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實質是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萬法萬相的本來、眾生本來面目,實際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念,就是一個萬能的靈性,叫自性,這一個念,是絕對待的一個,就是眾生共同的真心,叫妙明真心、如來藏。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既曰變,就是無量,既曰現,當是一個,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些道理用文字來講可能不好理解,但是用打比喻的方式就好懂了,真懂了,也就明心見性了。即便不很明白或者時常迷糊,以這些比喻來觀照,也有大利益,因為這幾個比喻揭示諸法實相,是圓教(化法之四教:藏、通、別、圓)一乘的法義。
水波喻波浪和水,水有動靜二相,動有波。水喻如來藏、自性。靜水喻真空(無形無相之心體)、空如來藏。波喻萬法萬相(一切時空及時空內的一切)、不空如來藏。動喻體之用。
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是說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或者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因為通教次第將萬法萬相說為妄,空為真如,以此喻可知,妄即是真,真即是妄。
在水的本位來講,沒有動靜,比喻空有二俱非,妄真同二妄,也可以說妄真同二真。因為動靜都是水。水非動非靜,現動現淨。如來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換句大白話,真心本來面目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
水冰喻水喻空,冰喻有(萬法萬相)。暖時為水,冷則成冰。水變成冰的時候,水滅了嗎?冰生了嗎?冰不就是那水嗎?不增不減,無生無滅。冰化成水亦然。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知道什麼是無生法忍了。冰與水是一個,現在我們知道可以用H2O表示,H2O非冰非水,隨緣現冰隨緣現水。H2O喻我們的妙明真心、眾生本來面目、如來藏,如來藏非空非有,隨緣即空即有。就眾生來說,眾生與佛不二,迷惑顛倒是眾生,遇緣明心見性則為佛,佛不從修得,不修不得。明白了這些,再看《心經》就一目了然了,四大、五蘊、十八界、世出世間與空是以不是二,就是一個妙明真心。
金器喻金子做的鍋碗瓢盆,相上各有不同,都是金子,鍋碗瓢盆即是金,金即是鍋碗瓢盆,既然都是金子,盆即是鍋,鍋即是碗,碗即是瓢。
《華嚴經》不是有四無礙法界嗎,剛好可以一一對應。金子喻性喻理,鍋碗瓢盆喻相喻事。鍋碗瓢盆是事法界;金子是理法界;鍋碗瓢盆即是金,金即是鍋碗瓢盆,是理事無礙法界;盆即是鍋,鍋即是碗,碗即是瓢,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是事事無礙法界。
凡夫是事法界,執著在事、相上,執相昧性、執事昧理,就像只看到鍋碗瓢盆,看不到金子,活在分別裡,妄隨生滅,故有輪迴;通教次第上,破相歸空,實際上說的是理法界,以空為真如(小乘的是人我空還不夠,還得加上大乘的法我空),很多禪宗初學執理昧事、執性昧相,其實是偏空,需要進一步圓悟,《楞嚴經》說,「言妄顯著真,妄真同二妄」;到了事事無礙,是圓教菩薩的境界,法法平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就是水,水就是樹,樹就是一個人,一個人就是兩條魚,兩條魚就是高興,高興就是魔,魔就是佛。法法皆真,法法圓融,隨拈一法,無不是諸佛法身真常,乃至一粒微塵,也具足無量大千世界。
夢喻夢中有時間和空間,有我,有人,有物,夢境喻萬法萬相,即妙有,即不空如來藏;夢中的我不見做夢的我(心),做夢的我(心)喻真空,即空如來藏,夢境中有生、住、異、滅,而夢境虛幻,做夢的我(心)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做夢的心無相,變現夢中一切相,夢境與做夢的我(心),兩者是一不是二,不空如來藏即空如來藏,真空即妙有,不是兩個,就是一個如來藏,就是真心本來面目。
夢境虛幻,是妙有非有,故不空如來藏不空而空;而夢中一切皆是做夢的我(心)變現,空而不空。空如來藏雖然無形無相,卻具足萬法萬相,真空不空,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三個如來藏是一個,也就是如來藏空、不空、空不空的特點。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絕對待)如來藏,如來藏非有非空,隨緣現空現有。
同時,夢中的我即夢中的別人,夢中的別人即夢中物,夢中物即做夢的我。所以,我們生活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如來藏,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如來藏即一棵樹,一棵樹即兩個人,兩個人即一匹馬,一匹馬即一片風,一片風即黑色,黑色即歡喜,歡喜即魔鬼,魔鬼即如來藏,這也是事事無礙法界,是真平等,平等也是方便說,是一真法界。
夢中我、他,都有言行、思維,那麼此心是妄心,做夢的念是真心。但是,實際上妄心還是真心,因為夢中的一切都是做夢的心變的,所以妄即是真。夢中妄有我相、人相,妄心當下是真心。夢中人往往意識到是在做夢時,即將醒來。佛做的一切無非是將我們從夢中喚醒,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實有,其實與夢是一樣的。
這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人、這個妄心,其實當下是妙明真心,眾生本來面目實乃當人當下一念。真正認識到這個,我們妄心當下回歸真心,當下與真心融為一個。說「回歸」、「融」,還是方便說,實際上妄心當下就是真心,只是我們迷惑顛倒時,自私其小,執為真實,一旦開悟,妄即是真。我們不是要往生淨土嗎?妄心轉為真心就是往生,人不是死了往生,是活著往生,明心見性即往生,見性之後,不論什麼時候死,都能往生淨土,因為在明心見性的時候妄心已經往生到真心。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說,「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聞即往生」,就是明心見性的當下即往生,因為妄轉為真,即已入佛知見,即已是佛,不一定是圓滿佛,一般是分真即佛,在圓教初住位菩薩到等覺位菩薩之間,「位齊等覺」。「即」字,就是強調明心見性的當下即成分真即佛,因為這個「聞」,是究竟的聞、圓教一乘的聞,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是一下子到底了。圓頓大教就是這樣,不像通教、別教的明心見性,還要解行並重。當然,分真即佛不是圓滿佛,開悟以後還是要解行並重,悟後進修,漸至圓滿,但是不遭歧路,不退失,手拿把攥了。
與印光法師的話相似的,《法華經》中有一句:「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鞞跋致」,也有「聞」,還有「隨喜」,「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隨喜是信解相,是明心見性了。不光如此,哪怕是一念,也實在不虛:「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在第十七品中,「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一念信解,電光火石那一剎那明白,可能馬上又迷糊了,功德還是有,因為第七識已經明白,不會退失。禪宗有句話頭,「二人同飲一杯水」,說的是妄心和半真的第七識,第七識不眠不休,智慧是妄心的九倍,甚至你感覺沒有懂,第七識可能就已經懂了。我們人死以後,六識消亡,第七識做主,聽經聞法的功德現前,明心見性則自然淨土現前,起碼不會往三惡道跑。這就是圓教的明心見性當下成就的奧秘,這裡只略微說明一下,詳細展開,就又是一篇長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