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記者 張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是形容花的顏色;「奇花獨立樹枝頭,玉骨冰肌眼底收」,是描繪花的形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借花喻人、託物言志。
5月29日到6月3日,在日本銀座的松屋百貨裡,一場由Mami Flower Design School舉辦的,通過花之語言、花之形狀、花之色彩這三方面來表現「日本之美」的花藝展覽吸引、薰陶了數以千人。
創建於1962年9月的Mami Flower Design School,是日本最早的西洋花藝學校,截止目前,已經培養出9100餘名花藝講師,在全球範圍內擁有350個花藝教室。每年一次的松屋百貨展,到今年是第20屆。本屆出展人都是Mami Flower Design School的講師。
Mami Flower Design School的創始人川崎真美子,曾於1954年留學美國,歸國後成為日本西洋花藝的啟蒙人,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本次展覽她從花之語言出發,以阿倍仲麻呂的《望鄉詩》為靈感,設計出三笠山上皎月圓的場景。
阿倍仲麻呂在1300多年前作為遣唐使,於櫻花盛放之際乘船出發,到達長安時已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考取進士功名,得到唐玄宗賞識,獲賜中國名「晁衡」。753年,阿倍仲麻呂曾與遣唐使藤原清河一同歸國,結果被海上風暴吹至越南驩州海岸,後又遭圍困,千辛萬苦終於在兩年後回到長安,於770年以73歲高齡在長安逝世。
記者站在川崎女士的花藝作品前,不禁感懷阿倍仲麻呂的異國思鄉情,同時也深深敬服川崎女士的學識造詣與技藝獨到。中日兩國在歷史文化上的交流融合都蘊含在了這幅花藝作品裡。
令人高興的是,在中日兩國悠久綿長的交流史上,代代都有阿倍仲麻呂這樣的傳奇人物,不斷為文化事業增添新的內容,注入新的活力。在現場,記者就有幸採訪到了一位。她的名字叫王玉芒,是一般社團法人日本華僑華人創美協會會長、同時也是本次花藝展覽的出展人之一。
王玉芒旅居日本19年,擁有全球唯一公認的花藝設計師協會(NFD)的一級資格,在中國和日本都擁有固定的學生和粉絲群。作為在日華人花藝師,她連續三年受邀承接在東京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千人晚宴的花藝設計工作,並且還為日中友好會館的《後樂講堂》擔任過第四十四期主講人,是中日兩國間以花為媒力促友好的代表。
王玉芒本次出展的作品名為《遐想》,使用的是多年前偶然購得的三枝流木,以及在工作室的水瓶中生根發芽經歷了秋冬春夏的玫瑰花果、舊貨市場淘來的陶罐,還有黃色大芍藥、多肉、梅枝、滿天星等。造型奇絕,同時呈現了時間上與空間上的新老關係與和諧共生,令人仿佛看到一張老照片,具有相當強的情感震撼力。據王玉芒介紹,她為本次展覽一共設計了三個方案,受場地所限,布展當天最終決定採用第三方案的《遐想》,從設計定型到完成只用了2個小時左右。展覽當天,一位日本女士在其作品前熱淚盈眶,「我一看到好的作品就會流淚,是被打動後身體做出的自然反應。」
據日本著名花藝大師川崎景太評價,「王玉芒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每次都能拿出新的創意,從不重複自己。」對此,王玉芒表示,「這是中國的文化底蘊決定的!其實無論中國還是日本,大家熱愛美好生活,熱愛鮮花的心都是共通的。」
美與和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期待人可入詩,花可入畫的王玉芒為中日、為我們營造更多的美與和諧。