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交流 開心文玩!!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
首先從「觀音」二字來著眼。對於那些問難佛法的人來講,還「觀音」,音是眼睛能觀的嗎?「音」應該用什麼東西來「觀」吶?用耳朵啊!耳朵聽音嘛,眼觀色相,耳聞聲嘛!他就不懂得佛法的妙用,更不懂得觀世音菩薩法門的六根通用。如果我不講「觀世音」,叫「觀世色」,行不行?我叫「觀世香、觀世味、觀世觸」,行不行?或叫「耳聞色、耳聞香、耳嘗味」,行不行?這麼一講,那些外道更加暴跳如雷了:講的這是人話嗎?回答:我講的是佛話。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先來解釋「觀」字。這個繁體字,前面是「雚」,後面是「見」,「雚見」。比如說這個罐子(不透明的空瓶子),你眼睛能不能看到裡面什麼東西啊?不能。心能不能看到?我們知道罐子裡面肯定是空的。可是眼睛能不能看到裡面的空啊?不能。這就叫見性。觀,我們對耳聞目睹身受的東西是不是都在「觀」吶?我聽到一種牛叫的聲音,耳朵聽到聲音,那我們心裡能不能知道這是牛?牛它是不是「阿彌陀佛」啊?沒有一法不可以作如是的觀照。鼻子聞香,舌頭嘗味,(觀)這個味道它的真實性,是不是是味非味啊?味是誰啊?它怎麼來的?是不是都是我們的心變出來的?
所以這個「觀」就是在相要見性。聽到一個聲音,它是不是一個「觀」字?嘗到一個味道,它是不是「觀」字?都是「觀」字。六道凡夫他之所以是六道凡夫,他只見雚(罐),他不知道裡面是空。他只知道香啊、味啊、觸啊、法啊,他不見裡面的真實本性。他在六塵、六根這種色相裡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凡夫的悲劇。他沒有見到裡面那個空性、那個真心。這是以罐子裡面的虛空比喻真空。你可不要把虛空就當成真空,比喻就是比喻。那麼現代漢語文字改革,把這「觀」字簡化為「又」和「見」。「又見」就更好解釋,凡夫的眼睛只能是一見,看到什麼就當成什麼。就比如還以看罐子來講。這是罐子,再看一眼,還是罐子嘛,有什麼話講啊?那麼我們又見的時候——還是打比方,心裡能不能見到裡面空啊?又見的話這個瓶子就是釋迦牟尼、就是阿彌陀、就是我、就是如來,能不能見到這個問題?「又見」,見不見之見。那個「又見」,那第二「見」就是轉我們的邪知邪見為佛知佛見;那個「又見」就叫修證、修行、修心。而且這個「又」還可以解釋為反反覆覆觀照,來提升我們的境界,積累我們的道行。你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跟「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區別?你念「南無茶杯」、「南無大西瓜」、「南無大黑桃」跟「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區別啊?都沒有啊!「法華三昧」就妙在這裡,一念明白,當下成就三昧。這個三昧是無上三昧啊!比修精進、忍辱、禪定、布施那些三昧功德大無量倍。請看〈隨喜功德品〉是不是這樣講啊?繼續講「觀世音」。這個「世」包括世間出世間。這個「音」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的萬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的六種意識,三六一十八界。籠統地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在《楞嚴經》歸納為四科七大,無非「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觀世音」。既然四科七大皆歸「如來藏妙真如性」,既然都是妙真如性,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啊?所以世間出世間之音是不是一切法呀?統統包含在內。這就是圓頓大法,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那麼在《法華經》裡為什麼叫「觀世音」,而不叫觀世光、觀世味?雖然我們剛才講了觀世音、觀世光、觀世色都是對的,那叫分別不妨無分別;但是根據娑婆世界這個時間、空間眾生根機的特點,在六根之中相對而言耳根特別靈啊,所以以音聲作為此方的教體,故名觀世音。有些人反對淨土念佛法門,說文殊菩薩講了,觀世音菩薩就是修禪宗啊!最適合於娑婆世界。這是對觀世音菩薩法門的誤解。文殊菩薩選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就是因為他從聞思修、「聞」字上作文章。「聞」什麼?必須通過聞大法開智慧。其實講念佛法門,你真正把阿彌陀佛道理搞明白了,不也是「聞」?不也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就不懂得這樣來圓融。大家不要爭這個宗、那個宗,都不重要,把「如來藏」這個宗搞明白最重要,其它就是萬法平等!文殊菩薩講「歸元性無二」,就是「如是我聞」,然後你修什麼法門都是一樣的。什麼都是第一,但是必須要先見道,先明白「如是我聞」。如果講第一的話,是「如是我聞」第一。為什麼?每一部經前面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你懂不懂?你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你一天到晚「南無泥巴瓦塊」、「南無泥巴瓦塊」都成就。泥巴瓦塊是不是阿彌陀佛?都是啊!這真是千古奇冤吶!佛在《法華經》、《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我們就是在瞎子摸大象!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先說「開示三乘法」中有沒有大乘法呀?有。但那種大乘法叫「不了義大乘」,是「權教大乘」。所以講來講去,佛強調了一切諸佛「皆說一乘道」,都是為了最後歸宗於「一乘道」。這個「一乘道」也叫大乘,但是叫「實教大乘」,也叫「了義大乘」。一般地,《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無量義經》被說為圓教一乘大法——《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前方便;《大涅槃經》是《法華經》的後方便;《楞嚴經》呢,是為《法華經》鳴鑼開道,投石問路。「一乘」就是一大事因緣,萬法歸於「一」。後面講「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個「一」啊,在佛法裡舉足輕重;還有「大、元、正、如、性」等字,都是最關鍵的名相,絕對不能以世間凡夫的心態來依文解字——它都是表真、表實、表「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啟發我們觀照真心本來面目。只有真正明白了萬法為一念所現,我們對於佛的種種的說法才能圓融。就是佛沒有說,你也能圓融。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382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