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無上乘幾種深喻,觀照明白即明心見性,真得實利真修行

2021-01-09 法華三昧

佛法的實質是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萬法萬相的本來、眾生本來面目,實際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念,就是一個萬能的靈性,叫自性,這一個念,是絕對待的一個,就是眾生共同的真心,叫妙明真心、如來藏。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既曰變,就是無量,既曰現,當是一個,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些道理用文字來講可能不好理解,但是用打比喻的方式就好懂了,真懂了,也就明心見性了。即便不很明白或者時常迷糊,以這些比喻來觀照,也有大利益,因為這幾個比喻揭示諸法實相,是圓教(化法之四教:藏、通、別、圓)一乘的法義。

水波喻波浪和水,水有動靜二相,動有波。水喻如來藏、自性。靜水喻真空(無形無相之心體)、空如來藏。波喻萬法萬相(一切時空及時空內的一切)、不空如來藏。動喻體之用。

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是說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或者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因為通教次第將萬法萬相說為妄,空為真如,以此喻可知,妄即是真,真即是妄。

在水的本位來講,沒有動靜,比喻空有二俱非,妄真同二妄,也可以說妄真同二真。因為動靜都是水。水非動非靜,現動現淨。如來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換句大白話,真心本來面目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

水冰喻水喻空,冰喻有(萬法萬相)。暖時為水,冷則成冰。水變成冰的時候,水滅了嗎?冰生了嗎?冰不就是那水嗎?不增不減,無生無滅。冰化成水亦然。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知道什麼是無生法忍了。冰與水是一個,現在我們知道可以用H2O表示,H2O非冰非水,隨緣現冰隨緣現水。H2O喻我們的妙明真心、眾生本來面目、如來藏,如來藏非空非有,隨緣即空即有。就眾生來說,眾生與佛不二,迷惑顛倒是眾生,遇緣明心見性則為佛,佛不從修得,不修不得。明白了這些,再看《心經》就一目了然了,四大、五蘊、十八界、世出世間與空是以不是二,就是一個妙明真心。

金器喻金子做的鍋碗瓢盆,相上各有不同,都是金子,鍋碗瓢盆即是金,金即是鍋碗瓢盆,既然都是金子,盆即是鍋,鍋即是碗,碗即是瓢。

《華嚴經》不是有四無礙法界嗎,剛好可以一一對應。金子喻性喻理,鍋碗瓢盆喻相喻事。鍋碗瓢盆是事法界;金子是理法界;鍋碗瓢盆即是金,金即是鍋碗瓢盆,是理事無礙法界;盆即是鍋,鍋即是碗,碗即是瓢,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是事事無礙法界。

凡夫是事法界,執著在事、相上,執相昧性、執事昧理,就像只看到鍋碗瓢盆,看不到金子,活在分別裡,妄隨生滅,故有輪迴;通教次第上,破相歸空,實際上說的是理法界,以空為真如(小乘的是人我空還不夠,還得加上大乘的法我空),很多禪宗初學執理昧事、執性昧相,其實是偏空,需要進一步圓悟,《楞嚴經》說,「言妄顯著真,妄真同二妄」;到了事事無礙,是圓教菩薩的境界,法法平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就是水,水就是樹,樹就是一個人,一個人就是兩條魚,兩條魚就是高興,高興就是魔,魔就是佛。法法皆真,法法圓融,隨拈一法,無不是諸佛法身真常,乃至一粒微塵,也具足無量大千世界。

夢喻夢中有時間和空間,有我,有人,有物,夢境喻萬法萬相,即妙有,即不空如來藏;夢中的我不見做夢的我(心),做夢的我(心)喻真空,即空如來藏,夢境中有生、住、異、滅,而夢境虛幻,做夢的我(心)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做夢的心無相,變現夢中一切相,夢境與做夢的我(心),兩者是一不是二,不空如來藏即空如來藏,真空即妙有,不是兩個,就是一個如來藏,就是真心本來面目。

夢境虛幻,是妙有非有,故不空如來藏不空而空;而夢中一切皆是做夢的我(心)變現,空而不空。空如來藏雖然無形無相,卻具足萬法萬相,真空不空,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三個如來藏是一個,也就是如來藏空、不空、空不空的特點。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絕對待)如來藏,如來藏非有非空,隨緣現空現有。

同時,夢中的我即夢中的別人,夢中的別人即夢中物,夢中物即做夢的我。所以,我們生活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如來藏,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如來藏即一棵樹,一棵樹即兩個人,兩個人即一匹馬,一匹馬即一片風,一片風即黑色,黑色即歡喜,歡喜即魔鬼,魔鬼即如來藏,這也是事事無礙法界,是真平等,平等也是方便說,是一真法界。

夢中我、他,都有言行、思維,那麼此心是妄心,做夢的念是真心。但是,實際上妄心還是真心,因為夢中的一切都是做夢的心變的,所以妄即是真。夢中妄有我相、人相,妄心當下是真心。夢中人往往意識到是在做夢時,即將醒來。佛做的一切無非是將我們從夢中喚醒,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實有,其實與夢是一樣的。

這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人、這個妄心,其實當下是妙明真心,眾生本來面目實乃當人當下一念。真正認識到這個,我們妄心當下回歸真心,當下與真心融為一個。說「回歸」、「融」,還是方便說,實際上妄心當下就是真心,只是我們迷惑顛倒時,自私其小,執為真實,一旦開悟,妄即是真。我們不是要往生淨土嗎?妄心轉為真心就是往生,人不是死了往生,是活著往生,明心見性即往生,見性之後,不論什麼時候死,都能往生淨土,因為在明心見性的時候妄心已經往生到真心。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說,「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聞即往生」,就是明心見性的當下即往生,因為妄轉為真,即已入佛知見,即已是佛,不一定是圓滿佛,一般是分真即佛,在圓教初住位菩薩到等覺位菩薩之間,「位齊等覺」。「即」字,就是強調明心見性的當下即成分真即佛,因為這個「聞」,是究竟的聞、圓教一乘的聞,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是一下子到底了。圓頓大教就是這樣,不像通教、別教的明心見性,還要解行並重。當然,分真即佛不是圓滿佛,開悟以後還是要解行並重,悟後進修,漸至圓滿,但是不遭歧路,不退失,手拿把攥了。

與印光法師的話相似的,《法華經》中有一句:「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鞞跋致」,也有「聞」,還有「隨喜」,「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隨喜是信解相,是明心見性了。不光如此,哪怕是一念,也實在不虛:「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在第十七品中,「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一念信解,電光火石那一剎那明白,可能馬上又迷糊了,功德還是有,因為第七識已經明白,不會退失。禪宗有句話頭,「二人同飲一杯水」,說的是妄心和半真的第七識,第七識不眠不休,智慧是妄心的九倍,甚至你感覺沒有懂,第七識可能就已經懂了。我們人死以後,六識消亡,第七識做主,聽經聞法的功德現前,明心見性則自然淨土現前,起碼不會往三惡道跑。這就是圓教的明心見性當下成就的奧秘,這裡只略微說明一下,詳細展開,就又是一篇長文了。

相關焦點

  • 依止善知識,觀照實相般若
    緣分是從因果來的,有的因果自己知道,有的因果很久遠,甚至是從共業來的,很難明白。人都想找到好的福緣,但像羅漢那樣,雖然斷後有之身,可以永離三惡道,不再有輪迴之苦,內心很自在了;但是心樂卻身不樂,他只顧自了不度人,不曾修福,沒有結下福緣,所以託空缽,得不到如意的供養。
  • 《天道》真水無香,至味清歡,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天道》真水無香,至味清歡,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如何「具化」修行。《天道》真水無香,至味清歡,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做人要像水一樣,善萬物而不爭,人一定要懂得犧牲和奉獻的奧義,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生命的長度,而是寬度和廣度,以及深度。
  • 說自力修行不難,要麼沒有真修,要麼見識淺薄
    第一,沒有真修。即便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也是鬧著玩兒的,鬧著玩兒當然就不難了。古人可是真刀真槍地修行,而他則像小孩耍玩具刀一樣,「這有什麼難?」沒有真修。一旦真修,不可能不知道難。真為修行下過功夫,又對佛法修持有正確、完整、系統了解的人,都不會輕易認為聖道門很容易。
  • 修法以恭敬、痛切為上,下座以活潑、觀照為上
    修心中心法門  心中心大法,為最高無相密乘,非具大無畏精神者,不敢信而修也,在西藏必修有相密,滿二十年或二十年後,方可修此,東土人根器不同,故可直詣深造。下座以活潑觀照為上,活潑可以化固執習氣,觀照可以考察平日功行之深淺,用不難起矣。日後對他人觀機,亦由此純熟進步,慧眼開於不自覺也,得定證體,可賴乎法,以有咒印也。唯開慧起用,全賴自己,非時時觀照練習不可,慎勿放逸。近世行者,雖多年修持,而煩惱依舊,此則不肯練習起用之咎,彼誤認世法與佛法為截然兩事,六祖云:佛法於世間,不離世間覺。若不依外境以練心,則失之遠矣。
  • 開豪車戴名表,吃肉的和尚是不是真修行?
    和尚開車吃肉戴手錶,到底算不算真修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國強民富。人們不僅生活物質上極大豐富,精神文明也逐漸得到重視。景區越來越多,娛樂場所也越建越大。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作為佛教大國,不建個寺廟仿佛無法撐起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元真!世人言修道,多以神通為用。以為是實修。卻不知,愛惜那樹葉、樹枝,不曉得那根卻是養它的本源!入門無非誠信,根本不外清靜!誠者,不二之心,信者,不疑之志,清者,不迷之念,靜者,不妄之神。明師授徒,莫不以根本入手,從古至今,只見得,很多人以為自己所得為最上乘,四處招搖,進而攻擊,是非不斷,謾罵不絕。爭論不休,弄得烏煙瘴氣,這個豈是修行人所為?
  • 金剛乘,為何要隱秘的修行
    還有另一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善根不同根基不同,有一些法門他是無法理解,為避免他造口業有因果只能對其保持隱秘。有句西藏諺語說,獅子奔馳地,豺狼莫亂跳。因為如果豺狼想要模仿獅子,它就會摔斷脖子而送命。在金剛乘之中,隱秘是一項修行。現代人身上有著非常多的負面情緒與煩惱,這個時代中,充滿饑荒、疾病和戰爭,就算將心轉向法的少數眾生,也會面對可怕的障礙。
  • 真修行從來都是不著痕跡
    修行人,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號,似乎距離我們特別遙遠,有時又近若咫尺。不少人以為,修行是關乎宗教的,於是一想到修行,腦海中便會出現一個場景:手持黃卷誦經禮懺,在古剎鐘聲中焚香跪拜叩首……因為世俗的生活太複雜、太累,所以有人選擇出家。
  • 泰國發人深省的「不淨觀修行」,真離經叛道麼?
    寫在前頭:此文內容記錄泰國僧侶的一種修行手段,因與我們的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不存在共識基礎,易引起爭執及不適,因此請執念重者,閱至此處自行離開……>我是緩衝區禪修是佛教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古代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禪修技巧,其中有一些非常獨特,一直流傳至今,仍盛行於多個佛教流派中。
  • 西遊真解│打坐修行如何得定?來看黃風怪的寓意:無心之心歇狂心
    《西遊記》中的三家,以人物來象徵,就是悟空——真命,八戒——真性,沙僧——真意;以真意修道,即是以無心之心修道,方能性命合一,成就大道。不僅能止假意之妄動,也能破一切修行障礙。所以黃檗禪師云:「學道人但學無心,一切佛法總不用學。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
  • 佛教講如實觀照,怎麼才能做到「如實」二字?
    「如實觀照」並不容易,從究竟上來講,我們一般人以為的觀照,並沒有」如實「,而是夾雜了執念,屬於有為法。剛開始練習覺知的人,晚上很容易睡不著覺,越覺知越睡不著,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在生活中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放不下的人,讓他如實的觀照,基本上不可能。情緒來了,喜怒哀樂來了之後,如理觀照情緒的緣起性空很難,早已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了。禪宗裡有《牧牛圖》,用」牧牛「來比喻修心,很是殊勝,建議大家看一看。
  • 任宗權大師: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與及其上乘修煉大法——講說天仙大戒
    太上之道,乃分三乘,皆以經戒,升仙得道。故非經無以傳道,非戒無以揚德。法有三乘,戒分三品,乃修道之梯蹬,升仙之寶筏。各位新戒,吾等出家修道,第一要務,乃是究竟生死;道經有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不知生,焉知死?長生久視,得道成仙,是吾等修行的終極目標。如何究竟生死?其第一要點,乃是持戒守律。天仙大戒者,乃吾玄都律壇諸戒之最上戒也。
  • 元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這種觀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來觀照我們念佛的聲音。以耳根攝定意根,使其不生妄念而達到進入念佛三昧的目的。我們真能證入念佛三昧,當臘月三十日到來時,絕定能生西。否則,就很難說了。因此,念佛須一切放下,靜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同時用耳朵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才能攝心入觀。現在的人念佛不入觀,不肯照佛教導的方法來切實實行,所以收效甚微。
  • 印光大師:男若真修,出家更容易修行,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修行
    我們在家人很難理解出家之人,也不知道什麼人可以出家,更不知道出家是大丈夫所為之事,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續佛慧命。非破無明以複本性,宏法道以利眾生者,不能也。
  •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三寶歌》淺釋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佛法主張「解行並重」,「解」是了解佛法理論,修行的觀念;「行」是指用身、語、意三業,來實踐佛法,這樣便能證得聖果,也就是佛教裡常說的「修行證果」。佛教依據眾生的根性,提供不同的修行方法,一般來說,聲聞弟子和菩薩行者的修行方法稍為不同。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此處所謂的「博聞」,是指只聽聞佛法,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專門在文字上下功夫,記一些名相,但不知道依教修行,不能體悟佛法的精髓,始終與道相違背,所以說「道必難會」。《八大人覺經》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為何這裡卻說呢?「道」有二種: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通達無為法的一種管道,無為法才是真正的道。
  • 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
    功事著矣,苟非明心見性,則亦莫能臻於抱1之妙也。抱一既妙,則性命之道至矣,不可復有以加矣。是故命道,莫不有傳於師指而後明,修持而後著也。若夫性道則不然,不由外至者也。苟非見聞知識於外者,則墮於中小之規,而不徹其聽瑩之至者也。惟於自己胸中,自悟自明,方能盡其性道,而得所謂最上第一乘者也。籲,性道之中,非有悟有明也,悟無所悟、明無所明而已。非有盡有得也,盡無所盡、得無所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