論另外一個問題:一個修行者所主張的顯教學說、與其實修的密法理論是否必須一致?用另外一種說法來看,就是「密法在事相(技巧)上面比顯教明確與快速,但密法的理論有比顯教更高嗎?還是兩者都是秉持者同樣的思想,只是實修的技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